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留學生文學之母」於梨華
(加拿大) 陳浩泉
新冠病毒殺死的名作家
五月一日清晨,傳來於梨華逝世的消息,甚感震驚與哀傷。
印象中,於梨華大姐身體相當壯健,又喜愛運動,雖然年近九旬,但健康對她來說應該還不是個問題,因此,她的離世使我感到突然。查看詳細消息,原來殺死於梨華的正是眼下肆虐全球的可怕可恨的新冠病毒!看來,於梨華應是在新冠病毒魔掌中倒下的第一個知名的華人作家了。她成了這次世紀疫症中華人文學界的第一滴血!
美國是這次新冠疫症的重災區之一,安老院是主要的爆發點,於梨華就住在馬里蘭州的安老院一一高危一族聚集的高危地點,加上她四年前曾罹患癌病,一旦受感染,一下子就被擊倒了。
21年前來加出席研討會
回憶一下,原來我認識於梨華已經四十年了。1980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於梨華作品集,一共十四本,天地圖書請於梨華到香港,出席隆重的新書發會。那天的發布酒會,文化界人士雲集,極一時之盛。我就是在那天的酒會上認識於梨華,並得到她親筆題贈的香港版《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至今仍記得當時盛裝的於梨華神釆飛揚,熱情可親,完全沒有名作家的傲慢架子。
1999 年9月,我提議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邀請於梨華到溫哥華出席第三屆華人文學國際研討會。於梨華接到邀請後立即答應,同時,在我和她的聯絡中,她表示夏志清教授也有興趣來出席我們的研討會,問我是否願意邀請他。夏教授以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聞名於文壇學界,是名重士林的權威評論家與學者,得他老人家青睞,實在是始料不及的,我們當然希望他能光臨,為研討會加持,增添分量與光釆。當下,於梨華給了我夏教授的電話號碼,請我與他直接聯絡。
長途電話打過去,美國那邊中氣十足的夏教授表示他的確想過來,當下我表示歡迎,並感謝他的支持,惟具體情況要與理事們商討後再回覆。當我與作協創會會長、副會長和理會商談此事,大家都很高興得到夏教授的支持,希望能請他來,但考慮到他已逾九旬高齡,又擔心他的健康,或可能發生意外,最終未敢邀請夏老蒞臨溫市,誠一憾事也!
這一屆研討會的主題是「天涯共此時一一跨世紀的世界華文文學」,發表演講的學者作家有美國的於梨華、少君、黃河浪(提交書面論文),中國的袁良駿、劉登翰,澳洲的陳耀南,加拿大的瘂弦、丁果,與會者還有洛夫、王健(Jan Walls)和作協成員等130餘人。於梨華演講的題目是「海外華人文學前景探討」。記得於梨華很看重中文教育對海外華文文學發展所起的作用,她身體力行,一直堅持要求家裡的三個ABC小孩學好中文,結果,他們中文的聽、講、讀、寫都會,在海外的英語世界,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晚年在美國,於梨華也一直在學校與作家團體的中文寫作坊擔任導師,孜孜不倦地悉心培育海外華文文學的新苗。研討會結束後, 各講者分別先後接受報章、電台等傳媒的訪問,加西《明報》更一連多周全版刊出講者的發言稿,一時成為文化圈盛事。
於梨華個性耿直豪爽,頗有男子氣概,屬於性格有稜角的一類, 卻也是性情中人,有人更稱她為女俠。記得研討會之前,我們希望出席的講者能捐贈一點著作給大會作展銷,於梨華就事先寄來了一小紙箱的作品,抵埗後她表示要收回售書款項。後來,當她知道加華作協的艱辛運作是靠各方的捐助支持,而各講者都把售書所得捐贈作協時,她也立即表示所寄來的書全捐給作協,不收分文。
一天晚飯後,一位會員送來賓回住處,途中忽然心血來潮,順道帶他們去參觀一個朋友的豪宅。於梨華下車後沒進屋裡去,她說:「人家漂亮的大房子跟我沒關係。我不認識她,進去幹什麼!」
從以上兩件事,就能看到於梨華的真性情了。
研討會來賓離開溫哥華前的一天上午,加華作協部分理與他們在住處進行了一次輕鬆自由的座談,出席者包括於梨華、袁良駿、劉登翰、陳耀南等人。當時於梨華身穿短袖T恤、短褲和運動鞋,她說剛跑步回來,一副運動員的模樣。後來我才知道她確是運動好手,喜歡打網球、滑雪,身體狀態甚佳。那天,我們除了談研討會和作協的事,也聊其他時事與社會百態,大家暢所欲言,一片歡聲笑語。雖是廿一年前的事了,但一切卻仍歷歷在目,恍如日昨。現在,袁良駿、洛夫、黃河浪和於梨華都已先後作古了,人生苦短,令人唏噓!
那一年在溫哥華,於梨華在台灣版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上為我題字。上款由十九年前的「浩泉先生」變成了「浩泉老弟」,加上下款的「於梨華大姐」,感覺上親切多了。
這次在溫哥華的會議期間,洛夫和瘂弦先生先後邀請於梨華到家中作客,暢敘鄉情。在瘂弦家聚會的那天,洛夫和古華也來了,二十多人歡聚一堂,至今印象難忘。這次研討會值得一記的還有,大會主題的「天涯共此時」給洛夫帶來了觸動,令他開始了天涯詩歌的創作,更逐漸地形成了他心目中的「天涯美學」理念,其後在這理念的引領下創作了三千行長詩《漂木》。
於梨華在溫哥華度過了愉快的時光,令她對加拿大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久後,她就與前任紐約州立大學校長的美籍丈夫再到溫哥華,然後轉赴洛磯山遊覽。當時她丈夫不良於行,要坐輪椅,但於梨華卻可沿途一直照料,可見她的體魄強健。
《又見棕櫚》寫活「無根的一代」
於梨華被譽為海外「留學生文學鼻祖」,稱她為「留學生文學之母」也是恰當的。她的代表作《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被認為寫活了海外華人「無根的一代」,開創了當年文壇的新潮流。《亞洲周刊》把此書選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同時,該書也獲得台灣嘉新文藝獎。《夢回青河》、《傅家的兒女們》等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或電影,而於梨華早年的英語小說《揚子江上幾多愁》也曾獲美國美高梅徵文首獎。於梨華的其他作品還有《歸》、《也是秋天》、《變》、《雪地上的星星》、《白駒集》等近三十種。
於梨華祖籍浙江鎮海,1931年在上海出生,1947年到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後負笈美國,入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新聞碩士學位。婚後相夫教子,餘暇從事文學創作,一發不可收拾,一直來作品源源不絕,成績斐然。期間於梨華曾任紐約州立大學教職,亦出任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二任會長。
於梨華的作品既受讀者歡迎,也得到不少名家的好評。為《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寫序的夏志清說:「……在《又見棕櫚》裡,她的小說藝術已進入了新的成熟階段;但無疑的,她是近年來罕見的最精緻的文體家。她描寫景物的細膩逼真,製造恰當意象時永遠不落俗套的苦心,在《又見棕櫚》裡更有超前的表現。」他稱許於梨華造句用心,小說中「不斷有超過普通長度句子的出現。這些句子,在結構上老是翻花樣,從不給人累贅沉重的感覺;句法是歐化的,而從不給人歐化的印象。」他還指出於梨華文字最突出的地方是「她善於複製感官的印象,還給我們一個真切的、有情有景的世界。」夏志清也欣賞此小說的人物塑造,認為「意珊這個人物的刻劃更是出我們意外的成功。」作者寫活這個人物,「是她同情心的擴大,也是她對人生瞭解離開了個人好惡更高層智慧的表現。」
前輩作家徐訏說,於梨華的「筆觸始終是帶有電磁般的力量吸引讀者進入她所創造的氣氛之中。其運用對白,簡潔有力;不拖脫,不浪費,這當然也是人物與氣氛成功的原因。」
余光中教授則認為,於梨華是女作家中「少數能免於脂粉氣和閨怨腔的一位」。「文如其人」,她的「開朗而豪爽之氣,純真而率直,使人樂與親近。」「這種可親的氣質,反映在她的作品裡,便是感情充沛,文字稠密,一氣呵成。」
聶華苓也認為,於梨華的作品「乾淨利落,閒閒幾筆,就把人物寫活了;她對於文字的運用有獨創性,因此文字特別新鮮簡潔。」
胡菊人同樣認為於梨華的文字功力深厚,相信「她下筆時一定經過細彫精琢的功夫,難得的是毫無彫琢的痕跡。」「讀來是活生生的中國文字」。
為於梨華作品集寫序的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楊振寧表示,他喜歡於梨華作品的兩個原因是:「一方面我欣賞她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況的細緻的觀察。另一方面我很高興她引入了不少西方文字的語法和句法,大膽地創造出既清暢可讀又相當嚴謹的一種白話文風格。我覺得在這兩方面她的成就都超過了許多三十年代的作家。」……
在新冠肺炎疫症仍未過去的艱難時刻,於梨華大姐離我們而去了,願她在天之靈安息!感謝她為世界華文讀者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世華文壇將永遠記載她這精采的一頁!
一一2020年5月3日,溫哥華。
圖片說明:
(转载自《文综》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