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北美華文文學
[作者:陳瑞琳] [2007/1/18]
引言:喜中之憂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文學的洪流巨波到了二十世紀的下半葉自然地發生了分流的現象,由本土伸嚮港臺,繼而延嚮海外,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徵。
關於海外華文作傢的寫作陣容,常常被學術界分為四大塊,臺灣、香港、澳門海峽為第一大塊,東南亞諸國的華文文學為第二大板塊,澳洲華文文學為第三大塊,北美華文文學為第四大塊。(歐洲等地的華文文學還衹是星星之火,未能形成陣容)在這裏,北美的華文文壇越來越成為海外文學的重地,原因是變化快,作傢層出不窮,又來自深厚的文化背景,所以創作的成就也就格外地引起讀者關註。
與此同時,神州本土文學的發展,雖然在豐厚的歷史積澱下和文化反思中聚合成一股鄉土沉重、都市纏綿的文學主流,但幾乎所有的作傢在精神出路的探尋中都表現出無可奈何的迷惘。而海峽對岸的"島國文學",半個世紀來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文壇上則是曇花一現、思潮迭換,物質的迅速豐富竟使得作傢的筆端無法沉重而深入,再加上時空的局限更不能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難。當我們再把目光移嚮"東方之珠"時,香港的文壇卻是大都市的情調配合着商業運作的快餐腳步。歷史的發展常常有些奇妙,正當神州文壇苦求突破、港臺文學茫然無歸的時候,人們卻突然發現:遠在北美新陸的華文創作卻展現出一派"風景這邊獨好"的盎然生機。
這是一個怎樣奇特的海外文壇,職業不同,身份各異,背景紛雜,貧富不均,執筆者卻是一往情深。文學,真正是一種最奇特的生命,有靈魂的地方它就會發芽、生長、結果,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戰的土壤,文學則更頑強地為歷史與現實留下一叢叢鮮活迷人的奇葩。從加州海岸老僑作傢血淚的記述,到六十年代留學生文學的蒼涼,再到八、九十年代大陸新移民作傢的昂然崛起,整個北美文壇可謂風起雲涌,各領風騷。令人欣喜的是,這一派創作景象,並沒有逃脫掉研究者的視綫,當代的中國文壇早已感受到這股文化衝擊的熱流,並努力在追尋者作傢創作的腳步。
如果從八十年代初北美大陸新移民文學的發端算起,歷史已經翻過了二十個春秋。
西汶藝術網
這樣的歷程不能說太短,掀開一部轟轟烈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也不過纔三十年,而中國當代新時期文學的主題切換更是以五年計,再看臺灣六十年代的留學生文學的浪潮也僅僅滾動了十年。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呼喚着海外文學研究的成熟期的到來。
可是,縱觀當代文壇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從1979年首刊白先勇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豔》開始,二十多年來,"世界華文文學"雖已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但有關北美文壇重地的研究,卻如同一個原地打轉的陀蠃,很多人都在抽打,卻始終拘泥在早期港、臺文學的研究格局之中,不僅研究的作傢循還往復,研究的方式及關註的主題也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進展。儘管每一屆有關海外文學研究的國際研討會打出的口號都是"期望超越",可當我們看到一篇一篇、一本一本的研究文字時,卻不能不扼腕嘆息:一個越滾越大的陀蠃仍在原地旋轉。
研究一種新的文學現象,首先需要的是大規模的廣泛評介。也許是由於時空的相隔,國內文壇給人的感覺卻是在"盲人摸象",既達不到宏觀的掌控,又容易造成局部的誇張。最早在國內介紹臺港及海外作傢作品的權威刊物《臺港文學選刊》,數年來努力放眼華文世界,可謂功勳卓著,但評介的焦點依然多跟蹤在臺港的文學潮流之中,而一直未能進入海外創作的斑斕世界。陣地在北京的《世界華文文學》,目光雖搜索全球,但可惜在海外始終未能引起各路作傢的普遍關註而未能形成應有的氣候。國內其它的大小刊物就更是一鱗半爪,難窺全豹。在研究界,隨着79年對海外作傢的開放,國內關於海外文學的研究在80年代正式開始起步。當年在各大學興起的"港臺文學"課,所建立的作傢框架,基本上就是以臺灣五、六十年代的"現代"作傢為主,"鄉土作傢"為輔,這樣的研究格局竟一直延伸之今,並主導着海外文壇的研究方向,這顯然隱藏着極大的偏頗和誤區。因為很多來自臺灣的"現代"作傢,在海外並無大的創作成就,即使有,其中不少人也已成"昨日黃花",近十年來幾乎就根本沒有真正意義的作品問世,如白先勇、聶華苓、陳若曦等(於梨華等雖一直未歇筆,但已不在文壇主流),顯然,他們已不能再作為當今海外文學的主要代表。然而,當我們翻開任何一本研究海外華文文學的專業刊物,看到的幾乎還是那幾位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儘管學術界一直在呼籲"尋求突破",渴望從文化學的角度,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從性別作傢的角度,渴望更新固有的研究觀念、研究方法,但卻仍在原地旋轉不前,不斷地翻炒冷飯,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資訊的缺乏和距離感的隔膜,例如象《白雪紅塵》這樣的優秀留學生作品竟在很長時間內國內的許多研究者根本就沒有讀到。
世紀之初,由海內外聯手合編的一部《名傢散文精選》,開篇是說選錄了20世紀50年代至今來美定居的華文作傢的散文作品。打開目錄,與國內出版界所出版的無數海外作品集一樣,所收集的作傢依舊是以白先勇、陳若曦、聶華苓、琦君、王鼎鈞、於黎華、趙淑俠等為主,雖然間或也選錄了一批像喻麗清、紀弦、簡宛、非馬、蓬丹、曉亞、吳玲瑤、程寶林、張攘、戴文彩等中生代作傢的作品,但看得出,編選者基本上還是沿襲着多年來固有的臺灣背景海外作傢群的架構,而沒有作出任何突破性的開拓。(而另外一本由中國作協編譯中心鼎力編輯出版的《美國華文作傢作品百人集》,編者對作傢的選擇雖試圖橫掃東西海岸、縱橫南北,但仍是由於資訊的匱乏,表現在文章的摘選上給人以相當片面的遺憾。)在國內被譽為是最早開始海外華文學研究的《華文文學》,在2001年的新世紀之初,最新出版的雲集百傢的大型論文集《期望超越》中,研究的開篇主題依舊是陳年老話白先勇,外加故人張愛玲。倒是早先由顧聖皓、錢建軍兩位主編的《北美華文創作的歷史與現狀》一書,可謂在資料性方面作得比較細緻全面。該書第一次用歷史性的眼光回顧北美文壇的發展綫索,尤其是突出了地域性考察的縱橫風貌,也特別註意到了新一代作傢在北美文壇的涌現,給人略有耳目清新之感。衹可惜此書未再能深入,研究的層面仍顯單薄。另外,我們的研究者多年來衹註重作傢作品的個體研究,卻沒有宏觀把握的恢宏氣勢,而更少能夠從人類生態文化演進的角度來考察文學意義的演變,比如我們對網絡作傢的學術上的判斷,還有如何從地域文化來把握文學的走嚮,從性別角度來分析文風繼承的異同,更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挖掘作傢內心真正的創作源泉等等,都是目前我們十分匱乏的留白。
北美華文創作的總體成就當我們宏觀地考察"北美文壇"的八面來風時,不禁想起作傢於梨華女士說過:"海外華文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延伸",這已經成為海內外所有作傢的一個共識。然而,究竟如何研究這一群身份模糊、筆墨不拘的創作群體,又不禁令人感到睏惑。"文壇"這兩個字的內涵和外延顯然遇到了些許挑戰。
海外作傢群首先的一個特點就是"變"字,作傢的身份特徵在"變化"中極難辨認,多數筆耕者恍若流星般閃過,衹有少數的纔如七星北斗般固定在默默耕耘。這樣的創作局面很容易讓人想到"五四"時代的新文學初期,沒有任何規範,有的是創作抒懷的激情。
"五四"時代文學的激情主要是來自對舊文化的反叛和清算,而當今海外的作傢的欲求則更多是直接面對中西文化衝擊的思考。所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整體海外作傢創作的肯定首先是他們在文化精神上的突破。
北美華文作傢的另一個特點是在雙重文化背景下寫作,無論表現離愁別緒還是榮辱沉浮,他們的精神層面都打印着痛苦掙紮的痕跡。他們的作品與中國本土以及臺灣本土、香港本土、東南亞本土的作傢有着截然的不同。
在北美文壇,首先與讀者作直接廣泛交流的是各大中文報紙的副刊,幾乎所有的中文報紙都在努力開闢自己獨有的文學園地,由此而産生了一個個培養作傢的搖籃,並産生最快捷的現實影響,這應該說是一個有形的廣泛被矚目的文壇。與此同時,另一個無形的千軍萬馬的文壇正在勃然生長,那就是如雨後春筍的"網絡文壇"。當然,這些作傢又都毫無例外地在自己的本土出版著作或發表文字,將海外自由的創作風氣融匯在海峽兩岸。
如果再橫嚮地考察北美作傢隊伍的建構,基本上有三大群體:一是六十年代由臺灣赴美的留學生作傢,他們的確曾一度創造了海外華文文學的高潮,其特點是學貫中西,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深厚的依戀難捨之情。這一批留學生作傢,後來大都演變成了美國高等學府的中國文化研究者,從而以學者的形態取代了早期創作上的激情。美華文壇的第二大創作群體是老一代的華僑作傢,他們出身各異,教育水準不同,但都歷經世事蒼變,倍嘗人生艱辛,提筆創作或記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寄情言志,作品有濃郁的生活底藴。美華文壇的第三大創作群體就是正在日益壯大的大陸新移民作傢群。他們的特點是年輕氣旺,視野開闊,目光敏銳且出手快,表現出相當高的文化素質,多數作傢在出國前即有筆耕的修煉。這一特定的作傢群普遍被認為是北美文壇的後起之秀,創作前景不可限量。
不錯,早在五、六十年代,來自臺灣的白先勇、聶華苓、於黎華、王鼎鈞等,"面對陌生的新大陸的疏離隔膜與無奈,遙望故國,表現自己那揮不去的的落寞孤絶與鄉愁,以及對西方文明不棄不離的復雜情感。他們對生命深邃雋永的感知,對中西文化情愫的纏綿與放達,對自我生存狀態的思辨,對歲月滄桑的嘆息,無疑是旅美華文作傢留給海外文壇的藝術瑰寶,也是一個時代在美華人族群的心態寫照"。到了七十年代後期,隨着中國國門的洞開,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學子開始涌入美國,他們帶着自己紛繁各異的自身經歷,滄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撲入這個全新的國都,其感覺之敏銳可謂紛紜復雜、跌蕩起伏,或許是時代的變化,或許是心智的成熟,比諸上一代作傢,在洶涌而來的美國文化面前,他們顯得更敏感更熱情,同時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辨精神。他們減卻了漫長的痛哭蛻變過程,增進了先天的適應力與平行感。他們濃縮了兩種文化的隔膜期與對抗期,在東方文明的堅守中瀟灑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們中很快就涌現出一批有實力、有創建的作傢和寫作人。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聞到東西融合的氣息,也能觀覽到"地球人"的視野與感覺。他們的創作,已與"草根文學"有了截然的不同,所表現的也全然不是早期來美華人的精神心態,這是發表在2001年《小說界》第三期作傢張抗抗在紐約召開的"華族對美國的貢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真知灼見。這篇題目為《強心錄--中國當代文學中所描寫的美國華族》的發言,儼然是對北美華文文學的一次大掃瞄。
在張抗抗看來,早期的新移民作傢有來自上海的女作傢王周生,她所寫的長篇小說《陪都夫人》,表達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異土的尊嚴和作為女性的自尊。同樣主題的作品還有:嚴歌苓的短篇《慄色頭髮》、《拉斯維加斯的謎語》、《女房東》,常罡的短篇《詩人的白襯衫》,高小剛的《紋斯船長》等。而在表現"自強"主題的作品則有:嚴力的小說《血液的行為》、薛海翔的《早安,美利堅》。在表現追求新的自由理想主題方面的作品還有:於蒙的短篇《名人老古和他的室友們》,戴舫的中篇《哥倫比亞河𠔌》、查建英的中篇《叢林下的冰河》等,表現的都是對西方文化認同而又時感惶惑和睏擾的心態。而在這之後,影響較大的作傢、作品又有錢寧的《留學美國》、陳燕妮的《遭遇美國》、《告訴你一個真美國》、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曹桂林的《緑卡:北京姑娘在紐約》等,雖說仍是相當地不全面,但其中對北美"新移民文學"的高度肯定卻是令人敬佩。
然而,判斷整個北美華文學的成就,除了近距離的作傢觀照,更需要宏觀格局的整體把握,如果沒有這樣的俯瞰,又如何能確定個體作傢在文壇上的坐標?剖析發表的文字在整體格局中的意義?在這裏,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層面,作北美文壇縱橫發展脈絡的宏觀考察。
副刊文學在海外文學的大園地中,最醒目的文學之島應說就是"副刊文學"。因為報紙的"副刊"是最快捷接近讀者的傳媒載體,迅速又普及,相比起書店裏流星閃爍、寥寥難尋的作傢新作,這是一個被更多人所看見的文壇。而在衆多的各類華文報刊中,又以北美《世界日報》的"副刊"最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幾乎生活在北美的筆耕者,都曾將目光投嚮這塊峰巒疊嶂的緑島。所以,研究北美的華文作傢,不能不首先關註這片緑色茵茵的草地。
首頁 - 藝術文化資料 - 國學 - 域外文化
論北美華文文學
[作者:陳瑞琳] [2007/1/18]
所謂的"副刊文學"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世界副刊》的散文版,一部分是《小說世界》。我們多年來研究海外文學,衹關心小說作傢的成長,其實在海外的文壇,大多數的筆耕者是在散文的園地耕耘,海外天地的寬闊和情感的自由,抒寫性靈的文字尤其精彩紛呈,應該引起學術界的註意。在散文創作的領域,作傢們不僅僅衹是拘泥在鄉愁的懷戀和精神上的何去何從,而是在極其縱橫深入的領域表達自己獨特的認知世界。
在"副刊文學"中,有犀利精緻的時事隨筆(如加拿大著名專欄作傢丁果先生發表在《世副》上的"楓葉傳真"係列),有敘事抒情的小品(如女作傢吳玲瑤的幽默小品),主題雖多樣,但篇篇都有作者自己的寫作特色和藝術追求。而在這些文字中,尤以"報導文學"的成就為最矚目。所謂的"報導文學",範疇非常廣泛,既具有現實的真實價值,又能突現文采的魅力,而對於寫作者來說,則更容易從身邊下筆,因而便成為海外作傢最擅長的創作體裁。在"世界副刊"上,讀者常常會讀到清新而感人的佳作,有寫親情的,裏面充滿了往事的追憶,時空的過濾加上故土故人的親切給人以情感的震撼。有寫旅行的故事,因為在海外,旅行的區域就極為廣阔,風土人情的描繪更具有文化衝擊的深度。如餘光中先生所寫的《莫斯科之行》以及中國的"山東之旅"。近年來還流行主題旅行文學,如"咖啡館之旅"、"博物館之旅"等,如作傢張耀走訪歐洲知名的咖啡館,攝影並撰文介紹,寫出了咖啡館歷史,也寫出了文豪大傢與咖啡館的文化聯繫。另如作傢成寒走訪文豪故居,寫出了《推開文學家的門》。此外,北美作傢也常常致力於真實人物的描繪,筆下有實業傢,也有藝術傢,如紐約李秀臻所寫的《風雲華人》,達拉斯溫英超的《並購之神王嘉廉傳奇》、舊金山劉曉莉的《回響--蔡一紅傳》,加州作傢鄧海珠所寫的《硅𠔌傳奇》、《華裔網路英雄傳奇》等。在《世副》上,近年來還有飲食文學的開拓,這方面尤以旅居加州多年的女作傢周芬娜的成就最為突出,她的作品有《日本的拉麵文化》、《繞着地球吃》、《帶着舌頭去旅行》《在美食中品味傳奇》,她寫的"鬱達夫與杭幫菜"、"魯迅與紹興菜"等膾炙人口。在"副刊"散文的寫作陣營中,還有不少作傢抒寫大自然的景物,如芝加哥作傢楊美玲所寫的《大自然的探索》、《啜引一杯甜蜜清泉》。還有的作傢喜歡探索歷史的回響,如加大教授張錯的《黃金淚》,探究的是十九世紀華工的血淚史,其價值相當可觀。此外,報導文學也特別關註各類社會問題,直接影響現實生活。在北美,諸如移民、小留學生、人蛇集團等問題,不少海外作傢均以此為題材,深入探討,期望引起社會的關懷。這方面的作品如加州作傢丁曙的《你為誰討回公道》,作傢楊樹清的《天堂之路--掃瞄新移民在溫哥華的浮生現象》和《消失的衛星孩子--世紀末臺灣小留學生的東西碰撞》等。從這個意義上,海外的《副刊》報導文學,正方興未艾,已成為文壇不可忽視的一個創作領域。《世界日報》"副刊"常任主編田新彬女士曾發表演說:"報導文學在海外是一特殊的文類,它既有真實性、客觀性,又有文學技巧,它化身在文學之中,有着極為廣阔的發掘領域"。
在報刊文學的"小說世界"中,更是追隨作傢創作的時代步伐,力求將最新、最好的小說及時奉獻給讀者。所以,我們就在"世副"的小說欄中讀到了嚴歌苓的《無出路咖啡館》、韓秀的《團扇》、哈金的《炸雞店》、瀋寧的《陶聖樓記》等一係列新老作傢的小說作品。更難得的是,《世副》常常舉辦各類文學徵文大奬賽,得奬作品更是讓讀者打開眼界。
西汶藝術網
在北美,除了盛名卓著、風靡全球的《世界日報》,還有美、加、港人喜愛的《星島日報》,有文人鐘情的《明報》,還有《國際日報》、《僑報》,以及雄居一方的《美南新聞》、《達拉斯新聞》和新移民創刊的《美中時報》、《神州時報》等等,再加上各類特色的地方周報、周刊,幾乎每一個副刊的欄目都赫然地顯現着新一代作傢的名字。最有趣的一個事實是:一嚮以臺灣背景作傢為主力軍的《世界日報》,竟然在世紀末大規模刊登大陸知青"洋插隊"的新移民人生故事,一時間在文壇蔚然成風,由此充分可見"副刊文學"的影響力。
留學生文學關於海外新一代留學生文學的成就,中國復旦大學海外文學研究專傢李安東教授曾這樣認為:"20世紀末的留學生文學表達了留學生對彼岸烏托邦的集體幻滅,以及由此生出的生存迷惘。"並且認為這個時期的留學生文學缺乏深度的思考和深刻的批判力,"
西汶藝術網[http://www.artx.cn]
往往是故事取代了語言,經驗取代了文學,認同取代了反抗,放棄了對文學價值的追求",結論是"這些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歷史願望、思想命題、文化精神、人格力量與五四新文學所要求的相去甚遠。"(1)這樣的看法乍看尖銳犀利,但實則不然。
縱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如果說八十年代新時期文學的浪潮是對"五四"精神的再繼承和發揚,那麽到了九十年代,海外新一代大陸留學生文學的發端和濫觴,則是對西方"科學"與"民主"精神近距離的全面撞擊和痛苦反思,它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意義非同尋常。
回顧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臺灣掀起"出國潮",涌出一批年輕而成熟的作傢,遂掀起"留學生文學"的巨波大瀾,於是有了以於梨華、白先勇、歐陽子等為代表的"紐約客係列",其作品充分表現出早期留學生文學所具有的基本特質,在"無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與抗拒"的文化衝突中苦苦尋找自己的位置,同時在事業、國傢、愛情、婚姻的漩渦中開始走近"移民文學"的前沿。
到了七十年代,由於海外"保釣運動"的烽起,再加上臺灣的思想解凍,大大推動了海外華文文學的創作。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王德威教授評列,此時的代表作傢計有劉大任、李渝、李黎、郭鬆芬、張係國、陳若曦等人,這個時期的留學生文學已越出了個人情感的囹圄,而多了一層政治的關懷。
到了八十年代,是北美海外華文創作百川匯流的年代。一方面是由於海外中文報業的加盟,《世界日報》、《中報》、《中國時報》、《星島日報》、《明報》等都紛紛擴大副刊,另一方面又恰逢各路作傢雲集,尤其是大陸留學生洶涌進軍北美,挾進"思想解放"的浪潮,遂造成海外創作園地空前的熱鬧,可謂流派不一,聲音各異,呈現出各階層移民生活"戰國爭雄"的局面。這個時期,"留學生文學"的創作主體已開始轉換為大陸留洋的新學子,雖然早期的創作多表現打工屈辱、前途迷惘、陪讀衝突、奮鬥艱辛的簡單生活圖畫,但很快就出現了越來越成熟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留學生文學"作品,從而誕生了能夠與早期留學生文學代表作《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相比美的優秀長篇《白雪紅塵》等作品。
進入九十年代後,應該說是海外華文文學的豐收期,有人譽為是"世紀末的華麗"。
各傢報刊園地稿源豐盛,中長篇層出不窮,再加網絡文學的興起,兩岸出版界又密切關註海外創作,遂造成海外作傢創作的高潮。尤其引人矚目的現象是兩岸作傢以及新老移民在創作視點上的差距逐漸縮小,歷史造就的悲情已經淡化,共同關懷的民族以及社會的焦點甚至表現出題材選擇、藝術風格上的融合之勢。
長篇佳作《白雪紅塵》,無疑是九十年代新移民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令人深思的是,與其它的新移民文學作品不同,它在海外的影響竟遠遠超過了它在國內的反饋,這,也許正可說明該作品在表現新移民靈魂衝突的真切所在。《白雪紅塵》所涉及的主題,是一代新移民在海外如何重新尋找自己的人格位置、又如何面對感情天平失衡的痛苦,這幾乎是每一個海外遊子所共同經歷的心路歷程。震撼人心的結論是最後男主人公放棄了異鄉無奈的漂泊,離開了自己曾經深愛的妻子,回到了自己渴望生存發展的祖國。小說完全不是愛國主題的演繹,而是靈魂無所依托的掙紮。尤其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是表現婚姻愛情在新的生存環境下炙烈的考驗,經濟地位的變化導致的情感天平的錯位,東方文化下男人的價值觀被徹底地粉碎,這嚴酷的現實造就了一代學子悲劇的故事。
也有不少讀者認為《白雪紅塵》表現的是一種弱者的哲學,但即便是那些戰勝了移民新環境的成功者,又何嘗不是經歷了煉獄後而鳳凰再生呢?!《白雪紅塵》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與於梨華女士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等駕齊驅,而且在主題上有了更高的超越(該小說作傢閻真,其創作功力可由他在國內新得奬的轟動作品《滄浪之水》得以再次證明)。
西汶藝術網[http://www.artx.cn]
根據國內海外文學研究資料,中國大陸新時期較早發表留學生文學的陣地首推上海的《小說界》。從八十年代中期,《小說界》先後發表了查建英的《留美故事》係列和中篇《紅螞蟻》,易丹的中篇《天路歷程--一個留美的故事》,88年正式開闢"留學生文學"專欄,一時間作品雲集,對於推動"留學生文學"的傳播可謂功不可沒。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各傢主要雜志也紛紛競相刊登留學生題材的作品,成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文壇的一個特別景觀。據資料顯示,國內出版的第一部留學生小說集是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遠行人》(作者阿蒼),作者的創作傾嚮多表現個體在海外的艱難奮鬥及生存狀況。可惜的是,目前還很少有研究者能夠全面收集到海外報刊所發表的一係列留學生題材的小說作品,例如筆名為"樹明"的係列中篇,其故事麯折,人物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國內的評論界則普遍認為查建英的《叢林下的冰河》和蔣濮的《東京沒有愛情》為海外"留學生文學"中的上乘之作。(註)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由於海外留學生的普遍思考,一代人共同的內心焦慮和情感失落以及社會文化的根本衝突逐漸浮現出來,作傢的筆下更多的是冷靜代替了傾訴,審美的意象代替了紀實的故事,於是誕生了閻真所寫的《白雪紅塵》這樣的峰巒作品,這部小說所表現的"人"在生存環境中的悲劇性扭麯,其深刻的震撼性至今並沒有被學界所充分地認識。
新移民文學海外新移民文學的創作,源自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留學生文學,所以,八十年代應該說是新移民文學的醖釀積澱期,大量學子負笈海外,生活的巨變、情感的考驗、文化的衝突、人生的何去何從,正在越來越多的新移民靈魂裏翻捲着創作衝動的風暴。人們的目光已不再是個人短暫的傳奇經歷,而是思考這一代人在海外所面臨的普遍境遇和命運。其中很多作者,由於大多正處在異域的競技場上,所以衹能是藉喘息之際短兵出擊,所創作的小說作品筆端粗礪卻熱氣噴薄,然而這正藴育着一代新移民文學扛鼎作品的出現。
九十年代應該說是海外新移民文學嚮縱深發展的繁榮期,無論是從生活積纍的廣度和深度,還是表現在文學精神的覺醒與升華上,海外新移民文學真正開始展現出自己成熟的個性和藝術特徵。這個時期,表現海外新移民精神歷程的長篇巨著層出不窮,其中有張翎的《上海小姐》、嚴歌苓的《海那邊》、張慈的《浪跡美國》、雷辛的《美國夢裏》、李舫舫的《我倆--一九九三》等一大批長篇小說的問世,塑造的人物已相當豐滿,主題亦走嚮博大深厚,為我們留下這個時代生動的面影。所以我們說,新移民文學發端於八十年代後期,濫觴於九十年代,經歷了由浮躁、粗糙到沉潛、過濾的初級階段,從單純描寫個人沉淪、奮鬥、發跡的傳奇故事,已逐漸走嚮對一代人命運的反思,對中西文化夾縫裏的新移民文化心態的表現,進而對生命本身價值的探討。年輕一代如何在海外創立華人的新形象,如何在經濟、政治地位上尋求突破,又如何營造自己民族的文化環境,就成為新移民文學聲勢浩大的主旋律。
毫無疑問,近二十年來,"新移民文學"的創作在海外的華文文壇占據着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雖然說早期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以及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失之於表現新移民生活的淺陋,但卻不能不承認這些作品為北美"新移民文學"的發端開山之作,它們的問世,不僅強烈地刺激了海外新移民的創作,同時也調動了海內外讀者對"
新移民文學"的熱切關註。
縱觀海外新移民文學的色彩斑斕和蔚為壯觀,走過近二十年的風雨探索,無論是從社會人生的積纍,還是從文學意識的醖釀和崛起,應該說,涌現新移民文學成熟作品的時代已經來臨。這裏所說的"成熟",不是曇花一現的流星,也不是一時炒作的喧囂,而是指一批具有穩健精神特質的里程碑式作傢的誕生,他們猶如綿嶺之峰,支撐着新移民文學的骨脈,輝映着這個特殊的時代。
西汶藝術網
以小說傢論,堪稱本時期"新移民文學"優秀代表的作傢當首推旅居舊金山的嚴歌苓,她目前被譽為是北美地區最具實力、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新移民作傢之一。這一方面是因為嚴歌苓較早開始在新大陸執筆創作,而且在出國前就曾著有長篇小說《緑血》、《一個女兵的悄悄話》、《雌性的草地》等,因此,她的執筆創作就比同時期的新移民作傢有了較高的藝術起點。更由於她曾進入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深造英文寫作,遂使得她筆下的文字浸染了西方小說的細膩和情緒流動,遂形成了她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異域生活的切換,用她自己的話說是"生命的移植",竟全面激發了嚴歌苓潛在的創作才情,在海外,她纔真正開始觸摸和挖掘自己最喜歡表現的題材領域--即人性在各種時空磨礪下的扭麯和伸展,由此她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嚴歌苓對於文壇的貢獻是她擅長於描寫"邊緣人的人生",尤其是"邊緣人"最隱秘的人性世界,即在異質文化碰撞中的人性衝突,而她最醉心表現的則是人性柔弱的一面,從而給讀者展示出現代社會冷酷無情的一面。顯然,她所表現的已遠遠超越了"鄉愁文學"的範疇。她後來也把目光流放到中國的過去,如《天浴》、《人寰》,以她個人隱秘曖昧的痛楚體驗,來融進傢族與民族的傷痛。她筆下的痛楚和傷感,既來自她所經歷的時代,更來自於她個人獨特的悲觀體驗。嚴歌苓小說的突出特點是客觀、冷漠,曖昧而充滿歧義,她的語言靈動、俏皮和細緻,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應該說,嚴歌苓最擅長的體裁是短篇小說,她能夠在尺幅之內字字珠璣,窺探出人物性格的無限張力,如她的成名作《少女小漁》中的短篇精品。不過,嚴歌苓的海外創作甚豐,內容亦不拘一格,有描寫"知青"命運的《天浴》(後被陳衝拍成同名好萊塢電影),有表現舊金山老移民生涯的風塵故事《扶桑》,有自轉體的長篇《人寰》,有《海那邊》(電視劇為《新大陸》)訴說新移民的滄桑歷程等。她的作品因為窺探人性之深,文字歷練之成熟,在臺灣、香港、及北美文壇頻頻獲奬,《少女小漁》曾獲臺灣"中央日報文學奬"小說類第二名,《女房東》曾獲"中央日報文學奬"小說類第一名,《學校中的故事》曾獲香港《亞洲周刊小說競賽》第二名,並一連奪得《聯合報》短篇小說首奬及《中國時報》百萬小說徵文奬等等。但是,我們也看到,嚴歌苓近年的創作為了追求立意上的"奇崛",正不自覺地陷入"象牙塔"閉門造車的囹圄,她由於遠離新移民血肉徵戰的沙場,而是自己閉門苦索,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在誇張中形成強烈的形象和故事",從而距生活的源頭愈來愈遠,文字的熱力也開始減弱。另外,嚴歌苓在駕馭長篇宏製上顯得有些心力不足,主要體現在結構衝突的散亂,不如她的短篇那麽玲瓏剔透。
在北美新移民文壇,另一位成就斐然、聲譽鵲起的女作傢當數遠在多倫多的張翎,她的主要成就則體現在海外新移民文學的長篇創作領域。張翎首部風格成熟、眩人耳目的作品是她的《上海小姐》(原名為《望月》)。這是一部風格相當奇特的小說,奇就奇在她能將海外如火如荼的生活有意納入在陳年舊事的煙雨中娓娓道來,從而超脫了新移民文學普遍的浮躁,從而熔鑄了一種傳統與現代奇妙交合的典雅風範。小說寫的是原上海灘聞名遐爾的大亨孫三圓的外孫女孫捲簾、孫望月、和孫踏青飄零到加拿大多倫多,歷經情感、事業、生活的風雨坎坷故事。作品讀來象時空釀就的美酒,醇厚悠長,尤為可貴的是作品始終貫穿着歷史交叉的綫索,由此塑造的人物戲劇性的命運就更加意味深長。長篇《望月》,透露出一個遠居塵囂之上、冷眼靜觀世態風雲的女性作傢纖柔豐盛的浪漫情懷。《望月》的出現,給人的感覺是恍若迷亂的星空忽然亮起一顆座標的北斗,暑熱的北美文壇頓時有了秋的純熟和清爽。於是,我個人曾經推舉《望月》是海外新移民文學創作中代表着全面成熟的一部峰巒作品。之後,我們又看到張翎的另一部長篇力著《交錯的彼岸》的問世,從此相信,加拿大,這塊被新移民的血肉暖得滾燙的土地,終於孕育出了自己風華絶代的文學女兒!
張翎小說的魅力首先體現在歷史時空的風雲磅礴與女性纖柔的完美結合。她的小說,首先引人入境的是她的語言。在北美的新移民文壇,歷史蒼變,時空轉換,二十年來,斑駁的異鄉故事如雨後春筍,但是,情感的焦燥往往流露在文字的粗礪和急迫,可是,讀張翎的小說,迎面而來的是一種遙遠的冷靜,是距離感的清涼,象是一個塵外的人娓娓訴說着塵內的故事,隔着一層軟軟的紗,那"紗"就是張翎身心畢露的文字中獨有的纖柔和溫暖。從《望月》裏的上海金傢大小姐走進多倫多的油膩中餐廳,到《交錯的彼岸》中那源於溫州城裏說不清道不白的愛恨情仇,張翎是刻意地鋪遠了紙、舉高了筆,再融進她生來的女性堅韌與寬懷,把這個時代風雨交加的異域故事寫得如此遼遠,如此具有《紅樓》遺風。
西汶藝術網[http://www.artx.cn]
張翎小說的又一個特色是她用愛情的網狀鎖鏈構築起恢宏的長篇結構。有很多好作傢,文壇上雖馳騁得久,並不能輕易作長篇,或者寫了,也不算成功,包括那些在國際上獲文學大奬的高手。不是文字的能力,而在結構的缺陷。駕馭長篇,不僅僅是故事中人的關係,事件的關係,結果的走嚮,而是那隱含在世界的表層背後最自然最微妙的邏輯,那是一種冥冥中的偶然,是意外之後的協調。縱觀張翎的長篇架構,大氣磅礴,抽絲剝繭,完全是大傢的風範。她走筆的方式,常常是看似不經意,實則運籌帷幄,人物的命運跌宕奇突,卻又隱含着內在的必然。如果說《望月》的結構還衹是綫性發展的過去與現在,那麽在《交錯的彼岸》中,作者則純熟地駕馭了鎖鏈套環式的網狀結構,兩岸三地,立體交錯,恢宏纏綿地演出了一幕人生交接的悲喜劇。
張翎,1986年赴加拿大留學,1988年獲加拿大卡爾加利大學英國文學碩士,1993年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聽力康復學碩士,爾後成為多倫多一傢醫院聽力診所的主管,這中間十多年所走的移民路,此中甘苦唯有她心知。張翎八十年代開始執筆小說創作,海外發表的主要報刊有《明報》、《世界日報》,國內有《收穫》《十月》等,受部長篇《望月》出手不凡、文名鵲起,之後的中篇有《江南篇》、《尋》、《丁香街》、《花事了》、《夢裏不知身是客》等,短篇則有《警探理查遜》、《團圓》、《盲約》、《女人四十》、《遭遇撒米娜》等,《交錯的彼岸》是她的第二部長篇,也是她厚積勃發的又一個里程碑。
在北美文壇,除了嚴歌苓、張翎這樣成熟的女作傢,"新移民文學"的園地可說是衆人拾柴的火焰,是涓流匯合的潮水。張慈的《浪跡美國》、盧新華的《細節》、薛海翔的《早安,美利堅》《情感簽證》、宋曉亮的長篇《涌進新大陸》《切割痛苦》以及嚴力、林燕妮、張詠霞、張索時、陳惠琬、樹明、李舫舫、白帆等各地的作傢都奉獻出了自己傑出的作品。
曾經在北美創辦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刊物《北美行》,一直在致力於"新移民文學"的耕耘發展。近幾年加州創辦的《美中時報》,更側重於突出大陸新移民的長篇創作園地,成為推波助瀾新移民文學的又一典範。而加州的《美華文學》及美南新創辦的《華人世界》雜志都在為推出一代"新移民作傢"而不遺餘力。
網絡文學論及海外的當代"新移民文學",不能不矚目到方興未艾、如火如荼的網絡文壇。其實,網絡文學一直在伴隨着"新移民"成長的腳步,它是融作者最廣泛、創作題材最快捷、讀者最衆的一個文學園地,尤其是在北美,中文電腦網絡雜志已成為傳播華文文學創作的最佳途徑,並成為知識分子階層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
在北美,就網上文學來看,影響最早的當屬1991年創刊的全球第一傢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可謂首開新移民電腦創作的先河。全年52期的《華夏文摘》,再加文學增刊,總計達上百萬字,從1991年第四期的第一篇留學生小說《奮鬥與平等》,到後來連載的《回國求職隨筆》,都在留學生和華人社會中引起極大反響。
繼《華夏文摘》之後,全球電子刊物如雨後春筍,影響較大的有美國的《新大陸》、《威斯康辛大學通訊》、《布法羅人》、《未名》,加拿大的《新語絲》(該刊是目前以創作質量和數量著稱並傾心致力於純文學事業的高水準電子刊物,其中的作品廣被轉載)及《楓華園》、《紅河𠔌》、《聯誼通訊》、《窗口》,其中的"楓園聊齋"、"環球採風"等欄目頗受矚目;北美還有水牛城編發的《花招》文學月刊,這是北美地區女作傢的一個專刊,其中有"女作傢文庫"和"花會"通俗小說選刊等;在日本,有《東北風》,其中包括"娛樂天地"、"尋找大師"、"當代作傢評論"等欄目;在歐洲,有《橄欖樹》文學月刊、《鬱金香》、《華德通訊》、《真言》、《北極光》、《美人魚》、《利茲通訊》、《隆德華人》等,還有專重評論的《東西論壇》、專門登載歐洲風情及人生與旅行的《一角》等。另外,特別應該關註的是《美洲文匯周刊》和《中國與世界》兩傢網上雜志,他們橫貫中西文壇,新老作傢並舉,架起了國內與海外文壇交流的學術橋梁。
在這近百種電子文學刊物面前,涌現出一大批網絡作傢,有些化名,無以考證,有些又如流星閃過,光彩奪目卻瞬息間消失。值得研究的如網絡詩人方舟子,他作為《新語絲》雜志的總編輯,頗有遠見地強調海外文學多以表現懷舊和描寫文化衝突為訴求,並認為中文國際網絡是漢語流放文學的肥沃土壤。
論及到新移民"網壇"的實力派作傢,"少君"的名字是被廣泛矚目的。這位本名為錢建軍的創作多面手,1991年即開始在網絡雜志上露面,之後一發不可收地發表了數百萬字的小說、詩歌、散文和報告文學,才氣可謂橫貫海峽兩岸,並一舉成為北美華人網絡文學的重要作傢。
曾任北美華文作傢協會北德州分會會長的少君,曾出版過《五星旗下啓示錄》、《西部報告》、詩集《未名湖》、小說集《奮鬥與平等》、《願上帝保佑》、《大陸人生》、《大陸留美學生檔案》、《新移民》、《一隻腳在天堂》、《活在美國》、《活在大陸》《人生筆記》、《網絡情感》、《愛在他鄉的季節》、《西域東城》以及最新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少年偷渡犯》等,作品體裁遍布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作品在海內外各大報刊發表,廣受歡迎,尤其是在近萬傢中文網站,影響甚大。香港、臺灣、美國、中國都出版了他的力作。他影響最大的作品當屬他自九七年動筆連續創作了五十萬字的一百篇《人生自白》係列,其中所采寫的人物三六九等,各形各色,從廚房裏無奈的大廚,到澳洲淪落的"洋插隊"小姐,從紅塵掙紮的演員,到情場可憐求救的"ABC",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斑駁陸離的海外人生"清明上河圖"。人物雖是"自白",但血肉已呼之欲出,個個浮雕般鮮活透明。由於《人生自白》係列所表現的真實感人,氣韻生動,不僅在網上廣為傳閱,而且各傢中文報刊均爭相轉載。"少君"的可貴,在於他沒有職業作傢的種種禁錮,雖不是小說傢的精思謀篇,但卻洋溢着來自生活深處的咄咄底氣。在他的筆下,完全是性情所致、天馬行空,更加他豐盛的人生體驗以及縱橫東西方文化的精神頓悟,遂使得他的創作熱泉奔涌,不尋規矩卻自成方圓。《人生自白》的價值的並不僅僅在於人物戲劇化的傳奇故事,而是凝聚着作者對海外人生的冷靜關照以及對碾在生存車輪下如泣如訴生命的理性關懷,這一精神高度,界定了錢建軍為當代新移民文學所做的重要貢獻。 少君早年出身於北京大學物理係,他的人生經歷從學生、工人、工程師、記者、學者、教授,直到跨國公司的經理、總裁,可以說經歷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廣阔豐富的人生。更因為他從東方橫跨西方,跨越時空的感受,纔使得他在觀照大千世界百態人生的時候能夠臨空俯瞰,從而在創作上有相當高的起點。因此,他半路裏殺出,筆鋒之健卻讓專業作傢驚目。少君影響最大的作品當屬他自1997年開始創作的百篇《人生自白》係列(後結集為《奮鬥與平等》、《願上帝保佑》),可謂寫盡了海內外人生的當代"清明上河圖",人物栩栩如生,文字鮮活透明,其中藴含的飽滿的生活積澱和生命激情,實在讓人驚嘆不已,其敘述語言的真實魅力和深刻性撼動人心。這些作品不僅在網上廣受歡迎,而且各界報刊爭相轉載。據悉,目前至少有一萬傢中文網站刊有少君的作品,讀者反響熱烈,至此少君文名大盛。
少君創作的意義首先是他努力打破傳統作傢與讀者交流的格局,他不是首先從油墨紙香中呼應讀者,而是先從電腦屏幕的網絡上嚮我們一步步走來,可以說,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成全了少君的創作激情。在藝術風格上,他找到了一種介於小說與報告文學、虛構與寫實相結合的創作文體,他成功地運用了自己把握生活的機智和文字修煉上的簡潔,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寫作優勢,同時也找到了這個時代特定的千萬讀者。少君對於海外文壇的貢獻,不在於他提供了怎樣的宏篇巨製,不在於創造了怎樣復雜的人物典型,而是在他的筆下描繪了一個特定時代最豐富最廣阔的社會圖捲。少君的努力,正顯示了網絡文學的實績。
西汶藝術網
紀實文學在北美的華文文壇,紀實文學一直在新移民的創作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一方面是現實人生的彩色斑斕刺激了作者的表現衝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海內外讀者對異域生活渴望認知的欲求。
在紀實文學的範疇內,除了老作傢趙浩生的《中國學人在美國》係列作品外,也涌現了不少的新人佳作,如錢寧的《留學美國》、瀋寧的《美國十五年》、張敬民的《美國孤旅》、穆京虹的《在美國屏風上》等一係列長篇巨製。
在這個創作領域中,較早耕耘的首先是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執教於美國耶魯大學並負責撰寫《海外觀察》專欄的老報人趙浩生先生。他先後出版的著作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聲音》、《漫話美國新聞事業》、《漫話美國總統選舉》、《漫話美國青年》、《中國學人在美國》、《鸚鵡蠃號的故事》、《格林徵空記》、《肯尼迪夫人》等,作品對美國社會的某些重要層面有精細深刻的描繪,表現出一個新聞報人獨特而敏銳的感悟力。
從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紀實文學也順應着新一代"留學生文學"發展的浪潮迅速豐收壯大起來,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首推錢寧的《留學美國》。《留學美國》一書是一部宏觀俯瞰性的報告,它在藝術上的價值雖然無法與《白雪紅塵》及其它長篇相比,但卻是一部難得的反映當代留學生命運的全方位報告文學。由於當代"新移民文學"的發端就是從"留學生文學"開始,因此,全面地表現當代大陸留學生、留學人在海外的各種生存狀態、各種精神追求以及各種榮辱得失,便成為海內外文壇關註的焦點,同時也成為海外新移民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參照。除《留學美國》之外,也有象張敬民等所寫的《美國孤旅》這類的人物故事,衹可惜作者大都如流星般閃過,真正執着不懈且努力創作有成的當數近年來突現的紀實文學作傢瀋寧。
瀋寧,八十年代初來美國,算是新移民中早期的開拓者。他先是留學,飽嘗寒窗之苦,又備受孤獨之煎熬。拿到學位後,開始奔波在東西海岸闖蕩,深入美國社會各個領域,體味比一般留學人更為廣阔的社會人生。在充分的生活積纍和情感藴積的基礎之上,瀋寧開始了他一係列宏篇巨製的創作。目前已經出版的作品有《美國十五年--我如何闖入美國主流社會》、《戰爭地帶--目擊美國中小學》、《商業眼》及長篇小說《陶聖樓記》等。他的作品沒有眩目的光環,但內容卻是字字見血,可說是目前為止新移民文學中表現美國社會最真實、最全面的力作。瀋寧因為早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係七七級的紮實功底,再加上美國衣阿華大學的比較文學碩士的操練,所以他的文字出手後立即表現出不凡,用筆底氣十足。
紀實長篇《美國十五年》寫的是瀋寧自己這十幾載海外漂泊的風雨歷程。他把自己十五年來肉搏美利堅的酸甜苦辣寫得絲絲可辯,縱橫經脈撥根見骨。從美國中部的衣阿華大學城,嚴厲的教授從此激賞大陸來的學子,到美西的重鎮舊金山,瀋寧闖進教育管理的封鎖禁區; 從首府華盛頓的政 府 傳媒大樓,瀋寧目 睹 新聞界的弊 端,到科羅拉多州丹佛的小城,瀋寧一往情深的軍校校園,他終於在山峰環繞的講臺上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喜悅和平靜。《美國十五年》在美國還沒有載完,遠在北京的經濟出版社已快馬加鞭地趕印着這部凝聚着瀋寧海外十五年血肉體驗的長篇巨製。出版界認為這是近年來全方位表現美國萬象的難得佳作,作者從美國的政治體製到司法係統,從城市的演變到經濟的運作,從學校的管理到家庭的教育,從美國的體育娛樂到人際的交流關係,尤其是關於東西方兩種文化思維的巨大差異,作者用他那娓娓道來的形象之筆描繪得有聲有色,透徹淋漓。
瀋寧所寫的紀實故事,顯然沒有"曼哈頓女人"那樣的傳奇,也沒有"北京人在紐約"
血淚的凄婉,他給我們看的衹是一葉普通的小舟,在茫茫的海上固執地尋找着自己航行的軌道。可貴的是他的小舟每行一處都飽含了海水的冷暖,他的雙槳所觸及的總是海平面深處真正滾動的激浪和暗流。所以,當我們讀他的這些切膚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如此刻骨銘心的思考,是作者對美利堅這塊土地深入血脈的剖析。所以,《走嚮藍天》無疑是第一部以新移民的視點全面而深刻地表現"美國感受"的長 篇 力作。
瀋寧的《戰爭地帶--目擊美國中小學》一書,則是目前揭示美國教育界校園暴力最全面深刻的紀實作品,書中揭示了美國目前正處在教育危機當中,美國中小學校園暴力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一般國傢兇殺死亡人數還多。尤其是為什麽是"最強大的國傢,最差勁的學生",而作者從中所揭示的中西教育文化的差異更讓人發省。
《商業眼》是瀋寧的另一部親歷之作。他在書的封面上題記:"在美國,自由選擇最美妙,也最痛苦。是你選擇社會?還是社會選擇你?"作者從自己辦第一個公司開始,一直深入到房地産買賣、股票嘗試以及科技與商業的合一,可以說是寫到了美國商業社會的方方面面,為我們展示了一副色彩斑駁又酸甜苦辣的商海圖畫。
瀋寧後來所寫的《陶聖樓記》表現的則是中國二十世紀的政治風雲演繹在一個傢族的悲愴故事。衹可惜國內很少有人能註意到他的作品。
華文作傢進軍主流文壇綜上所述,在北美的華文文壇,從留學生文學的花果飄零,到新移民作傢的落地生根,一支來自祖國母體的文學生力軍正在日益壯大,並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創作趨勢。尤其可貴的是,不少作傢開始嚮美國英文文壇進軍,成就斐然,如出生於遼寧的作傢哈金以他的英文小說《等待》脫潁而出,先是摘下美國國傢書捲奬榮冠,然後又一舉獲得"福剋納小說奬"這項文壇大奬。另一位初試啼聲的新手陳達所創作的回憶"文革"童年成長歲月的小說《山色》甫一出書就一鳴驚人。據《紐約時報》消息,過去十年,美國主流文壇出現了幾十部移民小說和回憶錄,描繪新移民在新世界的生命歷程。這些作傢大都根據自身的經驗,表現新移民在復雜多變的時空轉換中如何追求和建立自我意識的完整。實現美國夢不再是唯一的主題,成功的尺度也不再以同化的程度來衡量。例如華裔作傢任璧蓮1991年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美國人就是這樣》,充分展示了新移民無法擺脫舊有的族裔身份的復雜心態,作品思考的則是在逐漸美國化的過程中究竟應做多大的犧牲這樣的新主題。這方面的早期作品還有1976出版的湯婷婷的《女戰士》、包柏漪1981年的《春月》、譚恩美1988年的《喜福會》、嚴君玲1997年的《葉落歸根》、格斯李1991年的《中國小子》、吉什李1991年的《典型中國人》、戴維王1991年的《愛的痛苦》等,都被評論界譽為是有不凡才華的作品,一經出版即受矚目,使美國文壇充分體認到華裔作傢的創作能力。這也是我們研究海外文壇不容忽視的一個側面。
結語然而,當我們欣喜地看見"新移民文學"的旗幟已穩穩升起的時候,卻不能不感到前瞻之路又是如此地艱難。首先,"新移民文學"究竟如何追蹤"新移民"主流的心靈演變,又如何表現他們最具"共性"的人生經驗,例如那些已完成"留學"和"就業"、進入穩定狀態的"中産階級"所面臨的新的精神欲求。其次,我們的作傢將如何擺脫"自我"的籠罩,而走進西方文化的深層。第三,在已成名作傢的研究上,諸如象嚴歌苓這樣的作傢,其創作軌道如何受其心理趨嚮的支配,而張翎這樣的作傢又如何在性別的潛意識左右下建立自己的風格。更有,我們對海外"副刊"文學的研究、網絡文學的研究、期刊雜志的研究等等,都是很大的薄弱環節。在這裏,海內外的交流互動就顯得甚為重要,不僅要打破兩岸文壇的隔膜,還要建立起海內外更廣泛的信息橋梁。
縱觀目前的海外文學,多麽需要評論界的肯定和引導,一個絢麗的文學環境的打造,必將誕生出更多優秀的一代作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