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琳讀書:說說方麗娜
喜馬拉雅“瑞琳讀書”頻道編者按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當下,億萬同胞肯定都希望有幾本好書可以靜靜地宅在傢裏閱讀,享受閱讀的快感。但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有太多的好書,不僅常與我們擦肩而過、失之交背,而且即使一捲在手,也抽不出時間去閱讀。
在微信閱讀、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眼睛早已不堪重負,如果能用耳朵享受讀書的樂趣,豈不快哉!正是應和這樣一個新時代的讀書浪潮,我們華人廣播影視的全體同仁,近日在喜馬拉雅特別推出了“瑞琳讀書”這個嶄新的節目。在受到海內外讀者聽衆們的熱烈歡迎後,“瑞琳讀書”節目也同時入駐蜻蜓FM版和微信公衆號。部分內容增加圖片和視頻後,我們將陸續入駐海內外各大視頻網站。
2010年的一天,遠在美國南部的我打開了北京寄來的《文藝報》,其中有個版面叫“文學院”,專門介紹魯迅文學院的作傢作品。忽然發現了一個叫方麗娜的名字,驚奇她卻是來自奧地利。
讀到方麗娜的作品是在見到她本人之前。多年來閱讀北美作傢作品,第一眼讀到方麗娜的小說就有異樣的驚豔神奇之感,那是一種屬於歐華文學的獨特氣質。她的創作雖然爆發在近十年,但起點很高,出手不凡。在她的小說中,一舉超越了海外華文學多年來所表現的文化衝突的傳統母題,直指人類的情感睏境和生存睏境。正如邱華棟所說:“她異軍突起的寫作姿態,超越了詩情消解的日常生活場景,細膩的筆觸已自覺指嚮人物的生存境遇和睏境。”強烈的預感告訴我,雲遮霧障的歐華文學走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方麗娜在登攀文學山巔的路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支點。
方麗娜,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祖籍河南,現定居奧地利維也納。10歲前的她相繼失去了父母,早熟的她不僅性格頑強還樂觀開朗。成為魯迅文學院第十三屆作傢高研班學員,擔任歐洲華文文學會副會長,歐洲華文作傢協會理事,奧地利華文筆會會長,《歐洲時報》特約記者,著有散文集《遠方有詩意》、《藍色鄉愁》、中短篇小說集《蝴蝶飛過的村莊》等。作品見於《人民文學》《作傢》《十月》《中國作傢》《香港文學》《中華文學選刊》《小說月報原創版》、《北京文學》等,被譽為是近十年中最具實力的歐華作傢之一。
與其說方麗娜是“異軍突起“,不如說她是一個厚積薄發、完全準備好的作傢。在2011年方麗娜發表的第一個短篇《花粉》,其鮮明成熟的風格就已形成。奧地利評論傢顔嚮紅明確指出:“方麗娜的創作多産而高質,具有很強的辨識度、很高的可讀性和思考性。”
在我看來,好的文學作品,除了震撼人心的故事以及深度情感的感染力,還要在生命哲學的意義上進行探索。一部小說衹有上升到這樣的層面,纔有可能接近經典的文學。方麗娜的作品,不僅有一種來自北方厚土的歷史積澱大格局,而且具有着冷峻犀利的哲學思考。她喜歡寫人類的情感睏境,實際上表達的是她對人類的性別、傢國的苦難充滿悲憫情懷的哲學思考。她看到的是人類的生存睏境,是一種無法圓滿的悲涼和無奈,也是一種絶地逢生的掙紮與尋找。方麗娜的了不起,是她用自己的筆,非常典型地再現了在全球化的新時代,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在走嚮世界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身心睏境以及那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疼痛。她的這一努力,讓海外的新移民文學在題材及主題的拓展上都獲得了重大突破。
讀方麗娜的小說,首先被吸引的就是她對人性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對於小說傢而言,寫出歷史的回憶,寫出人物的悲歡都不難,難的是寫出人物內心的靈魂。方麗娜小說中的蝴蝶意象,實際上就是人物靈魂的象徵。
在小說集《蝴蝶飛過的村莊》裏,方麗娜的筆端浸染着濃郁的女性主義深情,美麗的蝴蝶,其實就是女性的靈魂,也是跨越生死的幻影。在大時代的轉折與動蕩中,女性移民的個體生命更加坎坷與艱辛,她們匍匐在大浪淘沙的前沿,經歷着極為殘酷的博弈與掙紮。無論是從維也那到中國,還是從中國到維也納,在時間與空間的大跳躍中,方麗娜塑造了一係列個性鮮明的各類人物,毫不留情地挖掘着人性的黑洞,從而對現實人生展開了凜冽的批判。通過人物的悲愴命運,她嚮讀者發出了震撼性的詰問:我們這個民族曾經經歷了什麽?當我們走嚮世界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又是什麽?
從《夜蝴蝶》到近期完成的《蝴蝶坊》,小說的主角依然是凄苦無告的女性,但作者的國際性大視野不斷拓展,批判現實的鋒芒更加犀利深刻。《蝴蝶坊》的主人公秋月,在這個東北女人身上,飽含着“改革開放”後無數下崗女人的身心痛苦。小說裏寫到:“維也納街頭的十幾個東北女,齊聚在瑪利亞大街的‘天上人間’。形形色色的女人裏頭,有為生活所迫的母親,有蠢蠢欲動的少女,有跌落深淵卻仍懷有一絲夢想的中年婦女。姐妹們在挂有中國結的餐廳裏,背靠桂林山水,面朝竹韻花影,猩紅屏風上的小橋流水人傢,將那些遙不可及的風物景緻呼啦啦送到跟前,更是勾起女人的思鄉之情。”《蝴蝶坊》裏的女人,讓人震撼也讓人同情。作為一個移民作傢,方麗娜毫不掩飾地寫出了中國人走嚮世界所面臨的各種睏境,尤其是女性同胞所經歷的痛苦和屈辱。
小說《斯特拉斯堡之戀》,呈現的則是當代文學的新景觀。在一個跌宕起伏的跨國故事裏,通過歷史的重逢,充滿了往昔的回憶。但舊夢畢竟是舊夢,已無法再與新夢接軌。方麗娜在處理這類國際題材時下手很重,直面命運轉折的痛苦,身處異國他鄉,舊情無法續緣,人生也無法從頭再來。
在北美,近年來的新移民小說創作,除了歷史題材的挖掘,描寫現實的作品總感覺刀功不夠,原因就是作傢們紛紛筆下留情,甚至還具有了某種程度的粉飾性。反觀方麗娜的批判現實主義,橫貫海內海外,涉及到的現實危機包括失業、難民、信仰、婦女、種族、暴動等等,尺幅之中所展現的卻是人類命運的大格局、大視野和大胸懷。
未來的世界文壇,由移民創作的文學將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種文學潮流不僅僅體現在英國的諾奬作傢,亞洲、歐洲、美洲,移民文學都在蓬勃發展。方麗娜的小說,以其移民文學的獨傢特質,不僅是對歐華文學版圖的新貢獻,也是世界華文文學發展浪潮中的新收穫。

陳瑞琳,當代北美著名作傢,海外文學評論傢。她13歲發表小說,15歲考入西北大學中文係,獲文學碩士學位,出國前任教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1992年赴美,自己辦報紙,開書店,辦雜志,做電臺節目,曾任美國休士頓《新華人報》社長,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傢筆會會長,現任美國休斯敦王朝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北美中文作傢協會副會長,並兼任世界華人周刊執行總編輯和國內多所大學特聘教授。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傢住墨西哥灣》《他鄉望月》《去意大利》以及《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散論》《海外星星數不清--陳瑞琳文學評論選》等多部散文集及評論專著,編著有《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傢短篇小說精選述評》及《當代海外作傢精品選讀》等。其散文作品入選《20世紀名傢經典海外遊記》、《百年中國經典散文》等書。多次榮獲海內外文學創作及評論界大奬,被譽為當代海外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的開拓者。
近30年來,陳瑞琳一直在文學海洋暢遊,她把好書當作人類靈魂的傢園。如今,她把自己看到的好書,包括暢銷書、獲奬書、勵志書,以及海內外好的作傢作品,推介給渴望精神滋養的聽衆朋友們。在“瑞琳讀書”節目中,她會跟隨時代的腳步,為聽衆朋友提供最有價值的高端精神營養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