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場超越時空的哲學對話,追問人的解放何以可能
每日書訊 Today

意識與肉身怎樣相愛相殺,我們就怎樣成人。
在字節造人的“數生時代”,人,是一個懸念。
十場超越時空的哲學對話,一部重審身心關係的現代啓示錄。
人獲得實現的終極標志,就是將自身提純為一個獨來本有的神學符號。
Ad
萬物的絶望在何處終結
作者:左梨
當當

作者說:
人何以可能成為“一個人”,在人機互嵌的時代,個體的人應該是什麽樣子?人,作者意識存在者,與物質的相愛相殺在何處完結?所謂人的解放,是否意味着對物質的超越?人抵抗物質,抵抗的是什麽?超越物質,超越的又是什麽?人,能夠在物質中獲得自由? 這些來自20世紀上半葉的思想者,成長於知識大衆化初期,親歷經濟大蕭條及兩次世界大戰,曾對現在這個信息過盈的數據時代作出預估,其中有公認的大師、純粹的異端、神秘的隱者、不羈的怪傑。魏寧格23歲自殺;薇依34歲死於極度營養不良;阿爾托疑似因服藥過量致死;阿倫特、梅洛-龐蒂和科耶夫均因心腦血管疾病突然離世;常年神經衰弱的齊奧朗倒是享有84歲高齡;馬利坦91歲在圖盧茲的修道院中長眠主懷;列維-斯特勞斯創造了法蘭西學術院的長壽紀錄——101歲。死亡用各種方式帶走他們,他們則用各自的方式揮灑着警醒世界的思想生命。 我們正在進入生命符號化的原始時代。這是用字節造人的“數生時代”,數據和字符一道承接意識體生命的流存,生育着一切對應人類意嚮的信息現實我們或許失去人的軀體、人的感覺、人的文明,但衹要意識依然存在,依然以種方式外化自身,遺留自身,自我就會顯現,人就依然存在。將有一天,“達摩祖師西來意”會變成某段字節的生成意。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實際上,生命真的能夠以無數形式出現,但其意識本質不會改變。有意識,就有人,就有世界。 近現代之前,人嚮野獸墮落;近現代之後,人嚮機器墮落。必須藉以哲學和詩,人類才能阻止自身的平面化。
未來的機器,當可以仿生意識的那天,如果它們的意識追察到了自身,它們就成了人。而人,則成了神。在機器追察到完全的自身,即發現了它們身後的人的存在之後,二者之間,便形成了一種新的人神關係。
一個人的欲望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黑匣子中的自我——那些讓我們不齒、不屑、棄之不顧的欲望和本能,就是封存在地獄中的魂靈。生命將盡,它終獲釋放,但註定無法實現自己,於是以仇人的面目與我們重逢,接管身體,令其失控、自虐,作為死亡的內應,與我們同歸於盡。恰如莎士比亞在《理查三世》中所言,“我將與絶望攜手反對我的靈魂,與自己為敵”。
中國有倉頡造字鬼神泣哭的傳說,文字出形一瞬,精神的牢籠已成,鬼神望而生畏。文字獄不是現實事件的比喻,而就是文字本身的現實。當然,這些被俘虜的精神,或者說這些無父的孤兒,與其說因為凝固為文字而成木乃伊,不如說因此進行了一場反孵化,重新歸元為一個藴含可能的蛋。
精彩文摘:
弱者的惡
左梨:西方哲學從未將惡提升到足以與善對立的地位上,惡曾經被視為自我矛盾、對自然性的嚮往、獨立於上帝的絶對原則。柏拉圖認為惡源自靈魂的失憶,也就是對真理的無知。(Phaedo75E-76A) 惡被斯賓諾莎確定為非本質的東西,“衹是否定、欠缺、局限、有限性、樣式,——並不是本身真實的實在物”,(史四127-128) 以及如費希特所說的“偶然性和任意”。其實,有意的惡與無意的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前者出於片面希求,後者則源於自暴自棄的退化和死亡意志。斯賓諾莎曾大膽論斷,即使在尼祿弒母的惡行中,仍然包含積極因素。(Spinoza 314) 而早於尼祿200年,東方的冒頓單於曾弒父自立。頭曼單於欲立後娶閼氏之子,不惜假月氏之手加害太子冒頓。未成,頭曼因冒頓勇,又予其萬騎兵馬。冒頓即以鳴鏑為令訓練這支騎兵,“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史記·捲一百一十·匈奴列傳第五十》) 鳴鏑所嚮,箭雨追隨,目標始從獵物,然後良馬,直至冒頓的愛妻,未射者皆斬首,最後箭雨射殺了他們的大頭領、匈奴王、冒頓之父頭曼單於。至此,冒頓自立,繼而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匈奴帝國,這或許也是他亡父的夙願。這些惡都發端自某種表達自我的欲望,手段血腥,但欲望本身卻是心靈的正當要求。實際上,貫穿斯賓諾莎整個《倫理學》的概念,就是主動。人在“主動狀態”中才能以自我認識神,這就是善,而惡是人對主動的放棄,使自身歸於物。所謂弱者,多數都是失去了主動的人。
阿倫特:現在我們理解了馬基雅維裏的忠告,“像你所希望存在的那樣呈現”,這並非基於蘇格拉底的良知和意識合二為一的意義之上,而是基於“存在者”衹在上帝面前才能呈現其真實存在的意義之上。[《論革命》(以下簡稱“革命”)96]
左梨:艾希曼們雖然造成了更大的惡果,但他們的行為本質絶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惡行。
阿倫特:把個人變成行使職能者和統計機器上赤裸裸的齒輪從而對其去人格化,是極權統治的本質。[《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以下簡稱“艾”)12)]艾希曼不是伊阿古或麥剋白,在他腦海中也從未决心像理查三世那樣“一心作惡”,他根本沒有任何動機。這種勤奮本身算不上犯罪,他衹是,直白地說,從未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麽。(E287)
左梨:庸衆的行為與女人類似,對於趨勢,他們總是不問根源地接受。海德格爾認為“保持距離、平均狀態、平整作用都是常人的存在方式”,這幾種方式組建着公衆意見,它調整着現實與人的一切解釋,卸除人的責任。“每個人都是他人,而沒有一個人是他人本身。”(海德格爾156-157)
阿倫特:要構建統治和滅絶的無情機器,步調一致的庸衆是更好的原料,他們有能力比所謂職業罪犯完成更大的罪行,衹要這些罪行組織良好,看來類似日常工作。(T337)
左梨:這是對這種獨特現象的深刻發現,在您之前,人們往往通過分析有具體動機的惡行來認識惡,因而將惡視為一種個人特有的東西,一種對普遍性的對立,這些觀點對這種群體性的未經思考的惡行無從下手。這個集體的、匿名的自我就是一件隱身衣,可以掩護個人犯下任何罪行。
阿倫特:艾希曼令人不安的地方恰恰在於:很多人都是他,不變態,也不瘋狂,他們太正常了,甚至正常得可怕。以我們的法律和道德來看,這種正常更甚於暴行,因為它代表一種新的罪行——來自這種事實上的“人類公敵”對自身行為難以察覺的環境裏。(E276) 這種“不思”所導致的災難,比人類所有罪惡本能所做的集合還要可怕——事實上,這纔是我們真正應該從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訓。(E288)
左梨:是啊!不思造成的惡是無限的。自覺的惡或許會在目的達成後終止,而對自己所行漠然不思,就可能在慣性中形成一條惡的流水綫,不限量地復製惡行。
阿倫特:毫無疑問,人,案情事實以及庭審本身都拋出了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超出了耶路撒冷要解决的問題。我們聽到辯護詞裏說,艾希曼衹是“最終解决”這臺機器上的一個“小齒輪”,而以色列檢控官卻認為,他們能夠從艾希曼身上發現那個根植在其體內的馬達。我本人同耶路撒冷初審法院的意見是一致的。法庭在宣判時自然承認,這樣一樁罪行衹能由一個龐大的官僚機製以國傢手段來實施;不過,衹要它是一樁罪行,那麽在對簿公堂之時,這臺機器上的所有大小齒輪就自動蛻變為兇犯,變回了人。(艾11)
左梨:良知是絶對的,正如傑裴遜所言“一想到上帝是正義的就戰慄不已”,被強迫做惡並不能減少人的自責,減少違背良知的恐懼感,就算他真的因為被強迫而得到赦免。即便被惡行機器驅動,齒輪依然有罪。
阿倫特:艾希曼等待的公正落空了。(艾263) 死亡判决在意料之中,對此幾乎無人提出異議。(艾266) 執行死刑時,他要了一瓶紅酒,喝掉了一半。牧師主動提出和他一起誦讀《聖經》,他拒絶了。他完全是自己的主人,不,還不止於此,他完全在做他自己。他強調自己是個信仰上帝的人,他說:“過不了多久,先生們,我們都會重逢。”在那最後幾分鐘,他好似在總結這堂關於人性弱點的漫長一課——那令人毛骨悚然、漠視語言和思考的平庸之惡。(艾268)
左梨:艾希曼帶着他的平庸之惡去見上帝了。
阿倫特:我專註地在寫拒絶那種一般的關於人類邪惡的本性、原罪。[《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以下簡稱“耶”)116]]勒內·夏爾從他的反思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為未來的幸存者着想的呼籲,沒有為他們之前的行動者着想的呼籲那麽緊迫和強烈。捲入和投身於絶望的行動的人,應該抱定一個希望:不是解决什麽問題,而是和這些問題一起活着。[《過去與未來之間》(以下簡稱“之間”)215]]
內容簡介:
人之生死,固然重於麻雀,但作為人的標示而超出的部分究竟是什麽?面對死亡這個普遍而絶對的否定,人能否獲得意義,人是否衹能捕捉虛空?每一隻麻雀都可以是另一隻,而人何以成為“一個人”,在人機互嵌的時代,個體的人應該是什麽樣子?人,作為意識存在者,與物質的相愛相殺在何處完結?所謂人的解放,是否意味着對物質的超越?人抵抗物質,抵抗的是什麽?超越物質,超越的又是什麽?人,能否在物質中獲得自由? 這是10場與引文對話的虛擬訪談,也是一部融於對談錄的思想論述集。 在齊奧朗、馬利坦、魏寧格、科耶夫、阿倫特、阿爾托、列維-斯特勞斯、梅洛-龐蒂、德裏達、薇依等十位先哲的文本中,作者化身從事考古的靈媒,進入這些已逝者的精神遺跡,與他們展開了一場場超越時空的對話,內容涉及哲學、神學、詩學、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倫理、政治、兩性關係等領域的諸多主題,持續深入“人的超越與解放”何以可能的追問。 我們已在經濟學的話語中置身太久,不放與作者一起,返回哲學話語,重啓存在。
作者簡介:
左梨,生於新疆,生物工程學士,英美文學碩士。作傢、學者、譯者、平面設計師。
目錄:
緒論 何為祖師西來意
第1 章 齊奧朗:沒有痛苦的東西沒有名字
把自己殺個片甲不留
在絶望之巔
痛苦,聖徒的淫欲
愛上帝的唯一方式是恨祂
第2 章 馬利坦:母親黑夜裏的創造性直覺
精神失格
遵循詩的本能
超現實主義的勘探
我們無父親嗎
人並非生而自由
第3 章 魏寧格:天才是每個人的義務
每一個器官都有性別
妓女與母親的魂內大戰
愛不及物
完全的人
天才們的民族自恨
女人解放之路
第4 章 科耶夫:主奴辯證中的人類現象學
精神世界的欲望相食
勞動的神學意義
時間:被直觀的純粹自我
歷史如何終結
第5 章 阿倫特:現代人與利維坦巨靈
孤獨者暴政
弱者的惡
男孩格林斯潘
自由是一個能指
新基督
第6 章 阿爾托:瘟疫之夜熔命煉金
瘟疫:匿名者在燒荒
亂倫:世界就此破壁
重影:物我同歸殘酷
酷刑:在肉身中煉金
第7 章 列維-斯特勞斯:神話造神,也造人
人類學家的出發與歸來
酋長像我們未到時一樣貧窮
舅舅的神性之謎
神話方程
結構之範
巫與詩的雙胞案
生命,野性的思維
第8 章 梅洛-龐蒂:使我生活艱難的神秘同名者
身心:戈爾迪之結
肉的知覺之身
抽象運動
巴甫洛夫的狗不是真相
從我思到我能
第9 章 德裏達:我所是的那衹動物
為裸體而羞愧的亞當
人流放到了哪裏
解構與解放
播撒種子的孤兒
盧梭與虛無之間沒有中介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第10 章 薇依:承擔人的虛空
嚮上的重力
光從何處降臨
永恆的奴隸烙印
勞動與祈禱
紮根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