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香煙和思考一個也不能少
德國印象 獨立書齋 Yesterday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思想傢和哲學家之一,從未懼怕爭議,始終如刀尖般鋒利地反思。在生活中,她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中阿倫特大部分是叼着煙捲出現的。對她來說,香煙和思考一個也不能少。

流亡生活
漢娜·阿倫特於1906年出生於漢諾威一個猶太家庭。從小就勤於思考的她早早就明確了上大學的目標。大學期間主修專業是哲學,此外還選學了希臘語和神學。漢娜·阿倫特先是在馬爾堡學習,後來又到海德堡大學繼續深造,為的就是能師從海德格爾。1928年,阿倫特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漢娜·阿倫特大學期間學生證
1933年,納粹掌權,漢娜·阿倫特不得不盡快離開德國,來到了法國。1940年,法國形勢惡化,她又被迫逃往美國。好在馬上就在紐約找到了一份記者的工作。阿倫特以流亡者的身份在美國生活了很長時間,直到1951年底纔獲得美國公民身份。流亡中的不安和
作為猶太移民在美國社會中自身權利的缺失都是對她影響至深的經歷。所有這些都塑造了她強硬的政治立場,直至生命的盡頭。
阿倫特的政治哲學
受《紐約客》雜志的委托,漢娜·阿倫特於1961年前往耶路撒冷,報道對當時的納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審判。艾希曼曾是柏林帝國安全總局納粹猶太人部門的負責人,主管將猶太人從歐洲驅逐出境和對猶太人進行屠殺,對數百萬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負有責任。阿倫特出席了審判現場,研究了許多材料和記錄之後稱,艾希曼在內心裏並不是一個納粹主義者,她用"平庸之惡"(die Banalität des Bösen)來評價艾希曼,說他也有憐憫之心,許多時候並沒有親手實施屠殺。後來相關的一係列文章還被編輯成書《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當時,她的觀點引發猶太人等團體的憤怒抗議,因為人們認為她在為那些實施大屠殺魔鬼辯解。

阿倫特想要指出猶太人大屠殺所反映出的是"官僚主義"、"不去多想"和"平庸"。她想要闡明,並不單是撒旦主義者,而且也有聽從上級命令的官員促成了納粹的罪行。阿倫特認為,艾希曼是一個現代社會中廣泛存在的類型,會不考慮自己的良知來執行上級的謀殺計劃。因此,她提出的要求是:"沒有人有權盲從"(Kein Mensch hat das Recht zu gehorchen)。
除了"平庸之惡"之外,阿倫特提出的"極權統治"也是20世紀政治哲學的重要概念。對阿倫特來說,培養自身的判斷力與政治行動一樣重要:"不要跟風,自己作判斷"。對於一個有生命的民主政體而言,個人作出自己的判斷不可或缺,特別是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時候。
在精神傢園裏繼續探索
後來漢娜·阿倫特一直在芝加哥任教授,直到1967年。大學成為了她的精神傢園,她在這裏與年輕人們交流探討,也得到了認可和內心的寧靜。即便是在大學的食堂裏,她依舊可以繼續斟酌自己的政治理論和哲學思考。

漢娜·阿倫特是一位“沒有邊界的思想傢”,很難對她的思想進行歸類整理。在她的思想中,我們總是既看到一些自由主義,又看到一些保守傾嚮,難以斷定她是哪一個政治持方。當然,這也正是她有魅力的地方。
漢娜·阿倫特柏林展
5月,德國歷史博物館隆重推出“沒有人有權盲從”——漢娜·阿倫特柏林展,讓更多人認識、瞭解和討論這位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思想傢之一。展覽按照阿倫特一生所關註的話題來分區:反猶太復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國傢社會主義、斯大林主義和反抗。博物館希望以此來展示20世紀歷史最重要的主題。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10月18日。

此外,作為一位頗有個性的女性,該展覽還對阿倫特的生活進行了一些介紹。比如煙不離手就是她日常生活的寫照。展覽中參觀者可以看到一個銀質煙盒,這是阿倫特日日要裝在包裏的,萬不能少。作為著名的記者和大學教授,阿倫特也屬於美國有影響力的階層。她雖不喜歡應酬,但每逢盛大晚宴或招待會等正式場合也會把珍愛的貂皮鬥篷拿出來,女人愛美的天性阿倫特也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