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子范仲淹
————評姞文《范公堤》/程民生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原副會長,韓國高麗大學歷史係客座教授
看到了加拿大華裔作傢協會會員姞文的新作《范公堤》,頗有感想。
1000年正月初一的清晨,“噼裏啪啦”地一陣爆竹炸響之後,拿着香火的少年范仲淹雖然滿臉躊躇興奮,但絶沒想到自己是千年之子。
說是千年之子,是因為他被譽為“本朝人物第一”,甚至有人推崇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憑什麽?不說他作為政治傢主持的“慶歷新政”, 不說他作為學問傢是開啓宋學的先驅,不說他作為軍事傢在西北邊防主持軍政時的民謠:“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不說他作為文學家的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就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足夠了!一千年來,鼓舞多少了仁人志士?
他偉大,也很幸運。看看他生活的時代吧:
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千年,他所在的國度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盛的宋朝。他生長在宋朝最好的時代:出生時,國傢已經結束了建國初年的各種動亂,日臻太平。少年時期享受着“鹹平之治”,此後的國傢形勢可謂太平盛世。人到中年,又逢宋代最好--據說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宋仁宗,一直跟他幹了30年。
再看看他生活的地區!
他出生在土地肥沃、水利發達、物産豐富的地區,如同春筍般正快速增長的蘇州。這裏不僅將有天堂之稱,還有“蘇州兒”與“越州女”被評為宋代“二妙”的民諺,范仲淹,就是聰穎優雅的蘇州兒啊!童年又隨母親改嫁到山東淄州的長白山,山東可是孔孟的故鄉,經學的淵源,“衣冠魯國動成群”,長白山則是“泰山副嶽”、道傢仙山,自然又涵養了儒學、道傢精髓。青年時代,他求學在全國最好的學校、宋代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受名師指點,數年苦讀。如此得南北兩方的精華,鐘靈毓秀,成就功名。
本書的主場地之一東臺西溪,也非同小可。宋代瀕臨黃海的楚、海、通、泰四州的這一塊,是當時最主要的海????生産基地,????産質高量大,利潤豐厚,是國傢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況且,由於土肥水美,農業生産也頗發達。據范仲淹記載:“邑之田特為膏腴,春耕秋獲,笑歌滿野,民多富實,往往重門擊柝,擬於公府”,居民富裕歡樂。文化氣氛濃郁,教育普及,居民文質彬彬,史稱:“雖窮巷茅茨之下,往往聞弦誦聲”,“俗務儒雅”。
在北宋前期,可不是這樣。這一帶經常遭受着海潮的摧殘,嚴重影響着????業和農業生産。《宋史》雲:
至本朝天聖改元,范仲淹為泰州西溪????官日,風潮泛溢,渰沒田産,毀壞亭竈,有請於朝,調四萬餘夫修築,三旬畢工。遂使海瀕沮洳瀉鹵之地,化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賴之。
另有記載說,江淮發運副使張綸修復了久廢不治的捍海堰,大片農田重新耕種,“復租戶萬二千七百”,故而“州人感之,為立生祠。”被譽為“國朝言水利者”,“有績效之最。”這一功業的建立,就是本書的主題,實際上是兩人合作完成的。范仲淹有創意、規劃、興工之功,但因為母守孝離職,未能完成。張綸則有領導、支持、完成之功。畢竟,范仲淹官太小,衹是一個縣級“國企”的老總,張綸則是其廳級上司。雖然“功成不必在我”,但當地百姓千百年來,一直把這座捍海堰稱作“范公堤”。
這樣的人物,太正;這樣的背景,太平;這樣的事件,太偏,不好寫小說!
你想,一個太平年代的文官,不像戰時的楊傢將、嶽飛那樣英武、冤屈的武將,可以硝煙彌漫、血光劍影、麯折跌宕,有感官刺激;更不像李師師、李清照、梁紅玉那樣的美女,光名字就搶眼球。一個建築工程,再艱難再重要,也很“理工男”,讀者買賬嗎?可是,作者太愛這個人物了,太愛這片土地了,好像有使命在催促,有靈感在涌動,無論如何,也要讓范仲淹的人文光芒照亮當代,讓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點高光不被湮沒。
如何讓塵封黃捲中的歷史鮮活起來?像讓枯木逢春一樣,要水和陽光來滋養啊,這就是作者姞文的心血,以及歷史的細枝末節,文學的添油加醋。大如議政論道,小如精通????業,外則熟悉宋史,內則深邃儒典,明應諳識古文,暗當洞悉吏道,都是作者所需,而在書中體現了出來。文學的細節自是創作,不需外行置啄。稀罕的是歷史的細節,比如海????的製作、流通、包裝,石蓮的測試,亭戶的年額等等,着實下了一番功夫,相當的專業,連我這個史學教授也感到驚奇呢。
在正史本傳裏,僅有范仲淹“監泰州西溪????稅”七個字,這就是歷史;本書則20餘萬字,這就叫小說。從那無血無肉的七個字中,我們看不到任何有價值、感興趣的東西。本書則把歷史文學化,把人物鮮活化,把事實情節化,把宏大的主題娛樂化,入眼入心,抵的上史學家的千言萬語。
就大衆影響而言,自古史學拼不過文學,史實拼不過小說戲劇。司馬光之名路人皆知,不是因為《資治通鑒》,不是因為“元祐更化”,而是因為小時候砸了一口缸。周敦頤出名,也不是因為太極圖以及哲學貢獻,而是一篇《愛蓮說》。
宋今荏苒一千年,滄海桑田,差異大矣。有古不如今者,有今不如古者。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峰在哪裏?史學大師陳寅恪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其中,無疑有范仲淹基因的貢獻。
萬物離不開陽光。在精神領域,范仲淹及其精神也是一絲陽光。這絲陽光,在宋代西溪、現代????城格外溫暖明亮。那道豐碑般的范公堤造福後代,經歷朝增修,迄今已長達290公裏;為紀念晏殊在西溪任職時寫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千古名句,范公建了一座“仰止亭”,西溪百姓後來稱為“范公讀書亭”。現今的????城,是江蘇沿海中心城市、長三角新興的工商業城市,雄踞黃海岸邊。我想,這裏難道沒有范仲淹的遺澤嗎?????城擁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綫、最大的沿海灘塗、最廣的海域面積、最長的宜港岸綫、最豐富的能源資源、最深的開發腹地,這些“最”的資源、名聲以及難以估量的前景,可以告慰范仲淹了吧?
范仲淹雖漸行漸遠,卻越來越高大。本書描述的儘管衹是他的一個片段,但展示的已如一座高峰。山太雄偉,一般人蹬到半途就缺氧了,那麽,仰望一下,哪怕遙望一下,也是好的。說明您嚮善,有崇高感,有救,配和他一個國土。我十分恐懼現代人們不相信崇高,所以,在此,我要嚮讀者致敬。
夫書之評論,多有優劣,或錦上添花,或佛頭着糞。餘誠不纔,無生花妙筆;然雖無狀,有沾光竊望。為遠隔千裏、素不相識者評論,實為初次。無他,蓋以一個史學工作者的身份,感謝作者,感謝加拿大華裔作傢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