譚五昌《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第三講:北島詩歌解讀
Original 譚五昌 譚五昌 1 week ago
收錄於話題
#北師大課堂講詩
3個

譚五昌微信公衆號開設前言
近些年來,隨着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普及,人們在網絡上開設博客、微博、微信群、微信公衆號等新媒體交流平臺,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與現象。我本人對於新媒體技術知之不多,瞭解不深,可以說對於網絡新媒體這一嶄新領域並不在行,但我非常知道,在當下,我們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新媒體技術,離不開數字化生存的21世紀人類生活新模式,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新媒體技術為我們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以前不敢想象的方便與快捷,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新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知識與信息,對整個人類的精神生活産生了潛在而深刻的重大影響,一句話,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中,我們衹有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並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纔可能對於我們自身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加以理想化的塑造。
說到微信公衆號,這是在網絡新媒體領域頗受人們關註與重視的一個交流平臺,近些年廣為流行與普及。我本人在許多學術團體開設的微信公衆號與許多名人開設的微信公衆號裏,讀到過許多具有時代特質的詩文,這些詩文或充滿思想性、學術性、人文性,或彰顯藝術性、紀實性、信息性,我自己感覺,絶大多數微信公衆號是一個頗為理想化、純粹性的交流平臺,因為交流雙方志同道合,不存功利之心,大傢是出於相同的愛好、興趣、追求而走到一起來了,而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微信公衆號(無論是文化名人還是吃瓜群衆),說白了,就是微信公衆號創建者本人為自己搭建的一個召喚志趣相投者的無限廣阔的朋友圈與交流空間,微信公衆號建立起來後,志趣相投者(或朋友)越多,人氣越旺,應該越能展示該微信公衆號的存在價值。前幾年,有一些弟子與朋友私下鼓動我以個人名義開設一個微信公衆號,我出於謹慎,婉言謝絶了。前些日子,鬍建文、藍冰琳、盛華厚、牛國臣、曹誰、陳瓊、吳迪、趙目珍、白心、孫大梅、郭思思、靈岩放歌、馬慧聰、劉雅閣、馬文秀、王長徵、袁翔、羅強、顔華、王利平、唐梅、賀小華、史慶、陳桂明等朋友、弟子、老鄉極力鼓動我以自己名義開設一個微信公衆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很有才華的青年詩人與藝術傢,而且非常熟悉與瞭解網絡新媒體技術。在受到他們熱情的鼓動與反復勸說後,我終於下决心開設一個微信公衆號了。希望以我本人名義開設的這個微信公衆號,能夠團结到一大批熱愛詩歌、熱愛文學、熱愛藝術、熱愛精神生活的詩友文朋,期望我們大傢能夠通過這個交流平臺長久收穫我們生命中最為純粹、豐富、美好的精神財富。
最後嚮大傢交代一下,鼓動我開設譚五昌微信公衆號的朋友、弟子、老鄉們建議我的微信公衆號在2020年5月1日正式開始運營,因為大傢一致善意的公認我是當下華語詩壇的“勞動模範”,所以選擇勞動節這一天推出自己的微信公衆號特別具有象徵意義。
是為前言。
譚五昌
2020年4月30日夜
寫於北京京師園

編者按:
兩年前,譚五昌先生的五捲本詩學著作《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隆重推出,在當代詩歌界與評論界反響強烈。《在北師大課堂講詩》(五捲本)是譚五昌先生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的錄音整理稿,它以口語、對話的方式對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地區一百餘位優秀、傑出的老、中、青華語詩人的詩歌創作,予以了生動、精彩的文本解讀與準確、到位的文學史評價;以一種寬宏的美學眼光與文化視野,勾勒出地域遼闊、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中國當代詩歌完整版圖,使得關註中國當代詩歌的人們為之感到驕傲。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譚五昌先生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的係列講座,以一種極具現場感的講詩、解詩的鮮活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通過譚五昌先生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的係列講座,讓所有喜歡與熱愛現代漢語詩歌的朋友能夠體會到新詩的獨特思想藝術風貌,走進一位位詩人個性各異、豐富精彩的藝術空間與精神世界。期望廣大的詩歌愛好者與詩人們,能夠在譚五昌先生在北師大課堂講詩係列講座中與現代漢語及現代漢語詩歌共同成長,獲得自身出色的詩學智慧與審美鑒賞能力,最終為自己的生活鍍上一層詩意的光芒。
2020年8月24日

○

《在北師大課堂講詩》
第三講
北島詩歌解讀
時間:2011年3月18日
地點:北師大四教二零九教室
主講教師:譚五昌
聽衆:北師大2009級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
譚五昌:大傢先看一下北島的這張照片(給大傢展示ppt),然後說說北島給你的感覺如何?是個怎樣的詩人形象?大傢看,這張照片選的很好,形神具備。一個詩人能在文學史上留下地位,必須要有獨特的詩人形象。北島的臉很憂鬱,眼鏡後面的眼神很深邃,是一位具有深刻歷史感的詩人。北島很深刻,他似乎時刻在打量着歷史,審視着歷史,他有些類似於魯迅、尼采這樣的思想者。北島創造了當代詩歌史上的傳奇,他本人是工人出身,沒有上過大學,但在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北島構建了自己的詩歌神話。北島被認為是“朦朧”詩人中最有思想深度的詩人。
1978年底,北島和芒剋合作創辦了《今天》,北島本人還親自到處去張貼詩歌大字報,因為當時思想解放運動剛剛興起,所以他們沒有遭受一些前輩詩人那樣的厄運。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北島出國,先後到過歐美許多國傢,現在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榮譽教授,生活條件比過去漂泊時期大大改善了。北島在西方詩學界聲望很高,他的詩歌作品被翻譯成一百多個國傢的語言,因而,北島被西方漢學家認為是中國當代詩歌的標志性人物。北島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北島在特定歷史階段藝術化的傳達出了具有思想啓蒙性質的聲音使然,成為開一代風氣之先的詩人。簡單來說,北島是有他特殊而重要的文學史貢獻的,比如他把蒙太奇的手法運用得頗為純熟,影響了許多後來的詩人,由此有力推動了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
解讀北島詩歌的思想內容需要註意四個關鍵詞:歷史理性、批判意識、懷疑精神和英雄主義。這也是北島以一個像海明威那樣的“硬漢形象”樹立在中國當代詩壇上的原因所在。他的詩歌的藝術特色主要是善於運用蒙太奇手法、象徵與暗示手法。現在詩界對北島的評論莫衷一是。當北島的光芒淡化以後,特別是在20世紀九十年代他成為一個漂泊異國的中國詩人以後,他的詩歌創作對當下國內現代漢語詩歌寫作影響並不大;而且從藝術成就上來看,有些人認為多多的詩歌創作超越了北島。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北島的影響力非其他詩人所及。

詩人北島
關於北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的詩歌寫作有各種各樣的評論。有人說他的詩越寫越好了,還有人說他的詩歌維持在一個“過得去的水平上”,更有極端者,有人說北島寫詩是一個錯誤。一位在美國的華裔女詩人曾說北島的詩很“硬”,說北島是用思想來寫詩,缺少“詩的靈氣與活力”。這種說法的確很大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發現大詩人創作缺點的視角。一般而言,北島的詩的確過於硬朗,沒有水分。但是北島的詩歌是歷史造就的,他給中國當代詩歌帶來了思想的重量,也許在有些詩人那裏這或許是他的缺點,但它正是北島對中國當代詩歌的特殊貢獻。一句話,北島書寫着自己傳奇的人生,包括他二十餘年漂流海外的經歷以及人到中年時擁有一位因追慕他而從國內跑到國外與他結成伴侶的佳妻。
衆所周知,北島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回答》,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的矚目地位。趙甜同學,請你朗讀這首詩,同時請同學們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北島回答了什麽?世界與“我”是什麽關係?作品表達了什麽思想情感?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麯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麽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麽死海裏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衹帶着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前,
宣讀那些被判决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决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註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鬥,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譚五昌:在這首詩中,世界與“我”是對立的關係,這個世界是醜惡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開頭一個警句把卑鄙的人和高尚的人的行為與命運作了一個高度有力的概括。“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麯的倒影”,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那個虛偽、荒謬、殘酷年代的否定與批判意嚮。“冰川紀過去了,為什麽到處都是冰凌?”,很顯然,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好望角發現了,為什麽死海裏千帆相競?”,隱喻當時雖然愚昧時期過去了,但是人們的思想仍然頑固不化,愚昧迂執。這句詩用形象的語言深刻地展現了一個孤獨的覺悟者形象。“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衹帶着紙、繩索和身影”,“紙、繩索和身影”的意象內涵是指什麽呢?請同學們好好想一下。
張鑫同學:“紙”是指表達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工具, “繩索”代表自己受到的阻礙與迫害,表達自己不怕艱難險阻的决心,“身影”有種即使沒有人和我站在一塊,我也有影子和我站在一起的意思,也是表達自己堅定不移的决心。
譚五昌:張鑫同學的回答基本正確。“紙”的作用是書寫,詩人用它紀錄、傳播自己的思想。“繩索”表示詩人已經做好了為真理和理想獻身的準備;也許還有一層更隱蔽的意思是,“我”想把這個非人道的世界親手送上絞刑臺。“身影”代表犧牲的决心,在所有經典的敘事文學作品中,革命者走上刑場時留給人們的都是他們高大的背影,如《紅岩》中的江姐。因此,“身影”是代表犧牲的决心,悲壯感人。從這句詩可以看出,詩人是一個孤獨的充滿犧牲精神的挑戰者。因此他發出了這些聲音:“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一個年輕的戰士和無畏的英雄形象便展現在我們眼前。“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這三句詩是正話反說,對於一些自然現象詩人都持懷疑態度,說明詩人對非正義世界的懷疑是極度深刻的。接下來的一句:“我不相信死無報應”,表明詩人雖然懷疑一切,可是他仍然相信歷史和正義必將大昭於天下,沉冤終會得到昭雪。“如果海洋註定要决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註入我心中,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這一詩節表明,北島不是一個歷史的虛無主義者,他對人類的未來和前途仍然抱有極大的信心,這就是北島他們這一代人和現在“八零後”、“九零後”一代最顯著的區別。他們即使懷疑世界,也曾被歷史愚弄,但他們靈魂深處仍對未來懷有信心。這兩句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崇高的英雄形象。
我們來看詩作的最後一節:“新的轉機和閃閃星鬥,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指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則表示未來可期信念不滅,說明詩人用縱深的眼光看待歷史和未來,儘管他對當時的不合理世界極度失望,但對未來則是充滿信心和希望的。
在這首詩中,解讀北島詩歌的四個關鍵詞都得到了頗為鮮明的體現。這首詩是一代人懷疑主義、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精神宣言,具有思想史、文學史的意義,它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正站在光明與黑暗交織的分界點上,同時它也樹立了北島孤獨的、覺醒的思想者形象。整首詩寫得非常硬朗有力,是典型的“硬漢”詩篇。

譚五昌與北島
現在我們換換頭腦,來看北島一首充滿色彩的“柔軟”的詩作《走吧》。整首詩分五小節,請劉子菡同學來朗讀一下。
走吧
走吧,
落葉吹進深𠔌,
歌聲卻沒有歸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從河床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
心敲擊着暮色的鼓。
走吧,
我們沒有失去記憶,
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呵路,
飄滿了紅罌粟。
譚五昌:哪位同學為我們解讀一下?田穎同學,你說兩句。
田穎同學:這首詩寫的時間是鼕天,場景是一個人走在山中的小路上,有落葉,心情是寂寥而靜默的,“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擊着暮色的鼓”,說明詩人的心並不是那麽靜,他在寂寥中又有着對未知生命的嚮往。
譚五昌:好的,請周飛亞同學再補充一下。
周飛亞同學:第一節“落葉吹進深𠔌,歌聲卻沒有歸宿”,流露出詩人對未來的茫然。其實我覺得這首詩很簡單,就是表達了詩人的一種情緒。
譚五昌:“我們沒有失去記憶,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這裏的“我們”是指什麽人?
周飛亞同學:“我們”是指一代人。
譚五昌:“我們”指代一代人,沒錯;但在這首詩的具體語境中,是指幾個人呢?
周飛亞同學:我覺得是一個人的兩個精神側面,一個是寂寞的、失落的,一個是充滿希望的。也可以說是兩個自我,兩個自我的交流和呼喚。
譚五昌:我覺得在這首詩的語境中“我們”是指兩個人,而且應該是兩個異性,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是指多個人。下面我來簡單解讀一下。“走吧,落葉吹進深𠔌,歌聲卻沒有歸宿”,意指在一個深秋或初鼕的日暮時分,“我們”在山𠔌中行走,一邊唱着歌,歌聲在山𠔌裏飄來飄去,暗指“我們”還沒有找到精神的歸宿;“走吧,冰上的月光,已從河床上溢出”,意境很美,點明那是初鼕季節;“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擊着暮色的鼓”,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對異性的心動體驗;“走吧,我們沒有失去記憶,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這句詩其實道出了20世紀八十年代詩歌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主題——尋找主題,如梁小斌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所表達的主題一樣。詩的結尾是:“走吧,路啊路,飄滿了紅罌粟”,充滿視覺衝擊力的意象,暗示前進的路途上充滿陷阱和危險。這是一個時代的癥候,有着鮮明的時代烙印。現在的詩人就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這首詩通過幾個畫面的組合,表現了一代人的心路歷程。《走吧》是一首朦朧詩,如果不瞭解時代背景,就不那麽好理解了。

北島通過他的詩傳達了一代人思想覺悟的聲音,他是最早的思想覺悟者之一,他與遇羅剋這些青年先驅是屬於同一個思想者譜係的。他創作《回答》,一個人站在歷史的荒野上,嚮整個歷史和時代發出尖銳的挑戰。《走吧》則相對溫暖一些,通過日常的場景,傳達了一種不甘被歷史湮沒希望尋找出路的願望。而《一切》這首詩是北島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表述。請大傢默讀一遍。
一切
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複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裏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着註釋
一切信仰都帶着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
譚五昌:這首詩寫於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北島人生觀、價值觀的宣言。整首詩采用了悖謬的修辭,製造悖謬情境,深刻鮮明地表現了他的世界觀,每句詩都是一個傳達他思想觀念的小宇宙。
開頭兩句“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一個持悲觀主義、懷疑主義的詩人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首深刻的思想性詩篇,基調是灰色的,不像舒婷的詩那麽明朗。這首詩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不可知論和宿命論得到鮮明體現,這是詩人在經歷了慘烈生活後思想變化的折射,顯示了人在命運面前的軟弱和無力。“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這是一種悲觀主義的論調,表現了詩人對奮鬥的懷疑。如果放在20世紀五十年代的環境下,肯定是必勝的信心。這表現了北島深刻的懷疑精神。“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是對追尋的否定,看不到追尋的結果和意義。“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在那樣的動蕩年代裏,歡樂可能是非常苦澀的,歡樂也可能非常巨大,無法用微笑來表示。“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大傢可以聯想到《活着》裏面的福貴,他遭受了那麽多深重的苦難卻沒有眼淚——真正的苦難是不能用眼淚來表達的——這是北島的深刻之處。“一切語言都是重複”,這表明了語言的貧乏,真正深刻隱秘的經驗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因為詩人的痛苦往往也就是語言的痛苦,語言是重複的無力的,無法表達自己獨特的經驗。“一切交往都是初逢”,表明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生疏和淡漠。與之相似的是顧城的《遠和近》,也表達了特定年代裏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一切愛情都在心裏”,它表明了詩人對愛情的看法,他認為真正的愛情衹能藏在心裏,而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尋找或無法實現的。這與詩人自身的遭遇有關。在那個殘酷的年代,愛情是一種奢侈。“一切往事都在夢中”,往事如煙,詩人對一切歷史和現實都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這是信仰出現危機的表徵。“一切希望都帶着註釋”,說明這種希望是附有條件的,在某種意義上是種可笑的虛妄的希望,它不是那麽透明而美好,它有種種我們想象不到的復雜性。“一切信仰都帶着呻吟”,這說明,在詩人自己看來,堅持信仰是要付出痛苦或者死亡的代價的。“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這裏涉及到了爆發與寧靜之間的辯證關係,是對一切自然現象和精神現象非常有哲理性的概括。“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北島相信一切死亡都是有意義的,不能被無端湮沒,如許多革命烈士為了革命理想英勇就義。如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喪生的數萬同胞。此外,它還從存在主義角度上表現了人類存在的荒誕性。總之,從這首詩中,我們再一次感受到北島詩歌的深刻性,在很大程度上,比那些淺薄歡快的詩歌更有意義;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北島當時的悲觀與懷疑心態。
譚五昌:下面我們再來介紹一下北島的愛情詩。北島的愛情詩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愛情詩是絶然不同的,它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北島對愛情的別樣想象。我們先來看看這首《雨夜》,請李瑤同學來朗讀。
雨夜
當水窪裏破碎的夜晚
搖着一片新葉
象搖着自己的孩子睡去
當燈光串起雨滴
綴飾在你肩頭
閃着光,又滾落在地
你說,不
口氣如此堅决
可微笑卻泄露了你內心的秘密
低低的烏雲用潮濕的手掌
揉着你的頭髮
揉進花的芳香和我滾燙的呼吸
路燈拉長的身影
連接着每個路口,連接着每個夢
用網捕捉着我們的歡樂之謎
以往的辛酸凝成淚水
沾濕了你的手絹
被遺忘在一個黑漆漆的門洞裏
即使明天早上
槍口和血淋淋的太陽
讓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筆
我也决不會交出這個夜晚
我决不會交出你
讓墻壁堵住我的嘴唇吧
讓鐵條分割我的天空吧
衹要心在跳動,就有血的潮汐
而你的微笑將印在紅色的月亮上
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
喚醒記憶
譚五昌:雨夜是一個很浪漫的場景,大傢覺得詩人在雨夜中構築的場景和畫面是否浪漫溫馨?給你什麽樣的感覺?
徐夢華同學:我感覺這是一個雨夜中離別的場景,丈夫要離開,但妻子說“不”。前面一段是一幅“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畫面,後面一段是一個很親密的情境:姑娘哭了,男子溫柔地撫慰她,這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第三段還是寫輓留,這是很感性的輓留,完全是為了愛情,即使犧牲事業也在所不惜。我覺得這是詩人的一種男權化的想象,他認為這個姑娘是如此的柔弱,他心裏希望姑娘能不顧一切地輓留他。
趙甜同學:我感覺第一段是一個表白的場景,男子嚮女孩表白,女孩的微笑泄露了內心的秘密;然後他們並排走在路燈下,很溫馨。第二段是“即使明天早上,槍口和血淋淋的太陽,讓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筆。我也决不會交出這個夜晚,我决不會交出你”,這段至死不渝的誓言表明了他們愛情的堅貞和偉大,同時還揭示了現實的黑暗和殘酷。
譚五昌:雨夜是一個很浪漫的場景,但在那個壓抑的年代,人們不敢盡情地享受浪漫的愛情。我們從這首詩的語境和某些詞語中可以感受到。第一段的畫面是很溫馨的,但是 “破碎” 這一個詞語就顯示了不和諧的氣氛,時代的寒氣仍然滯留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第二個鏡頭,“當燈光串起雨滴……你說,不。口氣如此堅决。可微笑卻泄露了內心的秘密”,詩人善於捕捉細節,將女生的矜持和害羞表現得很生動。第二段,兩人的情感在深化,“路燈拉長的身影,連接着每個路口,連接着每個夢”,這句詩由實而虛,一下子由現實場景轉嚮了沉重的個人記憶。那個時代,戀人能走到一起,是因為他們有着共同的人生志趣,不像現在的愛情大部分建立在金錢上。“以往的辛酸凝成淚水,沾濕了你的手絹,被遺忘在一個黑漆漆的門洞裏”,這裏又出現了不和諧的旋律,表明了他們現在幸福的愛情來之不易,而過去他們曾經歷過很多辛酸苦痛。
第三段,作品的情感達到高潮階段。先看這一節詩句:“即使明天早上,槍口和血淋淋的太陽,讓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筆”,在那個時代,人們將愛情看得無比神聖,而追求愛情是需付出很大代價的。“讓墻壁堵住我的嘴唇吧,讓鐵條分割我的天空吧”,這是詩人對自己因為追求愛情而被監禁的悲壯性想象。“衹要心在跳動,就有血的潮汐,而你的微笑將印在紅色的月亮上”,微笑是愛情的一個美好象徵,如智利詩人聶魯達所說:“你可以拿走我的面包,你可以拿走我的空氣,但是你不能拿走我的微笑”。為什麽月亮是紅色的呢?紅色代表一種內在的生命激情,而這種生命激情往往是和革命激情聯繫在一起的,在北島這裏,對愛情的激情是最為動人的。“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喚醒記憶”,這句詩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永久記憶,無限溫馨動人。總之,這首詩有種悲壯的力量,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且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思想價值,讓我們感受到愛情、思想和歷史潮流的演變,它從愛情的角度講述了一個時代的思想狀況。

譚五昌:北島出國以後,始終堅持寫詩。對於他這一時期的詩,評論界依舊衆說紛紜。我讀過一些,寫得特別晦澀,那纔是真正的“朦朧”詩。接下來要解讀的這首《黑色地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懂的一首,它寫於2003年北島回國看望父親之時。請大傢默讀一遍。
黑色地圖
寒鴉終於拼湊成
夜:黑色地圖
我回來了——歸程
總是比迷途長
長於一生
帶上鼕天的心
當泉水和蜜製藥丸
成了夜的話語
當記憶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沒
父親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聲
為赴約轉過街角
舊日情人隱身風中
和信一起旋轉
北京,讓我
跟你所有燈光幹杯
讓我的白發領路
穿過黑色地圖
如風暴領你起飛
我排隊排到那小窗
關上,哦明月
我回來了———重逢
總是比告別少
衹少一次
譚五昌:這首詩仍用深度意象組織而成。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心情異常激動,感慨萬千。重逢總是比告別少,聚少離多,這是北島真實的人生體驗。這首詩寫的激越奔放,多采用象徵意象。詩中充滿了對往事的回憶,對歲月流逝的感慨,種種復雜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首新世紀的《回鄉偶書》。
有人認為北島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的詩歌創作缺乏文學史意義,基本在重複其八十年代的美學經驗與話語方式,並不能給當下的國內詩歌寫作以豐富有益的啓示。但衆所周知,北島所代表的朦朧詩已取得了與西方現代詩平等對話與交流的資格,大大推進了中國當代詩歌的現代化進程,其獨特貢獻與積極意義應被充分評估,因之,北島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獲得了極為廣泛的認可,這是有其深刻、內在的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