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辛:作傢要描摹時代更要超越時代
2019-05-20 08:57:24 來源: 羊城晚報
葉辛,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傢。曾任《山花》《海上文壇》等雜志主編。著有7捲本《葉辛知青作品總集》、3捲本《葉辛新世紀文萃》、8捲本《葉辛長篇小說精品典藏》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孽債》曾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在全國熱播。
最喜歡近年創作的《客過亭》
羊城晚報:這次出版的《葉辛文學回憶錄》,主要談論的是您的文學觀和創作感受,這是怎麽考慮的?
葉辛:作傢的回憶錄有兩種,一般的文學回憶錄談自己的人生經歷。在我五十歲的時候,上海給我出過一本。後來我在文集裏面寫過一篇自己的文學小傳,主要就是以一般回憶錄的形式,談談自己的文學創作,比如第一本書是哪一年出版的,是怎樣的情況,等等。這一本文學回憶錄是廣東人民出版社嚮我約稿的。我的創作開始於1977年,正好和改革開放四十年同步。
為什麽要用今天這種形式呢?因為今天的讀者再來讀我們的書,感受不到作品在當時的情景。比如說《蹉跎歲月》,是我第一部為全國讀者知道的作品。儘管從長篇小說的角度,我設置了三條綫索,但當年最突出的一點,是我在作品中批判了“血統論”。這在當時讓不少讀者感同身受。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今天的讀者未必能夠完全理解這些方面。所以,我認為,今天寫文學回憶錄不能像以往那樣了。與其再一般地寫自己如何創作,不如一步步地交代清楚自己的文學創作與時代的關係。
羊城晚報:通過回憶錄梳理自己的作品,您認為哪些作品意義比較大?
葉辛:每一個嚴肅的作傢對待自己的作品都是認真的。但是作品的命運卻不是作傢自己能夠把控。作傢要為時代和歷史留下一部作品,不是下了决心,就能做得到。作品一旦經過出版,流嚮社會,它就有自己的命運。事實證明,在我的衆多作品中,《蹉跎歲月》最為廣受關註。如果說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作品,那是步入晚年門檻寫的《客過亭》,雖然在文學界引起過一些討論,但它在社會層面的影響度,在讀者的認可度上並沒有《蹉跎歲月》高。
《蹉跎歲月》《孽債》《傢教》都曾經由中央電視臺改編成電視劇,播出不止一次,播出的時候也曾經轟動。但隨着時間的流逝,大傢記住的,還是《蹉跎歲月》《孽債》,《傢教》就明顯比前兩者弱。其實,《傢教》在製作和宣傳上都強於《蹉跎歲月》和《孽債》,從播出之前預熱的情況看也是如此,但它的影響卻不如那兩部作品。所以說,作傢能做的,衹是盡己所能,把作品寫得精深。托爾斯泰不見得知道《戰爭與和平》會流芳百世,但是他的書所揭示的主題是永恆的。
一個作傢一定要寫好他所生活的時代
羊城晚報:回憶過去的自己,有怎樣的感受?
葉辛:要說特別的感受,就是感覺歲月流逝得很快。我們這一代人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一個作傢一定要寫好他所生活的這個時代。而偉大的作傢,不但要傳神地描摹時代,更要超越時代。
羊城晚報:文學作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着很強的影響力,今天的情況似乎不一樣了。您如何評價文學在今天的影響力?
葉辛: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算是翻過去了,對於我們來說,知青歲月是抹不去的記憶。今天的年輕人不看知青的書,我完全可以理解,就像小時候外婆老給我們講慈禧年間的事情,我們也不愛聽,但對於老人傢來說,慈禧太後的時代就是她的少女時代啊。知青上山下鄉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想要知道到這段歷史,不妨通過我們這些文學作品,去看一看我們這代人的青春時代是怎麽走過來的。如果還能讀出一些意味,已是它的好處。我想文學的價值也是這樣。
無論是馬爾剋斯,還是帕慕剋,拉美和土耳其的故事對於我們一般人又有多少相幹?我們為什麽去讀它?其一他們寫的是好作品,再者,他們寫了自己國傢的命運。他們寫出了人類共同的東西,人類的心靈能夠共同理解的東西。打開他們的書,你能從中獲益。我想大概作傢的安慰也是在此。
羊城晚報:您至今還在創作,這麽多年來,會不會感覺有創作瓶頸?怎麽去突破自己?
葉辛:年輕的時候,我睜大了眼睛看這個世界,拼命地想去捕捉這個時代中敏銳的東西、先進的東西。但到了這個年齡,客觀上會遺憾眼力不如以前,身體也不像年輕時候敏捷了,但是到處都是題材,可以寫的東西仍然非常多。今年6月下旬我要出一本新書叫《五姐妹》。目前,我腦子裏有好幾本書想着要寫,但必須做出選擇。年齡不對了,精力也不多了。接下去寫哪一部,這個選擇它要結合時代,結合當前的社會,結合今天的讀者心理。正如你所說的,今天的讀者也不是那個時候的讀者了。但我也不會迎合讀者,我更想把自己對社會、命運的所感、所悟告訴讀者。
4月28日上午,《葉辛文學回憶錄》新書分享會在廣州圖書館舉行,著名作傢葉辛跟讀者分享了自己大半生的文學心得。
葉辛說,他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傢,也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其文學作品中不僅有個人的經歷,更有對時代的記錄和反思。“我從小喜歡閱讀和寫作,當年去插隊的時候,我比別的知青多帶了兩個大木箱子,裏面裝滿了書,有莎士比亞的劇本,有中國古典名著。”
“鄉下沒有什麽書看,所以我把帶去的書翻來覆去地看,這是無奈之舉,但其實獲益很大。”從上海到貴州鄉下,巨大的文化反差和物質匱乏,讓葉辛的思想産生了震撼,他選擇用文學的形式來抒發自己的感想。“知青歲月讓我擁有了兩副眼光:一個是上海人看農村的視角,一個是鄉下人看城市的視角。”葉辛說,在他的創作過程中,這兩副眼光可以隨不同的人物角色來切換,讓讀者也能感受到強烈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