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子范仲淹
————评姞文《范公堤》/程民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原副会长,韩国高丽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看到了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姞文的新作《范公堤》,颇有感想。
1000年正月初一的清晨,“噼里啪啦”地一阵爆竹炸响之后,拿着香火的少年范仲淹虽然满脸踌躇兴奋,但绝没想到自己是千年之子。
说是千年之子,是因为他被誉为“本朝人物第一”,甚至有人推崇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凭什么?不说他作为政治家主持的“庆历新政”, 不说他作为学问家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不说他作为军事家在西北边防主持军政时的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不说他作为文学家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就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足够了!一千年来,鼓舞多少了仁人志士?
他伟大,也很幸运。看看他生活的时代吧:
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千年,他所在的国度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的宋朝。他生长在宋朝最好的时代:出生时,国家已经结束了建国初年的各种动乱,日臻太平。少年时期享受着“咸平之治”,此后的国家形势可谓太平盛世。人到中年,又逢宋代最好--据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宋仁宗,一直跟他干了30年。
再看看他生活的地区!
他出生在土地肥沃、水利发达、物产丰富的地区,如同春笋般正快速增长的苏州。这里不仅将有天堂之称,还有“苏州儿”与“越州女”被评为宋代“二妙”的民谚,范仲淹,就是聪颖优雅的苏州儿啊!童年又随母亲改嫁到山东淄州的长白山,山东可是孔孟的故乡,经学的渊源,“衣冠鲁国动成群”,长白山则是“泰山副岳”、道家仙山,自然又涵养了儒学、道家精髓。青年时代,他求学在全国最好的学校、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受名师指点,数年苦读。如此得南北两方的精华,钟灵毓秀,成就功名。
本书的主场地之一东台西溪,也非同小可。宋代濒临黄海的楚、海、通、泰四州的这一块,是当时最主要的海盐生产基地,盐产质高量大,利润丰厚,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况且,由于土肥水美,农业生产也颇发达。据范仲淹记载:“邑之田特为膏腴,春耕秋获,笑歌满野,民多富实,往往重门击柝,拟于公府”,居民富裕欢乐。文化气氛浓郁,教育普及,居民文质彬彬,史称:“虽穷巷茅茨之下,往往闻弦诵声”,“俗务儒雅”。
在北宋前期,可不是这样。这一带经常遭受着海潮的摧残,严重影响着盐业和农业生产。《宋史》云:
至本朝天圣改元,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渰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另有记载说,江淮发运副使张纶修复了久废不治的捍海堰,大片农田重新耕种,“复租户万二千七百”,故而“州人感之,为立生祠。”被誉为“国朝言水利者”,“有绩效之最。”这一功业的建立,就是本书的主题,实际上是两人合作完成的。范仲淹有创意、规划、兴工之功,但因为母守孝离职,未能完成。张纶则有领导、支持、完成之功。毕竟,范仲淹官太小,只是一个县级“国企”的老总,张纶则是其厅级上司。虽然“功成不必在我”,但当地百姓千百年来,一直把这座捍海堰称作“范公堤”。
这样的人物,太正;这样的背景,太平;这样的事件,太偏,不好写小说!
你想,一个太平年代的文官,不像战时的杨家将、岳飞那样英武、冤屈的武将,可以硝烟弥漫、血光剑影、曲折跌宕,有感官刺激;更不像李师师、李清照、梁红玉那样的美女,光名字就抢眼球。一个建筑工程,再艰难再重要,也很“理工男”,读者买账吗?可是,作者太爱这个人物了,太爱这片土地了,好像有使命在催促,有灵感在涌动,无论如何,也要让范仲淹的人文光芒照亮当代,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高光不被湮没。
如何让尘封黄卷中的历史鲜活起来?像让枯木逢春一样,要水和阳光来滋养啊,这就是作者姞文的心血,以及历史的细枝末节,文学的添油加醋。大如议政论道,小如精通盐业,外则熟悉宋史,内则深邃儒典,明应谙识古文,暗当洞悉吏道,都是作者所需,而在书中体现了出来。文学的细节自是创作,不需外行置啄。稀罕的是历史的细节,比如海盐的制作、流通、包装,石莲的测试,亭户的年额等等,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相当的专业,连我这个史学教授也感到惊奇呢。
在正史本传里,仅有范仲淹“监泰州西溪盐税”七个字,这就是历史;本书则20余万字,这就叫小说。从那无血无肉的七个字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有价值、感兴趣的东西。本书则把历史文学化,把人物鲜活化,把事实情节化,把宏大的主题娱乐化,入眼入心,抵的上史学家的千言万语。
就大众影响而言,自古史学拼不过文学,史实拼不过小说戏剧。司马光之名路人皆知,不是因为《资治通鉴》,不是因为“元祐更化”,而是因为小时候砸了一口缸。周敦颐出名,也不是因为太极图以及哲学贡献,而是一篇《爱莲说》。
宋今荏苒一千年,沧海桑田,差异大矣。有古不如今者,有今不如古者。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峰在哪里?史学大师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中,无疑有范仲淹基因的贡献。
万物离不开阳光。在精神领域,范仲淹及其精神也是一丝阳光。这丝阳光,在宋代西溪、现代盐城格外温暖明亮。那道丰碑般的范公堤造福后代,经历朝增修,迄今已长达290公里;为纪念晏殊在西溪任职时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范公建了一座“仰止亭”,西溪百姓后来称为“范公读书亭”。现今的盐城,是江苏沿海中心城市、长三角新兴的工商业城市,雄踞黄海岸边。我想,这里难道没有范仲淹的遗泽吗?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最长的宜港岸线、最丰富的能源资源、最深的开发腹地,这些“最”的资源、名声以及难以估量的前景,可以告慰范仲淹了吧?
范仲淹虽渐行渐远,却越来越高大。本书描述的尽管只是他的一个片段,但展示的已如一座高峰。山太雄伟,一般人蹬到半途就缺氧了,那么,仰望一下,哪怕遥望一下,也是好的。说明您向善,有崇高感,有救,配和他一个国土。我十分恐惧现代人们不相信崇高,所以,在此,我要向读者致敬。
夫书之评论,多有优劣,或锦上添花,或佛头着粪。余诚不才,无生花妙笔;然虽无状,有沾光窃望。为远隔千里、素不相识者评论,实为初次。无他,盖以一个史学工作者的身份,感谢作者,感谢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