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诗选
电视
一个手指头
轻轻便能关掉的
世界
却关不掉
逐渐暗淡的荧光幕上
一粒仇恨的火种
骤然引发
熊熊的战火
燃过中东
燃过越南
燃过每一张
焦灼的脸
─1972年12月26日,《笠诗刊》(53期)
黄河
1
把
一个苦难
两个苦难
百十个苦难
亿万个苦难
一古脑儿倾入
这古老的河
让它浑浊
让它泛滥
让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辽阔的枕面版图上
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
─1975年1月12日,《笠诗刊》(70期)
2
溯
挟泥沙而来的
滚滚浊流
你会找到
地理书上说
青海巴颜喀喇山
但根据历史书上
血迹斑斑的记载
这千年难得一清的河
其实源自
亿万个
苦难泛滥
人类深沉的
眼穴
—1983年4月5日,《联合副刊》(1983.7.22)
共伞
共用一把伞
才发觉彼此的差距
但这样我俯身吻你
因你努力踮起脚尖
而倍感欣喜
─1976年4月14日,《笠诗刊》(73期)
猎小海豹图
它不知木棍举上去是干什麽的
它不知木棍落下来是干什麽的
同头一次见到
那红红的太阳
冉冉升起又冉冉沉下
海鸥飞起又悠悠降下
波浪涌起又匆匆退下
一样自然一样新鲜
一样使它快活
纯白的头仰起
纯白的头垂下
在冰雪的海滩上
纯白成了
原罪
短促的生命
还来不及变色
来不及学会
一首好听的儿歌
只要我长大
只要我长大…
附注:每年冬天在纽芬兰岛浮冰上出生的小海豹群,长到两三个礼拜大小的时候,浑身皮毛纯白,引来了大批的猎人,在冰冻的海滩上大肆捕杀。每天每条拖网船的平均猎获量高达一千五百头。这种大屠杀通常持续五天左右,直到小海豹的毛色变成褐黄,失去商用价值为止。
每年年初,美加各地报章都会为此事喧嚷一阵。其中最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刊在芝加哥论坛报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一只小海豹无知而好奇地抬头看一个猎人高高举起木棍;另一张是木棍落地後一了百了的肃杀场面。
—1979年11月8日,《笠诗刊》(99期)
罗湖车站
——返乡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
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极了我的母亲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这拄着拐杖的老先生
像极了我的父亲
他们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并不相识
离别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亲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着拐杖的我的父亲
彼此看了一眼
可怜竟相见不相识
—1980年10月18日,《笠诗刊》(104期)
龙
没有人见过
真的龙颜
即使
恕卿无罪
抬起头来
但在高耸的屋脊
人们塑造龙的形象
绘声绘影
连几根胡须
都不放过
—1982年1月11日,《海洋副刊》(1982.3.1)
山
小时候
爬上又滑下的
父亲的背
仍在那里
仰之弥高
—1983年4月4日,《民众副刊》(1986.6.10)
瀑布
——黄石公园游记之一
吼声
撼天震地
林间的小涧不会听不到
山巅的积雪不会听不到
但它们并没有
因此乱了
脚步
你可以看到
潺潺的涓流
悠然地
向着指定的地点集合
你可以听到
融雪脱胎换骨的声音
永远是那麽
一点一滴
不徐不急
—1983年7月4日,《台湾时报副刊》(1983.10.13)
生与死之歌
——给濒死的索马利亚小孩
在断气之前
他只希望
能最後一次
吹胀
垂在他母亲胸前
那两个乾瘪的
气球
让它们飞上
五彩缤纷的天空
庆祝他的生日
庆祝他的死日
—1992年8月15日,《明报月刊》(1992.10)
呼气
这阵温柔的风
想必来自你
一个甜蜜的叹息
此刻正诱使花儿
纷纷吐露芳香
并激发阵阵幸福的微颤
在叶子同我身上
沙沙掠过
—2000年3月14日,《联合副刊》(2000.4.29)
桥
隔着岸
紧密相握
我们根本不知道
也不在乎
是谁
先伸出了
手
—2002年2月2日,《联合副刊》(2002.4.16)
幽默的轮回
嗨。我是包可华
我刚刚死去
他的话还没说完
我便听到一声响亮的婴啼
嗨。我是包可华
我刚刚出世
附记:美国幽默作家包可华(Art Buchwald, 1925-2007)才咽下了最後一口气, 纽约时报的网站便播出他生前预拍的录影带,告诉喜爱他的读者说:「嗨。我是包可华,我刚刚死去。」
—2007年1月20 日,《新大陆诗刊》(98期,2007.2)
中秋月
知道
所有
回不了家的
暗淡的眼睛
将彻夜不眠地凝望着她
她把自己
打扮得
又圆
又亮
—2010年9月14日,《乾坤》(2011春季号)
非马散文两篇
不为死猫写悼歌
几年前被选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第一任桂冠诗人的罗勃·潘·华伦(Robert Penn Warren, 1905-1989),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及成就的作家,曾得过普立兹小说奖及诗奖。他说他很高兴担任桂冠诗人,但如果动不动为了某人死了一只猫便要他写悼歌,他宁可不干。我想他的意思是,诗人有他必须维护的尊严。歌颂权贵者的死猫,同满口钢铁太阳地歌颂权贵者本身,基本上没什麽分别,都同样令人肉麻。
权贵是政治的产物。而政治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容任何人置身事外。作为一个现代诗人,要面对大众写现代人的生活,自然更不能不同政治打交道。关心政治,进而批评政治,揭露社会的不公正,指摘制度的不完善,这种吃力不讨好,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绝对必要的工作,更是有良心的诗人无可旁贷的责任。
但过分接近政治或热衷於政治,对一个诗人来说,有它的危险性。我这里指的不是坐牢或被杀头,而是受到政治权力的诱惑与腐蚀,丧失了做为诗人资格的危险。有创作经验的人大都知道,艺术这东西,特别是诗,脆弱无比,在制作过程中稍一不慎,随时都有爆裂粉碎的可能。希腊诗人卡法非对这点看得最清楚。他说:「当作家知道只会卖出极少数的几册时…他便得到了创作的自由。当作家知道一定,或至少可能卖光他的初版,甚至再版,便会受到销路的影响。几乎不自觉地,有时会想到大众所想,所喜欢,所要的东西,而做出一些小牺牲这边措辞稍为不同一点,那边省略一点…」如果连迎合时尚,讨好大众都会损害到艺术的完整,我们可以想像,为了巴结当权者而心存顾忌,甚至歌功颂德,把艺术当成进身之阶的结果。而我们如何能期望,一个沽名钓誉甚至趋炎附势想分得一点政治利益的人,能替大众发言,为时代做见证,写下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充其量,他只能或只配替死猫写写悼歌。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怕受诱惑而禁锢自己。正如当和尚的必须远女色,却大可不必做作到一见女人便摆出一付老僧入定的样子。这使我想起几年前翻译的一个叫做〈二僧人〉的隽永的日本小故事来:
丹山与役道有一天在一条泥泞的路上走,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来到一个弯处,他们看到一个穿丝绸和服的可爱少女,走不过去。
「来吧,姑娘,」丹山马上说,抱起她,把她带过泥坑。
直到夜里他们抵达投宿的寺庙,役道没讲过一句话。然後,他再也忍不住了。「我们当和尚的要远女色,」他告诉丹山,「特别是年青漂亮的,那太危险了。你为什麽那样做?」
「我老早把那女孩子放下了,」丹山说,「你还带着她?」
能做到像丹山那样坦荡胸怀,无贪无求,提得起又放得下,我想诗人在面对政治的时候,也就没什麽可怕的了。
—1986年5月1日, 《不为死猫写悼歌》,秀威资讯,台北,2011
山·水·火
先说山与水。
我当然离仁者与智者的境界都一样遥远。但如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可靠,那麽我可能较偏近於智者。
一座鬼斧神工拔地而起的高山会令人兴起景仰之情。但如果这座高山脚下有一个明丽妩媚的湖来映照它瞬息万变的风貌,一定更富诗意。
前年与友人组团游黄山及三峡。黄山上飘缈弥漫的云雾,令人不知置身天上或人间。而在「长江公主号」游轮上,几天几夜在三峡的大山大水中怀古做梦,更是痛快淋漓之至。同行者对旅行社的安排及导游服务的怨言,我都以见仁见智的话语加以疏解,有如我真是个仁者智者。确实,以那时候的开阔心境,我不可能去斤斤计较伙食单调丶卫生不佳丶娱乐节目缺乏丶结伙玩牌的船上服务员缺乏专业知识及服务精神等等。只有等到离开山水回到了家,才为一卷模糊不清的黑白三峡风景录影带大光其火。那是我们看了船上放映的清晰样品,付了彩色录影带的价钱买来的。
同几位台北工专的老同学结伴畅游加拿大洛矶山,也是有山有水,溶溶融融。特别是那个阿塔巴斯卡瀑布及露易丝湖,至今仍在我心中冲激荡漾。
这次趁到旧金山参加一个亲戚婚礼之便,租了一部汽车,到优山美地作两日之游。却失望地看到本来应该一泻两千多呎撼天震地的优山美地瀑布,此刻只是几根游丝,在那里点缀风景随风飘摇。镜湖乾涸见底,到处是磊磊的石头。而花岗石的峭壁虽然壮观,没有云雾缭绕,总觉得少了点情调。
这其实只能怪我自己。我一向出外旅游多属即兴,对当地的情况很少在行前作深入的研究与了解,这次也不例外。到了那里,才知道优山美地的瀑布大多只在春夏之交奔泻轰鸣。现在是乾旱的夏末,山上的积雪早融光了,哪来的水?
没有水,却有了些关於火的见闻。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在芝加哥时便听说美国西部乾旱,森林火灾此起彼落。头一天找到预订的汽车旅馆所在的山脚一条公路,却发现道路关闭,路口有两个穿制服的人在那里把守。他们说因附近的森林大火,为了方便救火设备的运输,公路暂时关闭。我们的旅馆就在离路口不远处,可以放行,但警告我们别超过界限。这时候我们才注意到空气中弥漫的轻微焦味。到达住宿的旅馆,发现大部份的住客都是救火员,真正的游客寥寥无几。安置好了行李,便驱车上山看巨杉去。
优山美地国家公园里有三个巨杉区。我们去的突阿伦密巨杉区靠近克兰平原。把车子停在120号公路边的停车场,往北步行约一英里,便可到达。沿途都是高耸的松柏,笔挺的树干直直插入青空,令人不禁抬头挺胸精神爽畅。我曾写了一首叫〈巨杉〉的诗,表达我当时的感觉:
从天上直直伸下来的
神们的巨脚
暂时在这里停息
等摇晃不定的地球恢复平衡
再举步向前
半路上我们碰到一群游客,聚拢听一位公园管理员的讲解。我们听了一会,嫌他们的步调太慢,便径自前行。
一进入巨杉区,便看到一棵巨杉赫然挡在路口。许多小人国来的游客在树底下一个木板搭成的台架上仰头瞻望或摆姿势照相。我们越走近,发现我们自己也越来越渺小。
巨杉是目前这世上最庞大也可能是最长寿的生物。我们面前这棵树龄达几千年的巨杉,光是树皮便有三丶四呎厚。这样厚的树皮,啄木鸟再长的尖嘴也奈何不了它,更不用说普通的昆虫了。更神妙的是树皮及树身都具有防火的性能。许多巨杉的表面都有被烈火烧炙过的痕迹。从一些根部的大裂口,我们可清楚看到里面涂满了防火防虫的黑色黏胶。开头我还以为是人工喷上去的,後来才知道是树木本身的自然分泌。
巨杉的繁殖也同火息息相关。种子发芽需要含有矿物质的泥土,小树生长需要阳光。经常发生的天火把其它的草木烧光,留下了含有丰富矿物质的焦土,给巨杉的传种接代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我们在地上捡到几粒杉果,表皮非常坚硬。在大火的烧烤下,这些坚硬的杉果纷纷爆裂,小小的种子们便迸落在肥沃的土地上。有比这更神妙的安排吗?从前人们一碰到森林发生大火,便赶紧扑救。现在明白了这种举措有时反而会阻碍巨杉的繁殖,国家公园因此制订了一套选择性的救火方案。除此之外,还有模拟天然大火的区域性放火计画,为巨杉的繁殖制造有利的环境并改良森林的生态平衡及整体健康。
支撑几百呎高的巨杉,一定需要很深的根吧?我问旁边一位公园管理员。她说很浅很浅,因为优山美地到处是花岗石,泥土的厚度只有薄薄几吋。我说这样浅的根怎能维持巨杉於不倒。她说它的根虽不深却极广。这样一棵树,它的根须蔓延的范围可容纳好几个足球场,而且所有的根须都同周围其它树木的根须交缠盘错在一起,再强劲的风也休想撼动它分毫。
从巨杉区走出来,我们的脚步似乎稳健踏实了许多。
—1996年9月16日, 《不为死猫写悼歌》,秀威资讯,台北,2011
行走在缪斯前沿的老者
——浅谈非马诗歌两首
口敖红亮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1977-6-5
越战纪念碑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
嵌入永恒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独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这两首诗共同的手法是:铺垫与提升,让人们产生联想和共鸣。当下的诗手的手法都是这个路子较多。
前一首是用了逆向思维的写作,“母亲”可以理解成祖国也可以是家乡——这是多意的。后一首是白描的勾勒构成故事。这是战争题材(与爱情题材都是文学里的永恒课题),说明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失子伤痛。
就这两首就足够了。唐朝有个诗人一生只创作了三首诗,他的名字叫:张若虚。一首诗顶千首诗。
我不是在让诗人们少写。而是“是十年磨一剑,还是一年磨十剑?”数量与质量的问题要统一。
200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