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琳读书:“哈佛”归来
Original 陈瑞琳 瑞琳读书 Today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公众号

哈佛大学历史悠久的燕京图书馆门前
喜马拉雅“瑞琳读书”频道编者按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当下,亿万同胞肯定都希望有几本好书可以静静地宅在家里阅读,享受阅读的快感。但在资讯爆炸的当代,有太多的好书,不仅常与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背,而且即使一卷在手,也抽不出时间去阅读。
在微信阅读、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眼睛早已不堪重负,如果能用耳朵享受读书的乐趣,岂不快哉!正是应和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读书浪潮,我们华人广播影视的全体同仁,近日在喜马拉雅特别推出了“瑞琳读书”这个崭新的节目。在受到海内外读者听众们的热烈欢迎后,“瑞琳读书”节目也同时入驻蜻蜓FM版和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增加图片和视频后,我们将陆续入驻海内外各大视频网站。
“哈佛”,不用再说“大学”两个字,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精髓的象征。很多年过去,我们从历史里读“哈佛”,从文化里知“哈佛”,从文学里爱“哈佛”,“哈佛”的风吹草动激荡着这世界多少的涟漪,“哈佛”的斜风细雨又吹皱了海内外多少学坛的春水。
那是2005年的5月,暖暖的春光正洒在北美大地的各个角落,唯有波士顿的查尔斯河还吹拂着美东的早春特有的冷冽。我们一行八人,来自北美的不同航线,延伸地说是来自台湾海峡的两岸,特别飞来哈佛聚首。这次的文学活动,是由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和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联合举办,主题是“两岸作家对谈历史伤痕与新书书展”。
走进哈佛的校园,那熟悉的铁门、雕像、草坪,曾留下我当年漫游的足迹。耸立着十二根希腊科林西式圆柱的威德纳纪念图书馆,总是唤醒人对威德纳先生遇难泰坦尼克号的怀念,那街道旁掩映的各幢大楼,曾孕育过四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六位美国总统,那塔尖高举的纪念教堂,曾留下多少历史的见证。但过去的我仅仅是一个匆匆的游客。
踏着地上斑驳的细雨,我终于走近了名扬天下的燕京图书馆。那幢古老的建筑并不高,却立在哈佛的心脏部位,与哈佛著名的大教堂隔街相望。我放慢了脚步,感觉自己是“近乡情怯”。“哈佛”是世界的精神之都,而“燕京”正是我们的文化原乡。我就那样静静地在雨中伫立着,凝望着面前白色的大理石上镌刻的“燕京图书馆”这几个承载着多少历史风华的大字,脑海里蒙太奇般掠过曾经的学术泰斗胡适之、陈寅恪、赵元任、梁实秋、林语堂、洪深、梁思成、贝津铭等等不朽的身影。
轻轻地推开那扇古老的“燕京”大门,暖流迎面扑来。左手边即是燕京图书馆的藏书室,门廊虽窄,里面却是宽敞。跟馆员作了介绍,破例允许我进去参观。时间有限,我只看到了语言类的部分,直观的感觉是日语书、韩语书似乎比中文书来得更多。馆员告诉我,更多的中文书还在其它展室,亦浩如烟海。真想淹留在这书海当中尽情地畅游一番,可是我们的演讲会即要开始。
演讲会的地点安排在燕京大礼堂。礼堂座落在图书馆正门楼梯的后方,里面是阶梯式的小剧场,能容纳两三百人,前方有一精巧的椭圆舞台。跨进门来,先就看见身穿宝蓝色洋装的张凤女士在旋风般地忙碌,她是今天报告会的主持人,也是主讲人之一。这位在燕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女才子,曾写下多少情满哈佛的华章,为历史的斑斑足迹见证,也是为华夏文明在海外的传播呕心奉献。
在北美的华文坛,张凤的名字可谓闻名遐尔,她既是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的创会会长,又是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的召集人和联络人,曾组织并主持了近百场的文学、文化演讲会,她本人则专门研究近二十年哈佛大学的中国文化思想史,在历史与文学的交叉地带辛勤耕耘,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为历史补白”,而且是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彩虹之桥。学者赞叹:“正是张风的努力,才使得非主流的中国文化能够在美国有了一席互相交流之地”。她近年撰写的《哈佛心影录》、《哈佛采薇》、《哈佛缘》等书,为在美的华裔学者刻下了一尊尊难忘的群雕。为此,她每年被邀请到海峡两岸演讲哈佛的故事,足迹可谓踏遍大江南北。
五月的哈佛,春雨的蒙蒙更见肃穆的庄严。燕京大礼堂的主席台上依次就座着来自台湾的作家黄美之、张纯瑛、张风、王尚勤以及来自大陆的卢新华、陈瑞琳、李建军、王正军八位。演讲会的主题是“两岸作家对谈伤痕写作与新书书展”。这样的主题正好切合着黄美之女士与卢新华先生所代表的两岸“伤痕文学”的历史源头。
哈佛著名的华裔教授王德威先生在他的《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一书中论述“一种逝去的文学?”时精辟指出:“我刻意使用‘伤痕’二字来泛指国共隔海对峙后,种种记述政治盲动与劫难的文学,无非是有感于中国人因党祸政争所经受的苦难,岂曾因时因地而异。我绝不忽视作家创作环境的差距,及诉求动机的不同。要强调的是他(她)们在浩劫之后,努力籍虚构方式重视那不可思议、也不堪一提的史实,籍叙述力量弥补那散裂的、崩颓的血肉牺牲,其哀矜之情,应如出一辙。伤痕原是不需要专利权的。”此语一举道出二十世纪中国人隔海相望以来共同经历的悲情所在。
黄美之女士算是一位老作家,她年轻时曾追随孙立人将军,后被打入囚牢十数年。她的小说《沉沙》《伤痕》,写的就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走出劫难的她,如今的脸上依旧洋溢着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席间我们曾笑问她:“你当年那么漂亮,他们怎么忍心把你关进大牢里不见天日?”美之也笑了,说:“所以我没有被枪毙啊!”
张纯瑛女士是我在《世界日报》上常常读到的作家,文字犀利端庄,见她本人却是一个苗条灵秀的婉约女。她带来的作品是《漂鸟集》和《情语天地宽》,演讲的主题虽然瞩目在一个“情”字,但却有一般女人所看不到的宽阔天地。
张风女士既是报告会的主持人,也是主讲人之一。她这些年为无数的作家举办讲座,但这一次却是首席开讲自己的作品。她讲的书是《哈佛缘》和《哈佛心影录》,作为一个每日生活在哈佛烟雨里的女人,张风以她敏感细腻的心,以她对文坛起伏的观照,以她历史性的眼光,以她对人的热爱,写下了一篇篇华彩乐章。为哈佛,也是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见证。
王尚勤女士在我是第一次谋面,但很早即知道她,是因为李敖先生的缘故。作为李敖的初恋情人,她最近写下一部《李敖为谁哭泣》的书,可谓追忆往事,疗治自己一世难以消解的情殇。而她演讲的重点却在另一部书《王尚义和他所处的时代》,她深情回忆胞兄王尚义在台湾的白色恐怖时代如何向往红色思潮的纯真与执着,为我们留下一幅珍贵的历史面影。

前排右起:张凤、王正军、陈瑞琳、黄美之,后排右起:卢新华、张纯瑛、王尚勤
下半场的演讲是由大陆背景的作家登场。首先发言的是卢新华先生,他是1978年中国大陆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山者,他当年所表现的“文革”伤痕,犹如一声孤啼,引发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浪潮。而他最近创作的长篇《紫禁女》,更是他探索中国文化历史伤痕的精神延伸。他要表达的是:“紫禁女”惊世骇俗的悲凉故事和痛苦挣扎,正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寻求文化出路的艰难进程。
我的演讲重点则在表达海外华语写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我看来,我们是在用世界上读者最多、历史最悠久的语言写作,我们为此深感骄傲。十多年来,我用一只手写自己的生活,另一只手评论他人的创作,两部散文集《走天涯》和《“蜜月”巴黎》都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肯定。而我尤其相信,“生命的移植”正可以产生一代优秀的华文作家。
王正军女士是美东新崛起的小说家,她出手不凡,首部六十万字的长篇《哈佛之恋》问世,立刻吹皱神州一江春水。讲坛上她一往情深谈起自己对哈佛的感情,感激移民生活带给她的丰富馈赠,尤其是小说问世后,海内外文坛、学坛所给予她的热情鼓励和充分肯定。
李建军先生是这次应邀的大陆背景作家中的一个“异数”。他不是作家,但著述百万,不是来自创作,却是他对生肖星座的运势研究。他演讲的专题是“生命学”,颇有些玄妙难懂,但听众们对他的赠书却趋之若鹜。很少有文学家能如此慨然赠书,但李先生将他的《生肖运程》《每日运势大公开》一套套抛撒读者,构成大会结束时的一道奇特景观。
两岸作家的演讲会圆满落下帷幕,尽管外面是冷风习习的阴雨,但来自北美的八位作家还是吸引了近百人的学者和文友前来相聚。现场的台上台下对话,场面十分热络,激起不少人对海外华文学的思索和怀想。
当晚宴别,大家一起畅谈往昔,从中国到台湾,从现代到当代,从文学到政治,从文化到历史,直到月明星稀,畅快淋漓得不肯离去。
挥手告别的时候感觉春天终于来了,波士顿市区的树因为蒙蒙的淡绿而显得格外优雅,古典的建筑群落愈发显出文化积淀的修养。华语的新闻里正在评说着国民党主席破冰搭桥的世纪之旅,我忽然觉得眼前的哈佛之行也就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破冰搭桥之旅。两岸作家半个多世纪的隔膜,如今踏过历史的坚冰,跨过政治的鸿沟,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近,寻求文学的共识,追朔民族之根,手在触摸,心在融合,共同开创新世纪文化复兴的宏伟蓝图,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展望!
2005年8月

陈瑞琳,当代北美著名作家,海外文学评论家。她13岁发表小说,15岁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出国前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1992年赴美,自己办报纸,开书店,办杂志,做电台节目,曾任美国休士顿《新华人报》社长,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现任美国休斯敦王朝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并兼任世界华人周刊执行总编辑和国内多所大学特聘教授。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家住墨西哥湾》《他乡望月》《去意大利》以及《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选》等多部散文集及评论专著,编著有《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说精选述评》及《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等。其散文作品入选《20世纪名家经典海外游记》、《百年中国经典散文》等书。多次荣获海内外文学创作及评论界大奖,被誉为当代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近30年来,陈瑞琳一直在文学海洋畅游,她把好书当作人类灵魂的家园。如今,她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包括畅销书、获奖书、励志书,以及海内外好的作家作品,推介给渴望精神滋养的听众朋友们。在“瑞琳读书”节目中,她会跟随时代的脚步,为听众朋友提供最有价值的高端精神营养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