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俠與《鐵道遊擊隊》
辛亥革命網 2012-11-20 00:00 來源:辛亥革命網 作者:王桂雲 查看:29865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網,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著名作傢劉知俠,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餘萬字的文學作品,一部好作品將為歷史所銘記,人民不會忘記,讀者也不會忘記,其中的《鐵道遊擊
著名作傢劉知俠,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餘萬字的文學作品,一部好作品將為歷史所銘記,人民不會忘記,讀者也不會忘記,其中的《鐵道遊擊隊》就是如此,至今風靡不衰。
早年他曾居住在青島市竜江路,與青島市文聯副主席李時為鄰。經常參加青島市一些文化活動,本人曾呤聽過由他所作的《鐵道遊擊隊》創作過程的講座。自1982年三次嚮省委打報告要求退下來完成計劃中的幾部作品,經省委同意,便於1985年定居青島市金口二路。劉知俠移居青島後,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為了寫作,當時因暫住河南路2號房子較小,他到西鎮一個老同志傢裏藉得一間空房寫作,每天步行四五裏,午餐僅食二、三個包子,一碗開水;終日筆耕不輟。

劉知俠(1918-1991),原名劉兆麟,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自幼傢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傢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纔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於1938年春天,懷着抗日救國的熱情,他約上四位同學步行到達八路軍四安辦事處,後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到達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後學習軍事。這年鼕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共産黨。
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後,抗大一分校東遷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沂蒙山區,分配到抗大文工團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製改編為教導團,劉知俠隨文工團調到山東省文協。這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在會上結識了鐵道遊擊隊的英雄們,被他們的戰鬥事跡所感動。决定把這些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他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綫去魯南的棗莊和微山湖,到鐵道遊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第一任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草》,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請了一年長假,在濟南大明湖搞創作。1954年1月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一個月後再版,1957年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遊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400餘萬册,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日本等9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1955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傢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遊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傢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傢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黨組書記、山東省作傢協會主席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劉知俠關心年輕作者,百忙中還經常抽空外出輔導。他還很好客。他給夫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外地來青島的老同志、老戰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們吃飯。每年夏天他們傢裏住滿了客人。有一間房子被譽為"國際旅行社",那是為了給自費來旅遊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費資助過許多人,1964年將剩餘的3萬元上繳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日上午,劉知俠在政協參加老幹部座談會,討論東歐局勢,在會上發言時,因情緒激動猝發腦溢血去世。但他的作品風雨輝煌,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劉知俠的妻子劉真驊,是濟南市文聯創作室國傢二級專業作傢,雖已經退休,但她仍是一位叱咤文壇的作傢和社會活動傢。在她的眼中,生命永遠是精彩的。70多歲的劉真驊現任青島市老幹部文體協會主席、青島市南區慈善協會副會長、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青島分會副會長、青島老年時裝表演團團長等職務。
1985年,劉知俠和妻子劉真驊到青島定居,他完成了《鐵道遊擊隊創作經過》一文,發表在1987年第一期《新文學史料》雜志上。劉真驊對丈夫劉知俠以及《鐵道遊擊隊》的風風雨雨的詳知,時常對人談及有關作傢沉浮和作品流傳的情景:
“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年9月,上海文藝出版社把他們約到上海,商量《鐵道遊擊隊》的再版事宜,但出版社提出,此書若再版,必須將原著第七十二章刪掉,因為這一章裏詳盡地描寫了鐵道遊擊隊掩護鬍服(劉少奇的化名)過隴海鐵路的歷史事實。小說中的這個章節,是劉知俠在“文革”中重大“罪行”之一,也是《鐵道遊擊隊》一書的“罪證”之一。迫於當時的形勢,也為了達到再版的目的,知俠忍痛違心答應了這個要求。因此,在《鐵道遊擊隊》所有版本中,出現了一個被刪割的、殘缺的版本。
1979年9月,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在撥亂反正的形勢下召開,劉知俠出席了會議,並且從會議上得知,劉少奇同志的冤案很可能得到平反。這個消息讓他喜出望外,他立即給上海文藝出版社寫信,請他們考慮今後《鐵道遊擊隊》再版時,可把刪去的那一個章節再補上。
劉知俠在信中這樣寫道:“如果重印,請事先告訴我,我準備寫一個後記,把我及這部作品受‘四人幫’迫害的情況談一談,當‘四人幫’迫害我最厲害的時候,我從被關押的三層樓上跳下逃走,東躲西藏了四個月,纔幸免一死。而這次冒險出逃,掩護我的正是鐵道遊擊隊的芳林嫂原型劉桂清,情節十分驚險,故事性特別強,有人主張我寫出來,但我感到寫進《鐵道遊擊隊》的重版後記中比較合適,這也是讀者比較關心的。
劉真驊說:“關於知俠的這次出逃,他不僅寫進了再版的後記中。而且,他去世後,我還將它編寫成電視劇《劉知俠與芳林嫂》,以於1992年拍攝完成。這也算是《鐵道遊擊隊》故事的延續吧!”
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劉知俠的《鐵道遊擊隊》獲得了新生,在這一年7月,以完整的版本再版發行,出現在各地新華書店的書架上。劉真驊感嘆:“怎麽也想不到,一個作傢,會在榮辱中沉浮,而一本書,也會在疊難中流傳。”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鐵道遊擊隊》再次以35集拍成電視連續劇,劉真驊擔任該片“文學顧問”。
作者簡介:王桂雲,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現居青島市,原任青島市博物館副館長,1992年離休,高級經濟師,青島市十大藏書傢,山東省十大書香人傢,社區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