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琳說非馬
Original 陳瑞琳 瑞琳讀書 Today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註公衆號

喜馬拉雅“瑞琳讀書”頻道編者按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當下,億萬同胞肯定都希望有幾本好書可以靜靜地宅在傢裏閱讀,享受閱讀的快感。但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有太多的好書,不僅常與我們擦肩而過、失之交背,而且即使一捲在手,也抽不出時間去閱讀。
在微信閱讀、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眼睛早已不堪重負,如果能用耳朵享受讀書的樂趣,豈不快哉!正是應和這樣一個新時代的讀書浪潮,我們華人廣播影視的全體同仁,近日在喜馬拉雅特別推出了“瑞琳讀書”這個嶄新的節目。在受到海內外讀者聽衆們的熱烈歡迎後,“瑞琳讀書”節目也同時入駐蜻蜓FM版和微信公衆號。部分內容增加圖片和視頻後,我們將陸續入駐海內外各大視頻網站。
瑞琳說非馬.mp3
From 瑞琳讀書
00:0023:30
非馬,是美國詩壇的常青樹,無論在英語詩壇,還是在華語詩壇,他的詩一直是長盛不衰,受到讀者的歡迎。2009年,有幸在芝加哥拜訪他,纔知道他原來是一位大科學家,而且是藝術傢,他的繪畫和雕塑跟他的詩一樣精彩迷人。
非馬,本名馬為義,英文名William Marr。1936年生於臺灣臺中市,在原籍廣東潮陽度過童年。臺北工專畢業,美國馬開大學 (Marquette University) 機械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在芝加哥的阿岡國傢研究所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從事能源及環境係統研究工作多年。業餘寫詩譯詩繪畫雕塑。曾任美國伊利諾州詩人協會會長。著有中文詩集《非馬的詩》丶《非馬新詩自選集》、英文詩集 Autumn 丶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漢法雙語詩集《你我之歌》及漢英法三語詩集《芝加哥小夜麯》、英意雙語詩選《塞尚的靜物及其它的詩》 及《畫像及其它的詩》等 25 種,散文集《凡心動了》丶《不為死貓寫悼歌》丶《大肩膀城市芝加哥》及譯著法國現代詩人《裴外的詩》及《讓盛宴開始—我喜愛的英文詩》等多種。作品被譯成十多種文字,收入了一百多種選集及大陸丶臺灣丶英國及德國等地的教科書。曾獲臺灣“吳濁流文學奬”丶“笠詩創作奬”丶“笠詩翻譯奬”丶“詩潮翻譯奬”丶“伊利諾州詩賽奬”丶芝加哥“詩人與贊助者詩奬”及世界詩人大會詩賽奬等。主編《朦朧詩選》丶《顧城詩集》丶《臺灣現代詩四十傢》及《臺灣現代詩選》等,對早期兩岸三地詩壇的溝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美國,他的雙語詩創作也贏得了衆多的讀者與高度的讃譽。一位美國評論傢曾把他列為包括美國著名詩人桑德堡在內的芝加哥詩史上十位值得收藏的詩人之一。他的詞條被收入《國際詩人名錄及百科全書》《國際作者及作傢名錄》《國際詩人名錄》及《21世紀名人錄》等。2018年並分別獲得《馬奎斯世界名人錄》及意大利宇宙出版社國際審查董事會頒發的終身成就奬。2019年獲臺灣的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第六十屆中國文藝奬章 (海外詩歌奬)。在芝加哥及中國大陸舉辦過多次藝術個展及合展。他的個人網站《非馬藝術世界》(http://marrfei.org) 展示他的文學及藝術作品。2020年6月,在合肥市的大地美術館,黃永玉先生作品鑒藏展暨非馬先生作品展隆重開幕。
作為蜚聲海內外的傑出詩人,非馬的詩涵蓋自然、社會、經濟、政治、宗教、戰爭、人類甚至宇宙萬物。與此同時,他也是寫情詩的高手,“他的愛情詩具有構思獨特、角度新穎、意境優美、抒懷靈動的特點”(引自冰花的評論)。
作為詩人,非馬寫散文的歷史同寫詩一樣長。但後來還是專註於寫詩,主要原因是時間的限製。他自己說:“寫詩,特別是寫短詩,不像寫散文那樣需要在書桌前正襟危坐,隨時隨地都可在腦子裏醖釀。當然也可能是詩的形式較吻合我當時鬧戀愛強說愁的年輕心靈。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寫詩卻越來越給我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當然,詩貴含蓄,意猶未盡正是好詩的徵象之一。但它常使我感到某種不滿足,好像缺少了什麽東西似的。我想,或許在詩與散文之間,還存在着一個蠻荒地帶。幾年前我有機會為香港一個報紙副刊寫專欄,便開始在這地帶上從事探險,在散文裏引入了我自己或別人的詩。”
他還說:我尋求的是詩與散文間的一種微妙的平衡。既不全是“放大了的詩”(許福吉教授語),更不是“縮小了的散文”。我要讓詩與散文在我的作品中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意依然未全盡,但我已有了一吐為快的舒暢。我的另一個企圖是想讓讀者知道,現代詩並不如傳說或一般想像中那麽晦澀難懂可怕。我不知道我在這方面究竟成功了多少,但我曾接到香港幾位大專學生的電子郵件,感謝我讓他們有了接觸現代詩的機會。
《凡心動了》是非馬先生特別受歡迎的一部散文集,2005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由黃永玉和許福吉兩位先生作序。關於此書,非馬先生有這樣的話:“在我想像的未來書城裏,蕭邦的鋼琴麯在空中錚錚激蕩,人手一册的讀者們或站或坐,其中一位眼睛濕潤、嘴邊挂着微笑的年輕人,手裏捧着的,正是我這本《凡心動了》。這景象在我身上激起了一陣幸福的微顫”。非馬的散文和他的詩一樣,字裏行間都充滿了詩意。這也正如黃永玉先生所說“凡人寫詩是為了求愛;詩人求愛寫詩其實是為了詩。”
正如著名藝術傢黃永玉先生在序裏所說:“非馬是個奇人,是個寫詩寫散文的非馬,又是個原子物理學家的馬為義;還是個做雕塑和畫畫的美術傢,這就似乎是個企圖搶掠多行當飯碗的翦徑強人了;一個充滿憐憫心的強人。” 一般說來,一個人一生能做好一種職業已經很難,而非馬卻詩人、科技工作者、畫傢、雕塑傢、散文傢和翻譯傢,每樣都做得最好,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讀散文集《凡心動了》,感受到的是一顆充滿博愛、慈悲、智慧、真誠、平和、樂觀、與謙遜的心。這是詩人的精神世界,從中可瞭解到他的一些名詩的創作背景,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了詩的內涵。
在《有詩為證》一文裏,非馬寫道:“我所從事的,一直是科技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我自己心裏明白,科技衹是我賴以謀生的工具,詩才是我夢寐以求全力以赴的生活內涵。或者用時髦的說法,科技是冷冰冰的硬體,詩才是溫暖並活潑我生命的軟體。作為硬體,科技工作為我提供了溫飽,也給了我觀察事物領悟宇宙生命的知識與智慧。作為軟體的詩則忠實地記錄了我生命中的每一個重要歷程,成為我的印記,像我在〈生命的指紋〉一詩中所說的:繪在我地圖上/這條麯折/迴旋的道路/帶我/來到這裏//每個我記得或淡忘了的城鎮/每位與我擦肩而過或結伴同行的人/路邊一朵小花的眼淚/天上一隻小鳥的歡叫/都深深刻入/我生命的指紋//成了/我的印記。”
新加坡的許福吉教授在此書的序言裏對非馬的散文如此評介:“他的散文可以比喻為水與山的結合:感性如水,溫柔敦厚;理性如山,理直氣壯。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皆成風景。”而在他那山與水的文字裏,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輕鬆而真誠地再現在他那些溫馨的文字裏,從而我們可以窺視到他為人溫柔敦厚的一面。
非馬在《人在福中不知福》中寫道:“的確,我有一個和樂的家庭,一個同甘共苦的賢內助,兩個值得我們驕傲的兒子及兩個可愉快相處的媳婦。我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都不高,很容易滿足。這種青菜豆腐般的恬淡生活,自然是我們有意識的選擇。”這種對物質生活淡漠和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與詩人追求詩的完美精神恰恰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這位詩壇巨人走下了詩的聖殿,來到了凡人之間,讓人感到他原來是那樣的和藹可親,有如他就是你身邊見到的一位最普通最可敬最和善與最樂觀的長輩。
非馬在《握手與擁抱》一文中這樣寫道: “對擁抱,我的感覺不同。每次看到一對情人或久別重逢的兩個老友熱烈相擁的鏡頭,溫暖之情總油然而生。我自己便曾寫過一首叫〈每次看到〉的詩,想把“你”擁住用力“擠扁”:每次見到/春風裏的小樹/怯怯綻出新芽//我便想把你的瘦肩/摟在臂彎裏/擠扁/道聲早安” 。讀後感到如春風拂面,柔情似水,又理智如山,真是讓人愛不釋捲,流連忘返。
在《凡心動了》這部書中,雖然是散文,但非馬先生跟我們談的還是他對詩的看法與感受。真正的詩人是天生的,也是永恆的。請看他的這一首:
這陣溫柔的風
想必來自
你一個甜蜜的嘆息
此刻正誘使花兒
紛紛吐露芳香
並激發一陣陣幸福的微顫
在葉子同我身上
沙沙掠過


陳瑞琳,當代北美著名作傢,海外文學評論傢。她13歲發表小說,15歲考入西北大學中文係,獲文學碩士學位,出國前任教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1992年赴美,自己辦報紙,開書店,辦雜志,做電臺節目,曾任美國休士頓《新華人報》社長,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傢筆會會長,現任美國休斯敦王朝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北美中文作傢協會副會長,並兼任世界華人周刊執行總編輯和國內多所大學特聘教授。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傢住墨西哥灣》《他鄉望月》《去意大利》以及《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散論》《海外星星數不清--陳瑞琳文學評論選》等多部散文集及評論專著,編著有《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傢短篇小說精選述評》及《當代海外作傢精品選讀》等。其散文作品入選《20世紀名傢經典海外遊記》、《百年中國經典散文》等書。多次榮獲海內外文學創作及評論界大奬,被譽為當代海外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的開拓者。
近30年來,陳瑞琳一直在文學海洋暢遊,她把好書當作人類靈魂的傢園。如今,她把自己看到的好書,包括暢銷書、獲奬書、勵志書,以及海內外好的作傢作品,推介給渴望精神滋養的聽衆朋友們。在“瑞琳讀書”節目中,她會跟隨時代的腳步,為聽衆朋友提供最有價值的高端精神營養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