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古华为何去加拿大?
(2015-02-24 20:22:55)
转载▼
本文转自网络:
古华是我的老乡,湖南郴州人。一提起他,我就想起他的代表作《芙蓉镇》,我是先看了谢晋导演,姜文、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一遍看完不过瘾,又看了两遍,然后再看小说文本,近日从网上搜到了作家《爬满青藤的木屋》的手札,并看了许多关于古华的文字之后,忍不住敲起了键盘,与大家分享收获。
古华生于1942年,本名罗鸿玉,这名字念起来谐音“红玉”,稍显阴柔,于是他取了笔名“古华”。其实,我国文坛里的“后起之秀”——余华,我们这些70后还要早一些认识。
据谭士珍在《湖南文坛“三剑客”》里所言,古华出身不好,家庭成份是工商业兼地主,父亲还在国民党当过官,解放后被判刑死于劳改农场。很早就挑起家庭重担的哥哥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引路人、鞭策人。1961年,古华从郴州农校毕业,后分配到郴州农科所工作。他性格内向,话语不多,但很聪明,脑子灵活,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拼命读书,想当个作家。他于1962年发表了处女作,1975年调郴州地区歌舞团当创作员,“文革”结束后,各地区相继成立文联,于是调到地区文联当文学专干。古华曾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快乐菩萨》《水酒湾纪事》《土地爷》《金叶木莲》《浮屠岭》等,影响最大的是长篇小说《芙蓉镇》和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
在湘南乡村工作、生活了30余年的古华具有文学家的天才、勤奋和机缘。“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文学研究所恢复(即现在的鲁迅文学院),这是造就和培养青年作家最权威的学府,恢复后的第一期学员分配湖南只有一个名额,大家都想去,省作协研究来研究去,认为古华来势好,又年轻,把唯一的一个名额给了古华。在北京的研究所里,古华结识了许多名家,眼界大开,当时盛行“反思文学”,有深厚生活积累的古华很快写出了长篇小说《芙蓉镇》,他试着投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品中涉及到“文革”“四清”“反右”“土改”,当时中央对解放后的若干历史问题尚未做出决议,古华很大胆,把以上大事件都写进作品中,编辑部拿不准,呈交社长、著名女作家韦君宜。韦君宜社长慧眼识珠,拍案叫好,把古华找了来,提了一些意见让古华再改一遍就在该社大型丛刊《当代》发表(载1981年第一期),接着隆重推出了单行本。
《芙蓉镇》一经发表就轰动了文坛,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首届茅盾文学奖只有5部长篇,湖南就占了2部(另一部是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那篇精美的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两部作品分别在英、法、德、俄、意等国家翻译出版,古华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文学新星。
1983年,古华调入湖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家属也一并入了省城。当了专业作家后,为其创作提供了便利,大家对他也寄予更多希望。因经常出国,应酬也多,上世纪80年代末,他去了加拿大,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当时,古华的写作正处于旺盛阶段,又成了省作协的专业作家,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自2011年春天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我曾于2004年与一位多年前从香港移民加拿大、当时正在深圳和东莞赚钱的华裔商人形同父子,我也有从加拿大留学归国、在本市接手家族产业的同学,现在同一办公室里有一同事的儿子离开祖国、留学法国,现正定居加拿大,我曾在适当时机向他们,也向郴州市教育群、永兴县境内与古华年纪相仿的老文化人问起古华移民加拿大的缘由,结果是“不得而知”。
前天晚上,我原本打算退出“郴州写手QQ群”,却与安仁老乡、网友“人在江湖”不期而遇:
人在江湖:(我)有几个朋有是古华的领导和朋友。
标记:哦,古华迟早会回郴州一趟的,我以为。看来,我应该能动手积累《古华评传》的素材了。
人:古华不敢回国,年年在香港见郴州最好的朋友!
标记 :也是,怕双规。
人:那你去韶关找荣老夫妇。
标记 :荣老是谁??
人:古华反共!
标记:欠了他的,他心里不爽。
人:原歌舞剧团的团长。
标记 :哦 。
人:调古华进城的。
人在江湖 :古华的《芙蓉镇》的很多素材都从他那搞的。
标记 :厉害!可以说作品的版权也有他的份。
人在江湖 :对。
标记:如果有缘,我倒真想去一趟韶关。
人在江湖 :他没跟古华计较这些。
标记:很洒脱的一个人。
人在江湖 :桥口农科所,古华在那呆了不少年。
标记:古华在88年走了,时间点很好,原因不详啊。
人在江湖:内斗的原因。
标记:谁耐不得古华了?
人在江湖 :具体我不清楚,也许是文人相轻吧!
谭士珍撰文说:“后来知道,他出走的原因很多,但家庭婚姻问题显然是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在《从讨饭打工到夺取茅盾文学奖——解读著名作家古华》里说:
他在国外做木匠,渴盼和大哥团圆。
1986年2月2日,古华陪刘晓庆等回到故乡体验生活;1987年秋天,他陪英国作家戴乃迭女士回故乡访问。在故乡,大哥罗鸿奎热情周到的招待了他们。从家乡回长沙后不久,古华却选择了访问加拿大,然后滞留、定居加拿大,不再回来。
如今,古华在加拿大结了婚。他现在的夫人叫阎庄,是个留英女编辑,也到加拿大定居。阎庄温柔大方,文化修养较高,和古华成婚后,已成为古华的贤内助。在国外,据他的朋友介绍说,古华一面从事写作,一面醉心研究家具文化。他设计的家具样式,在加拿大很受欢迎。古华年轻时学过木工,会做木匠。他把东方文化蕴含在他的家具设计之中。他做出的家具别有一番韵致。据说在那里做家具比写作更赚钱。古华发了起来。他靠自己的手艺,扎扎实实地赚了一笔又一笔钱。如今他已经过上了富翁的生活。
他在加拿大温哥华南郊住时,给大哥大嫂寄的贺卡上写道: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崮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录宋黄庭坚词,与亲人互释远思!
1997年8月,我的诗人朋友黄翔和雨兰旅居美国。他们在美国见到了古华。近日,黄翔与湖南作家古华在纽约的唐人街中华公所见了一面。是在一次宴会上,黄翔激情澎湃地朗诵完诗后,忽然
过来一个中等个子、微胖的中年人,一脱礼帽,很绅士地说:“黄翔,我向您致敬!”他自我介绍说:“我叫古华。”我们才知道原来是《芙蓉镇》的作者古华,他与黄翔是同乡,都是郴州人,他是从加拿大飞来参加这次会的……”他们互相交流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成果。黄翔说他的那本诗文选集1998年年底出版并发行。一位著名的导演为他拍了一部90分钟的纪录片。即将出版的这本诗文选集配有大量图片,有关于诗人风采、诗人的活动、生活、铁窗生涯、隐逸、亲属、故里、迁徙、婚恋等内容,二百多幅,关于他故乡桂东的就有一个栏目。以后将出英文的图片册,目前在一本杂志上连载,书是大开本。最近黄翔在纽约和华盛顿搞了几次“爱我中华”的朗诵,听者无不激动万分。目前他在整理自传体长篇小说的手稿。
古华介绍了他的情况。迄今为止,古华已发表、出版长篇、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及散文百余篇,小说集7本,散文集1本,文论集1本。《芙蓉镇》《浮屠岭》《相思女子客家》等分别被改编成歌剧、话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花灯戏等剧种上演。还有7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上映。主要著作有英、法、俄、意、德等文版。
尽管古华在故乡走过不少坎坷的人生旅程,但故乡永远是他的母亲,他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中国人民,追求光明的心却始终不渝。作为退休教师的大哥罗鸿奎,虽然生活仍然清贫,但他仍然准备了美酒和佳肴,等待弟弟的回国。他对记者说:“今年过年,我已为弟弟准备了嘉禾有名的倒缸酒哟!”
2006年11月,继茅盾和巴金两位被誉为中国文学巨匠的作家之后,女作家铁凝日前当选为自中国作协成立以来的第三任主席。作家古华认为,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是意料之中的事,其重要原因是,铁凝是作家群体中惟一一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她早就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这种身份就注定她要挂这个名。铁凝作为一个中青年,她才49岁,人的形象也很好,为人很和气,给人一种亲群的形像。我曾经开玩笑说,‘你是中国文坛的乖乖女’,大家都喜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