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適在北大的首次演講
發佈時間:2020-06-18 10:10:21 來源:
團结報

鬍適之所以能進北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同鄉陳獨秀。《文學改良芻議》在《新青年》上發表後不久,陳獨秀即緻信鬍適,力邀他學成回國後一定要就職北大。陳獨秀在信中懇切地寫道:“蔡孑民先生已接北京總長之任,力約弟為文科學長,弟薦足下以代,此時無人,弟暫充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國,即不願任學長,校中哲學、文學教授俱乏上選,足下來此亦可擔任。”
在陳獨秀的盛情邀約下,1917年初秋,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鬍適敲開了陳獨秀在北京大學辦公室的門。儘管此前兩人從未謀面,但陳獨秀判斷此刻在他面前之人一定是鬍適。於是他站起身來,朗聲喊道:“定是適之,我們北大的第一位洋博士!”說着話,兩人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寒暄一陣後,陳獨秀對鬍適說:“我帶你去見蔡校長。”
此前,陳獨秀曾不止一次在蔡元培面前大講鬍適,故蔡元培在尚未見到鬍適之前已先入為主地心生好感。等到陳獨秀拉着鬍適出現在他面前時,蔡元培先是微笑,接着說了一句:“總算等到鬍博士了!”蔡元培說這話並非敷衍和矯情,而是發自內心。鬍適見到蔡元培後,第一個舉動是嚮蔡校長鞠了一躬:“感謝先生的知遇之恩。”這一鞠躬拉近了鬍適與蔡元培的距離。
蔡元培在校長室接見鬍適後,便設宴為鬍適接風洗塵,陳獨秀和錢玄同作陪。宴席快結束的時候,鬍適從皮包裏拿出一份美國報紙,上面刊有他寫的《非留學篇》一文,交給蔡元培。蔡元培回傢後仔細閱讀了這篇文章,發現鬍適的思想頗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於是蔡元培堅定信心,决心以鬍適的到來為契機,正式拉開北京大學改革的序幕。
1917年9月17日,北京大學隆重舉行新學年開學典禮,校長蔡元培特意安排鬍適為全校師生做一場演講。得知消息後,北大新舊兩派人物都想一睹鬍適這位“文學革命領袖”的風采,加上學生、社會知名人士和各大報館的記者,整個大禮堂座無虛席。衆目註視之下,鬍適緩緩走上講臺。鬍適的演講題目是《大學與中國高等學問之關係》,鬍適引經據典、縱橫捭闔地闡述了大學保留儲積國傢高等知識、高級人才及精研、開拓最新科學、發展國傢文化的重要地位,鼓勵要用西方現代的大學概念和管理觀念來改造和管理中國的大學。
講演最後,鬍適異常動情且激昂地說:“記得還在1915年1月,我和竺可楨談過創辦國內著名大學的強烈願望,以後又和英文教師亞舟談到過中國無著名大學的恥辱。我在當天的日記中,大發感嘆地寫道:‘吾他日能見中國有一國傢大學,可比此邦的哈佛,英國之劍橋、牛津,德國之柏林,法國之巴黎,吾死瞑目矣。’第二天我仍覺意猶未盡,又在日記上寫道:‘國無海軍,不足恥也;國無陸軍,不足恥也;國無大學,無公共藏書樓,無博物館,無美術館,乃可恥耳!’今天,我終於回來了。我鬍適之今天鄭重宣佈,回國後別無奢望,但求以一張苦口,一支禿筆,獻身於北大邁嚮世界著名大學的進程!”鬍適話音剛落,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就連一嚮保守的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章士釗、崔適、黃節等人也都報以掌聲。鬍適的這次演講實際上是為蔡元培即將展開的北大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此後,鬍適便正式在北大講授英文學問、英文修辭學和中國古代哲學三門科目,每周12課時,月薪280塊大洋。這一年,鬍適還不滿26歲。
(史飛翔)
[ 責任編輯:何佳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