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馬詩選
電視
一個手指頭
輕輕便能關掉的
世界
卻關不掉
逐漸暗淡的熒光幕上
一粒仇恨的火種
驟然引發
熊熊的戰火
燃過中東
燃過越南
燃過每一張
焦灼的臉
─1972年12月26日,《笠詩刊》(53期)
黃河
1
把
一個苦難
兩個苦難
百十個苦難
億萬個苦難
一古腦兒傾入
這古老的河
讓它渾濁
讓它泛濫
讓它在午夜與黎明間
遼闊的枕面版圖上
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
─1975年1月12日,《笠詩刊》(70期)
2
溯
挾泥沙而來的
滾滾濁流
你會找到
地理書上說
青海巴顔喀喇山
但根據歷史書上
血跡斑斑的記載
這千年難得一清的河
其實源自
億萬個
苦難泛濫
人類深沉的
眼穴
—1983年4月5日,《聯合副刊》(1983.7.22)
共傘
共用一把傘
纔發覺彼此的差距
但這樣我俯身吻你
因你努力踮起腳尖
而倍感欣喜
─1976年4月14日,《笠詩刊》(73期)
獵小海豹圖
它不知木棍舉上去是幹什麽的
它不知木棍落下來是幹什麽的
同頭一次見到
那紅紅的太陽
冉冉升起又冉冉沉下
海鷗飛起又悠悠降下
波浪涌起又匆匆退下
一樣自然一樣新鮮
一樣使它快活
純白的頭仰起
純白的頭垂下
在冰雪的海灘上
純白成了
原罪
短促的生命
還來不及變色
來不及學會
一首好聽的兒歌
衹要我長大
衹要我長大…
附註:每年鼕天在紐芬蘭島浮冰上出生的小海豹群,長到兩三個禮拜大小的時候,渾身皮毛純白,引來了大批的獵人,在冰凍的海灘上大肆捕殺。每天每條拖網船的平均獵獲量高達一千五百頭。這種大屠殺通常持續五天左右,直到小海豹的毛色變成褐黃,失去商用價值為止。
每年年初,美加各地報章都會為此事喧嚷一陣。其中最使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刊在芝加哥論壇報上的兩張照片。一張是一隻小海豹無知而好奇地擡頭看一個獵人高高舉起木棍;另一張是木棍落地後一了百了的肅殺場面。
—1979年11月8日,《笠詩刊》(99期)
羅湖車站
——返鄉組麯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
她老人傢在澄海城
十個鐘頭前我同她含淚道別
但這手輓包袱的老太太
像極了我的母親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
他老人傢在臺北市
這兩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這拄着拐杖的老先生
像極了我的父親
他們在月臺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並不相識
離別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親手輓包袱
在月臺上遇到
拄着拐杖的我的父親
彼此看了一眼
可憐竟相見不相識
—1980年10月18日,《笠詩刊》(104期)
竜
沒有人見過
真的竜顔
即使
恕卿無罪
擡起頭來
但在高聳的屋脊
人們塑造竜的形象
繪聲繪影
連幾根鬍須
都不放過
—1982年1月11日,《海洋副刊》(1982.3.1)
山
小時候
爬上又滑下的
父親的背
仍在那裏
仰之彌高
—1983年4月4日,《民衆副刊》(1986.6.10)
瀑布
——黃石公園遊記之一
吼聲
撼天震地
林間的小澗不會聽不到
山巔的積雪不會聽不到
但它們並沒有
因此亂了
腳步
你可以看到
潺潺的涓流
悠然地
嚮着指定的地點集合
你可以聽到
融雪脫胎換骨的聲音
永遠是那麽
一點一滴
不徐不急
—1983年7月4日,《臺灣時報副刊》(1983.10.13)
生與死之歌
——給瀕死的索馬利亞小孩
在斷氣之前
他衹希望
能最後一次
吹脹
垂在他母親胸前
那兩個乾癟的
氣球
讓它們飛上
五彩繽紛的天空
慶祝他的生日
慶祝他的死日
—1992年8月15日,《明報月刊》(1992.10)
呼氣
這陣溫柔的風
想必來自你
一個甜蜜的嘆息
此刻正誘使花兒
紛紛吐露芳香
並激發陣陣幸福的微顫
在葉子同我身上
沙沙掠過
—2000年3月14日,《聯合副刊》(2000.4.29)
橋
隔着岸
緊密相握
我們根本不知道
也不在乎
是誰
先伸出了
手
—2002年2月2日,《聯合副刊》(2002.4.16)
幽默的輪回
嗨。我是包可華
我剛剛死去
他的話還沒說完
我便聽到一聲響亮的嬰啼
嗨。我是包可華
我剛剛出世
附記:美國幽默作傢包可華(Art Buchwald, 1925-2007)纔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紐約時報的網站便播出他生前預拍的錄影帶,告訴喜愛他的讀者說:「嗨。我是包可華,我剛剛死去。」
—2007年1月20 日,《新大陸詩刊》(98期,2007.2)
中秋月
知道
所有
回不了傢的
暗淡的眼睛
將徹夜不眠地凝望着她
她把自己
打扮得
又圓
又亮
—2010年9月14日,《乾坤》(2011春季號)
非馬散文兩篇
不為死貓寫悼歌
幾年前被選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第一任桂冠詩人的羅勃·潘·華倫(Robert Penn Warren, 1905-1989),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及成就的作傢,曾得過普立茲小說奬及詩奬。他說他很高興擔任桂冠詩人,但如果動不動為了某人死了一隻貓便要他寫悼歌,他寧可不幹。我想他的意思是,詩人有他必須維護的尊嚴。歌頌權貴者的死貓,同滿口鋼鐵太陽地歌頌權貴者本身,基本上沒什麽分別,都同樣令人肉麻。
權貴是政治的産物。而政治在今天這個時代裏,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不容任何人置身事外。作為一個現代詩人,要面對大衆寫現代人的生活,自然更不能不同政治打交道。關心政治,進而批評政治,揭露社會的不公正,指摘制度的不完善,這種吃力不討好,但對人類社會進步有絶對必要的工作,更是有良心的詩人無可旁貸的責任。
但過分接近政治或熱衷於政治,對一個詩人來說,有它的危險性。我這裏指的不是坐牢或被殺頭,而是受到政治權力的誘惑與腐蝕,喪失了做為詩人資格的危險。有創作經驗的人大都知道,藝術這東西,特別是詩,脆弱無比,在製作過程中稍一不慎,隨時都有爆裂粉碎的可能。希臘詩人卡法非對這點看得最清楚。他說:「當作傢知道衹會賣出極少數的幾册時…他便得到了創作的自由。當作傢知道一定,或至少可能賣光他的初版,甚至再版,便會受到銷路的影響。幾乎不自覺地,有時會想到大衆所想,所喜歡,所要的東西,而做出一些小犧牲這邊措辭稍為不同一點,那邊省略一點…」如果連迎合時尚,討好大衆都會損害到藝術的完整,我們可以想像,為了巴結當權者而心存顧忌,甚至歌功頌德,把藝術當成進身之階的結果。而我們如何能期望,一個沽名釣譽甚至趨炎附勢想分得一點政治利益的人,能替大衆發言,為時代做見證,寫下震撼人心的偉大作品?充其量,他衹能或衹配替死貓寫寫悼歌。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怕受誘惑而禁錮自己。正如當和尚的必須遠女色,卻大可不必做作到一見女人便擺出一付老僧入定的樣子。這使我想起幾年前翻譯的一個叫做〈二僧人〉的雋永的日本小故事來:
丹山與役道有一天在一條泥濘的路上走,雨還在不停地下着。
來到一個彎處,他們看到一個穿絲綢和服的可愛少女,走不過去。
「來吧,姑娘,」丹山馬上說,抱起她,把她帶過泥坑。
直到夜裏他們抵達投宿的寺廟,役道沒講過一句話。然後,他再也忍不住了。「我們當和尚的要遠女色,」他告訴丹山,「特別是年青漂亮的,那太危險了。你為什麽那樣做?」
「我老早把那女孩子放下了,」丹山說,「你還帶着她?」
能做到像丹山那樣坦蕩胸懷,無貪無求,提得起又放得下,我想詩人在面對政治的時候,也就沒什麽可怕的了。
—1986年5月1日, 《不為死貓寫悼歌》,秀威資訊,臺北,2011
山·水·火
先說山與水。
我當然離仁者與智者的境界都一樣遙遠。但如果「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說法可靠,那麽我可能較偏近於智者。
一座鬼斧神工拔地而起的高山會令人興起景仰之情。但如果這座高山腳下有一個明麗嫵媚的湖來映照它瞬息萬變的風貌,一定更富詩意。
前年與友人組團遊黃山及三峽。黃山上飄緲彌漫的雲霧,令人不知置身天上或人間。而在「長江公主號」遊輪上,幾天幾夜在三峽的大山大水中懷古做夢,更是痛快淋漓之至。同行者對旅行社的安排及導遊服務的怨言,我都以見仁見智的話語加以疏解,有如我真是個仁者智者。確實,以那時候的開闊心境,我不可能去斤斤計較伙食單調丶衛生不佳丶娛樂節目缺乏丶結夥玩牌的船上服務員缺乏專業知識及服務精神等等。衹有等到離開山水回到了傢,纔為一捲模糊不清的黑白三峽風景錄影帶大光其火。那是我們看了船上放映的清晰樣品,付了彩色錄影帶的價錢買來的。
同幾位臺北工專的老同學結伴暢遊加拿大洛磯山,也是有山有水,溶溶融融。特別是那個阿塔巴斯卡瀑布及露易絲湖,至今仍在我心中衝激蕩漾。
這次趁到舊金山參加一個親戚婚禮之便,租了一部汽車,到優山美地作兩日之遊。卻失望地看到本來應該一瀉兩千多呎撼天震地的優山美地瀑布,此刻衹是幾根遊絲,在那裏點綴風景隨風飄搖。鏡湖乾涸見底,到處是磊磊的石頭。而花崗石的峭壁雖然壯觀,沒有雲霧繚繞,總覺得少了點情調。
這其實衹能怪我自己。我一嚮出外旅遊多屬即興,對當地的情況很少在行前作深入的研究與瞭解,這次也不例外。到了那裏,纔知道優山美地的瀑布大多衹在春夏之交奔瀉轟鳴。現在是乾旱的夏末,山上的積雪早融光了,哪來的水?
沒有水,卻有了些關於火的見聞。也算是一種補償吧。
在芝加哥時便聽說美國西部乾旱,森林火災此起彼落。頭一天找到預訂的汽車旅館所在的山腳一條公路,卻發現道路關閉,路口有兩個穿製服的人在那裏把守。他們說因附近的森林大火,為了方便救火設備的運輸,公路暫時關閉。我們的旅館就在離路口不遠處,可以放行,但警告我們別超過界限。這時候我們纔註意到空氣中彌漫的輕微焦味。到達住宿的旅館,發現大部份的住客都是救火員,真正的遊客寥寥無幾。安置好了行李,便驅車上山看巨杉去。
優山美地國傢公園裏有三個巨杉區。我們去的突阿倫密巨杉區靠近剋蘭平原。把車子停在120號公路邊的停車場,往北步行約一英裏,便可到達。沿途都是高聳的鬆柏,筆挺的樹幹直直插入青空,令人不禁擡頭挺胸精神爽暢。我曾寫了一首叫〈巨杉〉的詩,表達我當時的感覺:
從天上直直伸下來的
神們的巨腳
暫時在這裏停息
等搖晃不定的地球恢復平衡
再舉步嚮前
半路上我們碰到一群遊客,聚攏聽一位公園管理員的講解。我們聽了一會,嫌他們的步調太慢,便徑自前行。
一進入巨杉區,便看到一棵巨杉赫然擋在路口。許多小人國來的遊客在樹底下一個木板搭成的臺架上仰頭瞻望或擺姿勢照相。我們越走近,發現我們自己也越來越渺小。
巨杉是目前這世上最龐大也可能是最長壽的生物。我們面前這棵樹齡達幾千年的巨杉,光是樹皮便有三丶四呎厚。這樣厚的樹皮,啄木鳥再長的尖嘴也奈何不了它,更不用說普通的昆蟲了。更神妙的是樹皮及樹身都具有防火的性能。許多巨杉的表面都有被烈火燒炙過的痕跡。從一些根部的大裂口,我們可清楚看到裏面塗滿了防火防蟲的黑色黏膠。開頭我還以為是人工噴上去的,後來纔知道是樹木本身的自然分泌。
巨杉的繁殖也同火息息相關。種子發芽需要含有礦物質的泥土,小樹生長需要陽光。經常發生的天火把其它的草木燒光,留下了含有豐富礦物質的焦土,給巨杉的傳種接代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我們在地上撿到幾粒杉果,表皮非常堅硬。在大火的燒烤下,這些堅硬的杉果紛紛爆裂,小小的種子們便迸落在肥沃的土地上。有比這更神妙的安排嗎?從前人們一碰到森林發生大火,便趕緊撲救。現在明白了這種舉措有時反而會阻礙巨杉的繁殖,國傢公園因此製訂了一套選擇性的救火方案。除此之外,還有模擬天然大火的區域性放火計畫,為巨杉的繁殖製造有利的環境並改良森林的生態平衡及整體健康。
支撐幾百呎高的巨杉,一定需要很深的根吧?我問旁邊一位公園管理員。她說很淺很淺,因為優山美地到處是花崗石,泥土的厚度衹有薄薄幾吋。我說這樣淺的根怎能維持巨杉於不倒。她說它的根雖不深卻極廣。這樣一棵樹,它的根須蔓延的範圍可容納好幾個足球場,而且所有的根須都同周圍其它樹木的根須交纏盤錯在一起,再強勁的風也休想撼動它分毫。
從巨杉區走出來,我們的腳步似乎穩健踏實了許多。
—1996年9月16日, 《不為死貓寫悼歌》,秀威資訊,臺北,2011
行走在繆斯前沿的老者
——淺談非馬詩歌兩首
口敖紅亮
醉漢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條
麯折
回蕩的
萬裏愁腸
左一腳
十年
右一腳
十年
母親啊
我正努力
嚮您
走
來
1977-6-5
越戰紀念碑
一截大理石墻
二十六個字母
便把這麽多年輕的名字
嵌入永恆
萬人塚中
一個踽踽獨行的老嫗
終於找到了
她的獨子
此刻她正緊閉雙眼
用顫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額頭
找那致命的傷口
這兩首詩共同的手法是:鋪墊與提升,讓人們産生聯想和共鳴。當下的詩手的手法都是這個路子較多。
前一首是用了逆嚮思維的寫作,“母親”可以理解成祖國也可以是家乡——這是多意的。後一首是白描的勾勒構成故事。這是戰爭題材(與愛情題材都是文學裏的永恆課題),說明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失子傷痛。
就這兩首就足夠了。唐朝有個詩人一生衹創作了三首詩,他的名字叫:張若虛。一首詩頂千首詩。
我不是在讓詩人們少寫。而是“是十年磨一劍,還是一年磨十劍?”數量與質量的問題要統一。
200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