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琳讀書:說說少君
Original 陳瑞琳 瑞琳讀書 2 days ago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MlX8Lll9JgqMVy0icaicmkPIicGh1kKicUJ4lztgzav2eEp1ibopuez43v4wMW2IPeE2kXrXXJq9Oibic3J0icpxsaCBg/640?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註公衆號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PQLYAkM5rgwYM2mWe1TybIF8V1qAYCumIPgVsx9P4fQGGXJObgRRVpffQl2rq8LrHTxd1OW3KlPl7aA4RUvz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瑞琳與少君(右)在南昌大學開講海外新移民文學
題記:此文曾以《“網”上走來一少君》在網上廣為流傳,後以《解讀少君》首發於《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3期,被稱為研究少君創作的第一篇大論文。(在此登錄“瑞琳讀書”,有修訂和刪節。)
那是1991年,全球第一傢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問世,首開海外新移民電腦創作的先河。1991年的第4期上,赫然出現一篇題為《奮鬥與平等》的小說,可謂是第一篇網絡新留學生文學。這位最早在“網壇”(網絡文壇)上露面的神秘作傢,之後再連載《回國求職隨筆》,一時文名鵲起,相繼又發表數百萬字的小說、詩歌、散文和報告文學,一舉成為北美華人網絡文學的開山之祖。他,就是少君。
第一次讀到“少君”這個名子是在網絡上忽然看到他寫的“自白小說”《半仙兒》。那出手不凡的思維空間,以及那行雲流水般舒暢的文字立刻讓我為之喝彩。此後,我纔開始真正追蹤少君的創作。知道他當時擔任北美華文作傢協會北德州分會會長,已經出版過《五星旗下啓示錄》、《西部報告》、詩集《未名湖》、小說集《奮鬥與平等》、《願上帝保佑》、《大陸人生》、《大陸留美學生檔案》、《新移民》、《一隻腳在天堂》、《活在美國》、《活在大陸》、《人生筆記》、《網絡情感》、《愛在他鄉的季節》、《西域東城》以及長篇紀實文學《少年偷渡犯》等,他創作的體裁遍布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當年有無數的中文網站都在刊發他的作品。
未見少君時,以為他是年輕一代“新潮作傢”的風貌:《半仙兒》裏所表現出的揮灑幽默和現代調侃,還有小說《ABC》裏流露出的公子哥式的憐香惜玉。然而,當我真正面對這個才子作傢時,纔發現他其實是一個人格建構非常全面的作傢。在他身上,正濃縮着我們這個時代變遷的風雲,而且是博採中西芳華,融現代科技資訊於一體,同時他的筆又是飽蘸着生活的滾滾源流。
少君,本名錢建軍,生在軍旅之傢,成長途中一路沐浴時代陽光。可貴的是,看盡了京華煙雲的他,身上竟全無皇城宦海驕躁的烙印,一副誠懇而質樸的表情裏,藴含着他對人生紅塵深沉的感悟和思索,對人間悲歡、人性善惡的充分關懷。在我看來,當一個人將超人的機智再與透徹的平實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其人格魅力就會展現。而這,正是少君留給人們的第一印像。
很難想像,少君畢業於北京大學的聲學物理專業。令人驚嘆的是他當年能一手學物理,一手創作浪漫的情詩。然而,物理的抽像訓練正能夠使他的思維走嚮縝密並時刻與科技前沿接軌,詩情的洋溢恰是他抒情本性不可扼製的自然流露。這一理性與感性奇妙的相輔相成,正好造就了少君把握生活的獨特尺度和表現文字上的情感節制。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PQLYAkM5rgwYM2mWe1TybIF8V1qAYCuXUm6sTiaPBU9pXrxsaQuPBqnzibf8TZRV9bPSAo0PvojVicWoX1zljxT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很多讀者從《人生自白》的洋洋五十餘萬字中,驚嘆少君曾經歷過的豐富人生。不錯,他坐過牢,當過學生、工人、工程師、記者、研究員、教授,直到跨國公司的經理、總裁,可以說經歷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廣阔的人生。然而,他的人生對於創作的更重要的一步是從東方到西方。這種跨越時空的感受,纔使得他在觀照大千世界百態人生的時候能夠臨空俯瞰,從而在創作上超越了傳統小說傢的地域性局限。
1986年就留學美國的少君這樣說道:"我不能不寫作,寫作使我在與金錢遊戲的壓抑中得到釋放,寫作也使我在異域的漂泊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所在。"然而,少君從事創作的另一個客觀動力,是他具有着強烈的"新移民文學"的使命感。上世紀末,大批中華學子移民海外,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景觀,如何表現這從東方到西方的特殊一代,無疑是我們當代文壇最新鮮的一個大主題。尤其是親歷這一命運轉變、掙紮在文化旋渦中的新移民,應該怎樣承擔起這一文學表現的使命,為歷史留下這一代的面影,為後來者劃下路標。這一沉重的文壇使命,更是少君拿起筆來的外在推動力。
常有人問少君何以選擇“網絡創作”,少君戲言"不喜歡投稿,網上寫作天馬行空,而且百發百中,沒有被退稿的挫折感。"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正成全了少君的創作激情,反過來說,也是少君所掌握的科技資訊手段,促使他抓住了這一特殊的時代機遇。在他的創作中,他巧妙地避開了小說的雕琢,也剋服了人物訪問的局限,他成功地運用了自己把握生活的機智和文字修練上的簡潔,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寫作優勢。同時,也找到了這個時代特定的千萬讀者。
洋洋100篇的《人生自白》被認為是少君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也被譽為是描繪轉折時代的風雲畫捲。此書從1997年1月到1999年2月先在美國報紙《達拉斯新聞》上連載,之後又陸續在網上《新語絲》、《世界日報》等北美報刊,以及《人民日報》、《世界華文文學》等兩岸媒體上與讀者見面,影響甚巨。
縱觀《人生自白》,每篇一個人物一個故事,獨立成章,但合在一起,卻是活生生的一個當代生活的“百鳥林”,真是“林子大了,什麽樣的鳥兒都有”。裏面有俯瞰大峽𠔌豪情滿懷的徵服者,也有蒼涼悲憤的“下崗人”,有股票市場上大顯身手的“經濟學家”,也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英年畫傢,有陷入愛情苦旅深情而無奈的“ABC”,也有執着在對亡去戀人深深懷念的癡情者。在這豐富的人物畫廊中,有《演員》、《導演》、《歌廳老闆》、《校長》、《女教師》、《搖滾歌手》、《康哥》、《板爺兒》、《送煤工》、《記者》、《律師》、《安徽姑娘》、《保姆》、《陪老女》、《按摩女》、《舞女》、《模特兒》、《女秘書》、《鬼市》、《半個上海人》、《八旗子弟》、《古董導爺》、《倒房者》、《導遊》、《店員》、《店主》、《囚徒》......,可謂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在這些故事中,有的人物可愛,有的人物可憐,有的人物可憎,有的人物可敬。少君所要表現的並不是個人在海外的傳奇故事,而是這一代新移民在海外艱苦尋求人的尊嚴的血肉體驗。他要揭示的是在財富追求的背後正是隱藏着人性深處對自身人格尊嚴的精神渴望,如《洋插隊》中的赴澳女知青,《代價》中的留日少婦。
在當代海外文壇,很少有作傢能夠象少君這樣,把筆觸全面地伸嚮了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毫不留情地展示出這個時代在瘋狂旋轉的同時,所裹夾着的種種道德迷失和倫喪,諸如“演員”與“導演”間的性交易,“康哥”挖社會主義墻腳時的膽大妄為,“記者”的仗職欺人,以及人的靈魂在金錢面前的扭麯等等。這些特定的百態人生,深刻地揭示了當一個民族由窮嚮富轉變過程中泥沙俱下、不擇手段的畸型精神軌跡。作者一方面表現出對邪惡力量的強列憤慨,另一方面呼喚我們的社會在經濟驅動的同時,要急迫地關註民族道德力量的提升,從而真正建立起一個以正義文明為主導的新的社會風貌。
在少君四十歲那年,他突然宣佈從商海退休,定居在美西的鳳凰城,從此稱自己為“閑人”。這一“閑”,就“閑”出很多迤邐恢宏的散文來。如收在《鳳凰城閑話》書中的《德意志巡禮》、《再見!達拉斯》、《人間天堂——溫哥華》、《聚焦意大利——從米蘭到威尼斯》、《維也納交響麯》、《網絡哈佛》、《走近澳門》、《上海三六九》、《周莊潔茹》等,其目光橫掃千山萬水,儼然是一個“地球人”行者無疆的胸懷。
少君的散文,多是海內外的遊記,這些年他遊走在世界各地,帶着敏銳又多情的目光,環視和感受上百座國際都市的風光。他把自己海外漂泊的心流融匯在他鄉豐饒的人文自然環境之中,字裏行間流溢着愛的情思,跳躍着舒展的情懷,坦露出浪漫的真率、靈動的智慧以及文人的飄逸。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PQLYAkM5rgwYM2mWe1TybIF8V1qAYCuxJXYcWGibJKn8eQOCVFU1sRmEicEDe2gNx7wqwMYJKq2EQ7H2zgt3n7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關於少君,除了斑駁多彩的小說、迤邐多情的散文,流傳甚廣的還有他的“網言網語”。由美國鳳凰出版公司結集出版的百篇《人生筆記》,其中收錄的正是少君近年來在網上發表的哲思小品的精華。如他探討《中國人的精神》:“真正的中國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其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他的不少精湛小品是描寫地方風情,如《都市風景》《話說北京城》《上海漫步》《武漢人》《吃在成都》《山西男人》《波士頓》《中國人美國人》《澳洲散記》《法國人》《音樂中的愛爾蘭》,他甚至能夠《從烹調看中西文化》。他的犀利是表現在毫不留情地鞭笞中國當代流行的《病態文化》:寂寞夜空的直撥熱綫正別有用心地慫恿着民衆的膚淺和脆弱,興味盎然地搜羅着民衆的無聊和隱私”;中國的影視導演們正帶着觀衆倒流在歷史的河床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你方唱罷我登場;太子風流,妃子吃醋,明時風月清時戲。真的是“氣得歷史學家吐血”。相聲已經淪為庸俗的“賣笑”;雜志的熱門報道竟是一色的殘疾人;散文界關註的是人們吃喝;小說傢留心的是人物“睡覺”。少君怒言:“猥瑣的吃飯散文和骯髒的睡覺小說已經使神聖的文學殿堂淪為一座廢都!”
與此同時,少君也用自己的筆表達着心中希冀的文化理想。他在《世紀之夢》中分析:世紀之初的容閎作的是“留洋夢”;康有為作的是“大同夢”;孫中山作的是“民主夢”;陳獨秀作的是“啓蒙夢”;周𠔌城作的是“馬桶夢”;張相時作的是“清水夢”;施蟄存作的是“尊嚴夢”;張傑作的是“救星夢”;結論是“任何‘癡人說夢’的幻想,都要幾代人花費幾十年甚至近一個世紀的功夫去作,在中國尤其如此”。在《文化反思》一文中,作者引用史學家劉國鈞所言:“國傢之治亂,民主之盛衰,恆係乎其文化之高下”。在《留學英美的異同》一文中,少君極盡詼諧之筆,指出“組織上的不同”,氣質熏陶上的不同,服飾裝扮的不同,更還有心理結構的不同,真是娓娓道來,一針見血。
縱觀少君近三十年來的文學創作,他的可貴,正在於沒有職業作傢的種種禁錮,雖不是小說傢的精思謀篇,但卻洋溢着來自生活深處的咄咄底氣。在他的筆下,完全是性情所致、天馬行空,更加他豐盛的人生體驗以及縱橫東西方文化的精神頓悟,遂使得他的創作熱泉奔涌,不尋規矩卻自成方圓。他從不回避人性的陰暗,更能直面人性的弱點,他敢於把人性在烈火中的考驗和扭麯表現得淋漓透徹。這一精神高度,界定了少君為當代新移民文學所做的重要貢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PQLYAkM5rh385wWICT7RKuRv0do9Dq0mUwvyBeNLqnls0C0dv7N0eBFfLDt0jiahISJk5SsZKwO00ia3uEHRGW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陳瑞琳,當代北美著名作傢,海外文學評論傢。她13歲發表小說,15歲考入西北大學中文係,獲文學碩士學位,出國前任教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1992年赴美,自己辦報紙,開書店,辦雜志,做電臺節目,曾任美國休士頓《新華人報》社長,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傢筆會會長,現任美國休斯敦王朝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北美中文作傢協會副會長,並兼任世界華人周刊執行總編輯和國內多所大學特聘教授。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傢住墨西哥灣》《他鄉望月》《去意大利》以及《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散論》《海外星星數不清--陳瑞琳文學評論選》等多部散文集及評論專著,編著有《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傢短篇小說精選述評》及《當代海外作傢精品選讀》等。其散文作品入選《20世紀名傢經典海外遊記》、《百年中國經典散文》等書。多次榮獲海內外文學創作及評論界大奬,被譽為當代海外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的開拓者。
近30年來,陳瑞琳一直在文學海洋暢遊,她把好書當作人類靈魂的傢園。如今,她把自己看到的好書,包括暢銷書、獲奬書、勵志書,以及海內外好的作傢作品,推介給渴望精神滋養的聽衆朋友們。在“瑞琳讀書”節目中,她會跟隨時代的腳步,為聽衆朋友提供最有價值的高端精神營養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