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约翰·弥尔顿
約翰•彌爾頓 星期一詩社 2019-09-29
彌爾頓1608年12月9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彌爾頓的創作可分兩個時期:早年的創作主要是短詩,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快樂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這兩首詩描寫詩人的輕鬆愉快心情和沉思的樂趣,體現了人文主義者對生活享受的追求。他的十四行詩歌頌自由,斥責教會,或抒寫個人的情懷,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 參加革命時期還寫有一些政治抒情詩。這些詩清純質樸、嚴謹優美,表達對大自然和人生的熱愛 ,對人類崇高美好情操的贊頌 。 這首十四行詩可能是彌爾頓在 1631年12月9日周歲生日當天或在1632年早些時候寫的。他在1632年7月獲劍橋大學碩士學位前夕就預備放棄他原先打算進進教會的初衷,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試圖對他進行規勸。彌爾頓給他的朋友寫了一封信作為回答,並在信中附上這首十四行詩。 詩歌的第一句:“How soon hath time, the subtle thief of youth,”將“時間”比喻成“巧偷青春的竊賊”,運用擬人的手法,將時間形象生動化。第二句中“用翅膀把我的二十三歲載走”,用通感將虛化的年齡轉為實物,表達時光匆匆流逝的感慨。彌爾頓在把這首詩附寄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Those that were latest lost nothing when the Master of the vineyard dome to give every man his hire”(“當葡萄園的主人來給每個人的工錢時,來得最晚的人沒有失去任何東西”)。信中所指的是《聖經馬太福音》中葡萄園工人的比喻。故事說,有一個葡萄園的園主雇請工人來葡萄園工作,有的工人早到,辛苦了一整天,有的工人遲來,衹工作了一小時,但最後得到同樣數量的工錢。彌爾頓藉用這個比喻來表達大器晚成之義,暗示立志寫出偉大作品的决心。最後兩行大意是說,詩人內心的成熟,也就是他的才華,衹要他有雅量去善加利用(if I have the grace to use it so),或者說,衹要他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很好地利用他的才華(不論來得是多是少,是快是慢),那麽其最終結果在上帝看來(in my great Task-Master' eye)都將會與較早成熟者的成果同樣偉大。 作為一首十四行詩歌,詩歌的結構很有趣,因為四行詩的每一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句子,完美地體現詩歌的抑揚格五音步,並表達緊密相關的思想。表達了詩人對隨着青春時光的流逝自己將一如既往聽從命運安排的决心和衹要戒驕戒躁,不卑不亢,利用好命運的安排,最終將流芳百世,有所成就的信心。
How Soon Hath Time…
John Milton
How soon hath time, the subtle thief of youth,
Stolen on his wing my three and twentieth year!
My hasting days fly on with full career,
But my late spring no bud or blossom shew’th.
Perhaps my semblance might deceive the truth,
That I to manhood am arrived so near,
And inward ripeness doth much less appear
That some more timely happy spirits endu’th
Yet be it less or more, or soon or slow,
It shall be still in strictest measure even
To that same lot however mean or high,
Toward which time leads me and the will of heaven.
All is, if I have grace to use it so,
As ever in my great taskmaster's eye.
約翰•彌爾頓《時間啊…》
時間啊,這巧偷青春的竊賊,竟這樣
迅捷地用翅膀把我的廿三歲載走!
我的年華在飛逝,全速地奔流,
但我的暮春卻沒有鮮花開放。
也許我年青的容貌掩蓋了真相,
其實我早已挨近了成人的年頭;
我的內心遠沒有顯示出成熟,
不如我那些同輩人練達當行。
但不管我成熟多少,或快或慢,
依然嚴格地、不差分毫地合乎
時間和天意領我奔嚮的命運,
無論我命定是高貴,還是卑賤;
對這種成熟我如果能運用自如,
一切仍離不開我主人監視的眼睛。
屠 岸 譯
彌爾頓一生僅有23首十四行詩傳世,前面7首(內有5首用意大利文寫成)均係青年時期所作,其餘16首則是他步入中年、投身革命時期偶成。這首《滿二十三周歲》,很有可能是彌爾頓在1631年12月9日,即他23周歲生日那天所寫(也有評論者根據詩歌第二行推斷,認為彌爾頓是在滿二十四周歲時寫下此詩),是他青年時期創作的最後一首十四行詩。詩歌道出了彌爾頓對時間飛逝的關註,同時也灌註了他的理想和追求。彌爾頓從小就孜孜不倦地研讀他所能夠接觸到的一切書籍。在劍橋大學期間,他學習勤奮,品德高尚,備受贊譽。對於這樣一個刻苦鑽研學問的17世紀英國年輕人來說,他比較理想的職業規劃是加入英國國教,成為牧師。彌爾頓的父母和親友們也都希望他能夠為國教服務,走一條康莊大道。但彌爾頓認為,國教既腐敗又迷信,加入國教就是違背良心,更何況他的志嚮不在於成為牧師,而在於成為偉大的詩人。一位長輩為此與他進行過談話,試圖規勸他不要過分鑽研學問。第二天,彌爾頓寫了一封長信給這位長輩,並將不久前創作的這首十四行詩《滿二十三周歲》附在信尾,作為回答。詩歌一開始,彌爾頓便感懷時間之匆匆,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竊賊”,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了人們的青春年華。這樣的比喻,將年輕人對時間飛逝的恍悟和對個人成長的驚覺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嚮為人所稱道。稍後的古典主義大師亞歷山大·蒲柏也模仿過這個關於時間的比喻。接下來,彌爾頓寫道:“但我的暮春卻沒有鮮花開放。”這顯然是詩人謙遜的說法,因為當時彌爾頓已經完成了優美絶倫的頌詩《聖誕節晨贊》、《快樂的人》和《幽思的人》,並非沒有“鮮花”。也或許,這些作品在彌爾頓看來,距離心中的目標還非常遙遠,所以不能被稱為“鮮花”。從中我們可以再一次體會到彌爾頓的鴻鵠之志。隨後,彌爾頓寫到自己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小。事實上,彌爾頓在大學期間有一個綽號——“基督學院的淑女”,被同學們認為長得過於秀氣,這從側面反映出他的相貌不會很成熟。但相貌的年輕並不能夠掩蓋真實的年齡,也不能作為心智不夠成熟的藉口。彌爾頓想到了那些在他這個年齡時成就更大的人,頗有一絲緊迫感。詩歌的後六行,彌爾頓一反前面對時間飛逝的悲嘆和憂慮,語氣變得莊嚴而堅决。彌爾頓認為,上帝對任何人都公平無私,無論個人的“成熟”(即才華)是多是少,來得是快是慢,衹要他能夠意志堅定、不驕不躁地加以運用,那麽他的最終成就在上帝看來,都將會與那些較早成熟者的成就一樣偉大。彌爾頓在給那位長輩的信中,還藉用了《新約·馬太福音》中“在葡萄園做工”的比喻:有一個葡萄園的園主雇請工人到葡萄園做工,有的工人早到,辛苦了一整天,有的工人遲來,衹工作了一個小時,但最後得到的工錢都是一樣的。這個比喻,與最後六行詩句所要傳達的精神如出一轍。由此可見,彌爾頓已經下定决心,要在詩歌的道路上辛勤耕耘,寫出傳世佳作。儘管在旁人看來,這條道路異常艱辛,而且彌爾頓並沒有像先前的偉大詩人那樣,年紀輕輕就嶄露出非凡的才華,但彌爾頓堅信,衹要自己繼續耕耘,不計成敗、不計順逆,必定能夠有所成就。彌爾頓對理想的這份堅持,對今天的我們也有莫大的啓迪和教化。( 蔡 海 燕 )
约翰·弥尔顿
約翰·彌爾頓(英語: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國詩人,思想傢。英格蘭共和國時期曾出任公務員。因其史詩《失樂園》和反對書報審查製的《論出版自由》而聞名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