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穿窗白玉錢。
無人弄,
移過枕函邊。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注釋】 ①元夜: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這夜稱為元夜、元夕。
②花市:繁華的街市。
【賞析】 詞以少女口吻寫成。上片回憶去年的歡悅,那時是燈好,月明,熱戀中約會也因元夜的歡樂而增添光彩。“月上柳梢頭”兩句具有典型意義。月下,樹前,黃昏時的迷人景色,為初戀的情侶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同時也象徵着愛情的美滿。因此,這兩句流傳人口,不脛而走。下片寫物是人非,與上片形成鮮明對照。依舊是燈好、月明,但卻不再有黃昏後的密約了。觸目傷情、悲從中來,怎能不催人淚下。這一切都反映出這位少女的純真恬美與一往情深。這首詞語言通俗明快,對比強烈,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
【賞析2】
這是首相思詞,寫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與今日不見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話,饒有韻味。詞的上闋寫“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燈像白天一樣亮,不但是觀燈賞月的好時節,也給戀愛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時機,在燈火闌珊處秘密相會。“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二句言有盡而意無窮。柔情密意溢於言表。下闋寫“今年元夜”的情景。“月與燈依舊”,雖然衹舉月與燈,實際應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說鬧市佳節良宵與去年一樣,景物依舊。下一句“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表情極明顯,一個“滿”字,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何事故鄉輕別?
空使猿驚鶴怨,
誤薜蘿秋月。
囊錐剛要出頭來,
不道甚時節。
欲駕巾車歸去,
有豺狼當轍。
【賞析】 這是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鬍銓被貶居廣東新州時寫的一首詞。
本詞的主題十分鮮明,它表現了鬍銓不畏權勢,决不和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
上片抒寫自己憂慮國事,不能安心隱居山林的心情。前兩句說,自己本來無心追求富貴,為什麽要輕易地離開故鄉呢?“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風月。”由於猿猴和白鶴不理解自己的心情,因此纔驚怪、埋怨自己離開隱居的故鄉山林,白白地耽誤了悠閑的美好歲月。
下片藉用毛遂自薦的典故,抒發自己以天下為己任,圖謀為國效力的决心。“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這兩句說,我本來應當毛遂那樣自我推薦,顯露自己的才能,為國效力,可是又不很瞭解姦臣控製下國傢的局勢,所以是不合時宜的。“欲駕巾車歸去”,是說作者無可奈何,又想到了“歸隱”,表現出作者矛盾的心理。“有豺狼當轍”一句,直斥誤國的權姦秦檜等人,表現了作者雖然屢受打擊和迫害,但是不畏權勢,剛正不阿的鬥爭精神。
南宋王明清《揮塵錄·後錄》捲十記載:“邦衡在新興嘗賦詞,郡守張棣繳上之,以謂訕謗。秦(檜)愈怒,移送吉陽軍編管。”這裏說的,就是《好事近》這首詞産生的影響,以及因此給作者帶來的不幸。
這首詞的調子明朗,敘事直率,感情熾熱,絶無矯揉造作的痕跡。詞中雖然流露了“歸隱”的思想,但這不過是作者因為自己無法“脫穎而出”,報國無門的憤慨,他滿腔的愛國熱情以及對投降派卑劣行徑的慍怒,在本詞中還是十分明顯的。(王方俊張曾峒)
清夜悠悠誰共!
羞見枕衾鴛風,
悶則和衣擁。
無端畫角嚴城動,
驚破一番新夢。
窗外月華霜重,
聽徹梅花弄。
稻花香裏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白話文】 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
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
田野間彌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
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談論着今年的豐收。
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衹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
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
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傢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
【注釋】 ①: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
②:“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賞析】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緻的寫實,衹有在深夜裏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綫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裏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産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裏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裏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裏,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遊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衹有最後兩句纔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纔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竜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采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朱光潛)
賞析二:
黃沙道即黃沙嶺下之道。黃沙嶺在江西上饒四十裏乾元鄉,詞人在這裏建有“黃沙書院”,所以黃沙道是詞人經常來往的地方。
啊,“夜行”之美大大超過“日行”之美呢!
這是仲夏之夜,雖有“清風徐來”,依然是“半夜鳴蟬”,此地正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境,尤其在“半夜”,這鳴蟬之聲如歌如流,音調高亢而悠長,使黃沙道幽靜而不死寂,充滿活力。
其實,鳴蟬之聲似乎是鳥鳴之聲引起的。“驚鵲”撲楞楞飛起,吱呀呀飛去,打破了夜的寂靜,引起了蟬鳴不已,鳥鳴蟬噪,彼呼此應。但鵲何以“驚”?王維曾雲“月出驚山鳥”,黃沙道中鳥鵲驚起,原來是明月從不怎麽高的黃沙嶺上探出頭來,於是,黃沙道中便陰翳消失,月光下徹,一片光明。鳥鵲不知,驚恐不已,喧鬧着在枝椏間飛來飛去。
驚鵲之聲,帶來了鳴蟬之聲,而鳴蟬之聲又帶來了人們在“稻花香裏說豐年”之聲。嘰嘰嘎嘎,一陣一陣,群起議論,笑語不絶。啊,哪裏是人語,衹不過是此起彼伏的蛙鳴,如人聲鼎沸,如市井嗟呀,似乎在爭說豐年,爭相歡慶。詞人實在是陶醉了,傾心傾意“聽取蛙聲一片”。
四句平常語,衹寫一個字:喜!
夏夜繁星密佈,星河璀璨,待到衹見“七八個星天外”時,已是後半夜,許
多星星已隱到藍天深處,似乎這“七八個星”要陪伴詞人夜行;微雲暗渡,從詞人頭上的半空翩躚而過,微雲丟下的“兩三點雨”,似與夜行的詞人嬉戲。遠望“天外”,疏星不忍離詞人而去;近觀“山前”,山雨衹是逗詞人而樂。既不太多,又不是無。多了稍見煩慮,沒有又感寂寞。就是這“七八個、兩三點”愜人心意沁人心脾。明月驚鵲,田野多趣;清風鳴蟬,幽遠恬靜;稻香蛙鳴,鄉土氣濃。詞人的眼睛追索到天外,天外是“七八個星”點綴的蒼穹;詞人的感覺逡巡於山前,山前是“兩三點雨”潤色的圖畫。詞人醉了,竟忘記了黃沙道上他十分喜愛的小橋究竟在何處?啊,是在土地廟樹林(社林)的那邊,果然是那熟悉的“舊時茅店”遮掩着溪上小橋呢!
夜行黃沙道中,雖無擎雪鬥梅的鬆竹,亦無蹴碎瓊瑤的亂鴉。有的衹是大自然恩賜之樂和一份恬淡的衹有天知地知他人不曉的迷途尋路的夜趣。
又是四句平常語,但寫出兩個字:驚喜!
賞析三:
這首詞作於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風景優美,所謂“溪山一片畫圖開”(辛棄疾《鷓鴣天 黃沙道中即事》)。辛棄疾在其附近建有書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終於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傢居,過着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産和同情民間疾苦。在任湖南轉運副使期間,他曾奏進《論盜賊札子》,為民請命,歷數百姓“嗷嗷痛苦之狀”,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實,大聲疾呼朝廷要“以惠養元元為意”。他在罷官閑居以前就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遂以稼軒名,自號稼軒居士。而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以至農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因而他對農民的疾苦很關切:“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浣溪沙》)風調雨順,老百姓不致餓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興。在這些農村詞中,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污濁傾軋的“市朝”對立起來的。“古今陵𠔌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樂 題上盧橋》)他在官場裏遭受排擠*,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陸遊說的那樣:“農傢農傢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嶽池農傢》)。正是在這種復雜感情的促使下,辛棄疾纔寫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衹有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
這首《西江月》寫的是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所經歷的一個片段。在一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棲息在緑樹枝杈上的烏鵲,以為曙光照臨了,“呀呀”地驚飛而起,從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樹枝還籟籟作響呢!當它發現自己判斷錯誤時,纔在另一根樹枝上停息下來。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沉睡的夏蟬也在深夜裏鳴叫起來。就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的詞人踽踽獨行於黃沙道中,耳聽着蟬鳴鵲叫,鼻聞着稻花的馥鬱芳香,水國的驕子們似乎很理解我們詞人歡悅的心情,於是為他奏起了歡快的交響麯。就從這青蛙的一片合唱聲中,我們的詞人已聽到了豐收的消息。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適之中,於是情不自禁地翹首遙望天際,那裏衹有稀疏的幾顆星星挂在蔚藍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何況是江南的盛夏天氣呢!不知什麽時候,忽然飄來幾片浮雲,惡作劇似地灑下幾點雨來。這突來的陣雨打破了詞人的雅興,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這夜來的飛雨。急於趕路,不暇四顧,路到溪橋一轉彎,猛然擡頭,嘿!一爿熟識的茅店就出現在土地廟的樹林邊。這簡直是一幅優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這幅江南山村月夜圖,作者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段來表現的呢?
首先在詞調的選擇上,作者選用了易於表現活潑歡快情緒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詞,為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厭韻。這首《西江月》的“蟬”“年”“前”“邊”四字都在平聲“先”韻內,而結句的“片”“見”兩字雖屬仄聲,但在詞韻中也屬同部。這樣平仄韻同部互協,可以增加詞的聲情之美,而這兩個仄韻字都安排在上下闋的結句上,聲調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詞更顯得和諧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數大致整齊,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闋開頭兩個六字句,易於對偶。這首《西江月》上下闋開頭兩句對偶都很工穩。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於“別枝”的解釋問題。據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種解釋:一種是釋“別”為“離開”,這裏又有兩種細微的不同說法,一是說月光“離別了樹枝”,一是說烏鵲“離開枝頭”;第二種是釋“別枝”為“斜出的樹枝”;第三種是釋“別枝”為“另一枝”。我認為第三種解釋是比較好的。因為“明月”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明月”對“清風”,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驚鵲”對“鳴蟬”,“驚”“鳴”都是動詞,而且都有使動的意思,“鵲”“蟬”皆屬能飛善鳴的動物;“別枝”對“半夜”,“枝”“夜”都是名詞,“半”在這裏作形容詞用,“別”亦應是形容詞,若作動詞,則與“半夜”不對偶。再說,詞的下闋開頭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數量詞對數量詞,名詞對名詞,方位詞對方位詞,對仗非常工整。怎麽能夠設想,精通詞學的辛棄疾會在同一首詞的對偶處出現不對偶的現象呢?其實,這裏的“別枝”,與唐代方幹《寓居郝氏林亭》詩之“蟬曳殘聲過別枝”中的“別枝”是一個意思。蘇軾的“月明驚鵲未安枝”(見《次韻蔣穎叔》《杭州牡丹……》兩詩),周邦彥的“月皎驚烏棲不定”(《蝶戀花 早行》),說的也是明月使鵲驚起,不能安棲,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側面烘托和動靜相映的表現手法。明月、清風、稻花、星雨、茅店、溪橋,原都是無情物,而驚鵲、鳴蟬、青蛙,自然也不會有人的感情。但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描寫,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對於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來說,他所看到、聽到、嗅到、觸到、感覺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暢、歡欣鼓舞的。整首詞的中心是“說豐年”,而着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詞的上闋着重於“面”的渲染,一、二兩句靜中有動,而偏重於靜境的描繪,鵲驚、蟬鳴,則愈益顯出環境的幽靜;三、四兩句動靜交混,而着重於動靜的點染,蛙聲一片,稻香一片,都是為了突出“說豐年”三字。上闋對“面”的渲染,已形成歡快喜悅的氛圍。詞的下闋則着重於“點”的刻畫。作者選取了夜行途中一個帶有戲劇性的特寫鏡頭,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這個妙趣橫生的小插麯,使全詞聲情為之一揚。詞的下闋一、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夜來飛雨,並沒有使作者懊惱、掃興,相反,更增加了詞人的興致。有的同志認為“七八個星天外”是“寫雲層之密”,衹是從雲層裏透漏出來七八個星星。但從整首詞看,這樣解釋則缺乏情緻。這一句是和詞的首句相照應的,寫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實景。黃遵憲《早行》詩:“東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點兩點星。”寫的也是這種情景。如果雲層很厚很密,那麽醖釀時間必然較長,星星衹能透漏出七八個,那麽月亮定是黯淡無光了,這樣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準備,這與上闋所描寫的悠然恬適的心境是不相稱的。再說,作者經常來往於黃沙道中,對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準備,那結句的“忽”字就無着落。盛夏時節,天氣多變,剛纔還是月明星稀,清風徐徐,想不到剎那間飛來幾片烏雲,接着撒下“兩三點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轉溪橋”,“舊時茅居”纔驀然出現在眼前。“忽”字在這裏用得是很傳神的。所以我說這是“夜來飛雨”,是盛夏的陣雨。如果是未雨綢繆,大雨將至,那就未免有點大煞風景了,而與整首詞輕快活潑的情調也不和諧。五代盧延讓《鬆寺》詩云:“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詩亦云:“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辛棄疾在遣詞用字上顯然是受了他們的影響,但不能據此斷定“七八個星”是由“雲層之密”所致。
再次,全詞用語明白如話,而又靈活多變,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輕快活潑的情調。辛詞好用典,好發議論,但這首小詞,作者一不用典,二不發議論,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如實地描寫出來,清新活潑,搖曳多姿,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使人讀來感到異常親切自然。應該說,像辛棄疾《西江月》這樣描寫農村風光的抒情小詞,在整個古典詞中是不可多得的。
(張忠綱)
賞析四: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鹹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着內在的聯繫和因果關係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發。因為夜裏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産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着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裏,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信息。
下片筆鋒一轉,進人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雲四起,透過雲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經灑嚮山前,那麽緊接着便會灑嚮山後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於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裏,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麽高興阿!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衹是朱顔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
For me who had so many memorable hours?
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vernal wind did stand
Reminds cruelly of the lost moonlit land.
Carved balustrades and marble steps must still be there,
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as fair.
If you ask me how much my sorrow has increased,
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
但使竜城飛將在,不教鬍馬度陰山。
And the road our troops are travelling goes back three hundred miles....
Oh, 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 –
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 Mountains!
【白話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徵戰長久延續萬裏徵夫不回還。
倘若竜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絶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1、但使:衹要。
2、竜城:或解釋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竜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一解較合理。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第二句中的“人”字平聲,全句平仄如下: ⊙仄平平平仄平。這是 ⊙仄平平仄仄平。的變體(即第五字不論)。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徵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竜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絶。明人李攀竜曾推奬它是唐代七絶壓捲之作,實不過分。
[鑒賞]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竜曾經推奬它是唐人七絶的壓捲之作。清瀋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奬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竜衹知推奬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衹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瀋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麽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捲的絶作呢?
原來,這首詩裏,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麽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裏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麯辭》裏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傢,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裏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裏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藉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鬍,漢代在關內外與鬍人發生一係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這樣一來。“萬裏長徵人未還”,就不衹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鬍馬度陰山”的“竜城飛將”,也不衹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着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廖仲安)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釋】 舊別情:一作離別情。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賞析】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徵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麯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鬍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徵戍者來說,帶着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徵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麯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雲:“《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麯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麽,這樂麯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麯調無論什麽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麯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贊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徵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衹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裏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麽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迴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裏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纔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徵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於七絶上乘之境,除了音情麯折外,這絶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周嘯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2)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frost on the floor.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t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3)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4) Night Thoughts
Translated by Herbert A. Gile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5) On a Quiet Night
Translated by S. Obata
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couch,
And wo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n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 of my far-off home.
6)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Translated by W.J.B. Fletcher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7) Night Thoughts
Translated by Amy Lowell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s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n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8) 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
Translated by L. Cranmer-Byng
Athwart the bed
I watch the moonbeams cast a trail
So bright, so cold, so frail,
That for a space it gleams
Like hoar-frost on the margin of my dreams.
I raise my head, -
The splendid moon I see:
Then droop my head,
And sink to dreams of thee -
My father land, of thee!
9)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n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10) Pensée dans une nuit tranquille
Traduit par Hervey
Devant mon lit, la lune jette une clarté très vive;
Je doute un moment si ce n'est point la gelée blanche qui brille sur le sol.
Je lève la tête, je contemple la lune brillante;
Je baisse la tête et je pense à mon pays.
【白話文】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注釋】 於全唐詩捲165_19,有《靜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麯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麽逼真,那麽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絶古今"。
[鑒賞]
鬍應麟說:“太白諸絶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捲六)王世懋認為:“(絶句)盛唐惟青蓮(李白)、竜標(王昌齡)二傢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纔算“自然”,纔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鬍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絶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衹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産生的錯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擡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産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傢裏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麯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絶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馬茂元)
竜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頽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衆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絶筆於獲麟。
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浮雲隔兩曜,萬象昏陰霏。
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
瀋嘆終永夕,感我涕沾衣。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决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啓,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𠔌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銜書且虛歸,空入周與秦。
橫絶歷四海,所居未得鄰。吾營紫河車,千載落風塵。
藥物秘海嶽,采鉛青溪濱。時登大樓山,舉手望仙真。
羽駕滅去影,飆車絶回輪。尚恐丹液遲,志願不及申。
徒霜鏡中發,羞彼鶴上人。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
唯應清都境,長與韓衆親。
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裏,邈爾與世絶。
中有緑發翁,披雲臥鬆雪。不笑亦不語,冥棲在岩穴。
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粲然啓玉齒,授以煉藥說。
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仰望不可及,蒼然五情熱。
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
代馬不思越,越禽不戀燕。情性有所習,土風固其然。
昔別雁門關,今戍竜庭前。驚沙亂海日,飛雪迷鬍天。
蟣虱生虎鶡,心魂逐旌旃。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仙人緑雲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願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鹹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緑幘誰傢子,賣珠輕薄兒。
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意氣人所仰,冶遊方及時。
子云不曉事,晚獻長楊辭。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
投閣良可嘆,但為此輩嗤。
莊周夢鬍蝶,鬍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嚮平原笑。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春容捨我去,秋發已衰改。人生非寒鬆,年貌豈長在。
吾當乘雲螭,吸景駐光彩。
鬆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顔。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
身將客星隱,心與浮雲閑。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
清風灑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長嘆息,冥棲岩石間。
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觀變窮太易,探元化群生。
寂寞綴道論,空簾閉幽情。騶虞不虛來,鸑鷟有時鳴。
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海客去已久,誰人測沉冥。
鬍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
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
藉問誰凌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
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徵戍兒,豈知關山苦。
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鶴舉,千裏獨裴回。
寶劍雙蛟竜,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衝。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風鬍滅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
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我願從之遊,未去發已白。
不知繁華子,擾擾何所迫。昆山采瓊蕊,可以煉精魄。
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朝為斷腸花,暮逐東流水。
前水復後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遊。
雞鳴海色動,謁帝羅公侯。月落西上陽,餘輝半城樓。
衣冠照雲日,朝下散皇州。鞍馬如飛竜,黃金絡馬頭。
行人皆闢易,志氣橫嵩丘。入門上高堂,列鼎錯珍羞。
香風引趙舞,清管隨齊謳。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
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黃犬空嘆息,緑珠成釁仇。何如鴟夷子,散發棹扁舟。
西嶽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鬍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註峰。茲山何峻秀,緑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鬆。藉予一白鹿,自挾兩青竜。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泣與親友別,欲語再三咽。
勖君青鬆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險艱,白日欺紅顔。
分手各千裏,去去何時還。在世復幾時,倏如飄風度。
空聞紫金經,白首愁相誤。撫己忽自笑,沉吟為誰故。
名利徒煎熬,安得閑餘步。終留赤玉舄,東上蓬萊路。
秦帝如我求,蒼蒼但煙霧。
郢客吟白雪,遺響飛青天。徒勞歌此麯,舉世誰為傳。
試為巴人唱,和者乃數千。吞聲何足道,嘆息空凄然。
秦水別隴首,幽咽多悲聲。鬍馬顧朔雪,躞蹀長嘶鳴。
感物動我心,緬然含歸情。昔視秋蛾飛,今見春蠶生。
裊裊桑柘葉,萋萋柳垂榮。急節謝流水,羈心搖懸旌。
揮涕且復去,惻愴何時平。
秋露白如玉,團團下庭緑。我行忽見之,寒早悲歲促。
人生鳥過目,鬍乃自結束。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
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人心若波瀾,世路有屈麯。
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
世道日交喪,澆風散淳源。不采芳桂枝,反棲惡木根。
所以桃李樹,吐花竟不言。大運有興沒,群動爭飛奔。
歸來廣成子,去入無窮門。
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秋花冒緑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空絶世,馨香竟誰傳。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
燕趙有秀色,綺樓青雲端。眉目豔皎月,一笑傾城歡。
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風寒。纖手怨玉琴,清晨起長嘆。
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
容顔若飛電,時景如飄風。草緑霜已白,日西月復東。
華鬢不耐秋,颯然成衰蓬。古來賢聖人,一一誰成功。
君子變猿鶴,小人為沙蟲。不及廣成子,乘雲駕輕鴻。
三季分戰國,七雄成亂麻。王風何怨怒,世道終紛拏。
至人洞玄象,高舉凌紫霞。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
聖賢共淪沒,臨歧鬍咄嗟。
玄風變太古,道喪無時還。擾擾季葉人,雞鳴趨四關。
但識金馬門,誰知蓬萊山。白首死羅綺,笑歌無時閑。
緑酒哂丹液,青娥凋素顔。大儒揮金椎,琢之詩禮間。
蒼蒼三株樹,冥目焉能攀。
鄭客西入關,行行未能已。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裏。
璧遺鎬池君,明年祖竜死。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蓐收肅金氣,西陸弦海月。秋蟬號階軒,感物憂不歇。
良辰竟何許,大運有淪忽。天寒悲風生,夜久衆星沒。
惻惻不忍言,哀歌逮明發。
北溟有巨魚,身長數千裏。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
憑陵隨海運,燀赫因風起。吾觀摩天飛,九萬方未已。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藉問此何為,答言楚徵兵。渡瀘及五月,將赴雲南徵。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睏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幹戚,一使有苗平。
醜女來效顰,還傢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一麯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
功成無所用,楚楚且華身。大雅思文王,頌聲久崩淪。
安得郢中質,一揮成斧斤。
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
直木忌先伐,芳蘭哀自焚。盈滿天所損,沉冥道為群。
東海沉碧水,西關乘紫雲。魯連及柱史,可以躡清芬。
燕臣昔慟哭,五月飛秋霜。庶女號蒼天,震風擊齊堂。
精誠有所感,造化為悲傷。而我竟何辜,遠身金殿傍。
浮雲蔽紫闥,白日難回光。群沙穢明珠,衆草凌孤芳。
古來共嘆息,流淚空沾裳。
孤蘭生幽園,衆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緑豔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輝,浮雲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鳳饑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
朝鳴昆丘樹,夕飲砥柱湍。歸飛海路遠,獨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晉,結交青雲端。懷恩未得報,感別空長嘆。
朝弄紫沂海,夕披丹霞裳。揮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
雲臥遊八極,玉顔已千霜。飄飄入無倪,稽首祈上皇。
呼我遊太素,玉杯賜瓊漿。一餐歷萬歲,何用還故鄉。
永隨長風去,天外恣飄揚。
搖裔雙白鷗,鳴飛滄江流。宜與海人狎,豈伊雲鶴儔。
寄形宿沙月,沿芳戲春洲。吾亦洗心者,忘機從爾遊。
周穆八荒意,漢皇萬乘尊。淫樂心不極,雄豪安足論。
西海宴王母,北宮邀上元。瑤水聞遺歌,玉懷竟空言。
靈跡成蔓草,徒悲千載魂。
緑蘿紛葳蕤,繚繞鬆柏枝。草木有所托,歲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嘆葑菲詩。玉顔豔紅彩,雲發非素絲。
君子恩已畢,賤妾將何為。
八荒馳驚飆,萬物盡凋落。浮雲蔽頽陽,洪波振大壑。
竜鳳脫罔罟,飄搖將安托。去去乘白駒,空山詠場藿。
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
王侯象星月,賓客如雲煙。鬥雞金宮裏,蹴踘瑤臺邊。
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當途何翕忽,失路長棄捐。
獨有揚執戟,閉關草太玄。
桃花開東園,含笑誇白日。偶蒙東風榮,生此豔陽質。
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宛轉竜火飛,零落早相失。
詎知南山鬆,獨立自蕭飋.
秦皇按寶劍,赫怒震威神。逐日巡海右,驅石駕滄津。
徵卒空九宇,作橋傷萬人。但求蓬島藥,豈思農鳸春。
力盡功不贍,千載為悲辛。
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
由來紫宮女,共妒青蛾眉。歸去瀟湘沚,沉吟何足悲。
宋國梧臺東,野人得燕石。誇作天下珍,卻哂趙王璧。
趙璧無緇磷,燕石非貞真。流俗多錯誤,豈知玉與珉。
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
比幹諫而死,屈平竄湘源。虎口何婉孌,女嬃空嬋媛。
彭鹹久淪沒,此意與誰論。
青春流驚湍,朱明驟回薄。不忍看秋蓬,飄揚竟何托。
光風滅蘭蕙,白露灑葵藿。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戰國何紛紛,兵戈亂浮雲。趙倚兩虎鬥,晉為六卿分。
姦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殺齊君。
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𠔌。
鳳鳥鳴西海,欲集無珍木。鸒斯得所居,蒿下盈萬族。
晉風日已頽,窮途方慟哭。
齊瑟彈東吟,秦弦弄西音。慷慨動顔魄,使人成荒淫。
彼美佞邪子,婉孌來相尋。一笑雙白璧,再歌千黃金。
珍色不貴道,詎惜飛光沉。安識紫霞客,瑤臺鳴素琴。
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清輝照海月,美價傾皇都。
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魚目復相哂,寸心增煩紆。
羽族稟萬化,小大各有依。周周亦何辜,六翮掩不揮。
願銜衆禽翼,一嚮黃河飛。飛者莫我顧,嘆息將安歸。
我到巫山渚,尋古登陽臺。天空彩雲滅,地遠清風來。
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淪替,樵牧徒悲哀。
惻惻泣路歧,哀哀悲素絲。路歧有南北,素絲易變移。
萬事固如此,人生無定期。田竇相傾奪,賓客互盈虧。
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嶮巇.鬥酒強然諾,寸心終自疑。
張陳竟火滅,蕭朱亦星離。衆鳥集榮柯,窮魚守枯池。
嗟嗟失權客,勤問何所規。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Strumming my zither and whistling.
No one knows I'm in the deep woods,
Only the moon comes watching.
2) Bamboo Adobe
By Wang Wei
Translated by Liu Wu-chi
I sit along in the dark bamboo grove,
Playing the zither and whistling long.
In this deep wood no one would know -
Only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
3) Hut in the Bamboos
Sitting alone, in the hush of the bamboo;
I thrum my zither, and whistle lingering notes.
In the secrecy of the wood, no one can hear;
Only the clear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4) In a Retreat Among Bamboos
Translated by Witter Bynner
Leaning alone in the close bamboos,
I am playing my lute and humming a song
Too softly for anyone to hear –
Except my comrade, the bright moon.
【白話文】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裏,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裏僻靜幽深,無人知曉,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注釋】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長嘯:長聲呼嘯。
【賞析】 竹裏館是輞川別墅中另一景,因居於茂密的竹林中而得名。此詩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意境見美。
詩中寫景物,衹用了三個詞:“幽篁”,“深林”,“明月”。幽,深也。篁是竹林的意思,屈原《九歌-山鬼》中便有“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的句子。幽篁和深林指的是同一樣東西,即茂密的竹林。明月則是人人慣用的詞語。詩中寫人物活動,也是用了三個詞:“獨坐”,“彈琴”,“長嘯”。嘯指撮口發出悠長而清越之聲,乃魏晉以來所謂名士的一種表示灑脫清高的行為,類似今日的吹口哨。詩中的用字造句很平淡,似是隨意寫出了眼前的景物和人物活動,沒有仔細去刻寫或塗飾,但四句合起來,卻帶出了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又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
此詩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的心境與所寫景物的內在性質相一致。詩人在取材,編排上並非信筆所之。詩中寫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取其與所要顯示的清幽澄淨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寫情懷,選擇了彈琴和長嘯,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種寫意怡寧的心境表裡如一。詩人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境界自出。而這種意境恰恰又與本詩自然平淡的語言風格相輔相成。
本詩的結構很精緻。首句有“獨坐”,三句便有“人不知”;首句有“幽篁”,三句便有“深林”,首尾呼應。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是用音響托出靜境。末句寫“明月來相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鑒賞]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衹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複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裏,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麽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衹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藴含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絶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裏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裏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淨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淨的心境互為表裏。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醖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陳邦炎)
【評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藴含着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劉建勳)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注釋】 臨江仙:唐玄宗時教坊麯名。又名《謝新恩》、《採蓮回》、《瑞鶴仙令》、《畫屏春》、《庭院深深》。
①“夢後”二句:夢後、酒醒為互文。樓臺高鎖與簾幕低垂,寫居處環境的冷落寥寂,隱喻往昔歡娛的消逝難見。
②卻來:重來,再來。
③落花:此兩句原為五代翁宏《春殘》詩。
④小蘋:歌女名。晏幾道友人瀋十二廉叔、陳十君竜傢歌女。
⑤心字:瀋雄《古今詞話》謂為衣領屈麯如心字。心字羅衣:指衣領綉有心字圖形。兩重心字,重疊的心字圖形。
⑥彩雲:指上蘋。李白《宮中行樂詞》:“衹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此句由李白詩化出,喻指小蘋。
【賞析】 此詞寫別後故地重遊,引起對戀人的無限懷念。上闋描寫人去樓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傷別的凄涼。“去年春恨”“來時”,正是與“小初見”的良辰;今年再來時,儘管又是落花時節,然而衹有斯人獨立,佳人已去。微雨中雙飛的燕兒,似在嘲笑此人的孤獨寂寞。下闋追憶初見小蘋溫馨動人的一幕。“記得”以下三句“兩重心字”既寫“羅衣”裝飾,又暗示與戀人的默契。“琵琶弦上說相思”足見其一見如故、互為知音的情誼。
【評解】
這是一首感舊懷人、傷離恨別之作,最能表現作者流連歌酒,無意仕途的心境及麯折深婉的詞風。上片寫今日之相思。先寫景,後言情,即景抒情;下片補敘初見歌女小蘋時的情景。這首詞,通篇用形象抒情,以境界會意,詞人懷念歌女小蘋的難言的相思之情,寓於暮春的景物描繪之中,詞盡而意未盡,藴藉含蓄,輕柔自然。感情深摯,優美動人。
【集評】
譚獻《譚評詞辨》:“落花”兩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末二句正以見其柔厚。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小山詞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又“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既閑婉,又沉着,當時更無敵手。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前二句追昔撫今,第三句融合言之,舊情未了,又惹新愁。“落花”二句正春色惱人,紫燕猶解“雙飛”,而愁人翻成“獨立”。論風韻如微風過簫,論詞采如紅蕖照水。下闋回憶相逢,“兩重心字”,欲訴無從,衹能藉鳳尾檀槽,托相思於萬一。結句謂彩雲一散,誰復相憐,惟明月多情,曾照我相送五銖仙佩,此恨綿綿,衹堪獨喻耳。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感舊懷人,精美絶倫。一起即寫樓臺高鎖’簾幕低垂,其凄寂無人可知。而夢後酒醒,驟見此境,尤難為懷。蓋昔日之歌舞豪華,一何歡樂,今則人去樓空,音塵斷絶矣。即此兩句,已似一篇《蕪城賦》。
[鑒賞]
這是一首感舊懷人的名篇,當為作者別後懷思歌女小蘋所作。詞之上片寫“春恨 ”,描繪夢後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寫相思,追憶“初見”及“當時”的情況,表現詞人苦戀之情、孤寂之感。全詞在懷人的月時,也抒發了人世無常、歡娛難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兩句,寫午夜夢回,衹見四周的樓臺已閉門深鎖;宿酒方醒,那重重的簾幕正低垂到地。“夢後”、“酒醒”二句互文 ,寫眼前的實景,對偶極工,意境渾融。“樓臺”,當是昔時朋遊歡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樓空。詞人獨處一室,在寂靜的闌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獨與空虛 。企圖藉醉夢以逃避現實痛苦的人,最怕的是夢殘酒醒 ,那時更是憂從中來 ,不可斷絶了 。這裏的“夢”字,語意相關 ,既可能是真有所夢,重夢到當年聽歌笑樂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歡離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時驟見而得之,而是詞人經歷過許多寥寂凄涼之夜 ,或殘燈獨對 ,或釅酒初醒,遇諸目中,忽於此時煉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傢的空寂之境,這種空寂,正是詞人內心世界的反映。
第三句轉入追憶。“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産生的一種莫名的悵惘 。“去年”二字,點明這春恨的由來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樣是這春殘時節,同樣惱人的情思又涌上心頭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寫的是孤獨的詞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對着飄零的片片落英;又見雙雙燕子,在霏微的春雨裏輕快地飛去飛來。“落花”、“微雨”,本是極清美的景色,在本詞中,卻象徵着芳春過盡 ,傷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雙飛,反襯愁人獨立,因而引起了綿長的春恨,以至在夢後酒醒時回憶起來 ,仍令人惆悵不已。這種韻外之致,蕩氣回腸,令人流連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構成一個凄豔絶倫的意境。
過片是全詞樞紐。“記得”,那是比“去年”更為遙遠的回憶,是詞人“夢”中所歷,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詞·自跋》中提到的“蓮、鴻、蘋、雲”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屬意者的名字入詞,小就是他筆下的一個天真爛漫、嬌美可人的少女。本詞中特標出“初見”二字,用意尤深。夢後酒醒,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見時的形象,當時她“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 。”她穿着薄羅衫子,上面綉有雙重的“心”字。此處的“兩重心字 ”,還暗示着兩人一見鐘情,日後心心相印。小蘋也由於初見羞澀,愛慕之意欲訴無從,唯有藉助琵琶美妙的樂聲,傳遞胸中的情愫。彈者脈脈含情,聽者知音沉醉,與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同意 。“琵琶”句,既寫出小蘋樂技之高,也寫出兩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許已經無語心許了。
結拍兩句不再寫兩人的相會、幽歡,轉而寫別後的思憶。詞人衹選擇了這一特定情境:在當時皎潔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雲飄然歸去。李白《宮中行樂詞》:“衹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又,白居易《簡簡吟》:“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彩雲,藉以指美麗而薄命的女子,其取義仍從《高唐賦》“旦為朝雲”來,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
結兩句因明月興感,與首句“夢後”相應。如今之明月,猶當時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懷,已大異於當時了。夢後酒醒,明月依然,彩雲安在?在空寂之中仍舊是苦戀,執着到了一種“癡”的境地。
這是晏幾道的代表作。在內容上,它寫的是小山詞中最習見的題材--對過去歡樂生活的追憶,並寓有“微痛纖悲”的身世之感;在藝術上,它表現了小山詞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風格。可以說,這首詞代表了作者在詞的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堪稱婉約詞中的絶唱。
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襯字)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
有明月,
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
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縈裙帶住,
漫長是,
係行舟。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迫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注釋】 ①蘇幕遮:唐教坊麯名。又名《雲霧斂》、《鬢雲鬆令》。
②黯:心情憂鬱頽喪。
③旅思(sì):羈旅異鄉的客中愁思。
在王實甫的《西廂記》裏“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他這是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裏“碧雲天,黃葉地...”。
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取詞於的范仲淹《蘇幕遮》: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賞析】 這是一首思鄉詞。作者以碧雲、黃葉、寒波、翠煙、緑草、紅日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下闋作一轉折,用“好夢留人睡”襯托旅人夜夜難以入睡的孤苦情懷。結尾兩句,構思奇妙。
年時把酒對君歌,歌不斷,杯無算,花月當樓人意滿。
翹戴一枝蟬影亂,樂事且隨人意換。
西樓回首月明中,花已綻,人何遠,可惜國香天不管。
千裏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注釋】 ①茫茫:形容全無音信。
②思量(liáng):想念。
③“縱使”句:指作者生活不安定,到處奔走,人已衰老。
④鬆岡:種鬆之墳地。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是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闊別,本詞的時間跨度達二十年。上闋寫死別十年,一直對亡妻銘記在心,但亡妻若能見到自己,也會認不出來,因我過於衰老。於是由悼亡到自傷,哀婉凄涼。“塵滿面”道盡十年輾轉塵世,歷盡坎坷和創傷。下闋記夢,兼寫生前死後。“小軒窗,正梳妝”,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憶,又是夢境。“相顧無言”二句,狀寫今日失意、哀苦無處訴的情懷。具體真實, 生動傳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樸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捲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
愁腸已斷無由醉。
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注釋】 ①禦街行:又名《孤雁兒》。柳永創調。
②香砌(qì):指花壇。
③練:素絹。
④敧(qī):傾斜。
⑤諳:熟悉。
⑥都來:算來。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的婉約詞。上闋由更深夜靜,聽秋葉飄落於石階之零碎聲響寫起,突出心之空虛和人之孤獨。抒發了良辰美景卻無人與共的孤愁。下闋抒情。“酒未到,先成淚”,比詞人在《蘇幕遮》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句意又更進一層,表現出詞人推陳出新的卓越創造才能。從整體構思看,“酒未到”二句,申說“無由醉”的理由,補足“愁腸已斷”的事實,思路超拔。“殘燈”句提起“孤眠滋味”,呼應開頭“夜寂靜,寒聲碎”的境界。
水殿風來暗香滿。
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注釋】 ①洞仙歌:唐教坊麯名。又名《洞仙歌令》、《羽仙歌》、《洞仙詞》、《洞中仙》、《洞仙歌慢》。
②金波:月光。
③玉繩:星名。北斗星第五星叫玉衡,玉衡北面兩星叫玉繩。
④不道:不覺。
【賞析】 這是作者據前人所作詞之殘句續作之詞,上闋寫人物與環境。人物是有非凡的神仙姿質,風度嫻雅,馨香嫵媚。環境則如月宮瑤臺,毫不俗氣。下闋第一句“起來攜素手”緊接前意,“試問”數句將月下情人私語境界表達得親昵而纏綿。金波淡蕩,星漢暗度,頗有情調。“但屈指”突轉,暗示良辰美景終有盡日之惋惜。“西風”來而“流年”換,由夏至秋,是自然之規律。“不覺”二字道盡其妙。寫帝王豔情,表達得清涼幽寂,可見作者超然的審美品位。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注釋】 ①水調歌頭:《樂苑》:“《水調》,商調麯也。又名《元會麯》、《凱歌》、《臺城遊》。
②玉宇:道傢所謂天帝之居所。③綺戶:綉戶。④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賞析】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麯。”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啓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鈎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着。反映到詞裏,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裏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註、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一個什麽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纔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嚮月宮,又怕那裏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裏還有兩個字值得註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麽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傢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裏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裏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着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麽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纔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裏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麽衹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裏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裏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裏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裏共嬋娟”有異麯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裏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袁行霈)
【賞析】
這首中秋懷人詞,久負盛名,橫絶今古。開頭一句雖在用李白詩句,而舉止超逸,氣韻終高一籌。人間天上,連通情感脈絡。接着以浪漫瑰偉的想象,集中描寫自己與朝廷的微妙關係,突出“去”與“留”的矛盾。下闋實寫中秋賞月,寫與弟的離別相思之苦,由怨而轉入徹語,足見作者不為環境所拘束的豁達品格,“但願”二字,憂患俱釋,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勸勉。
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注釋】 ①雨霖鈴:唐教坊麯名。宋人藉舊麯倚新聲,始見於柳永《樂章集》。
②都門帳飲:在京城門外設帳餞行。
③凝噎(yē):欲哭無聲,喉中氣塞。
④暮靄:晚間雲氣。
⑤那堪:兼之也。更那堪,即更兼之,更加上。
【賞析】 這是首詠別情的名篇。柳永的代表作。開頭三句寫離別環境。都門設帳,“留戀”依依,船老大又催促開船,幾個麯折,將別情逐漸推嚮極緻。“念去去”頓作轉騰。替行者設想,虛處落筆,自見真情。“更那堪”作一遞進,強調惟眼下清秋時節的離別最令人感傷。“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歷來為人稱道的佳句。至此意還未足,“此去經年”一句,可見這一對依依難捨的情侶的癡情與真情。情景相生,別意纏綿;寫景造境,虛實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