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希特:老子出關途中著《道德經》之傳奇
鬍蔚 譯 燃讀 2019-02-20

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著名的德國戲劇傢、詩人
老子出關途中著《道德經》之傳奇
詩|布萊希特
譯|鬍蔚 譯
1.
當先生年已古稀、衰老脆弱,
內心渴望安寧,
因為這個國傢裏的善再次變得稀缺,
而惡的力量又一次占了上風。
於是,他係緊了鞋帶。
2.
於是,他收拾好行李,帶上所需之物,
乏善可陳,但尚有些許:
如傍晚所需要的煙管,
和隨身閱讀的小書。
細面饅頭,若幹。
3.
來到山𠔌他又一次歡喜,
擇路入山以後,便忘了山𠔌的存在。
他的牛因有鮮草吃而愉快,
載着老者,邊走邊嚼,
在老者眼裏,它已經夠快。
4.
但,第四天,山崖下,
一位關尹攔住了他的去路:
“有沒有貴重物品需要申報?”——“沒有。”
牽牛的書童,開口道:“他是位學者。”
原來如此,關尹釋然。
5.
但是這位關尹,有些興奮,
他還有個問題:“那他有沒有悟道?”
書童回答:“柔弱的水在運動中
隨着時間的推移會穿透強大的石頭。
你知道,堅硬的東西終會屈服。”
6.
為了在天黑前趕路,
書童催牛上路。
三人拐入一片漆黑的鬆林中。
突然一人衝嚮我們的先生:
他喊道:“嗨,你!停下!
7.
水有什麽含義,老先生?”
老先生停了下來:“你有興趣知道?”
那人說:“我衹是個看大門的,
但誰戰勝了誰,我也想知道。
如果你知道,那麽說吧!
8.
給我寫下來!你來說,這個孩子來寫!
這東西可不能帶走。
我們那裏有紙墨
晚上還有一頓晚餐:我也在那裏住。
怎麽樣,成交?”
9.
老者從來人的肩膀往上打量,
這個男人:打着補丁的短鬥篷,赤腳。
前額上有一條皺紋。
哦,他沒有遇到過貴人。
於是,老者沉吟道:“你也?”
10.
要拒絶一個禮貌的請求,
老人似乎已經太老。
於是,他大聲說:“提出問題的人,
應該獲得回答。”書童補充道:
“天也已經涼了。”
“好,我們住個幾日。”
11.
智者從牛背上爬下,
兩人一起寫作七天。
關尹帶來食物(這一期間,
他壓低了嗓門咒駡藏私貨的人)。
最後,終於成了。
12.
一天早晨,書童交給
關尹八十一章語錄。
謝過他贈與的一小份盤纏,
便拐過鬆林,消失在山嶺。
你們說:“還有比這更講究禮數的麽?”
13.
但是,我們不僅要贊美智者,
他的名字在書上閃耀!
人們先得將智者的智慧挖掘。
為此,我們也要感謝這位關尹:
是他嚮智者提出了這個要求。
瓦爾特·本雅明對本詩的導讀
譯|鬍蔚
這首詩歌可以提供一個範例,瞭解友善在詩人想象世界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布萊希特給予了友善一個很高的位置。我們閱讀他敘述的傳奇故事,便可以發現:一方面是老子的智慧——詩中並沒有提到他的名字——這種智慧讓他走上流浪的道路;另一方面是關尹的求知欲,詩歌最後感謝這種求知欲,因為關尹從智者那裏索要了智慧。但是如果沒有第三個因素的參與,這事也絶不會成功——這第三個因素便是友善。如果聲稱“道德經的內容是友善”顯得有些站不住腳,但是,按照傳奇中的記述,將道德經的傳世歸功於友善的精神,則完全是有理由的。關於友善的描述在本詩中比比皆是。
首先要註意的是,友善並非憑空而來:
老者從來人的肩膀往上打量,
這個男人:打着補丁的短鬥篷,赤腳。
這位關尹的請求也還算友善,老者先要確信是合適的人選。
第二點:友善並不是順水推舟地做人情,而是雖然做的是大事,卻要顯得衹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老子給予了關尹提問的權力,為了滿足他的願望停留幾日,且將接下去將要永載史册的事件稱之為:
“好,我們住個幾日。”
第三點,人們認識到,友善並不會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是使這種距離感更加生動。在智者為關尹做了這件大事之後,他並沒有增加與關尹的交往,不是他自己,而是由書童轉交了八十一章語錄。一位中國古代哲學家曾經說過:“古代聖賢生活在最血腥黑暗的時代,卻是人們所能看到的最為友善和歡樂的人。”詩歌中描寫的老子所到之處,便是歡樂。他的牛很歡樂,老者的體重沒有幹擾他歡樂地吃青草。他的書童很放鬆,他可以用一句話淡然道出老子貧窮的原因:“他是個學者”。管理關卡的關尹心情也不錯,正因為如此,他纔會靈機一動,福至心田,前去追問老子的研究成果。而智者自己又何嘗不是歡樂的呢?他能夠拐入山林中便忘懷方纔為之傾心的美景,如果不能釋懷對於未來的憂愁,他的智慧又有何用?
在《家庭祈禱書》中,布萊希特為世界的友善寫了一麯敘事歌謠。一共三件事:媽媽為你裹上襁褓;爸爸抓住你的手;人們為你的棺材上灑上泥土。有這三件事,就夠了。因為詩歌最後寫道:
“幾乎每個人都愛過這個世界
如果人們給他撒過兩把土。”
世界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展示了它的友善之處:誕生之時,踏入人生之時,以及最後離開世界的時刻。這是人性最微小的實現。在老子詩歌裏又再次得以體現在下面這句話裏:
“你知道,堅硬的東西終會屈服。”
這首詩誕生時,這句話對人們來說如同啓示般振聾發聵,絲毫不遜色於任何救世主的預言。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句啓示,也是一個警句。
“柔弱的水在運動中
隨着時間的推移會穿透強大的石頭。”
這兩句詩告訴我們,不要忽視事物的多變和變化,要重視那些毫不起眼卻又理性,現實存在而又不可戰勝的東西,比如水。這位辯證唯物主義者會想到受壓迫者的事情。(對於統治者而言毫不起眼的事情,對於受壓迫者卻是現實,但是現實的後果是最不可戰勝的。)最後第三點,詩歌中除了啓示和理論之外還有道德:誰若要戰勝堅硬的東西,不要放過任何表達友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