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北大的首次演讲
发布时间:2020-06-18 10:10:21 来源:
团结报
胡适之所以能进北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同乡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后不久,陈独秀即致信胡适,力邀他学成回国后一定要就职北大。陈独秀在信中恳切地写道:“蔡孑民先生已接北京总长之任,力约弟为文科学长,弟荐足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充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
在陈独秀的盛情邀约下,1917年初秋,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胡适敲开了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办公室的门。尽管此前两人从未谋面,但陈独秀判断此刻在他面前之人一定是胡适。于是他站起身来,朗声喊道:“定是适之,我们北大的第一位洋博士!”说着话,两人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寒暄一阵后,陈独秀对胡适说:“我带你去见蔡校长。”
此前,陈独秀曾不止一次在蔡元培面前大讲胡适,故蔡元培在尚未见到胡适之前已先入为主地心生好感。等到陈独秀拉着胡适出现在他面前时,蔡元培先是微笑,接着说了一句:“总算等到胡博士了!”蔡元培说这话并非敷衍和矫情,而是发自内心。胡适见到蔡元培后,第一个举动是向蔡校长鞠了一躬:“感谢先生的知遇之恩。”这一鞠躬拉近了胡适与蔡元培的距离。
蔡元培在校长室接见胡适后,便设宴为胡适接风洗尘,陈独秀和钱玄同作陪。宴席快结束的时候,胡适从皮包里拿出一份美国报纸,上面刊有他写的《非留学篇》一文,交给蔡元培。蔡元培回家后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胡适的思想颇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于是蔡元培坚定信心,决心以胡适的到来为契机,正式拉开北京大学改革的序幕。
1917年9月17日,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校长蔡元培特意安排胡适为全校师生做一场演讲。得知消息后,北大新旧两派人物都想一睹胡适这位“文学革命领袖”的风采,加上学生、社会知名人士和各大报馆的记者,整个大礼堂座无虚席。众目注视之下,胡适缓缓走上讲台。胡适的演讲题目是《大学与中国高等学问之关系》,胡适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地阐述了大学保留储积国家高等知识、高级人才及精研、开拓最新科学、发展国家文化的重要地位,鼓励要用西方现代的大学概念和管理观念来改造和管理中国的大学。
讲演最后,胡适异常动情且激昂地说:“记得还在1915年1月,我和竺可桢谈过创办国内著名大学的强烈愿望,以后又和英文教师亚舟谈到过中国无著名大学的耻辱。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大发感叹地写道:‘吾他日能见中国有一国家大学,可比此邦的哈佛,英国之剑桥、牛津,德国之柏林,法国之巴黎,吾死瞑目矣。’第二天我仍觉意犹未尽,又在日记上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我胡适之今天郑重宣布,回国后别无奢望,但求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献身于北大迈向世界著名大学的进程!”胡适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就连一向保守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章士钊、崔适、黄节等人也都报以掌声。胡适的这次演讲实际上是为蔡元培即将展开的北大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后,胡适便正式在北大讲授英文学问、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古代哲学三门科目,每周12课时,月薪280块大洋。这一年,胡适还不满26岁。
(史飞翔)
[ 责任编辑:何佳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