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五昌《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第一讲:牛汉诗歌解读
Original 谭五昌 谭五昌 1 week ago
收录于话题
#文学 5610
#诗歌 6524
谭五昌微信公众号开设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普及,人们在网络上开设博客、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与现象。我本人对于新媒体技术知之不多,了解不深,可以说对于网络新媒体这一崭新领域并不在行,但我非常知道,在当下,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离不开数字化生存的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新媒体技术为我们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以前不敢想象的方便与快捷,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新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对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潜在而深刻的重大影响,一句话,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我们只有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并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才可能对于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加以理想化的塑造。
说到微信公众号,这是在网络新媒体领域颇受人们关注与重视的一个交流平台,近些年广为流行与普及。我本人在许多学术团体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与许多名人开设的微信公众号里,读到过许多具有时代特质的诗文,这些诗文或充满思想性、学术性、人文性,或彰显艺术性、纪实性、信息性,我自己感觉,绝大多数微信公众号是一个颇为理想化、纯粹性的交流平台,因为交流双方志同道合,不存功利之心,大家是出于相同的爱好、兴趣、追求而走到一起来了,而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微信公众号(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吃瓜群众),说白了,就是微信公众号创建者本人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召唤志趣相投者的无限广阔的朋友圈与交流空间,微信公众号建立起来后,志趣相投者(或朋友)越多,人气越旺,应该越能展示该微信公众号的存在价值。前几年,有一些弟子与朋友私下鼓动我以个人名义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我出于谨慎,婉言谢绝了。前些日子,胡建文、蓝冰琳、盛华厚、牛国臣、陈琼、吴迪、白心、孙大梅、郭思思、刘雅阁、马文秀、王长征、袁翔、罗强、颜华、王利平何双娥、唐梅、贺小华、陈桂明等朋友、弟子、老乡极力鼓动我以自己名义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与艺术家,而且非常熟悉与了解网络新媒体技术。在受到他们热情的鼓动与反复劝说后,我终于下决心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了。希望以我本人名义开设的这个微信公众号,能够团结到一大批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热爱精神生活的诗友文朋,期望我们大家能够通过这个交流平台长久收获我们生命中最为纯粹、丰富、美好的精神财富。
最后向大家交代一下,鼓动我开设谭五昌微信公众号的朋友、弟子、老乡们建议我的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5月1日正式开始运营,因为大家一致善意的公认我是当下华语诗坛的“劳动模范”,所以选择劳动节这一天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特别具有象征意义。
是为前言。
谭五昌
2020年4月30日夜
写于北京京师园
编者按:
两年前,谭五昌先生的五卷本诗学著作《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隆重推出,在当代诗歌界与评论界反响强烈。《在北师大课堂讲诗》(五卷本)是谭五昌先生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的录音整理稿,它以口语、对话的方式对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地区一百余位优秀、杰出的老、中、青华语诗人的诗歌创作,予以了生动、精彩的文本解读与准确、到位的文学史评价;以一种宽宏的美学眼光与文化视野,勾勒出地域辽阔、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中国当代诗歌完整版图,使得关注中国当代诗歌的人们为之感到骄傲。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谭五昌先生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的系列讲座,以一种极具现场感的讲诗、解诗的鲜活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通过谭五昌先生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的系列讲座,让所有喜欢与热爱现代汉语诗歌的朋友能够体会到新诗的独特思想艺术风貌,走进一位位诗人个性各异、丰富精彩的艺术空间与精神世界。期望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与诗人们,能够在谭五昌先生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系列讲座中与现代汉语及现代汉语诗歌共同成长,获得自身出色的诗学智慧与审美鉴赏能力,最终为自己的生活镀上一层诗意的光芒。
2020年8月24日
○
○
《在北师大课堂讲诗》
第一讲
牛汉诗歌解读
时间:2011年3月4日
地点:北师大四教二零九教室
主讲教师:谭五昌
听众:北师大2009级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谭五昌:今天我开始给大家讲授《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这门课程。我想通过对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有影响、有特色的诗人作品的解读与个案研究,让大家切切实实的感受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整体思想艺术风貌。我给大家讲解的每一位当代诗人,可以说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为什么我要选择牛汉先生的诗歌来作为解读对象呢?一方面当然是由于牛汉诗歌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更是因其人格魅力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首屈一指。这是一位用人格写诗的诗人。2006年10月份北师大校友返校日,牛汉先生也来了,在座有的同学应该见过。牛汉一米九的大个子。他自己开玩笑说:“有人说我自高自大,我就是自‘高’自‘大’嘛”,随后他又补充说,“我站在这里,就是一行正直的诗” 。
牛汉先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跟他接触较多,在任何场合下他说话都很犀利,不给人留情面。牛汉先生是因“胡风案”而受牵连,被送去劳改,遭到迫害,但他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屈服过。他曾在屠岸先生八十周岁诞辰纪念诗会(2003年)上这样评价自己:“七八十岁的人了还很不成熟,说话很冲动”。的确,他有时说话没什么逻辑,想到什么就大胆说出来。在中国新诗史上,像牛汉先生那样敢于说真话的人没有几个,跟他交流,你就会知道何为真诚、何为诗人的良知。这也许跟牛汉先生是蒙古人有关。他的基因里面深藏了蒙古草原上祖先们的剽悍、倔强与正直,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诗坛上最为正直的诗人,在我看来,不用加“之一”。牛汉是用人格来写诗的诗人,他所有的诗都是一首诗,一首大写的人之诗。这是一种灵魂性写作,是不可模仿的。如果一个诗人的人格没有到达牛汉先生这样的高度,就绝无可能写出像牛汉那样坚实、硬挺、有力度的诗歌来。如果说海明威是个“硬汉”作家,那么牛汉先生就是个“硬汉”诗人。他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对诗歌精神的坚守,铸造了一个为诗而殉道的“硬汉”诗人形象。他活得很苦,但他毕生都执着于诗歌。诗,已经不仅仅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诗歌就是他的生命,他曾说自己“离开诗歌就活不了”。他的“诗”与“人”互动、互造,诗歌与人格互相映照。如果没有正直的人格、崇高的信仰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就没有他那些坚实硬朗、掷地有声的诗篇;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他的诗篇,他的良知、个性、理想、信仰等人格力量,也就无法得到生动的呈现。
牛汉先生是在用血泪书写他的诗歌。现在许多诗人用电脑写作,也许一个晚上就可以敲出几十首诗。然而,对这样快速度的写作我们能抱有什么期望吗?最有份量的诗歌是要用血和泪来进行书写的。这一点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已得到印证,比如唐代的李贺,就是呕心沥血写诗的典型。现在很多人对诗歌的理解太肤浅,对诗歌缺少敬畏感;而从牛汉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本人对诗歌的敬畏,对诗歌精神的敬畏。
牛汉的诗歌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意象”,诗人总是在叙述苦难与抗争,绝望与希望。他笔下的意象如汗血马、华南虎、枫树……每一种动物或植物意象背后都有高贵的灵魂,都有承受苦难命运的壮烈情怀。这些意象都是牛汉先生灵魂的化身,从而使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高大不屈。
牛汉的诗产量很高,出了很多诗集;同时,其散文创作也取得不小的成就。他在诗坛德高望重的地位还缘于对年轻诗人的重视与提携,尤其是对“第三代诗人”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对新生的诗人与诗歌流派,牛汉先生是十分宽容和理解的,在这一点上,就与其他一些老一辈诗人当年对“朦胧”诗人的打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好了,现在让我们进入对牛汉先生作品的具体分析上。首先来看第一首,牛汉于20世纪70年代写成的、“地下诗歌写作”的代表作之一《华南虎》。这是中国当代诗歌的经典之作,经常被人拿来朗诵,令读者和听众都热血沸腾。我们一定要把那种悲壮的情感读出来。请李瑶同学来朗诵。
华南虎
在桂林
小小的动物园里
我见到一只老虎。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
隔着两道铁栅栏
向笼里的老虎
张望了许久许久
但一直没有瞧见
老虎斑斓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喝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击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于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碎……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象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谭五昌:朗诵到结尾是个高潮,要底气很足才能读出那种令人震撼的感觉。请问,大家听完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呢?诗中写了一头什么样的“华南虎”?“华南虎”的涵义是什么?
马小慧同学:我读完这首诗,想到一句话:“虎落平阳被犬欺”,被关在笼子里的华南虎就给人这种感觉。我觉得它是作者的一个化身,也是一种不屈的灵魂的象征。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依然坚守心中的信念,它保持着高贵,以自己的方式与现实作着斗争。华南虎就是这么一种形象。
周飞亚同学:我的看法与小慧同学的基本一致。关于“华南虎是作者自喻”这点,我有一点别的感想。在诗篇的后面,作者提到“我终于明白了/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牛汉先生从华南虎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的遭遇相似;然而他似乎认为自己面对磨难,不如华南虎那么坚强、硬朗,因此用了“羞愧”这个词。也许是诗人太谦虚,我认为牛汉先生在苦难中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华南虎,他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诗歌践行着自身的理想。
谭五昌:把两位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解读得比较全面了。这首诗一方面是写实的,描写了华南虎的生命困境,尤其诗的前半部分,作者确实在桂林动物园看到了华南虎,看到了其屈辱的处境;另一方面,到了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与虎却合二为一了----在灵魂层面上。诗歌的主题,就是为了突显人在屈辱处境中的灵魂的抗争与精神的飞升或超越。因为灵魂是不可战胜的,作为肉体的存在,无论是诗人还是华南虎,都是弱者:虎被囚禁在笼子里,而诗人-----诗中的“我”——则是思想的囚徒,两者都是囚徒。但它们的不屈意志是不可战胜的。所以在诗的结尾处诗人写道:“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种“不羁”,就是自由意志的不甘束缚,就像海明威所说的“你可以消灭我,但你不能打败我”,凸现了生命意志的强大和不可征服,彰显了人格力量。这是意志的赞歌,既是在赞美华南虎,也是在肯定与赞许诗人自己——华南虎就是作者灵魂的自画像。人与老虎在历史面前达到了高度的相似性,它们都被现实所捉弄,但灵魂都要反抗这一切。囚禁与反囚禁、囚禁与要求解放、囚禁与追求超越……这首诗歌里面的主题还是很丰富很让人震撼的。
诗中悲壮的感觉要用对称的声音、语调来复活,我就勉强来“复活”一下吧(朗诵该诗的最后一节)。
大家想想看,华南虎的趾爪被铰掉,被众人围观嘲笑,这是屈辱;诗人也被人嘲弄,沦落为一个可笑的囚徒,由虎想到自己,所以他“羞愧”地离开了。“羞愧”还有什么含义呢?因为诗人无意中也加入了观众的行列,也成了幸灾乐祸的观看者或者说看客之一,所以他觉得很羞愧,赶紧离开。诗的结尾这个超现实主义的意象画面与主观幻像,使整首诗的思想和情感达到了高潮。“火焰似的”有一个重复,再加上“破碎的”、“巨大的”、“滴血的”连续三个修饰语,把作者灵魂中屈辱的痛苦渲染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一段朗诵的声音应该是高亢的、激愤的,语调不能平静。
下面我们再来解读牛汉另一首著名的诗作《悼念一颗枫树》。请朱安谧同学朗读。
悼念一颗枫树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到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谭五昌:朗诵得很好,很有潜质。诗歌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颗枫树被伐倒了。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因为这样的事情是很普遍的,山民经常会砍树作为柴火或卖钱,算不上什么严重的事,但在诗中这件事情却显得特别严重。在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语境中,一颗枫树的被伐表明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被粗暴的消灭。这隐喻着“文革”十年浩劫中被粗暴迫害的大批无辜的人的遭际,诗人在此谴责了“文革”中当权者的法西斯行径。这棵枫树长在大地上,与土地相连,高大、美丽、坚韧。枫树是饱满的,有价值的,也是很有尊严的,在它的生命内部,贮存了许多的芬芳。“那么庞大/那么青翠/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虽然“枫树”这个生命被粗暴的消灭了,但作者还是礼赞其生命的尊严。因此虽然作者是在讴歌一棵被伐倒的、有政治化象征意味的美丽“枫树”,但我们能感觉到诗人其实是在讴歌这个时代所有有价值有尊严的生命个体,包括诗人自己。这个被伐倒的“枫树”就是诗人自我的死亡想象,他感觉自己也是被伐倒了的。前面我们说了,牛汉长得高高大大,这种个头,如果将他比作树的话,将他比作枫树的话也应该是恰当的吧?所以这里面有一种相似性。“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向大自然告别”,这些诗句表现出这个生命对土地和生活充满依恋,却遭到无情的摧残。从中看出,这是一首控诉的诗篇,主题非常深刻。如诗句“泪珠/也发着芬芳”,“芬芳”出现了好多次,这仍是一种礼赞;紧接着,“不是泪珠吧/它是枫树的生命/还没有死亡的血球”,这些诗句又是在控诉了。“村边的山丘/缩小了许多/仿佛低下了头颅”,这种想象与拟人化的描写,实际上是把群众对“枫树”的哀思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同时也是对法西斯行径的一种谴责。最后,诗人直接点题:“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把人们对枫树的(即诗人对生命的)惋惜之情,荡气回肠地传达出来了。作为一首叙事诗,它的描写非常出色,联想丰富,感情饱满。所以,尽管三四十年过去了,这首诗依然能够感染我们,让人为之震撼。
接下来请在座的各位同学简单说说对这首诗的感受吧。喜欢?震撼?或者有其他感受?
何明敏同学:我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很悲壮,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在为它哀悼。诗人把花花草草都拟人化了,令人沉痛。后面,这个枫树虽然倒下了,但芬芳依然飘荡在周围,更加增添了那种悲壮和心酸的感觉。其实这首诗的立意和寓意都非常明显,并没有什么难解之处,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拟人化的手法,使情感更加浓郁动人。
谭五昌:何明敏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算是对我刚才的解读的一种补充吧。苛刻的说,这首诗也许算不上杰作,其主题确实非常明显,想象空间不大,不像有些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有一种“既明确又不确定”的效果。这首诗和牛汉的不少诗作一样,都是主题明确的,这也正是他诗歌的不足之处。
牛汉先生笔迹
好了,我们再来简单讲讲《汗血马》这首诗。“汗血马”可以说是只有内蒙古大草原上才会有的一种宝马。周飞亚同学,请你来朗读一下,注意读出那种气势。
汗血马
跑过一千里戈壁才有河流
跑过一千里荒漠才有草原
无风的七月八月天
戈壁是火的领地
只有飞奔
四脚腾空的飞奔
胸前才感觉有风
才能穿过几百里闷热的浮尘
汗水全被焦渴的尘砂舐光
汗水结晶成马的白色的斑纹
汗水流尽了
胆汁流尽了
向空旷冲刺的目光
宽阔的抽搐的胸肌
沉默地向自己生命的
从肩脚和臀股
沁出一粒一粒的血球
世界上
只有汗血马
血管与汗腺相通
肩脚上并没有翅翼
四蹄也不会生风
汗血马不知道人间美妙的神话
它只向前飞奔
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
为了翻越雪封的大坂
和凝冻的云天
生命不停地自燃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谭五昌:大家听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赵甜同学:我觉得汗血马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我暂时还没有完全理解这首诗,需要再思考一下。
谭五昌:好的。同学们当中有人喜欢马吗?或者,哪位同学比较了解马的习性?
周飞亚同学:我觉得牛汉的诗歌几乎都是在描述自然界中的动物或植物,形成隐喻,或是借物抒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它是用汗血马来象征一种勇于追求、特别执著、为了达到目标不惜历尽千辛万苦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诗人以汗血马自况、自勉,他自己也是一个为了诗歌可以贡献一生的人。诗歌从整体上看就是这样。另外,从细节上说,我对中间这几句挺有感触:“肩脚上并没有翅翼/四蹄也不会生风/汗血马不知道人间美妙的神话”,在普通人看来,汗血马这样的宝马是传奇的存在,甚至由于它太擅长奔跑,人们误以为它长着翅膀、四蹄可以生风;在它身上创造出这样一种美妙的神话想象,却不知道它为了达到那样的奔跑速度,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诗人的处境也是一样。对于像诗人一样的理想主义者,人们的态度是崇敬的、赞美的,并且也认为他们像神话中的人物一样,是了不起的天才。但他们也同样只看到了诗人所取得的成就,却不知道在光环背后,为了追求那样的理想,诗人承受了多少苦难。人们的赞美和美丽的神话想象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奇迹,苦难还是需要独自承受。
谭五昌:周飞亚同学讲得很好,基本读懂了这首诗。汗血马就是诗人精神与灵魂的自画像。汗血马是蒙古草原上传说中的宝马,它对生命目标的追求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又流汗,又流血,这也说明它生命的目标非常高远,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牛汉是蒙古人,骨子里也有这种汗血马的精神。牛汉在这首诗里化身为一匹汗血马,这匹马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奔跑,最后壮烈献身、殉道。这是一种想象,是诗人自己的心路历程的展示,是对其精神信仰的形象化的描述。诗中说:“跑过一千里戈壁才有河流/跑过一千里荒漠才有草原”,牛汉先生的人生遭遇也是如此,他经受了那么多磨难,流了那么多血汗,才迎来生命中的美好风景。这首诗的主题仍然非常明确、单纯,赞扬了汗血马那种无畏而又踏实的品质以及为了理想敢于流血流汗的献身精神。一匹马与一个诗人在灵魂上是完全相通的。在结尾处,“汗血马/扑倒在生命的顶点/焚化成了一朵/雪白的花”,汗血马的形象与意义在此高度升华了,这是诗人在礼赞生命的意志,讴歌生命的理想。这也是诗人对自我的礼赞与讴歌。另外,诗的节奏铿锵有力,与所塑造的马的硬朗、高大的形象相得益彰。从风格上看,这首诗也是很“硬”的诗歌,与有些诗人形成鲜明对比,如舒婷诗的风格,是很“软”的。
牛汉的诗几乎都是这样的风格。像这一首《半棵树》,也是如此,我自己来读一下。
半棵树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树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
诗中被雷电劈掉的“半棵树”也是牛汉精神的化身。不同的诗对应诗人不同的生命境遇。这首诗是“文革”时期写的。被劈掉的“半棵树”遭遇到的非人的摧残,暗喻着政客们对诗人的迫害。这“半棵树”就是牛汉在“文革”中生命境遇的形象化写照。在这里,“雷电”代表着邪恶势力,而剩下的这“半棵树”还是和一整棵树一样高、一样伟岸,这是一个不屈的充满斗志的战士形象,更是诗人斗士般的“硬汉”形象。
而在《鹰的诞生》这首诗里面,牛汉又化身为鹰,其精神形象再次变幻。
鹰是很勇猛的动物,表明了牛汉意志的强大;鹰在天空翱翔,又象征着诗人超越平凡、庸俗的生存现实。所以说,从精神人格塑造的角度来看,牛汉所有的诗都是一首诗。不管是华南虎、汗血马、半棵树还是鹰,等等,都是其精神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些丰富的意象里面,复原、组合成牛汉先生的心灵世界,表现出诗人思维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精神世界的完整性、统一性。这些诗的风格都是硬朗的阳刚的,当然,从美学上看也许有些单调。他的诗歌不够柔和细腻——我觉得对这样一位诗人而言是一种苛求。我们可能希望一个诗人的诗歌风格是变幻的,既能写阳刚的,又能写阴柔的,这样才显得丰富。但在牛汉先生的诗里,角色被固定化了,大都是悲情的英雄与硬汉的角色。
下面我们再讲牛汉的一首诗作《夜》,这首诗很著名,王一川教授在他的文学理论论著里面经常拿这首诗来作为范例,认为它是一首体现了“诗人主体性”的诗。当然王一川老师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的,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解读。先找人来读一下这首《夜》,这是一首值得重点分析的诗。请何明敏同学朗读。
夜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谭五昌:语调很好,能复活诗里的情感。谁愿意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李瑶同学:我是这样理解的:他写的是一种在黑夜中写诗的体验。“黑暗”在这里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他希望将黑暗拒之门外,用灯来建构起一个烛照心灵的自我的天地,在此写诗,进行自由的心灵的畅想;然而,黑暗像狼一样窥伺着诗人,不肯离去。我还没想清楚黑暗到底象征了什么,但它肯定是一种与诗人自身相对抗的力量,不断地对“我”进行侵扰;而“我”则在反抗这种侵扰。在“黑暗”与“我”的对抗中,灯在颤抖,但诗不颤抖。或许可以说,作者是在对抗中寻求一种心灵的稳定性。我就想到这些。
朱安谧同学:我觉得这可以套用顾城的诗,黑暗给了他写诗的笔,或者说,写诗的力量,他却用诗来寻找光明。在诗的前一部分,诗人一直想抗拒这种黑暗,所以他关死门窗,又点起了灯,以为用这种物质性的、实体性的东西就可以隔绝黑暗、驱走黑暗。但黑暗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驱赶掉的,因为它可能来自诗人的内心,有千万只爪子在抓挠着他心灵的窗户。由于内心的黑暗而导致外在的、看似光明的灯在颤抖。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写了诗,而正是他写出来的东西抵抗掉了黑暗,驱散了他内心的不安。所以,我觉得诗是一种带来光明、给他勇气和信念的东西。
谭五昌:解读得很好,基本上把我要说的话都给说出来了。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记忆性的写作,既写实地描述了某一个夜晚的情形,也对往事进行了怀想。在牛汉的漫长人生中,他渡过了那么多痛苦的、不安的夜晚,生命随时受到威胁,随时可能被黑暗吞噬掉。所以这是一种对痛苦记忆的书写。诗中描绘的情境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在北京有很多刮大风的夜晚,呼呼的风声真的像狼在嚎叫。诗句描写得是很形象的。但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诗人的情感和记忆以及心底的秘密。就诗本身的语境来看,诗人他最惧怕的就是黑暗的夜,因为这是摧毁他生命、摧毁他信仰的东西,所以他抗拒夜。诗的第一节“关死门窗”,“关死”表现诗人潜意识里的惧怕,“黑暗”这种可怕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是光明的对立面。这首诗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诗人精神境遇的一个寓言,诗人写的好像是一个冬天的夜晚的情景,实际上是寓言性或象征性地书写了他遭受精神压迫的境遇。然后,诗人叙述到“我点起了灯”,刚才朱安谧的联想很好,联想到顾城的《一代人》。在诗中,“点起灯”是有象征意义的,这是精神的信仰之灯,他想靠信仰去驱散内心的黑暗、对黑暗恐怖的记忆。但“黑暗是一群狼”,突出了黑暗的凶残可怕。“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袭着我的窗户”,这里的节奏是很紧张的,作为一个读者,一个有经验的读者读到这里应该是很有紧张感的。我建议大家去看看《日瓦戈医生》,里面有一个场景:主人公在大雪原上,夜里,听着周围风在咆哮、狼在嚎叫。主人公置身于这样孤独、险恶的环境里,被黑暗包围,被恐怖的破坏性的势力包围,心灵极度敏感,其精神氛围与本诗很有相似之处。可以说,诗中破坏性的恐怖力量对诗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连灯都在颤抖。但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其实是一种幻觉,是心在颤抖。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也有这样一个幻觉,诗中的“我”感觉突然北京城有一阵剧烈的抖动,实际是也是因诗人的心在抖动而出现的幻觉。接下来是另一个场景,诗人在颤抖的灯光下写诗。写诗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行为,体现为一种精神的信仰。在这种时刻,谁能拯救他?只有诗歌。诗是诗人信仰的象征,他不仅仅是在写诗,更是在建构一个足以抵抗黑暗势力的防护墙。因此,虽然灯在颤抖、“我”在颤抖,但诗是不颤抖的,即“我”的信仰是很坚定的。到这里,诗人虽然受到外界的压迫,但其主体性并没有受到损坏-----借用王一川老师的话说,诗人完成了他主体性的建构,我们并没感觉诗人渺小,反而感到主人公“我”在黑暗包围中形象的高大和悲壮。“黑暗”的势力这么强大,“我”却没有崩溃,通过对比把诗人信仰的力量突显出来了。
这首诗的想象空间比较广阔,它的主题也就因此没前面几首那么明确了。它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而且,它的语言非常简洁有力,其意义内涵是深远的。诗中用了对比的手法:黑与白的对比,颤抖与不颤抖的对比,身体的颤抖与心灵的稳定的对比。从这些都可看出这首诗有很高的思想艺术水准。我认为,这是一首杰作。
这次同学们搜集到的牛汉先生的诗还是比较全的,像《海上蝴蝶》、《抄诗和背诗》等,都是很有艺术品味的,都是有心灵体验、有精神向度的温暖人心的诗篇。牛汉的所有诗篇都是在完成其主体人格的塑造,以建构他完整的灵魂世界。可以说,牛汉先生是与诗歌相依为命的。他给我们带来了雄性的风景,这是他的人格所铸就的,也是他的诗歌价值之所在。
最后,我给大家读一首诗,作为本次牛汉诗歌解读的结语。这首诗叫《无题》,写于2000年,那时候他已经快80岁了。
无题
我和诗,一生一世相依为命,
从不懊悔,更没有一句怨言。
六十年来,在遥远而虚幻的
美梦里,甘心承受现世的苦难。
经历了一次苦过一次的厄运,终于
在苦根里咂出了一点未来的甜蜜
未来的甜蜜本是为下一世人生酿的,
尽管眼下还尝不到一滴,却已经
神奇地甜透了我已逝和未逝的人生,
写诗,还不就是为了这点尝不到的甜蜜吗?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所要承担的苦难。但是,他从来不向苦难低头,而是以强大的意志去抵抗和超越苦难,去获得精神的超脱和艺术的永恒。我们可以联想到食指的《宿命》,这两首诗可以作互文性的阅读。从诗中我们会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不贪图享乐,自觉忍受苦难,用强大的精神信仰去战胜现实人生的挫折——这是真正的诗人的宿命。让人感动的是,诗人甘愿接受这种“甜蜜很少、痛苦很多”的命运,但就是这很少的甜蜜便足以抵销所有的苦难,使其无怨无悔。这就是一个诗人的人生态度、诗歌态度与艺术态度。这种态度超出了一般人对幸福的体验。诗人只要写出一首成功的诗,就会觉得这一生即使承受再多的痛苦都值了。这点“尝不到的甜蜜”是一种永恒的诱惑,诗人为了这个诱惑走在一条悲壮的、永不回头的、随时需要献身的道路上,也可以说是走在“朝圣的道路上”。牛汉先生就是这样,在缪斯的指引下走上这条朝圣的道路,留给世界一个高大的背影,使人敬仰。
Ad
在北师大课堂讲诗(共5辑)
作者:谭五昌 著
当当
谭五昌
江西永新人。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贵州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已出版《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诗意的放逐与重建——论第三代诗歌》、《中国新诗排行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诗歌精品》、《在北师大课堂讲诗》(5卷本)等学术著作及诗歌类编著三四十余种。2012年,主编10卷本的“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昆仑出版社出版)。自2011年起至今,发起并主持年度“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近十余年来,先后担任徐志摩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海子诗歌奖、杨万里诗歌奖、昌耀诗歌奖等国内重要诗歌奖项的评委与负责人。曾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鲁迅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广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四五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做过中国当代诗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现象等专题学术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