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倫敦文稿》丨西蒙娜·薇依生前最後一部分手稿
Original 華夏出版社 經典與解釋 7/8

西蒙娜·薇依生前最後一部分手稿
追問人類最嚴肅的根本問題
以通透而個性化的文明史觀探究政治哲學和宗教思想

倫敦文稿
[法]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著
吳雅凌 譯
華夏出版社 2020
內容簡介
《倫敦文稿》是二戰期間薇依在倫敦去世以前的文稿集,多數篇目係為法國抵抗組織撰寫。1942年鼕天,薇依抵達倫敦,她在一間小辦公室裏不分晝夜、嘔心瀝血地寫作。直到隔年4月15日被送進醫院,8月24日去世。時年三十四歲。
倫敦四個月,薇依留下數量驚人的文稿:
《紮根:靈魂的諸種需求》
《倫敦文稿及書信》,含《個人與神聖》《我們為正義而戰嗎?》《臨時政府的合法性》《人類義務宣言研究》《新憲法草案意見稿》《新憲法的基本觀點》《這場戰爭是一場宗教戰爭》《反抗的思考》《全面取締政治黨派摘要》等九篇文章和若幹書信。
《聖事理論》《最後的文稿》,收入《敬愛神的無序思考》。
《與法國人民命運攸關的殖民問題》,收入《歷史政治文稿》。
……

▲ 倫敦的法國抵抗組織(時名“戰鬥法國”)工作通行證
大多數倫敦文稿內容涉及戰爭時局和國際形勢、憲法政黨殖民等戰後政府重建工作,以及她長期沉思的哲學與宗教問題。相較此前多屬未完成手稿或筆記,這些篇目完整獨立,一氣呵成,謀篇更成熟,尤其走筆中讓人感受到為思想尋求語言表述的專註和靈性領悟。讀者或許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學說的綱要”的隱約成形。
作者簡介

▲ 西蒙娜·薇依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紀極具獨特性的法國哲學家。她在短暫一生中追問人類最嚴肅的根本問題,以通透而個性化的文明史觀探究政治哲學和宗教思想。她在生活和寫作中堅持站在一無所有者的立場。她留下一本又一本筆記,幾乎沒有什麽完成稿,她的文字讓人直接貼近一種思想在生成過程中的呼吸喘息乃至泌出的汗珠。
“薇依是法國送給當代世界的一份厚禮。這樣一位作者出現在二十世紀違反了諸種偶然規律,然而不可能發生的確實發生了。”
——米沃什
目錄
中譯本前言:薇依在倫敦
個人與神聖
我們為正義而戰嗎?
臨時政府的合法性
人類義務宣言研究
紮根:靈魂的諸種需求
新憲法草案意見稿
新憲法的基本觀點
這場戰爭是一場宗教戰爭
反抗的思考
全面取締政治黨派摘要
與法國人民命運攸關的殖民問題
一種學說的綱要及其他筆記
戰地護士分隊計劃書
聖事理論
最後的文稿
緻舒曼的信
倫敦傢信
內文試讀

▲《倫敦文稿》
按:以下內容選自《緻舒曼的信》第三篇。舒曼是薇依在亨利四世中學的同班同學,二戰中擔任倫敦自由法國組織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發言人。1942年7月16日,薇依隨父母到紐約,並設法去倫敦。這封信是薇依在紐約寫給舒曼的。從遠離戰火的紐約,執意奔赴戰爭中的倫敦,這封信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薇依此行的心路歷程。
緻舒曼的信
親愛的朋友:
你的來信帶給我莫大安慰。眼下我遠離大傢戰鬥受苦的地方,我的痛苦因精神上的孤獨而倍加深重,已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我很高興看到我們確實很像。早在青年求學階段就是如此。經過某種平行發展之後,如今我們也許比從前更為親近。
這倒不是因為我的名字之後可以挂上“虔信徒”的稱號。我未受洗,不被允許這麽做。
然而,在我看來,我挂上這個稱號並非說謊。(無論如何,就該詞的詞源意思看,我沒有說謊。)
我完全信靠基督宗教信仰奧義,以在我看來唯一恰當的信靠奧義的方式。這種信靠方式是愛,而不是斷言。當然我歸屬耶穌基督。至少我樂於相信這一點。
然而,基於無可修復的障礙,我留在教會以外。我恐怕這些障礙是哲學層面的,與奧義本身無關,而與幾世紀來教會認為必須關註的信條有關,特別是對“不入教必受詛咒”的踐行。
儘管在教會以外,更準確地說,在門檻上,我卻情不自禁感覺自己實際在教會之內。在教會之內的人對我來說總是最親近。
這種精神處境很難定義,也很難讓人理解。得用幾十頁篇幅或一本書纔說得清楚……但我現在衹能三言兩語做交代。

▲ 二戰期間法國抵抗組織
我真高興聽說《基督教見證手册》的工作人員是你的朋友。我與那個圈子結下強烈深厚的友情。我相信這代表目前法國最好的東西。但願他們沒有遭遇不幸。
非常感謝你嚮安德烈·菲利普說起我。他的好意讓我開心。如果他來紐約,我強烈希望能和他見面。
說到能做的事,我很尷尬。我沒有專長,特別是沒有技術特長。在我們共同具備的普遍教養之外,我一無所長,衹除了(如果有用的話)在勞動群衆中憑私交獲得過的若幹經驗。1934年至1935年間,我在巴黎周邊包括雷諾在內的幾傢工廠當過一年車間女工。當時我嚮中學請了一年假。我還留着相關證書。去年夏天我下鄉勞動,特別是有六個星期在加爾省的農莊收葡萄。
我完全能胜任一切沒有技術要求且帶有較高效率、難度和危險的工作。
鑒於我本人的精神形態,睏難和危險是必不可少的。幸好並非所有人都像我這樣,否則一切行動組織將變得無從着手。但我改變不了天性。這是從漫長經驗中得出的結論。蔓延在地球表面的不幸糾纏着我,重壓在我身上,簡直讓我喪失理智。衹有親身承擔相當程度的危險和苦難,我纔有可能恢復理智擺脫頑念。這是讓我能夠工作的前提條件。
我懇求你盡可能幫我尋找到大量有用處的睏難和危險,使我免於在痛苦中耗光精力。我不能忍受眼下的處境,簡直是瀕臨絶望。
我不相信這是辦不到的事。目前危險艱難的任務大量涌現,不可能連一個空位也找不到。就算沒有也可以創造出來。你我都知道,這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關於這一點,我有很多話要說,不過不能寫信,衹能面談。

▲ 二戰期間的倫敦
在我看來,最好是派給我一項臨時任務,好讓我盡快去倫敦,越快越好。你瞭解我,很可以替我選擇合適的任務。等我們從容討論過後,再為我安排最恰如其分的職務。我願意接受去往任何地方的任何臨時任務,比如宣傳或出版方面的工作,其他工作也好。但有一點,如果相關職務不包含較高程度的睏難和危險,那我衹能臨時性地接受。否則我在倫敦又得陷入和在紐約一模一樣的痛苦中不能動彈。擁有這樣的性格實在不幸,但我真的就是這樣,對此我無能為力。這在我的天性裏過於根深蒂固無從改變。何況我敢肯定,這不衹是天性問題,還關係到使命問題。
上次信中談及的計劃書原本可以完全滿足我在這方面的需求。我很難過安德烈·菲利普認為那是不可行的。儘管如此,我承認沒有完全喪失遲早會實現的希望。很長時間以來,我感覺這是必須完成的事。
無論如何,當前還有別的更合乎時宜的任務。我渴望盡快投入行動。
讓我去倫敦吧!我知道目前這是難事。但我也知道一直有人去倫敦,包括女性。我期盼你能幫我。有沒有可能讓安德烈·菲利普從紐約回去時捎上我呢,作為秘書或別的什麽隨行人員……
無論如何,非常非常感謝你。
緻以友好的問候!
西蒙娜·薇依於紐約
(日期不詳)
又及:我當然很樂意為你寫一篇文章。很快寄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