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2020年高考即將開始。今天的考生,格外艱難;而望子成竜、望女成鳳的傢長們,想必也充滿了焦慮、睏惑。
如今學校教育以及教育界表面上高度繁榮,衹要傢長肯為子女投資,各種“優質”教育資源似乎唾手可得。然而,高昂的投資未必有相應的回報,反倒是催肥了龐大的教育産業和利益集團;就算少數人獲得“成功”,其為人處世也常令父母或社會失望。傢長們往往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
現代教育病了?還是整個社會病了?
人們絶望之時,回望晚清民國,發現了一個教育的傳奇: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的寒素之傢,誕生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梁啓超;梁啓超又進一步發揚傢風,培養出了一大批梁傢子弟,子女九人均竜躍鳳鳴,其弟侄三人也使傢門增色。
梁啓超衹活了56歲了,卻留下了4000萬字的著作,此外還有大量革命工作與社會事務。按理說他是最忙的父親,可是,他對九個子女卻傾註了大量的關心和呵護,一個突出的體現,是他給子女們留下成百上千封傢書,通過這些傢書,他不僅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春風化雨的告訴孩子們,還由此成為孩子們的知心夥伴。如果說,梁氏滿門纔俊有什麽“秘訣”,這些可能就是最大的“秘訣”。
如今的母親,常抱怨家庭裏裏父親缺位的“喪偶式育兒”,當然父親們也有苦衷:養傢的重任,他們常常承擔了大半。不過,父親們再忙,恐怕也不會比梁啓超當年更忙,壓力再大,恐怕也不會比梁啓超更大(他一大傢子十幾二十口人),那麽梁啓超的育兒經驗,今天的父親們是不是也可以吸取一些呢?
一門三院士,子孫皆纔俊
這位父親是怎麽做到的?
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會梁氏,一門纔俊
梁啓超既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又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大師。不僅自身成就非凡,而且教子有方,他生養的九個子女(五男四女),個個為人中竜鳳,這種傢教和門風,還延續到傢族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我們常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新會梁氏傢族的成就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是極為少見的,堪稱現代家庭教育的傳奇。
梁啓超九個子女
梁思順(1893-1966):長女,詩詞研究專傢、中央文史館館員;
梁思成(1901-1972):長子,著名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5年);
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梁思忠(1907-1932):三子,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
梁思莊(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2001):四子,經濟學家,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
梁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會活動傢;
梁思寧(1916-2006):四女,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
梁思禮(1924-2016):五子,火箭控製係統專傢、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梁氏傢族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也多從事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如第三代的梁從誡(梁思成之子),北京大學畢業,創辦了中國第一傢完全民辦的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創辦人、會長;第四代的楊念群(梁思莊外孫),著名歷史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傑出人文學者特聘教授,等等。
除此之外,梁啓超的大弟梁啓勳(1879-1965),哥倫比亞大學經濟係畢業,先後在交通大學、青島大學等校任教,還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詞人;幼弟梁啓雄(1900-1965),南開大學畢業,先後在復旦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授,1955年以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如此“群星璀璨”,歷世不衰的傢族文風,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雖不至“鳳毛麟角”,但也可稱罕見。梁啓超的培育子女晚輩的經驗是什麽呢?從他寫給兒女的大量書信中,可一探究竟。
△
戊戌變法後,梁啓超一度避居日本。這是1908年,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與親友的孩子在神戶怡和山莊“雙濤園”留影,這是他們童年美好的記憶
對子女和家庭投入十二分熱烈的感情
現存梁啓超傢書650餘通,其中給兒女的信就有400多封,照他寫信的頻率——經常是前信剛剛發出,就寫下一封,並且與居住在各地的兒女分別寫——來看,當遠遠不止這些。
他在信中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他對兒女常用昵稱、戲稱,稱大女兒思順為“大寶貝”,二女兒思莊為“小寶貝”,三女兒思懿為“司馬懿”,小兒子思禮為“老白鼻”(baby)。
△
1906年攝於日本東京,梁啓超(左二)、思順(右一)、思成(左一)和思永(右二)
在子女專業的選擇上,他既考慮學科的發展,又尊重子女的興趣和選擇。如思莊留學美國,因為國內生物學幾乎是一片空白,梁啓超本希望她學生物學。但思莊學了一段時間後,對生物學不感興趣。他得知後,不僅沒有責駡女兒,反而寫信安慰她,讓她按照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得到父親的支持後,思莊改換了專業,後來成了一代圖書館學家。
△
晚年梁思莊與女兒吳荔明(北京大學教授)、女婿楊友麒(近現代名人楊度之孫,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總工程師)
對子女的愛情婚姻,梁啓超也心細入微,如思成與徽因的愛情,就是他有心促成的。徽音是梁啓超的好友林長民之女,是梁啓超先留心觀察看定後,再介紹給兒子,然後由他們自己去交往、决定。
思順和周希哲(馬來西亞華僑,也是梁啓超的學生)的結合也是通過這個方法促成的。這是梁啓超“發明”的方法,對此很是得意,“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
梁思順與子女
身教重於言傳,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儒傢學問的核心是修身,目的是指成就人格境界(君子、聖賢)。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曾國藩等無不是一代人格典範。梁啓超以這些人物為榜樣,以他們的修身原則來要求自己,成就了現代君子人格。曾任民國總統的徐世昌稱贊其人格雲:“此公無言不可談,無人不可談,以德性言之,當推海內第一人矣。”
梁啓超註重以自己的精神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他在信中說:“我自己常常感覺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兄弟的模範。我又相信我的孩子們,個個都會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墮落的。”
1916年,梁啓超與蔡鍔一起討伐袁世凱時,寫有《從軍日記》,目的是以自己的經歷來激勵子女。他對大女兒思順說:“此《記》(即《從軍日記》)無副本,宜寶存之,將來以示諸弟,此汝曹最有力之精神教育也。”所謂“最有力之精神教育”,就是指人格的典範教育,即以自己這一時段的經歷來教導子女如何面臨睏境、處理傢國大事。
△
梁啓超寫給梁思順的傢書
時時春風化雨,偶有當頭棒喝
梁啓超除了藉助自我的經歷為孩子樹立榜樣和參照以外,還經常就着孩子們的親身經歷,隨機點化,讓他們藉機反省體察。
例如1923年思成、思永在北平遭遇車禍,兩個孩子都受了傷,一傢人頗受驚嚇。梁啓超連續寫信告知思順,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車禍前後兄弟倆的相互救助,以及在驚懼之中與父母姐妹的情感牽挂,細緻入微,衹是在其中略加點化,說此次能夠“逢兇化吉、履險如夷,真是徼天之幸”;在結尾處輕輕說道“這回小小飛災,狠看出他們弟兄兩個勇敢和肫摯的性質,我狠喜歡”。
思成因車禍骨折,入院治療兩個月,梁啓超要他藉機溫習讀誦《論語》《孟子》,“尤於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細加玩味”。思成原定的出國留學計劃因此事受到影響,梁啓超又開導說:“人生之歷途甚長,所爭决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
△
梁啓超與思莊、思忠
因為思成的未婚妻林徽因與思順産生矛盾,給思成造成很大的心理波動,思成反省自己,“感覺着做錯多少事,便受多少懲罰,非受完了不會轉過來”。梁啓超藉機說了一大段自己理解的佛教“因果業報”和“隨業輪回”的道理。這幾乎是梁啓超傢信中見到的唯一一次係統論述自己的觀念,但也是藉着兒女的自我反省機會適時加以引導,在說完這番道理之後,又不忘加一句:“我的宗教觀、人生觀的根本在此,這些話都是我切實受用的所在。因思成那封信像是看見一點這種真理,所以順便給你們談談。”
梁啓超平時將兒女們當成朋友一般,隨時述說自己的經歷,傾訴情感,平等交流;遇到緊急時刻也會施以當頭棒喝,往往收到奇效。
△
1934年,梁思寧、梁思懿、梁思禮、梁思達(左起)在天津“飲冰室”前
思忠結交了一個女孩子,梁啓超知道她父親為人卑劣,瞭解到她也受到家庭的熏習品行不好,因此很怕思忠受其蒙蔽,就拿出父親的威嚴,寫了一千多字的信嚴重告誡他。
梁啓超在徐志摩、陸小曼婚禮上轟動一時的發言,則可作為註腳。徐志摩是梁啓超很看重的弟子,徐志摩對這位老師也非常尊敬,所以請他作證婚人,梁啓超禁不住鬍適等人的一再敦請,勉強應允。結果,在盛大的婚禮現場,當着許多社會名流的面,梁啓超毫不留情痛斥二人,最後徐志摩面紅耳赤地乞求:“請老師不要再講下去了,顧全弟子一點顔面吧!”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親?
梁啓超衹活了56歲了,卻留下了4000萬字的著作,此外還有大量革命工作與社會事務。按理說他是最忙的父親,可是,他對九個子女卻傾註了大量的關心和呵護,一個突出的體現,是他給子女們留下成百上千封傢書,通過這些傢書,他不僅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春風化雨的告訴孩子們,還由此成為孩子們的知心夥伴。如果說,梁氏滿門纔俊有什麽“秘訣”,這些可能就是最大的“秘訣”。
如今的母親,常抱怨家庭裏裏父親缺位的“喪偶式育兒”,當然父親們也有苦衷:養傢的重任,他們常常承擔了大半。不過,父親們再忙,恐怕也不會比梁啓超當年更忙,壓力再大,恐怕也不會比梁啓超更大(他一大傢子十幾二十口人),那麽梁啓超的育兒經驗,今天的父親們是不是也可以吸取一些呢?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全面收集梁啓超關於家庭教育的書信文章,精心編校。內容包括給孩子們的信120餘通,梁啓超的自傳、對父母和妻子的追憶等,給孩子們講孟子的完整講稿、指定兒女讀的《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講演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