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問答|於堅:我的寫作一直都是在對漢語致敬
文益君 大益文學 2 days ago

於堅
於堅,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20歲開始寫作,持續近四十年。著有詩集、文集20餘種、攝影集一種,紀錄片四部。曾獲臺灣《聯合報》14屆新詩奬、臺灣《創世紀》詩雜志四十年詩歌奬、“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詩人奬、魯迅文學奬、朱自清散文奬、百花散文奬、德語版詩選集《零檔案》獲德國亞非拉文學作品推廣協會主辦的“感受世界”亞非拉優秀文學作品評選第一名、美國國傢地理雜志全球攝影大賽華夏典藏金框奬。紀錄片《碧色車站》入圍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銀狼奬單元(2004)。
詩人於堅又又又.....被寫進試卷了,今年詩人的《建水記》又登上了新高考一捲的語文試卷。作為大益文學院的簽約作傢,文益君第一時間采訪到了詩人。讀者朋友們,快來看看詩人對此說了什麽吧!

問答

Q1
去年年底您登上了幾所高校的考研試卷,今年又登上了全國捲一的語文試卷。頻繁登陸考試試卷,感覺如何?
於堅:我都不知道,是考生在我微博上留言纔知道的。這意味着我對漢語終於有點貢獻嗎?這考的是語文。我的寫作一直都是在對漢語致敬。
Q2
有沒有看到高考的試題,如果親自去答有把握拿分嗎?
於堅:沒有。我肯定考不好。ABCD,衹有一個是正確的。漢語不是這種考法,詩無達詁,就是語言無達詁。漢語沒有陽性陰性過去時現在時之類,這種語言不是起源於做生意(必須精準),漢語起源於貞人占卜,轉達記錄神意。漢語玩的是不確定,而不是必須,這是一種世界觀。
Q3
怎麽看高考試題這種將文本拆碎分析的方法,這種學習語文的方式是不是在割裂“文學”?
於堅:這是考拼音文字的考法。怕麻煩,為了省事,量化,標準化,將語言視為工具,零件,物。
Q4
您認為“文學”是更偏重“技巧”還是“感覺”?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對“文學”有益嗎?
於堅:當然是感覺。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對“文學”其實是無益有害的。
Q5
這次《建水記》登上新高考語文一捲,讓全國人民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建水、聚焦到雲南。除了《建水記》,您還寫過《昆明記》。對於這兩個地方,對于云南,您懷着怎樣的情感?
於堅:我的家乡。寫作是一種感恩。《紅樓夢》《追憶逝水年華》都是對生的感恩。這個時間,這個地方,這人們——讓我有這一生,這樣生活,得記下來,讓將來的人溫故知新有個依據。文學的根本任務,不過是記下我這樣生活,這樣想象,這樣說出。寫作說到底,不過是一種備忘錄。子曰:言之不文,傳之不遠。
Q6
最近的創作重心是什麽?
於堅:文。我現在的寫作可以叫“之間寫作",在詩,隨筆,小說,圖像,引文……之間的某種東西,其實就是回到"文章"這個最原始的寫作上。我從《左傳》學來的。我發現同時代的作者羅蘭.巴特也是這麽想,這麽寫。
Q7
有沒有新作要與大傢見面?
於堅:下半年有四本書:《於堅說》《希臘記》《蘇東坡記》《詩選2011一2022》。《於堅說》是我的訪談集。《詩選2011一2022》每十年出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