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娥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
花面交相映。
新貼綉羅襦,
雙雙金鷓鴣。
--唐 溫庭筠
日暮東風春草緑,鷓鴣飛上越王臺。
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
嚮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絶。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桃蹊柳陌好經過,燈下妝成月下歌。
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
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
月落烏啼雲雨散,遊童陌上拾花鈿。
日暮江頭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
自從雪裏唱新麯,直到三春花盡時。
欲銜我嚮雁門歸。山雞翟雉來相勸,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嚴霜如劍戟,蒼梧欲巢難背違。我今誓死不能去,
哀鳴驚叫淚沾衣。
餘欲羅浮隱,猶懷明主恩。躊躇紫宮戀,孤負滄洲言。
終然無心雲,海上同飛翻。相期乃不淺,幽桂有芳根。
爾傢何在瀟湘川, 青莎白石長沙邊。昨夢江花照江日,
幾枝正發東窗前。覺來欲往心悠然,魂隨越鳥飛南天。
秦雲連山海相接,桂水橫煙不可涉。送君此去令人愁,
風帆茫茫隔河洲。春潭瓊草緑可折,西寄長安明月樓。
客有桂陽至,能吟山鷓鴣。清風動窗竹,越鳥起相呼。
持此足為樂,何煩笙與竽。
宮女如花滿春殿,衹今惟有鷓鴣飛。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嚐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絶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衹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傢、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傢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衹“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衹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嚐膽的往事丟得幹幹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麽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麽呢?人們所能看到的,衹是幾衹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緻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着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絶的安排。一般的七絶,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裏,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纔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可資比較:“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衹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遊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後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着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彌漫着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後兩句便點出,衹有懸挂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衹有她,纔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着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瀋祖棻)
歲貸胸穿老,朝飛鼻飲頭。死生離骨肉,榮辱間朋遊。
棄置一身在,平生萬事休。鷹鸇遭誤逐,豺虎怯真投。
憶昨京華子,傷今邊地囚。願陪鸚鵡樂,希並鷓鴣留。
日月渝鄉思,煙花換客愁。幸逢蘇伯玉,回藉水亭幽。
山柏張青蓋,江蕉捲緑油。乘閑無火宅,因放有漁舟。
適越心當是,居夷跡可求。古來堯禪舜,何必罪驩兜。
可堪春雨滯飛鳴。鴛鴦水畔回頭羨,豆蔻圖前舉眼驚。
爭得鷓鴣來伴著,不妨還校有心情。
猶自保郎心似石,綾梭夜夜織寒衣。
依依)清且切,鷓鴣飛處又斜陽。
相思嶺上相思淚,不到三聲合斷腸。
去去日千裏,茫茫天一隅。安能與斥鷃,决起但槍榆。
舊路青山在,餘生白首歸。漸知行近北,不見鷓鴣飛。
正值萬株紅葉滿。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然雲燒樹火實駢,金烏下啄赬虯卵。魂翻眼倒忘處所,
赤氣衝融無間斷。有如流傳上古時,九輪照燭乾坤旱。
二三道士席其間,靈液屢進玻黎碗。忽驚顔色變韶稚,
卻信靈仙非怪誕。桃源迷路竟茫茫,棗下悲歌徒纂纂。
前年嶺隅鄉思發,躑躅成山開不算。去歲羈帆湘水明,
霜楓千裏隨歸伴。猿呼鼯嘯鷓鴣啼,惻耳酸腸難濯浣。
思君攜手安能得,今者相從敢辭懶。由來鈍騃寡參尋,
況是儒官飽閑散。惟君與我同懷抱,鋤去陵𠔌置平坦。
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何人有酒身無事,
誰傢多竹門可款。須知節候即風寒,幸及亭午猶妍暖。
南山逼鼕轉清瘦,刻畫圭角出崖窾.當憂復被冰雪埋,
汲汲來窺戒遲緩。
客淚數行先自落,鷓鴣休傍耳邊啼。
兼金那足比清文,百首相隨愧使君。
俱是嶺南巡管內,莫欺荒僻斷知聞。
機械潛發罹罝罦.羽毛摧折觸籠籞,煙火煽赫驚庖廚。
鼎前芍藥調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視。齊王不忍觳觫牛,
簡子亦放邯鄲鳩。二子得意猶念此,況我萬裏為孤囚。
破籠展翅當遠去,同類相呼莫相顧。
露滋不堪棲,使我夜常啼。願逢雲中鶴,銜我嚮寥廓。
願作城上烏,一年生九雛。何不舊巢住,枝弱不得去。
何意道苦辛,客子常畏人。
丈夫飄蕩今如此,一麯長歌楚水西。
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郭茂倩《樂府詩集》捲八十《近代麯辭》收錄《鷓鴣詞》三首,有李益的這首和李涉的兩首。李涉詩云:“湘江煙水深,沙岸隔楓林。何處鷓鴣飛,日斜斑竹陰。二女虛垂淚,三閭枉自沉。惟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李益與李涉在詩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鷓鴣等形象來烘托氣氛,為所要表現的主題服務。可見《鷓鴣詞》在內容上均是表現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須用“鷓鴣”的飛鳴來托物起興。也就是說,《鷓鴣詞》中少不了鷓鴣,此外鷓鴣在詩中還有切題、破題的作用。
兩首詩不同之點是:李涉的《鷓鴣詞》由懷古兼及遊子行客之情。他充分運用聯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殺;看到斑竹陰陰,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聽到鷓鴣的啼叫,觸動自己羈旅的愁懷。所抒之情,並非集中於一點,而是泛詠愁情。李益的《鷓鴣詞》,寫一位女子對遠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較強烈,也更集中。
李益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帶的女子。詩的開頭寫她懷遠的愁情,不是用直陳其事的方法來正面描寫,而是用“興”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現得更加含蓄而有韻緻。
如前兩句都是用興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為舜南巡而死,淚下沾竹。這種染上斑斑淚痕的竹子,稱為“湘妃竹”,又稱“斑竹”。詩中人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自然會想到這個優美而動人的愛情傳說,連類而及,勾起自己懷念情郎的愁緒。正在這時,詩中人又看到引動她愁緒的另一景物,那長着錦色羽毛的鷓鴣,振翅而飛,且飛且鳴,其聲凄清愁苦,聽到鷓鴣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緒。鷓鴣喜歡相對而啼,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遊子、思婦,都怕聽鷓鴣的啼叫。看到聽到鷓鴣的飛鳴,自然會使這位思婦的愁懷,一發而不可收了。
接着詩句自然地過渡到“處處湘雲合”一句,以籠罩在湘江之上的陰雲,來比喻女主人公鬱悶的心情。以陰雲喻愁懷,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文鏡秘府論·地·六志》引《贈別詩》曰:“離情弦上急,別麯雁邊嘶,低雲百種鬱,垂露千行啼。”釋曰:“……上見低雲之鬱,托愁氣以合詞。”《鷓鴣詞》的“處處湘雲合”,既是對實景的描寫,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悶的心情。
詩的前三句,詩人用湘江、湘雲、斑竹、鷓鴣這些景物構造出一幅有靜有動的圖面,把氣氛烘托、渲染得相當濃烈,末句突然一轉,嚮蒼天發出“郎從何處歸”的問語,使詩情顯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寫出了主人公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我們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邊翹首凝望的身影,感覺到她盼郎歸來的急切心情,人物與周圍的環境達到和諧一致,繪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懷遠圖來。
這首詩清新含蓄,善用比興,具有民歌風味。抒情手法全靠氣氛的渲染與烘托,很有特點。
(劉文忠)
聞道望鄉聞不得,梅花暗落嶺頭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