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琳读书:说说方丽娜
喜马拉雅“瑞琳读书”频道编者按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当下,亿万同胞肯定都希望有几本好书可以静静地宅在家里阅读,享受阅读的快感。但在资讯爆炸的当代,有太多的好书,不仅常与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背,而且即使一卷在手,也抽不出时间去阅读。
在微信阅读、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眼睛早已不堪重负,如果能用耳朵享受读书的乐趣,岂不快哉!正是应和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读书浪潮,我们华人广播影视的全体同仁,近日在喜马拉雅特别推出了“瑞琳读书”这个崭新的节目。在受到海内外读者听众们的热烈欢迎后,“瑞琳读书”节目也同时入驻蜻蜓FM版和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增加图片和视频后,我们将陆续入驻海内外各大视频网站。
2010年的一天,远在美国南部的我打开了北京寄来的《文艺报》,其中有个版面叫“文学院”,专门介绍鲁迅文学院的作家作品。忽然发现了一个叫方丽娜的名字,惊奇她却是来自奥地利。
读到方丽娜的作品是在见到她本人之前。多年来阅读北美作家作品,第一眼读到方丽娜的小说就有异样的惊艳神奇之感,那是一种属于欧华文学的独特气质。她的创作虽然爆发在近十年,但起点很高,出手不凡。在她的小说中,一举超越了海外华文学多年来所表现的文化冲突的传统母题,直指人类的情感困境和生存困境。正如邱华栋所说:“她异军突起的写作姿态,超越了诗情消解的日常生活场景,细腻的笔触已自觉指向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困境。”强烈的预感告诉我,云遮雾障的欧华文学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方丽娜在登攀文学山巅的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点。
方丽娜,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祖籍河南,现定居奥地利维也纳。10岁前的她相继失去了父母,早熟的她不仅性格顽强还乐观开朗。成为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作家高研班学员,担任欧洲华文文学会副会长,欧洲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奥地利华文笔会会长,《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著有散文集《远方有诗意》、《蓝色乡愁》、中短篇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作家》《十月》《中国作家》《香港文学》《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原创版》、《北京文学》等,被誉为是近十年中最具实力的欧华作家之一。
与其说方丽娜是“异军突起“,不如说她是一个厚积薄发、完全准备好的作家。在2011年方丽娜发表的第一个短篇《花粉》,其鲜明成熟的风格就已形成。奥地利评论家颜向红明确指出:“方丽娜的创作多产而高质,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很高的可读性和思考性。”
在我看来,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震撼人心的故事以及深度情感的感染力,还要在生命哲学的意义上进行探索。一部小说只有上升到这样的层面,才有可能接近经典的文学。方丽娜的作品,不仅有一种来自北方厚土的历史积淀大格局,而且具有着冷峻犀利的哲学思考。她喜欢写人类的情感困境,实际上表达的是她对人类的性别、家国的苦难充满悲悯情怀的哲学思考。她看到的是人类的生存困境,是一种无法圆满的悲凉和无奈,也是一种绝地逢生的挣扎与寻找。方丽娜的了不起,是她用自己的笔,非常典型地再现了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身心困境以及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疼痛。她的这一努力,让海外的新移民文学在题材及主题的拓展上都获得了重大突破。
读方丽娜的小说,首先被吸引的就是她对人性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对于小说家而言,写出历史的回忆,写出人物的悲欢都不难,难的是写出人物内心的灵魂。方丽娜小说中的蝴蝶意象,实际上就是人物灵魂的象征。
在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里,方丽娜的笔端浸染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深情,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女性的灵魂,也是跨越生死的幻影。在大时代的转折与动荡中,女性移民的个体生命更加坎坷与艰辛,她们匍匐在大浪淘沙的前沿,经历着极为残酷的博弈与挣扎。无论是从维也那到中国,还是从中国到维也纳,在时间与空间的大跳跃中,方丽娜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各类人物,毫不留情地挖掘着人性的黑洞,从而对现实人生展开了凛冽的批判。通过人物的悲怆命运,她向读者发出了震撼性的诘问: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经历了什么?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又是什么?
从《夜蝴蝶》到近期完成的《蝴蝶坊》,小说的主角依然是凄苦无告的女性,但作者的国际性大视野不断拓展,批判现实的锋芒更加犀利深刻。《蝴蝶坊》的主人公秋月,在这个东北女人身上,饱含着“改革开放”后无数下岗女人的身心痛苦。小说里写到:“维也纳街头的十几个东北女,齐聚在玛利亚大街的‘天上人间’。形形色色的女人里头,有为生活所迫的母亲,有蠢蠢欲动的少女,有跌落深渊却仍怀有一丝梦想的中年妇女。姐妹们在挂有中国结的餐厅里,背靠桂林山水,面朝竹韵花影,猩红屏风上的小桥流水人家,将那些遥不可及的风物景致呼啦啦送到跟前,更是勾起女人的思乡之情。”《蝴蝶坊》里的女人,让人震撼也让人同情。作为一个移民作家,方丽娜毫不掩饰地写出了中国人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尤其是女性同胞所经历的痛苦和屈辱。
小说《斯特拉斯堡之恋》,呈现的则是当代文学的新景观。在一个跌宕起伏的跨国故事里,通过历史的重逢,充满了往昔的回忆。但旧梦毕竟是旧梦,已无法再与新梦接轨。方丽娜在处理这类国际题材时下手很重,直面命运转折的痛苦,身处异国他乡,旧情无法续缘,人生也无法从头再来。
在北美,近年来的新移民小说创作,除了历史题材的挖掘,描写现实的作品总感觉刀功不够,原因就是作家们纷纷笔下留情,甚至还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粉饰性。反观方丽娜的批判现实主义,横贯海内海外,涉及到的现实危机包括失业、难民、信仰、妇女、种族、暴动等等,尺幅之中所展现的却是人类命运的大格局、大视野和大胸怀。
未来的世界文坛,由移民创作的文学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文学潮流不仅仅体现在英国的诺奖作家,亚洲、欧洲、美洲,移民文学都在蓬勃发展。方丽娜的小说,以其移民文学的独家特质,不仅是对欧华文学版图的新贡献,也是世界华文文学发展浪潮中的新收获。

陈瑞琳,当代北美著名作家,海外文学评论家。她13岁发表小说,15岁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出国前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1992年赴美,自己办报纸,开书店,办杂志,做电台节目,曾任美国休士顿《新华人报》社长,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现任美国休斯敦王朝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并兼任世界华人周刊执行总编辑和国内多所大学特聘教授。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家住墨西哥湾》《他乡望月》《去意大利》以及《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选》等多部散文集及评论专著,编著有《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说精选述评》及《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等。其散文作品入选《20世纪名家经典海外游记》、《百年中国经典散文》等书。多次荣获海内外文学创作及评论界大奖,被誉为当代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近30年来,陈瑞琳一直在文学海洋畅游,她把好书当作人类灵魂的家园。如今,她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包括畅销书、获奖书、励志书,以及海内外好的作家作品,推介给渴望精神滋养的听众朋友们。在“瑞琳读书”节目中,她会跟随时代的脚步,为听众朋友提供最有价值的高端精神营养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