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厭倦了貞潔又鬱悶的日子,又沒有勇氣過墮落的生活
楚塵文化 大衛工作室plus 3/8
 |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 讓-保羅·薩特的終身伴侶 | 當代享譽世界的法國作傢 最負盛名的女權主義者 與漢娜·阿倫特、蘇珊·桑塔格 被成為西方女性學術的三個中心 |
影 視 作 品
波伏娃作為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存在主義者和作傢,1986年4月14日去世,她的影響力延續至今,肯定還得繼續影響下去。而她與薩特奇特的“契約婚姻”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電影《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以傳記片的形式再現了波伏娃與薩特的那段往事。先欣賞下預告片。原電影非常精彩,但因版權原因不能微信公衆號上傳,需要鏈接者,轉發此條微信,並後臺回覆~花神咖啡館,即可得到高清片源。

作 品 選 錄
 |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纔有意義。 |
 | 您到這個世界纔不久,過不了幾年又要離開的,怎麽居然以為在這裏找到了歸宿? |
 | 男子間的友誼,是建立在個人的觀點和興趣上,女子間的交往,則是由於她們處於共同命運。 |
 | 男人要求女人奉獻一切。當女人照此貢獻一切並一生時,男人又會為不堪重荷而痛苦。 |
 |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因為改變而軟弱,因為改變而強大。 |
 | 一年復一年,一世紀復一世紀,歷史巨輪在滾動;應該說,蠢人才會去想象人的意志可以改變歷史巨輪的軌道。我的宏圖大業起過什麽作用嗎? |
 | 我和所有人一樣,一半是同謀,一半是受害者。 |
 | 我厭倦了貞潔又鬱悶的日子,又沒有勇氣過墮落的生活。 |
 | “哦!我還有點歷史知識,您說的我都知道。建成的東西總是要崩潰的,我知道。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走嚮死亡,但是在出生與死亡之間是生命。” |
 | 成人是什麽,一個被年齡吹漲的孩子。 |
 | 但情況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絶佳的外貌對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種武器,一面旗幟,一種防禦,一封推薦信。 |
 | 服飾對許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可以使女人憑藉幻覺,同時重塑外部世界和她們的內在自我。 |
 | 沒有一個目標是真正靠得住的。你沒有雄心,這是你的福氣。 |
 | 在同樣的天空下,將是同樣陰鬱的樹木,同樣空虛的笑聲和水聲,可是,不論在大地上,天空中,水面上,安托納留不下一點最細微的痕跡。 |
 | 衹要您愛着我,我就永遠不會衰老,也不會死去。 |
 | 她愛他,因為他不會死;福斯卡愛她,是希望恢復做一個會死的人。“我們永遠成不了一對。” |
 | "啊!我要是兩個人就好了,"她想,"一個說話一個聽,一個生活另一個看,我多麽知道愛自己!我誰都不羨慕。"她關上手提包。在這一分鐘,成千上萬的女人在顧影自憐。 |
 | “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萊寫道,“女人,這個相對的人,衹能作為夫妻中的一員來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獨。他廣交朋友,不斷有新的接觸。她若無家庭則什麽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種摧殘人的負擔;它的全部重量都壓在她的肩上。 |
相 關 書 單
1
 | 《第二性》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譯者:舒小菲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
內容介紹 此書被譽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甚至被尊為西方婦女的“聖經”,被譽為“女性聖經”。她以涵蓋哲學、歷史、文學、生物學、古代神話和風俗的文化內容為背景,縱論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歷史演變中,婦女的處境、地位和權利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女性個體發展史所顯示的性別差異。 |
2
 | 《波伏娃:激蕩的一生》 作者:[法]剋洛德•弗朗西斯/弗朗德•貢蒂埃 譯者:唐恬恬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部全面的波伏娃傳記作品,內容大致分為兒時貧睏時代、少年學習時代、青年創作時代、中年輝煌時代和老年“影響社會”時代,記錄了波伏娃一生生活、感情、思想、創作等方面的種種歷程,再現了她叛逆和傳奇的一生。她和薩特“奇特的愛情”也是故事的重要主題之一。 |
3
 | 《女賓》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譯者:周以光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內容介紹 《女賓》是波伏瓦的第一部小說。當波伏瓦在文學創作上感到一籌莫展時,薩特對她說,為什麽她不把自己寫進作品裏呢。於是她受到啓發,創作了《女賓》。在小說中,她不僅寫了自己,而且還有她的終生伴侶薩特,以及他們的朋友奧爾嘉。此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廣泛的註意和評論,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國文壇上的地位。 |
4
 | 《戀愛中的波伏瓦》 作者:[法]伊雷娜·弗蘭 譯者:徐曉雁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內容介紹 《戀愛中的波伏瓦》講述法國女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與美國小說傢納爾遜•艾格林之間邂逅的一場愛情往事。它並不是一部純虛構作品,而是作者伊雷娜•弗蘭“根據真實事件”創作的小說,書中情節來源於相關的日記、書信及回憶錄等真實資料,然後是基於這些材料的合理想象。真實資料勾勒出故事的主綫,合理想象則刻畫了生動的細節,並彌補了因資料空白而“缺失的浪漫”。 |
5
 | 《西蒙波娃回憶錄》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譯者: 譚健 溫子建 陳欣章 陳標陽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內容介紹 本書共四捲。作者回憶了自己一生的全部生活,展示了傳主作為法國女權主義理論的先驅、存在主義學者、傑出文學家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思想、學說、貢獻及復雜的經歷、心態,捲後附作者生平年表及主要譯名對照表。 |
本文轉載自楚塵文化,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