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赫尔曼·黑塞
德國 赫曼·赫塞 星期一詩社 2019-09-27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 - 1962),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赫塞出生於德國,他的詩人天性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自小已顯露鮮明的性格,在孤獨的草原上成長,內嚮、頑固、激烈,令耐心的母親都束手無策。傢學淵博,他自小性近音樂文學及美藝,又因兩親在印度傳教,外公更通曉梵文,令他對東方文明莫名親近。
赫塞《夢》
我老是做着這同樣的夢:
一裸慄樹,滿樹花紅,
一座開滿夏季花卉的花園,
一座古老的屋子孤立在園前。
就在靜靜的花園的地方,
我的母親曾經將我撫養;
也許——日子已經太長——
花園、屋子、樹木早換滄桑。
也許現在變成一片草地,
出現了釘耙和鋤犁,
而樹木、故鄉和園林,
衹剩下我的夢影。
錢 春 綺 譯
這是一個感傷的夢。留在詩人頭腦的熒光屏上的,曾是古色古香的園林,如今衹是破碎了的夢境。面對依稀猶存的夢境,衹有長長的喟嘆和無限的惆悵。他的夢境是這樣着色的:紅的慄花,滿園的夏季花,古老的屋子,組成了一幅典雅、幽靜的田園式風光,給人清新怡人之感。正是在這個恬靜的地方,“母親”將“我”撫養長大,留下了許多湛藍色的回憶,從此長隨着“我”,使“我”老是做着這同樣的夢,可見故鄉是溫馨的,美好的。
回憶是甜蜜的,可有時也不免惆悵。當詩人睜開眼來,知道歲月的長河已衝走了故鄉的林園。詩人由此展開想象,舊時林園故址,“也許現在變成一片草地”,出現的是農人耕作用的“釘耙和鋤犁”,於是記憶中的故鄉衹留下依稀的夢影。詩人以“夢”為題,貼切而富於內涵,一方面可以展開對故鄉的回憶,飄香的林園,即使在夢中也溫馨。夢的破滅,正是現實世界的破滅的再現,隱約地透出了世道的滄桑,發出了對時間之不可留的感嘆,和對戰爭、暴力的深惡痛絶,但這是從詩的“味外之旨”透出的。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祖國遭受戰爭的破壞,詩人也因反戰而有傢歸不得,並從此不得不移居異國。在此詩中,他的厭戰、反戰心理都得到折射。全詩采用前後對比的方式,故鄉在夢中展現得愈美,愈能托出現實之可嘆可哀。對比的效果,使人讀後涌起人世滄桑之感。詩人留戀故鄉,歌唱故鄉,正是對現實的不滿,對暴力,對戰爭的厭倦心理的側寫。這已達到了他的寫作目的。他曾說:他的寫作目的就是要“表現生活如何在自然與精神這一對相對極之間顫動”。這首詩正表現了詩人這種顫動的心理歷程。( 照 明 )
赫尔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或譯作赫曼·赫賽(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國詩人、小說傢,他難以列入德國文學家的任何一種流派中。黑塞不遺餘力地探索廣含人性的種種不同可能,意即“非分裂狀況中的人性”[1]。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