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薇依:一顆釘嚮靈魂深處的釘子
Original 華夏出版社 經典與解釋 2019-02-25
愛是靈魂追求的方向,
當靈魂被釘子穿透,釘在宇宙中心時,
它仍朝嚮上帝。
在西方神秘主義思想史上,西蒙娜·薇依的思想占有獨特的地位,既表達出西方神秘主義的諸種基本共性,亦表達出她自己獨具的個性。

關於西蒙娜·薇依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活動傢、神秘主義思想大師。薇依一生寫了一本又一本的筆記,內容涉及哲學、宗教、歷史、政治。薇依擁有特立獨行、自甘苦行、永遠站在窮苦人民一邊的“聖女”人格和感人生平,她的思想充滿智慧。
她的思想、著述經歷可分為四個階段:
1926年到1931年,薇依進入巴黎高師從事哲學學習、研究。這個階段她深受著名哲學家阿蘭(Alain,1868—1951)的影響,對古希臘思想、笛卡兒哲學、康德哲學等都有深入廣泛的研究。

阿蘭
薇依早期的一篇名為《美與善》的文章表現了她一些獨特觀點:薇依認為善是“為擺脫物進行的精神運動”,這種擺脫則成為感知美的條件。在此期間,馬剋思主義與工團主義對薇依的影響也很大,她對社會問題、對勞苦工農及受壓迫的底層人民的苦難有着天生的深切感受。
1931年到1934年,薇依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她在希特勒上臺後發表長篇調查,深入分析德國形勢。1934年,薇依完成題為《關於自由與壓迫之原因的思考》的論文。
1934年到1940年,薇依開始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出發思考她的時代問題:貧睏、不平等、弱者所受的屈辱、專製權力與官僚制度對精神的摧殘。為對世上的苦難有切實的體驗,1935年她到阿爾斯通、雷諾等工廠像真正的工人那樣從事重體力勞動。這段經歷使薇依體味到自己就是受苦大衆中的一個,而基督教就是受苦人的宗教。正是出於對卑賤者的愛,薇依趨嚮基督教。她感到必須超越政治才能真正得以自救。
1937年春,薇依在阿西茲第一次跪在十字架下,感受到了上帝的恩惠。1938年在索萊斯姆修道院,她聽到基督經受塵世的痛苦直至喊出:“上帝,你為何遺棄我?”從此,宗教在薇依的思想中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

從1940年到1943年是薇依著述最多也最為重要的幾年。薇依對以往的勞動、戰鬥、政治參與、社會活動的經歷進行理論總結。在馬賽、紐約,最後到倫敦,她寫了一本又一本的筆記,內容涉及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直至1943年因饑餓、重病死於倫敦郊區的修道院……
薇依的思想
薇依的神秘主義“超出善與惡對立的範圍之外,而這是通過靈魂和絶對的善的統一實現的”。薇依的神秘主義信仰的神秘合一的對象是耶穌基督的上帝。這是真實的愛的結合,靈魂在這之後“總是變成他者”。靈魂為了這種變化應該贊同上帝。
薇依的神秘主義在基督信仰的神秘主義思想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薇依始終堅持理智精神指引下的基督信仰,她把基督信仰與宗教信仰區別開來,也就是說基督精神不等同於基督宗教。雖然她一直拒絶受洗和參與聖事,置身於教會、基督團體之外,但她的實踐和思考卻證明她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基督徒。

薇依的唯基督論與泛基督論會合於她的基督信仰之中。她認信上帝,認為唯有基督的上帝纔是真實的上帝。這種信仰的確立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激烈甚至痛苦的思考。
最初,薇依對上帝還衹是感情上的認同,在理智上還有抵觸:“我仍有一半在拒絶,這不是我的愛,而是我的理智……一個人絶不會純粹為了理智去虔心祈禱上帝。”理智的深厚根底和科學知識的較高素養使薇依懷疑超自然的存在。
但是,她通過理智上的努力,找到了理智與上帝接觸的點,這就是理智的註意力。感情與上帝的接觸方式是祈禱,而理智與上帝接觸的方式是註意力。這種註意力並不是要證明上帝,推論上帝是否存在,而是把自身的註意力引嚮上帝,使心智趨嚮和接受上帝成為可能,而不能相遇的上帝永遠在期待之中。
薇依的作品

信仰不是拿來炫耀之物,
而是艱難的、絶非輕鬆的重負。
《重負與神恩》
顧嘉琛、杜小真 譯
華夏出版社
2019年3月
《重負與神恩》不是係統的專門論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學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後從她大量的手稿、言談記錄中整理成書的。這些閃爍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滲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顯示了薇依的偉大心靈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紀神秘主義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視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負與神恩》與帕斯卡爾的《思想錄》相提並論,並稱薇依為“當代的帕斯卡爾”。這位法國20世紀傑出的宗教思想傢,沿循的是帕斯卡爾的神秘主義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來炫耀之物,而是艱難、絶非輕鬆的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