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
林清玄 當代作傢 2017-03-14

人在江湖
土能濁河
而不能濁海
風能撥木
而不能撥山
做生意的朋友來看我,談到內心裏的許多掙紮,說有時候為了生意,不免要去應酬、喝酒,有時還要對別人設計、扯謊,其實自己的內心裏嚮往着規規矩矩的做生意,過單純的生活,但這樣的希望是很不可得的。
他的結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呀是!”
朋友走了以後,我想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不衹是做生意的人,也 是一般人去做那些不隨已意的事時,最常用的藉口,江湖,真的那麽可怕嗎?什麽是江湖呢?

“江湖”的用語,最早是出自莊子大宗師裏“不如相望於江湖”,指的是三江(荊江、鬆江、浙江)五湖(洞庭湖、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後來成為佛教裏的常用語,把雲遊四海的雲水僧人稱為“江湖人”。
那是因為在唐朝的時候,江西有馬祖道一禪師,湖南有石頭希遷禪師,兩位禪師的德聲享譽四方,同時大樹法幢,當時天下各地的神僧,如果不是到江西去參馬祖,就是到湖南去參石頭,由於古代的交通不便,光是走到江西、湖南就要一年半載,他們沿路挂單參訪,稱為“走江湖”。走在江湖上的行者別稱為“江湖人”、“江湖僧”、“江湖衆”。
江湖還有別的意思,像禪士如果散居於名山大剎之外,居於江畔湖邊自己參究的,也稱為“江湖人”。
或者,一般隱士之居,也可以叫“江湖”,如漢書之“甚得江湖間民心”,范仲淹嶽陽樓記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因此,在早期,“江湖”是很好的字眼,它象徵着一種自由追求真理的態度;“江湖人”也是很好的字眼,是指那些可以放下一切,去探究生命真相的人。
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在中國民間,“江湖”成為一般通俗的稱呼,浪跡於四方謀生活的人,稱為“走江湖”或“跑江湖”;閱歷豐富的人稱為“老江湖”,而以術斂財的人叫“江湖郎中”。這些都還是好的,江湖衹是名詞而已,到了現在,“江湖”成為“染缸”的同義詞,政客在國會打架、駡三字經,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商人出賣靈魂,重利輕義,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黑社會殺人放火,無所不為,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你們的江湖到底是什麽樣的江湖呢?
人處世間,江湖風險,似乎不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同一個江湖裏,有人自清自愛,有人隨濁隨墮,完全是看個人的選擇,“身不由已”衹是一個藉口罷了!我想起《韓非子》裏說:“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如果心裏有清白的嚮往,而還繼續混濁,當然會有矛盾、衝突與掙紮了。

在我們幼年時代,沒有自來水,傢傢戶戶都在庭前擺水缸,接雨水備用,接來的水要先放一兩天澄清,等泥塵沉澱纔可使用。有時候孩子頑皮,以手去攪水缸,衹要兩三下,水就不能用了,要再澄清兩天才可用。
因此,我們很少的時候就知道絶對不要去攪水缸,因為“要使水澄清很難,要一兩天;要使水混濁很容易,衹要攪一兩下。”
身在江湖的人也是一樣的,古代的禪師主了發覺內在的澄明的泉源,不惜在江邊湖畔,苦苦尋索,是看清了“江湖寥落,爾將安歸?”的睏局;現代的人則隨着欲望之江陷溺於迷茫之湖,嚮外永無休止的需索,然後用“身不由已”來做藉口。
即使我們真是身在江湖,也要瞭解江湖真實的意涵,“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江湖實不可畏,怕的是自己一直把手放在水缸裏翻攪。
如果馬祖與石頭還在,我也真想去走江湖,但是如今最好是安住於自己的心,來讓那心水澄清,以便那一天,可以拿來飲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