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不見窮,不見水
Original 陳小星 詩歌頌 2/13

圖片來自 / one
行到水窮處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源泉,
我是泉上的漣漪;
我們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終
相遇。像風與風眼之
乍醒。驚喜相窺
看你在我,我在你;
看你在上,在後在前在左右:
回眸一笑便足成千古。
你心裏有花開,
開自第一瓣猶未涌起時;
誰是那第一瓣?
那初冷,那不凋的漣漪?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關於作者-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1921-2014),河南籍臺灣著名詩人,享壽94歲。1947年在武昌參加青年軍,後隨軍隊赴臺。自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成為「藍星詩社」一員,至1959年詩集《孤獨國》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周夢蝶是詩壇少有的蝸牛派,創作四十年,卻字字珍惜,至今衹出版過《孤獨國》和《還魂草》兩本詩集。

過去伫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皇。
——周夢蝶《孤獨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這是王維在山中某次散步的所遇,走到水流窮盡的地方,索性坐下來,看雲起。上學期間,老師教導說這裏的水窮處可以暗喻人生的種種情境,比如人生絶境,比如無路可走的遭遇,而“看雲起”,便是看破人生境遇,順其自然的豁達恬淡。
但要深究“水窮處”的話,試想下,對自己而言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的處境,究竟是什麽樣子的呢?若是真的遇到這樣的絶望,平凡如我,真的能有“坐看雲起時”的豁然自處嗎?而這樣的“水窮處”,人生又何止一遭呢?
人生太難了。不是一句開玩笑的抱怨,而是這些日子以來真真切切的體會。對於傢破人亡這樣的事情,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當事人要伴隨餘生的痛徹心扉,於旁觀者而言,也衹是網絡上一則沉痛的信息,當下的揪心動容衹發生在一時間。除了捐一點小錢,轉發一下救助信息,在苦難之外的我們還能做到如何呢?個體的力量太渺小了,而生命之悲壯卻是從古至今,無窮盡。
而對詩人周夢蝶來說,生命之悲壯是貫穿一生的。他少年喪母,青年從軍,流離異鄉,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他的人生太苦了,這樣的遭遇難以想象,更遑論承受了。
但是周公是平靜的,他接受了上天這不公允的苦難,並安於清貧而孤獨的一生。在絶望中看到希望,或者平視絶望,並淡然處之的心境太難抵達了。但是周公做到了,所以他的“水窮處”是“一片幽香,冷冷在目,在耳,在衣”。他是擁有大覺悟、大智慧的詩人。
也許吧,比起大苦大難,大徹大悟,愚蠢而快樂或許是另一種美好。
文/陳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