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布洛东
布洛東 星期一詩社 2019-06-25
警覺
巴黎的聖雅剋塔搖搖晃晃
仿佛一株嚮日葵
額頭有時碰到塞納河,影子在拖船間悄悄滑過
這時候,在睡夢裏踮起腳尖
嚮我躺着的房間走去
在那裏我點起一把火
為了把我被迫同意的一切燒光
於是傢具化作同等大小的動物,友善地凝視着我
有雄獅,椅子在它的鬃毛裏變為灰燼
還有鯊魚,它雪白的肚皮是發出最後顫動的被子
在那愛情和眼皮變成藍色的時刻
我也燃燒起來了,我看見自己的軀體
象一個裝滿零碎的莊嚴的密室
被火鶴的尖嘴慢慢地啄嚙
當一切都完結的時候,我悄悄地踏上了方舟
不理會那些生活的過客,儘管遠處傳來了他們懶洋洋的腳步
透過蒙蒙細雨
我看見太陽的棱角
我聽見人的皮肉象一片寬大的樹葉
在色空交織的魔爪下碎裂
一切紡織機都亮了,衹留下一團噴香的花邊
一團象乳房般完美的花邊
我衹接觸事物的核心,我手裏牽着綫
張冠堯 譯
永遠作為第一次
就好象我剛剛跟你面熟
你在夜晚某時回到我窗前一座傾斜的屋子裏
完全想象中的屋子
正是每時每刻在這兒
在未經觸動的夜裏
我預計又一次會發生迷人的裂口
門面和我的心兒
唯一的裂口
我越走進你
事實上
鑰匙在這個陌生的房門上唱得越歡
我覺得你在室內似乎是孤獨的
你起初整個兒隱沒在光輝中
從窗簾的一角匆匆撇一眼
這是一片茉莉花的田野
我在黎明時分格拉斯郊區路上觀賞過的
還有穿梭般的賣花姑娘
她們的身後是摘去花朵的下垂的殘枝
她們的身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畦田
門簾不知不覺地捲起
所有花朵亂哄哄地進來
你在想方設法消磨這過分冗長的時間
直到睡覺以前絶不會安定下來
你要能保持面目不變
除非我永遠不會再和你相會
你假裝不知道我在觀察你
妙的是我也不比你所知道的更有信心
你的慵睏使我眼中充滿淚水
圍繞你每個手勢可作出一大堆烏雲似的解釋
這是一種對蜜汁的追求
一座橋上有搖椅
森林中有差點把你皮膚劃破的樹枝堆
羅萊特聖母街一個玻璃櫥窗內
有兩條腿穿着高統絲襪的美麗的腿交叉者
從一株巨大的白色三葉草的中心開出來
有一個絲綢的軟梯展開在長春藤旁
有呀有
我俯身在懸崖上
從沒有希望見到你或者不見你的模糊感覺中
我找到了
愛你的秘訣
金志平 譯
夢幻的世界——超現實主義藝術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初期西方資産階級的一種文藝思潮,它是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宣稱達達主義是其先驅。超現實主義起源於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支配法國文壇,其影響甚廣,比利時、捷剋、南斯拉夫,乃至美國、日本、墨西哥均有影響。其創作以詩歌為主,波及散文、小說、戲劇,在繪畫中也有所表現。
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傢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這個名詞,出自本世紀初法國立體派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內爾(1880-1918)之手。他於1917年寫給苔爾美的信中說:"再三考慮後,我確實認為,最好還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它比超自然主義這個詞更好。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在扁中還找不到,它比由諸位哲學家先生們早已應用的超自然主義這個詞用起來更方便。"由此可見,阿波利內爾創造超現實主義這個詞的本意,在於以此來代替超自然主義這一名詞。它的最初含義就是尋求超乎現實之上的種種未知現象,包括人生、社會、倫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諸方面。安德烈•布洛東覺得這一術語最能表達這個文藝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舉行最後一次集會而宣告崩潰後,其中的許多成員倒嚮了超現實主義作傢的行列。1924年,法國作傢布洛東在巴黎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1929年,布洛東又發表了超現實主義的第二個宣言,詳盡地解釋了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主張。1930年,由德斯諾斯發表了超實現主義的第三個宣言。這樣,超現實主義的藝術綱領就全面、完整地體現出來了。
布洛東在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曾對超現實主義作過經典性的解釋:"超實現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人們通過它,用口頭或局面,或其他方式來表達思想的真正作用。它衹接受思想的啓示,沒有任何理性的控製,沒有任何美學或道德偏見。""超現實主義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即對夢幻的萬能和對思想的不帶偏見的活動的信仰。它要最終摧毀一切其他的機械論並取而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問題。
超現實主義者宣稱:人的本能、夢幻、下意識領域是文藝創作的的源泉。認為人的頭腦活動要從邏輯與理性束縛中解放出來。理性、道德、宗教、社會以及簡單蝗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是對人的精神、對人的本質需要的一種桎梏。唯有人的無意識、夢幻和神經錯亂纔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動。兒童和瘋子的言行,則是不受任何控製的真正自由的範例。因此,在詩歌創作中,他們故意使用幼稚的語言和病態的形象來反對傳統的美好見解。在繪畫中,用混亂的綫條與顔色的任意塗抹。在戲劇中,主張用折磨人的野蠻音樂,粗魯的舞蹈,並用自行車的鈴鐺,有節奏地敲打貨箱、臉盆一類作伴奏。
“超現實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的自動性,主張通過這種方式,口頭地、書面地或以任何其它形式表達思想的實實在在的活動。思想的照實記錄,不得由理智進行任何監核,亦無任何美學或倫理學的考慮滲入。
哲學背景:超現實主義的基礎是信仰超級現實,這種現實即迄今遭到忽視的某些聯想的形式。同時也是信仰夢境的無窮威力,和思想能夠不以利害關係為轉移的種種變幻。它趨於最終地摧毀一切其它的精神學結構,並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問題。”
在1924年的《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中,安德烈•布雷東(Andr’eBreton)對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作了上述定義。布雷東是超現實主義的理論旗手,他提出的“超現實主義”一詞來自阿波利奈爾(Apollinaire)的劇本《蒂蕾絲婭的乳房》。該詞表達了布雷東及其追隨者在這場文藝運動中的追求,那就是超自然的、無意識、無理性的精神自由。
弗洛依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對超現實主義藝術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學說揭示了沉睡於人們心底、不被人們的意識所觸及,但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决定意義的所謂無意識和潛意識。根據弗洛依德的觀點,夢是無意識、潛意識的一種最直接表現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製下的一種發泄,它剝露了人的靈魂深處秘而不宣的本質。而藝術創作也如同夢幻一般,是潛意識的表現和象徵。以此為源,超現實主義藝術傢們強調夢幻的萬能。他們認為,夢幻能顯示“生命永恆”的“彼岸”,衹有用夢幻糾正現實,改變現實,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墻,達到神妙的超現實的境界。
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人物,可推那位被歸為“形而上”派的畫傢基裏柯。他的作品創造了現代藝術中最令人心動又最令人不安的夢幻景象:廣場、拱門、樓宇、寒月,運傢具的空車、玩鐵環的女孩,所有的一切仿佛舞臺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綫中。這些偶然而荒誕的內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間這種奇怪的衝突及清澈的氣息又讓人感到一種神奇而特別的魅力。他畫中的那種宛如舞臺的、平坦的地面,後來成為許多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標準空間”。這是一塊中性的地方,在這裏,互不兼容的東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綫下,一如那位名叫洛特-加竜省雷阿蒙的作傢所言,“像一臺縫紉機和一把陽傘在手術臺上偶然相遇那樣地美。”
超現實主義藝術傢全力追求的正是這種夢幻效果。他們的美學信條是布雷東在《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所提出的,“不可思議的東西總是美的,一切不可思議的東西都是美的,衹有不可思議的東西纔是美的。”“美可能使人震驚,也可能不使人震驚。”這樣,達利帶來的那種荒誕不經的夢的世界確乎十分地美——挂在樹上的軟表、被肢解了的軀體、可怕背景上的骷髏骨架,等等。那種通過可以識別的變形形象營造出的夢魘般的場景,看起來既精細逼真,又遙遠陌生。這種風格被稱為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Naturalistic Surrealism),其代表畫傢除達利外,還有馬格利特等人。超現實主義的另一種風格被稱為有機的超現實主義(OrganicSurrealism),以米羅為代表,追求幻想的、與生命力相關的抽象畫面。
首次超現實主義畫展於1925年在巴黎舉辦,翌年舉辦了第二次。此後,在巴黎、哥本哈根和特納裏夫、倫敦、紐約等地有過多次重要展覽。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斷了該運動的蓬勃狀態,不過由於其成員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戰爭倒也間接地擴大了它的國際影響。戰後,在巴黎、紐約等地先後舉辦了國際性展覽會。除了組織各種活動外,超現實主義團體還充分運用雜志、報刊等媒體及傳單、小册子等手法來傳播其觀念。1966年9月28日,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布雷東去世,這使團體失去了極其重要的凝聚力量。1969年10月4日,許斯特在《世界報》發表最後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第四章》,指出“超現實主義運動已經沒有任何內部的一致,我的一些朋友和我本人於二月份决定將它放棄,它和我們再也沒有關係。”曾經轟轟烈烈的一場運動至此結束。不過,其影響力絶不會因此而煙消雲散。事實上,超現實主義運動對20世紀美學觀念有着重要影響。
超現實主義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藝和文化思潮,它的哲學基礎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柏格森的“生命衝動”說。黑格爾認為,人的思維行為的一切結果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絶對真理僅僅體現在認識的不斷深入之中。而柏格森把生命衝動看成是文學藝術的心理基礎,提倡直覺和心靈感應等非理性的表現。
對超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最直接的影響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正如布列頓在《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所說:“應當感謝弗洛伊德的發現,由於相信這些發現,一股思潮形成了。”超現實主義在創作方法上有兩大體係: 即“偏執狂批判”和“心理自動化”。所謂“偏執狂批判”是指挖掘潛意識境界的一種執拗的思維方式。畫傢把毫不相幹的事物硬湊在一起;所謂“心理自動化”是追求一種下意識或無意識的隨意性,所謂浮想聯翩,沒有任何理性和邏輯的約束。
《超現實主義宣言》中為超現實主義下的定義是:“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製,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
《百科全書》中的定義是:“超現實主義,建築在對於一嚮被忽略的某種聯想形式的超現實的信仰上,建築在對於夢幻的無限力量的信仰上,和對於為思想而思想的作用的信仰上。它肯定要摧毀其他的精神機械主義,同時代替機械主義來解决生活的主要問題。”
超現實主義的産生和20世紀以來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有關。正如愛因斯坦所言,這些使當代人認識到:“我們在物質問題上被蒙蔽了,真正的世界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我們意識到在精神問題上也是處在被蒙蔽的狀態中。因此,超現實主義者們就大膽地邁入前人所未涉足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潛意識夢幻世界。
美術方面的超現實主義與野獸主義、立體主義不同,在於它們要解决的是繪畫語言問題,即“怎樣畫”的問題;而超現實主義所要解决的是“畫什麽”的問題。在怎樣畫的問題上超現實主義畫傢是相當自然主義的,他們的畫具有“真實的荒誕”的趣味。
超現實主義代表畫傢是恩斯特、米羅、達利、馬格利特、唐吉等畫傢。
布洛东
安德烈·布勒東(法語:André Breton,法語發音:[ɑ̃dʁe bʁətɔ̃],1896年2月19日-1966年9月28日),法國作傢及詩人,為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其最著名的作品之1924年編寫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他在其中將超現實主義定義為“純粹的精神自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