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琳读书:说说少君
Original 陈瑞琳 瑞琳读书 2 days ago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公众号

瑞琳与少君(右)在南昌大学开讲海外新移民文学
题记:此文曾以《“网”上走来一少君》在网上广为流传,后以《解读少君》首发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3期,被称为研究少君创作的第一篇大论文。(在此登录“瑞琳读书”,有修订和删节。)
那是1991年,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问世,首开海外新移民电脑创作的先河。1991年的第4期上,赫然出现一篇题为《奋斗与平等》的小说,可谓是第一篇网络新留学生文学。这位最早在“网坛”(网络文坛)上露面的神秘作家,之后再连载《回国求职随笔》,一时文名鹊起,相继又发表数百万字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一举成为北美华人网络文学的开山之祖。他,就是少君。
第一次读到“少君”这个名子是在网络上忽然看到他写的“自白小说”《半仙儿》。那出手不凡的思维空间,以及那行云流水般舒畅的文字立刻让我为之喝彩。此后,我才开始真正追踪少君的创作。知道他当时担任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北德州分会会长,已经出版过《五星旗下启示录》、《西部报告》、诗集《未名湖》、小说集《奋斗与平等》、《愿上帝保佑》、《大陆人生》、《大陆留美学生档案》、《新移民》、《一只脚在天堂》、《活在美国》、《活在大陆》、《人生笔记》、《网络情感》、《爱在他乡的季节》、《西域东城》以及长篇纪实文学《少年偷渡犯》等,他创作的体裁遍布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当年有无数的中文网站都在刊发他的作品。
未见少君时,以为他是年轻一代“新潮作家”的风貌:《半仙儿》里所表现出的挥洒幽默和现代调侃,还有小说《ABC》里流露出的公子哥式的怜香惜玉。然而,当我真正面对这个才子作家时,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人格建构非常全面的作家。在他身上,正浓缩着我们这个时代变迁的风云,而且是博采中西芳华,融现代科技资讯于一体,同时他的笔又是饱蘸着生活的滚滚源流。
少君,本名钱建军,生在军旅之家,成长途中一路沐浴时代阳光。可贵的是,看尽了京华烟云的他,身上竟全无皇城宦海骄躁的烙印,一副诚恳而质朴的表情里,蕴含着他对人生红尘深沉的感悟和思索,对人间悲欢、人性善恶的充分关怀。在我看来,当一个人将超人的机智再与透彻的平实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人格魅力就会展现。而这,正是少君留给人们的第一印像。
很难想像,少君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声学物理专业。令人惊叹的是他当年能一手学物理,一手创作浪漫的情诗。然而,物理的抽像训练正能够使他的思维走向缜密并时刻与科技前沿接轨,诗情的洋溢恰是他抒情本性不可扼制的自然流露。这一理性与感性奇妙的相辅相成,正好造就了少君把握生活的独特尺度和表现文字上的情感节制。

很多读者从《人生自白》的洋洋五十余万字中,惊叹少君曾经历过的丰富人生。不错,他坐过牢,当过学生、工人、工程师、记者、研究员、教授,直到跨国公司的经理、总裁,可以说经历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广阔的人生。然而,他的人生对于创作的更重要的一步是从东方到西方。这种跨越时空的感受,才使得他在观照大千世界百态人生的时候能够临空俯瞰,从而在创作上超越了传统小说家的地域性局限。
1986年就留学美国的少君这样说道:"我不能不写作,写作使我在与金钱游戏的压抑中得到释放,写作也使我在异域的漂泊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然而,少君从事创作的另一个客观动力,是他具有着强烈的"新移民文学"的使命感。上世纪末,大批中华学子移民海外,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景观,如何表现这从东方到西方的特殊一代,无疑是我们当代文坛最新鲜的一个大主题。尤其是亲历这一命运转变、挣扎在文化旋涡中的新移民,应该怎样承担起这一文学表现的使命,为历史留下这一代的面影,为后来者划下路标。这一沉重的文坛使命,更是少君拿起笔来的外在推动力。
常有人问少君何以选择“网络创作”,少君戏言"不喜欢投稿,网上写作天马行空,而且百发百中,没有被退稿的挫折感。"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正成全了少君的创作激情,反过来说,也是少君所掌握的科技资讯手段,促使他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时代机遇。在他的创作中,他巧妙地避开了小说的雕琢,也克服了人物访问的局限,他成功地运用了自己把握生活的机智和文字修练上的简洁,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写作优势。同时,也找到了这个时代特定的千万读者。
洋洋100篇的《人生自白》被认为是少君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也被誉为是描绘转折时代的风云画卷。此书从1997年1月到1999年2月先在美国报纸《达拉斯新闻》上连载,之后又陆续在网上《新语丝》、《世界日报》等北美报刊,以及《人民日报》、《世界华文文学》等两岸媒体上与读者见面,影响甚巨。
纵观《人生自白》,每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独立成章,但合在一起,却是活生生的一个当代生活的“百鸟林”,真是“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里面有俯瞰大峡谷豪情满怀的征服者,也有苍凉悲愤的“下岗人”,有股票市场上大显身手的“经济学家”,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年画家,有陷入爱情苦旅深情而无奈的“ABC”,也有执着在对亡去恋人深深怀念的痴情者。在这丰富的人物画廊中,有《演员》、《导演》、《歌厅老板》、《校长》、《女教师》、《摇滚歌手》、《康哥》、《板爷儿》、《送煤工》、《记者》、《律师》、《安徽姑娘》、《保姆》、《陪老女》、《按摩女》、《舞女》、《模特儿》、《女秘书》、《鬼市》、《半个上海人》、《八旗子弟》、《古董导爷》、《倒房者》、《导游》、《店员》、《店主》、《囚徒》......,可谓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在这些故事中,有的人物可爱,有的人物可怜,有的人物可憎,有的人物可敬。少君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个人在海外的传奇故事,而是这一代新移民在海外艰苦寻求人的尊严的血肉体验。他要揭示的是在财富追求的背后正是隐藏着人性深处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精神渴望,如《洋插队》中的赴澳女知青,《代价》中的留日少妇。
在当代海外文坛,很少有作家能够象少君这样,把笔触全面地伸向了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毫不留情地展示出这个时代在疯狂旋转的同时,所裹夹着的种种道德迷失和伦丧,诸如“演员”与“导演”间的性交易,“康哥”挖社会主义墙脚时的胆大妄为,“记者”的仗职欺人,以及人的灵魂在金钱面前的扭曲等等。这些特定的百态人生,深刻地揭示了当一个民族由穷向富转变过程中泥沙俱下、不择手段的畸型精神轨迹。作者一方面表现出对邪恶力量的强列愤慨,另一方面呼唤我们的社会在经济驱动的同时,要急迫地关注民族道德力量的提升,从而真正建立起一个以正义文明为主导的新的社会风貌。
在少君四十岁那年,他突然宣布从商海退休,定居在美西的凤凰城,从此称自己为“闲人”。这一“闲”,就“闲”出很多迤逦恢宏的散文来。如收在《凤凰城闲话》书中的《德意志巡礼》、《再见!达拉斯》、《人间天堂——温哥华》、《聚焦意大利——从米兰到威尼斯》、《维也纳交响曲》、《网络哈佛》、《走近澳门》、《上海三六九》、《周庄洁茹》等,其目光横扫千山万水,俨然是一个“地球人”行者无疆的胸怀。
少君的散文,多是海内外的游记,这些年他游走在世界各地,带着敏锐又多情的目光,环视和感受上百座国际都市的风光。他把自己海外漂泊的心流融汇在他乡丰饶的人文自然环境之中,字里行间流溢着爱的情思,跳跃着舒展的情怀,坦露出浪漫的真率、灵动的智慧以及文人的飘逸。

关于少君,除了斑驳多彩的小说、迤逦多情的散文,流传甚广的还有他的“网言网语”。由美国凤凰出版公司结集出版的百篇《人生笔记》,其中收录的正是少君近年来在网上发表的哲思小品的精华。如他探讨《中国人的精神》:“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其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他的不少精湛小品是描写地方风情,如《都市风景》《话说北京城》《上海漫步》《武汉人》《吃在成都》《山西男人》《波士顿》《中国人美国人》《澳洲散记》《法国人》《音乐中的爱尔兰》,他甚至能够《从烹调看中西文化》。他的犀利是表现在毫不留情地鞭笞中国当代流行的《病态文化》:寂寞夜空的直拨热线正别有用心地怂恿着民众的肤浅和脆弱,兴味盎然地搜罗着民众的无聊和隐私”;中国的影视导演们正带着观众倒流在历史的河床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你方唱罢我登场;太子风流,妃子吃醋,明时风月清时戏。真的是“气得历史学家吐血”。相声已经沦为庸俗的“卖笑”;杂志的热门报道竟是一色的残疾人;散文界关注的是人们吃喝;小说家留心的是人物“睡觉”。少君怒言:“猥琐的吃饭散文和肮脏的睡觉小说已经使神圣的文学殿堂沦为一座废都!”
与此同时,少君也用自己的笔表达着心中希冀的文化理想。他在《世纪之梦》中分析:世纪之初的容闳作的是“留洋梦”;康有为作的是“大同梦”;孙中山作的是“民主梦”;陈独秀作的是“启蒙梦”;周谷城作的是“马桶梦”;张相时作的是“清水梦”;施蛰存作的是“尊严梦”;张杰作的是“救星梦”;结论是“任何‘痴人说梦’的幻想,都要几代人花费几十年甚至近一个世纪的功夫去作,在中国尤其如此”。在《文化反思》一文中,作者引用史学家刘国钧所言:“国家之治乱,民主之盛衰,恒系乎其文化之高下”。在《留学英美的异同》一文中,少君极尽诙谐之笔,指出“组织上的不同”,气质熏陶上的不同,服饰装扮的不同,更还有心理结构的不同,真是娓娓道来,一针见血。
纵观少君近三十年来的文学创作,他的可贵,正在于没有职业作家的种种禁锢,虽不是小说家的精思谋篇,但却洋溢着来自生活深处的咄咄底气。在他的笔下,完全是性情所致、天马行空,更加他丰盛的人生体验以及纵横东西方文化的精神顿悟,遂使得他的创作热泉奔涌,不寻规矩却自成方圆。他从不回避人性的阴暗,更能直面人性的弱点,他敢于把人性在烈火中的考验和扭曲表现得淋漓透彻。这一精神高度,界定了少君为当代新移民文学所做的重要贡献。

陈瑞琳,当代北美著名作家,海外文学评论家。她13岁发表小说,15岁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出国前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1992年赴美,自己办报纸,开书店,办杂志,做电台节目,曾任美国休士顿《新华人报》社长,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现任美国休斯敦王朝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并兼任世界华人周刊执行总编辑和国内多所大学特聘教授。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家住墨西哥湾》《他乡望月》《去意大利》以及《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选》等多部散文集及评论专著,编著有《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说精选述评》及《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等。其散文作品入选《20世纪名家经典海外游记》、《百年中国经典散文》等书。多次荣获海内外文学创作及评论界大奖,被誉为当代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近30年来,陈瑞琳一直在文学海洋畅游,她把好书当作人类灵魂的家园。如今,她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包括畅销书、获奖书、励志书,以及海内外好的作家作品,推介给渴望精神滋养的听众朋友们。在“瑞琳读书”节目中,她会跟随时代的脚步,为听众朋友提供最有价值的高端精神营养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