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裏剋·沃爾科特:要麽我誰也不是,要麽我就是一個民族
我們衹關註→ 詩人類 1/30

在陽光下,棕櫚葉像轎子一樣低垂着。

沃爾科特詩集《白鷺》
德裏剋·沃爾科特( Derek Walcott,1930--2017),生於聖·盧西白鷺亞,詩人,劇作傢及畫傢,出版過戲劇集和多種詩集。被譽為"今日英語文學中最好的詩人"(布羅茨基語)。在聖瑪利大學和西印度的牙買加大學讀過書,畢業後搬到特立尼達島居住,並從此成為藝術評論傢,在其作品中,探索和沉思加勒比海的歷史、政治和民俗、風景,有強烈的歷史感。他的詩因"具有偉大的光彩,歷史的視野,獻身多元文化的結果",而獲1992年諾貝爾文學奬。2017年3月17日,德裏剋·沃爾科特在聖盧西亞的傢中因病去世,享年87歲。
白鷺
沃爾科特 | 作 程一身 | 譯
1
細察時間的光,看它能有多久讓
清晨的影子拉長在草地上
潛行的白鷺扭着它們的脖子吞咽食物
這時你,不是它們,或你和它們已消失;
鸚鵡在日出時咔噠咔噠地發動它們的船衹
四月點燃非洲的紫羅蘭
面對鼓聲陣陣的世界,你疲倦的眼睛突然潮濕
在兩個模糊的鏡頭後面,日升,日落,
糖尿病在靜靜地肆虐。
接受這一切,用冷靜的判决
用雕塑般的詞語鑲嵌每個詩節;
學習閃光的草地不設任何籬笆
以免白鷺被刺傷,在夜間呻吟不止。
2
這些渾身潔白,鳥嘴發紅的白鷺多麽優雅,
每衹都像一個潛行的水壺,在潮濕的季節
茂密的橄欖樹,雪鬆
撫慰咆哮的急流;進入平靜
超越欲求擺脫悔恨,
或許最終我會達到這種境界,
在陽光下,棕櫚葉像轎子一樣低垂着
影子在它們下面狂舞。在我充溢着
所有罪孽的身影進入遺忘的
緑色灌木叢以後,它們就會到達那裏,
一百個太陽在聖剋魯什山𠔌
上升又下沉,我的愛如此徒勞。
3
我看着這些巨樹從草地邊緣騰空而起
像膨脹的大海,卻沒有浪峰,竹林陷入
它們的脖子,像被繩子拴着的馬匹,黃葉
從震蕩的枝條被撕下來,雪崩般塌落;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暴雨驟降之前,
天空如同被浸透的帆布,在絶望地航行
風在亂紙中猛吹,完全籠罩了山巒
似乎整個山𠔌是一枚安然度過風暴的豆莢
而森林不再是樹木,而是奔騰的海浪。
當閃電炸裂,雷聲吱嘎作響如同咒駡
而你是安全的,躲在聖剋魯什深處的
一間黑屋裏,電光一閃,當前突然消失,
你暗想:“誰會為顫抖的鷹,完美的白鷺
和雲色的蒼鷺,還有連看到黎明虛假的火焰
都感到恐慌的鸚鵡提供住房呢?”
4
這些鳥持續為奧特朋⑴充當模特,
在我年輕時,一本書中雪白的白鷺
或白色的蒼鷺會像聖剋魯什翡翠緑的
草地一樣打開,深知它們看上去多麽美麗,
完美地昂首闊步。它們點綴着這些島嶼,
在河岸上,在紅樹林的行列或養牛的牧場裏,
在池塘上方滑翔,然後在小母羊光潔的
脊背上保持平衡,或者在颶風天氣裏
逃離災難,並用它們令人震驚的戳
啄出記號,似乎在它們神話的高傲裏
研究它們是完全的特權
它們撲扇着翅膀從埃及飛越大海
伴隨着法老的朱鷺,它橙色的嘴巴和雙腳
呈現出安靜的輪廓,裝飾着教堂的地下室
隨後它們展翅起飛,翅膀撲扇得很快,
當它們撲扇翅膀時,當然像一個六翼天使。

5
那永恆的理想是驚奇。
陰冷的緑草地,安靜的樹木,那邊山坡上
的叢林,接着,一隻白鷺白色的喘息使
飛行進入畫面,然後用它笨拙的腳步
搖搖晃晃地站立,那麽筆直,白鷺的象徵!
另一個想法令人驚奇:站在樹稍的
一隻鷹,悄無聲息,像一隻獵鷹,
突然衝入天空,用那種和你相同的極度冷漠,
在贊揚或責備之上盤旋,
此刻它落下來,用爪子撕扯一隻田鼠。
草地的事件和這種公開的事件是相同的,
一隻白鷺驚奇於這個事件,高處的鷹在嗥叫
衝着一具死屍,一種純粹是虐待的愛。
6
聖誕節這周過了一半,我還不曾看見它們,
那些白鷺,沒有人告訴我它們為什麽消失了,
而此刻它們和這場雨同時返回,橙色的嘴巴,
粉紅的長腿,尖尖的腦袋,回到了草地上
過去它們常常在這裏沐浴聖剋魯什山𠔌
清澈無盡的雨絲,下雨時,雨珠不斷落在
雪鬆上,直到它使這裏的曠野一片模糊。
這些白鷺擁有瀑布和雲的
顔色。我的一些朋友,已所剩不多,
即將辭世,而這些白鷺在雨中漫步
似乎死亡對它們毫無影響,或者它們像天使
突然升起,飛行,然後再次落下。
有時那些山巒就像朋友一樣
緩緩消失了,而我非常高興的是
此刻他們又回來了,像記憶,像祈禱。
7
伴隨着落入林中的一片悠閑的葉子
淺黃對着碧緑旋轉——這是我的結局。
不久將是幹枯的季節,群山會生銹,
白鷺上下扭動它們的脖子,彎麯起伏,
在雨後用嘴巴捕食蟲子和蠐螬;
有時像保齡球瓶一樣直立,它們站着
像從高山剝下的棉絮似的果皮;
隨後它們緩緩移動,用雙腳張開的指頭和
前傾的脖子移動這麽一隻手的寬度。
我們共有一種本能,那種貪婪供應
我鋼筆的鳥嘴,叼起扭動的昆蟲
像名詞那樣吞咽它們,當它書寫時
鋼筆尖在閱讀,憤怒地甩掉它的鳥嘴拒絶的食物。
選擇是這些白鷺的教導
在寬闊空曠的草地上,安靜而專心地閱讀時
它們不斷點着頭,這是一種難以表述的語言。
8
我們在聖剋羅伊一個朋友傢的遊泳池邊
約瑟夫和我正在交談;他停止談話,
這次來訪我本希望他會快樂,
喘息着指出,並非靜立或闊步
而是固定在這棵巨大的果樹上,一種景象使他震動
“就像某種來自博施⑵的東西,”他說。那衹大鳥
突然飛到這裏,或許是同一隻鳥把他帶去,
一隻憂鬱的白鷺或蒼鷺;說不出的話總是
伴隨着我們,像歐邁俄斯,第三個同伴
什麽得到他,他愛雪,什麽就會讓它呈現,
這衹鳥泛出一種幽靈似的白光。
此刻正值中午或傍晚,在草地上
白鷺一起靜靜地嚮高處飛翔,
或者航嚮海緑色的草地,如同一場划船比賽,
它們是天使般的靈魂,像約瑟夫的靈魂一樣。
註釋:
⑴奧特朋(Audubon,1785-1851),美國鳥類學家,畫傢及博物學家。
⑵博施(Bosch,1874-1940),德國化學家,曾獲得1931年諾貝爾化學奬。
滑動模板繼續閱讀
【詩人類】2017—2018好詩榜精選(356首)
【2019好詩榜】蔣雨含 :或者,我就是興安嶺下的一粒草籽
【詩人類】立民誦讀 | 我步入叢林,是因為希望生活的有意義
【詩人類】在智者眼中,萬物的本性純然無辜
【詩人類】讓讀詩也成為養生的一種(朗誦合集)
【詩人類】中國作協誕生記 | 王軍
【2020】心靈的寧靜,是一個人幸福的根基
【詩人類】海濤誦讀 | 他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
【詩人類】英吉嘎的詩歌138首
【詩人類】詩人柏樺說張棗
【詩人類】孤獨的神—鷹的飛翔
【詩人類】英吉嘎 | 面對好詩,我們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
【詩人類·黃昏詩集萃】我面嚮的日出日落和你,從沒改變
【詩人類】溫古 | 凝練與明澈,從人性到詩性的審美超越
【詩人類】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種種
【詩人類】英吉嘎 | 一個人的兵荒馬亂
【詩人類】諾奬詩人詩選欣賞
【雙語】豔陽美豔·沉吟三日
【雙語】溫古·青島海灘送別
【雙語】李元勝·終生誤
【雙語】十一月之夜
【雙語】顧城·那是鼕天的黃土路
【雙語】艾青·秋晨
【雙語】納蘭性德·琵琶仙·中秋
【雙語】托馬斯·摩爾 · 夏天最後的玫瑰花
【雙語】英吉嘎·媽媽的西湖
【雙語】菲歐娜·桑普森 · 八月的岩溶
【雙語】北島·八月的夢遊者
【雙語】海子·八月 黑色的火把
【雙語】鬍堅·請給我一個小小的世界
【雙語】希爾達·杜立特爾 Heat
【雙語】席慕蓉·樓蘭新娘
【雙語】黃燦然·夏雨
【雙語】韓東·夏日窗口
【雙語】英吉嘎·父親的村莊
【雙語】穆旦·春天和蜜蜂
【雙語】海子·五月的麥地
【雙語】吉狄馬加·寫給母親
【雙語合誦】艾米莉·狄金森·你的心裏是否有一條河
朗誦收聽更多:滑動下拉,點擊鏈接(作者在正文中顯示)
【詩人類】立民誦讀 | 我步入叢林,是因為希望生活的有意義
【詩人類】婉彤誦讀 | 蟲鳴呢喃了整個夏天,原諒了人間所有的錯
【詩人類】北岸誦讀 | 我們的一天,是日光與月光的一天
【詩人類】藍羽朗誦 | 祖國,我愛你
【詩人類】北岸誦讀 | 般若菠蘿蜜多心經
【詩人類】娜木罕朗誦 | 雪花的快樂
【詩人類】左旗朗誦 | 想念梵高
【詩人類】磊明誦讀 | 五月,給媽媽的詩篇
【詩人類】安然朗誦|英吉嘎的思念
【詩人類】沉醇朗誦 | 放下今生,方能與你對坐無言
【詩人類】楊召江誦讀 | 美麗的草原
【詩人類】阿易 滑連傑誦讀 | 鴻雁的故鄉
【詩人類】玫瑰音悅臺 | 最美13首情詩經典聯誦
【詩人類】阿易誦讀 | 走過多少北方
【詩人類】孫悅斌 狄菲菲誦讀 | 我,雪豹…… ——獻給喬治·夏勒
【詩人類】北岸誦讀 | 我們的一天,是日光與月光的一天
【詩人類】支離疏誦讀 | 找一個熟悉自己的人坐一坐
【詩人類】安然誦讀 | 我如南風,就在今天
【詩人類】南飛誦讀 | 田野的孤單,曾讓我滿目蒼涼並充滿熱愛
【詩人類】支離疏誦讀 | 黑眼睛的父親
【詩人類】北岸誦讀 | 雷聲滾過大樺背
【詩人類】北岸誦讀 | 待我十八歲
【詩人類】支離疏誦讀 | 潔淨的黑風河,我無法靠近的天堂
【詩人類】支離疏誦讀 | 我還能這樣想起你
【詩人類】娜木罕誦讀 | 我在巴彥淖爾等你
【詩人類】李進誦讀 | 繼 續
【詩人類】薑林杉誦讀 | 十 年
【詩人類】徐濤誦讀 | 北方的樹林
【詩人類】豌豆花誦讀 | 留給烏拉山
【詩人類】芬陀利華誦讀 | 日落夕陽
【詩人類】支離疏誦讀 | 在不斷回頭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誰?
【詩人類】支離疏誦讀 | 路過人間,我們點燃煙火
【詩人類】支離疏誦讀 | 手捧????與火,接近佛的殿堂
【詩人類】娜木罕誦讀 | 天上草原
【詩人類】享受簡單誦讀 | 你是我的特剋拉
【詩人類】娜木罕誦讀 | 故鄉的風景
【詩人類】藍劍誦讀| 一首睡在馬背上的詩
【詩人類】孟實誦讀 | 落日
【詩人類】阿易誦讀 | 懺悔錄
【詩人類】楊晨誦讀 | 月落日光城
【詩人類】楊晨誦讀 | 我問佛
【詩人類】娜木罕誦讀 | 媽媽的西湖
【詩人類】支離疏 沁園誦讀 | 許一次歲月回頭
【詩人類】滑連傑誦讀 | 我想抱你的時候,你已經長大了
好詩好誦敬請關註詩人類公衆平臺 ID:SHIRL2015
關於德裏剋·沃爾科特
1944年,在德裏剋·沃爾科特14歲時,初次在報紙上發表詩歌。
1948年,德裏剋·沃爾科特用母親積攢下的錢自費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詩25首》,開始文學生涯。
1949年,德裏剋·沃爾科特的第一部劇作《亨利·剋裏斯多夫》得以公演,並獲得殖民地發展與繁榮奬學金。同年,20歲的沃爾科特創建了聖盧西亞藝術行會,並考入聖盧西亞島的聖瑪麗學院,後進入西印度大學的牙買加莫納校區,攻讀英語、法語和拉丁語文學。
1953年,德裏剋·沃爾科特從西印度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隨後,沃爾科特在聖盧西亞、格林納達、牙買加等地中學任教。
1959年,德裏剋·沃爾科特在特立尼達創立了戲劇工作間,並擔任導演達十年之久。同時他還為多傢刊物撰稿,擔任專欄作傢。
1962年,德裏剋·沃爾科特發表了詩集《在緑夜裏》,開始真正的嶄露頭角。
親筆簽名
1965年,沃爾科特發表了詩集《船難幸存者及其他詩作》。
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裏剋·沃爾科特以客座教授和住校詩人的身份出入美國各大學,後任教於波士頓大學創作係。
1990年,推出超過300頁的史詩式長詩《奧梅洛斯》(Omeros)。這一嚮荷馬致敬的作品被公認為沃爾科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992年,憑藉代表作《西印度群島》被瑞典文學院授予當年諾貝爾文學奬,瑞典文學院認為他的創作始終忠於三樣東西——他所生活的加勒比海、英語和他的非洲祖先。
2011年,憑藉封筆作《白鷺》捧得了英國的詩歌奬項艾略特奬。
2017年3月18日凌晨,德裏剋·沃爾科特在聖盧西亞的傢中因病去世,享年87歲。3月25日,聖盧西亞為德裏剋·沃爾科特舉辦了盛大國葬。

聖盧西亞所在的西印度群島,其文化受到許多外來因素的影響。直到1979年,聖盧西亞纔獲得獨立,但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的殖民文化具有強大的慣性,在詩人沃爾科特身上就是如幽靈般纏繞着他的身份問題。黑人與白人,臣民與宗主,加勒比本土與西方文明的二元對立,在沃爾科特的創作主題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從小一路接受的都是西方或者說英式教育,但在另一方面,黑色的皮膚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的另一半血脈來自哪裏,以及他的民族和國傢曾經歷了怎樣艱難的歷史。
沃爾科特是荷蘭、非洲黑人和英國三種血統的混血兒,這一特殊身份鑄就了其作品文化的多元性和內涵的豐富性。他的作品中有許多哈姆雷特的影子,比如在《王子》一詩中,“哈姆雷特”一樣的主人公通過反思母親“淫欲”和父親被謀殺的過程,指出了世間道德的墮落。戲劇《亨利·剋裏斯托夫》的第一部分更是直接引入了《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三場,以烘托剋裏斯托夫出色的英雄人物形象。沃爾科特的父親沃裏剋在沃爾科特一周歲時就去世了,但是他一直活在沃爾科特的思想和作品中。在長篇史詩《奧梅羅斯》中,沃爾科特就描述了與父親的鬼魂團聚的情景,德裏剋經常把自己看成是哈姆雷特,目的是要超過父親沃裏剋在完成藝術事業和解放自己方面做出的成就”。
沃爾科特在不同場合多次明確提到對父親未竟事業的承繼,包括他的繪畫愛好,並在多部作品中表達了對過早離世的父親的懷念與追思,其中也飽含了對傢族的熱愛與“尋根”。與其他加勒比海藝術傢一樣,沃爾科特也處於“加勒比文明的無根性、無本土文學”的恐慌與自卑中,面對着來自西方影響所造成的“影響的焦慮”;而不同的是,沃爾科特作為“幸存者”,一掃莎翁筆下哈姆雷特的懦弱與自憐,在《海難餘生及其他詩歌》中立志要成為當地的“第二個亞當”、新型的“魯濱遜”,去為他的家乡命名並掌控、改造它,將文明和文化賦予在西方凝視下的荒蕪、蠻夷的加勒比島嶼。正如東西方元素同時在他的血液裏流淌,他也將把加勒比海與西方的文學傳統混合起來,從而爆發出一種驚人的力量,重振加勒比海的文化。
沃爾科特主要的劇作有以英國中世紀歷史傳說為主要情節、表現奴隸獲得新生的歷史劇《亨利·剋裏斯朵夫》,通過對探險傢哥倫布、徵服者雷利、反抗者圖聖和殉難者戈登四位歷史人物的描寫來探索人們對歷史的反應的史詩劇《鑼鼓與色彩》 。
此外,還有風格劇《多芬海域》和道德劇《提金和他的兄弟們》。前者的主人公是個勇敢的加勒比海老漁民,後者的主人公是個擅長利用自己的智慧作弄人的小人物。20世紀70年代發表的《猴山上的夢》是沃爾科特的代表作,通過一個燒炭老人幻想已當上非洲皇帝的故事,展示了當地人民和殖民主義者在政治、文化等領域相互鬥爭又相互依存的歷史發展過程。《噢,巴比倫!》展示了現代世界的墮落,《休戰紀念日》着重剖析了特立尼達中上層人士的性格弱點。沃爾科特在戲劇作品中多次挪用莎士比亞經典,植入“哈姆雷特”形象。如《藍尼羅河的支流》就常被評論界視為對莎士比亞經典劇目《安東尼與剋裏奧佩特拉》的後殖民改寫。
莎士比亞的劇本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類具有“為愛而失去理智”的普遍弱點,而沃爾科特則抒發了戲劇藝術所需要的宗教式的信仰和熱忱。沃爾科特以幽默的口吻顛覆了莎士比亞的原文本意,愉悅地承認與莎士比亞所代表的西方傳統的聯繫,但同時又藉莎士比亞經典的普適性來彰顯他自己的加勒比的獨特性。這便是在模仿、繼承、超越中發現和建構自我。沃爾科特這部劇的情節以希拉的個人危機及發展作為中心而展開,這位女主人公與“埃及豔後”有着不一樣的命運,帶有鮮明的加勒比海特色。加勒比的戲劇界可以看成是加勒比島嶼的一個縮影;劇中所有主要人物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愛着戲劇舞臺,愛着加勒比島嶼。
雖然沃爾科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傢的大學裏任教,但他的作品從未偏離他出生的加勒比海島。他渴望將“那裏”的精華拿來,經過藝術的想象力的改造,為“這裏”賦予希望和力量,使其擁有文化與身份的獨立性。

主編:麥梓
美編校對:天賜古玩
外聘責編:赫魯達·琳 朝格力鴻
選稿合作:1850477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