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自己是如何看待《白鹿原》的
2017-09-06 08:38:36 來源:
文匯報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同名電視劇《白鹿原》中,演員李沁飾演田小娥。圖為劇照。
對中國當代文學産生巨大影響的長篇小說 《白鹿原》,問世20多年來被讀者和評論界反復提及。去年離世的作傢陳忠實自己又如何看待這部“墊棺做枕”的代表作? 陳忠實“遺稿”《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在最近出版的 《南方文壇》 刊出,這也是他關於 《白鹿原》 創作背景的較為係統完整的論述,頗具文學價值與文獻性。
“全文5600字,忠實先生成稿於2009年。最近我整理電腦重新找出來。”評論傢、陳忠實文學館館長邢小利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他在電腦裏發現存有兩個版本,除了全文版,另一節選版近1400字,曾發表在2013年出版的 《長篇小說選刊》 特刊第11捲。全文版2009年譯成英文後,曾刊發於國傢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編輯出版的 《中國圖書》 (英文版) 鼕季刊。“陳先生一直習慣用筆寫,不會電腦打字,所寫文稿,部分由白鹿書院工作人員根據手稿敲成電子版,陳先生校對無誤後,確定下來的文稿電子版由我發給相關用稿單位或機構。”邢小利說,但中文全文版此次屬首次發表。
評論傢張燕玲說,《白鹿原》 出版後,陳忠實對於“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的論述,過去雖散見於他生前的部分創作談和訪談中,但最為集中的闡述還是出現在這次首發的全文版中。文章從小說立意、人物塑造、敘事風格、語言推敲等諸多細節着手,傾吐了陳忠實在創作中歷經的種種“冒險”與驚喜。
對社會生活理解和開掘的深度,决定了文學作品的“成色”
作為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白鹿原》 鋪陳出中國農村生活的遼闊畫捲,字裏行間涌動着作傢的藝術追求與美學探索。自199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後,小說 《白鹿原》 出版重印了多個版本,迄今纍计發行逾200萬册,並獲得茅盾文學奬。近些年,小說連續被改編成舞臺劇、話劇、秦腔、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
這部經典何以經得起不斷深挖與延展? 從陳忠實的文章中不難發現,他意識到,生命經驗對創作的重要性,換言之,一位作傢能否從外在的生活經驗表象,進入到生命內在的心理體驗、情感體驗以及思想升華,决定了他筆下作品的力度和“成色”。陳忠實打了個比方,這種進階,如同生命形態蠶繭裏的“蠶蛹”羽化成“飛蛾”,其中關鍵的是心靈和思想的自由,以及對社會生活理解和開掘的深度。
少了這層羽化,哪怕是兩部題旨相近的作品,也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氣象。陳忠實1985年底完成中篇 《藍袍先生》 後,一直在醖釀構思 《白鹿原》,但他苦於難以突破穿透“這道太過沉重的原”。他預感原上有無盡藴藏值得去追尋,但體驗的深淺,製約着獨特經驗的把握,不斷取捨和聚攏後,“文化心理結構”學說帶給陳忠實啓發。
何不將這地理概念上古老的原,具象為一個名叫白嘉軒的人? 解構透視出白嘉軒的文化心理結構形態,讓陳忠實有一種“豁然開朗的興奮和痛快”,他努力從人物文化心理上,拿捏白嘉軒、朱先生、孝文、黑娃等主要人物的氣息,他們的堅守與搖擺,面對衝擊的變異與平衡,讓白鹿原的漫漫歷史最終在紙上“活”了起來。
身為陳忠實生前同事,邢小利重溫這篇創作談全文時不禁感慨:如今回看,忠實先生對 《白鹿原》 的熾烈激情仍洋溢其間,比如他寫道:“1988年4月動筆,到次年元月完成,刨除暑期近兩個月的停筆,《白鹿原》 實際寫作時間衹有八個月,這大約是我自專業創作以來寫作量最大的一年,也是日出活量最高的一年。這年過了一個好春節,心頭的鼓舞和踏實是前所未有的”。
寫作者需擅調動多種語言魔法,去適應不同故事框架
“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裏娶過七房女人。”《白鹿原》開篇,就擁有讓人過目不忘的遣詞造句——人物、情節、時間的重新整合,在簡短概括中張力十足。讀者藉此遊入,沉醉於陳忠實恣肆的語言汪洋。
為了在40萬字中裝下白鹿原的風雲際會,陳忠實决定用敘述語言來完成這部作品。他發現,寫作者要善於調動多種語言魔法,從而適應不同的故事框架。比如《白鹿原》多用敘述語言,“一句凝練的形象準確的敘述,如果換成白描語言,可能要用五到十倍乃至更多的篇幅才能完成,而其內在的純粹文字魅力卻不存在了。作傢獲得一種言說和表達的自由,才能恣意縱橫而不遊離各個人物的氣脈,使作者的語言智慧得以展示,充分飽滿而又不過不及,廢話就不可能落到某個人物身上。”
陳忠實說過,作傢傾其一生的創作探索,說白了,就是“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尋找到了,作傢的獨立個性就彰顯出來,作品風格也得以呈現。他在文中以魯迅小說為例,《阿Q正傳》和《祝福》的語言形態截然不同,《狂人日記》《藥》《在酒樓上》也都氣象各異。
“不同文化心理結構的人物,直接影響到作傢的語言選擇。用寫阿Q的文字無法寫祥林嫂,用寫祥林嫂的語言也寫不成酒樓上的男女。”陳忠實總結道:作傢面臨不同質地和性情的寫作對象時,選擇最恰當的語言形式,大抵就是創造。這對當下的文學創作依然頗具啓發。 (許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