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楊樹花
玉樓春·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Zhang Xian
玉楼春·乙卯吴兴寒食
  竜頭舴艋吳兒競,
  筍柱鞦韆遊女並。
  芳洲擡翠暮忘歸,
  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
  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
  無數楊花過無影。
水竜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Su Shi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傢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睏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水竜吟:調名。首見於柳永詠梅之作。又名《竜吟麯》、《莊椿歲》、《小樓連苑》、《鼓笛慢》、《海天闊處》、《豐年瑞》等。
②從教墜:任(楊花)墜落。
③有思(sì):有情思。
④落紅難綴:落花難於再連接上枝頭。綴:連接。
⑤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錫荔枝》詩自註:“飛絮(即楊花)落水中,經宿即化為萍。”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之作。開頭一句“似花還似非花”抓住了楊花的特點,接着以“無人惜”的意脈貫下,提起“無情有思”一篇精神。由此開始,將楊花喻為美人,她正在夢中“隨風萬裏”,尋找情郎的遊蹤。上闋體物,花與人糅合,飽含情愫。下闋就楊花事議論抒情。“不恨”三句,突出傷春幽恨。花已飄落,斷無重上枝頭之望,最令人傷感。曉雨過後的楊花令人心寒。那流水中化為一池的浮萍,仔佃辨認,不是楊花,分明是離人點點滴滴的眼淚!

鶯啼序·重過金陵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
  金陵故都最好,
  有朱樓迢遞。
  嗟倦客、
  又此憑高,
  檻外已少佳緻。
  更落盡梨花,
  飛盡楊花,
  春也成憔悴。
  問青山,
  三國英雄,
  六朝奇偉?
  
  麥甸葵丘,
  荒臺敗壘,
  鹿豕銜枯薺。
  正潮打孤城,
  寂寞斜陽影裏。
  聽樓頭、
  哀笳怨角,
  未把酒愁心先醉。
  漸夜深,
  月滿秦淮,
  煙籠寒水。
  
  凄凄慘慘,
  冷冷清清,
  燈火渡頭市。
  慨商女.
  不知興廢,
  隔江猶唱庭花,
  餘音
  傷心千古,
  淚痕如洗。
  烏衣巷口青蕪路,
  認依稀、
  王謝舊鄰里。
  臨春結綺,
  可憐紅粉成灰,
  蕭索白楊風起。
  
  因思疇昔,
  鐵索千尋,
  謾瀋江底。
  揮羽扇障西塵,
  便好角巾私第。
  清談到底成何事?
  回首新亭,
  風景今如此。
  楚囚對泣何時已,
  嘆人間、
  今古真兒戲。
  東風歲歲還來,
  吹入鐘山,
  幾重蒼翠。
麗人行
杜甫 Du Fu
丽人行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控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遢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灸手可熱勢絶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Third-month in the freshening weather
  Many beauties take the air by the Changan waterfront,
  Receptive, aloof, sweet-mannered, sincere,
  With soft fine skin and well-balanced bone.
  Their embroidered silk robes in the spring sun are gleaming –
  With a mass of golden peacocks and silver unicorns.
  And hanging far down from their temples
  Are blue leaves of delicate kingfisher feathers.
  And following behind them
  Is a pearl-laden train, rhythmic with bearers.
  Some of them are kindred to the Royal House –
  The titled Princesses Guo and Qin.
  Red camel-humps are brought them from jade broilers,
  And sweet fish is ordered them on crystal trays.
  Though their food-sticks of unicorn-horn are lifted languidly
  And the finely wrought phoenix carving-knife is very little used,
  Fleet horses from the Yellow Gate, stirring no dust,
  Bring precious dishes constantly from the imperial kitchen.
  ...While a solemn sound of flutes and drums invokes gods and spirits,
  Guests and courtiers gather, all of high rank;
  And finally, riding slow, a dignified horseman
  Dismounts at the pavilion on an embroidered rug.
  In a snow of flying willow-cotton whitening the duckweed,
  Bluebirds find their way with vermilion handkerchiefs –
  But power can be as hot as flame and burn people's fingers.
  Be wary of the Premier, watch for his frown.

【白話文】 三月三日陽春時節天氣清新,長安麯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態凝重神情高遠文靜自然,肌膚豐潤胖瘦適中身材勻稱。
綾花綾羅衣裳映襯暮春風光,金絲綉的孔雀銀絲刺的麒麟。
頭上戴的是什麽呢?翡翠片花葉直貼到鬢角邊。
背後綴的是什麽呢?寶珠壓住裙腰多麽穩當合身。
其中有雲幕椒房的後妃至親,皇上封為虢國和秦國二夫人。
翡翠蒸鍋端出香噴的紫駝峰,水晶圓盤送來肥美的白魚鮮。
吃膩了犀角的筷子久久不動,鸞刀切着細肉絲空忙了一場。
宦官騎馬飛來卻不揚起灰塵,禦廚絡繹不絶送來海味山珍。
笙簫鼓樂纏綿宛轉感動鬼神,賓客隨從滿座都是達官貴人。
姍姍來遲的騎馬人躊躇滿志,到軒門纔下馬步入錦褥茵亭。
白雪似的楊花飄落覆蓋浮萍,使者象傳情的青鳥勤送紅巾。
氣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絶倫,千萬不要近前擔心丞相惱怒!

[又一版]
三月三日天氣晴朗清新,長安水邊多美人。
姿態濃豔情意深遠,賢淑又純真,肌膚細緻光滑身段勻稱。
繡羅衣裳映照在暮春,綉羅衣裳映照在暮春,
用金線嵌繡孔雀銀線繡麒麟。用金綫嵌綉孔雀銀綫綉麒麟。
頭上有什麼?頭上有什麽?
翡翠頭飾花彩垂到鬢角邊。翡翠頭飾花彩垂到鬢角邊。
背後看到什麼呢 ?背後看到什麽呢?
珠綴裙帶恰合身。珠綴裙帶恰合身。
其中有雲幕椒房的至親,其中有雲幕椒房的至親,
賞賜封號是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賞賜封號是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用翡翠鍋盛出紫駝峰,用翡翠鍋盛出紫駝峰,
水晶盤傳送清蒸的魚。水晶盤傳送清蒸的魚。
這些已吃膩了,以致使好久不動犀角筷,這些已吃膩了,以致使好久不動犀角筷,
鸞刀細切也是白忙一場。鸞刀細切也是白忙一場。
送菜的宦者馬術高超不揚塵,送菜的宦者馬術高超不揚塵,
禦廚接連不絕的送八珍。禦廚接連不絶的送八珍。
簫鼓在哀吟,感動了鬼神,簫鼓在哀吟,感動了鬼神,
賓客隨從亂鬨鬨地堵滿了交通要道。賓客隨從亂哄哄地堵滿了交通要道。
最後來的(指楊國忠)騎馬徐行,氣派十足,最後來的(指楊國忠)騎馬徐行,氣派十足,
當軒下馬直入錦繡的地毯。當軒下馬直入錦綉的地毯。
楊花紛飛像白雪飄落覆蓋白蘋,楊花紛飛像白雪飄落覆蓋白蘋,
青鳥飛去刁著婦女紅巾。青鳥飛去刁着婦女紅巾。
楊氏權重位高,氣 焰逼人,無人能比,楊氏權重位高,氣焰逼人,無人能比,
謹慎別上前,丞相火氣大得很呢 !謹慎別上前,丞相火氣大得很呢!

【注釋】 1、三月三日為上巳日,唐代長安士女多於此日到城南麯江遊玩踏青。
2、態濃:姿態濃豔。意遠:神氣高遠。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肌理細膩:皮膚細嫩光滑。骨肉勻:身材勻稱適中。
3、這兩句說,用金銀綫鑲綉着孔雀和麒麟的華麗衣裳與暮春的美麗景色相映生輝。
4、翠:一種翡翠鳥的羽毛。*訇(言換作盍)葉:一種首飾。鬢唇--鬢邊。
5、腰衱:裙帶。穩稱身:十分貼切合身。
6、就中:其中。雲幕:指宮殿中的雲狀帷幕。椒房:漢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塗壁。後世因稱皇后為椒房,皇后傢屬為椒房親。這句是指天寶七載(748)唐玄宗賜封楊貴妃的大姐為韓國夫人,三姐為虢國夫人,八姐為秦國夫人。
7、紫駝之峰:即駝峰,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唐貴族食品中有“駝峰炙”。釜:古代的一種鍋。翠釜,形容鍋的色澤。水精:即水晶。行:傳送。素鱗:指白鱗魚。
8、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厭飫:吃得膩了。鸞刀:帶鸞鈴的刀。縷切:細切。空紛綸:廚師們白白忙亂一番。貴人們吃不下。
9、黃門:宦官。飛鞚,即飛馬。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10、賓從:賓客隨從。雜沓:衆多雜亂。要津:本指重要渡口,這裏喻指楊國忠兄妹的傢門,所謂“虢國門前鬧如市”。
11、後來鞍馬:即指丞相楊國忠。逡巡:緩慢徐行,旁若無人之態。錦茵:錦織的地毯。
12、以下兩句是隱語,以麯江暮春的自然景色來影射楊國忠與其從妹虢國夫人(嫁裴氏)的曖昧關係。楊花覆蘋:古有楊花入水化為萍的說法,萍之大者為蘋。楊花、萍和蘋雖為三物,實出一體。故以楊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亂倫。據史載:“虢國素與國忠亂,頗為人知,不恥也。每入謁,並驅道中,從監、侍姆百餘騎,炬密如晝,靚妝盈裏,不施幃障,時人謂為‘雄狐’”。青鳥:古代神話傳說中能為西王母傳遞信息的使者。後世即以青鳥代指情人的信使。紅巾:婦人所用的手帕。“飛去銜紅巾”,指為揚氏兄妹傳遞消息。
13、此二句言楊氏權傾朝野,氣焰灼人,無人能比。丞相:指楊國忠,天寶十一載(752)十一月為右丞相。嗔:發怒。

【賞析】 此詩當是天寶十二載(753)春所作,諷刺楊國忠兄妹驕奢淫逸。首二句提綱,“態濃”一段寫麗人的姿態服飾之美,“就中”二句點出主角,“紫駝”一段寫宴樂之奢侈,“後來”一段寫楊國忠的氣焰和無恥。整首詩不空發議論,衹是盡情揭露事實,語極鋪張,而諷意自見,是一首絶妙的諷刺詩。《杜詩詳註》雲:“此詩刺諸楊遊宴麯江之事。……本寫秦、虢冶容,乃概言麗人以隱括之,此詩傢含蓄得體處”。《讀杜心解》曰:“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概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

[鑒賞]
《舊唐書·楊貴妃傳》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傢扈從。每傢為一隊,着一色衣;五傢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靚妝盈巷,蠟炬如晝。”又楊國忠於天寶十一載(752)十一月為右相。這首詩當作於十二載春,諷刺了楊傢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麯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

  成功的文學作品,它的傾嚮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作者的見解愈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愈好;而且作傢不必要把他所描寫的社會衝突的歷史的未來的解决辦法硬塞給讀者。《麗人行》就是這樣的一篇成功之作。這篇歌行的主題思想和傾嚮倒並不隱晦難懂,但確乎不是指點出來而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從頭到尾,詩人描寫那些簡短的場面和情節,都采取象《陌上桑》那樣一些樂府民歌中所慣常用的正面詠嘆方式,態度嚴肅認真,筆觸精工細膩,着色鮮豔富麗、金碧輝煌,絲毫不露油腔滑調,也不作漫畫式的刻畫。但令人驚嘆不置的是,詩人就是在這一本正經的詠嘆中,出色地完成了詩歌揭露腐朽、鞭撻邪惡的神聖使命,獲得了比一般輕鬆的諷刺更為強烈的藝術批判力量。詩中首先泛寫上巳麯江水邊踏青麗人之衆多,以及她們意態之嫻雅、體態之優美、衣着之華麗。辛延年《羽林郎》:“鬍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垆。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焦仲卿妻》:“着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着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回環反復,詠嘆生情,“態濃”八句就是從這種民歌表現手法中變化出來的。《杜臆》:“鐘雲:‘本是風刺,而詩中直敘富麗,若深不容口,妙妙。’又云:‘如此富麗,而一片清明之氣行乎其中。’……‘態濃意遠’、‘骨肉勻’,畫出一個國色。狀姿色曰‘骨肉勻’,狀服飾曰‘穩稱身’,可謂善於形容。”前人已看到了這詩用工筆彩繪仕女圖畫法作諷刺畫的這一特色。鬍夏客說:“唐宣宗嘗語大臣曰: ‘玄宗時內府錦襖二,飾以金雀,一自禦,一與貴妃;今則卿等傢傢有之矣。’ 此詩所云,蓋楊氏服擬於宮禁也。”總之,見麗人服飾的豪華,見麗人非等閑之輩。寫到熱鬧處,筆鋒一轉,點出“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則虢國、秦國(當然還有韓國)三夫人在衆人之內了。着力描繪衆麗人,着眼卻在三夫人;三夫人見,衆麗人見,整個上層貴族驕奢淫佚之頽風見,不諷而諷意見。餚饌講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襯托。“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舉出一二品名,配以適當顔色,便寫出器皿的雅緻,餚饌的精美豐盛以及其香、其味來。這麽名貴的山珍海味,縷切紛綸而厭飫久未下箸,不須明說,三夫人的驕貴暴殄,已刻畫無遺了。“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內廷太監鞚馬飛逝而來,卻路不動塵,這是何等的規距,何等的排場!皇傢氣派,畢竟不同尋常。寫得真好看煞人,也驚恐煞人。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監前來,絡繹不絶於途,到底所為何事?原來是奉旨從禦廚房裏送來珍饈美饌為諸姨上巳麯江修禊盛筵添菜助興,頭白阿瞞(唐玄宗宮中常自稱“阿瞞”)不可謂不體貼入微,不可謂不多情,也不可謂不昏庸了。樂史《楊太真外傳》載:“時新豐初進女伶謝阿蠻,善舞。上與妃子鐘念,因而受焉。就按於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自旦至午,歡洽異常。時唯妃女弟秦國夫人端坐觀之。麯罷,上戲曰: ‘阿瞞樂籍,今日幸得供養夫人。請一纏頭!’ 秦國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無錢用邪?’ 遂出三百萬為一局焉。”黃門進饌是時人目睹,麯罷請賞是宋人傳奇,真真假假,事出有因,兩相對照,風流天子精神面貌的猥瑣可以想見了。“簫鼓哀吟”、“賓從雜遝”,承上啓下,為“後來”者的出場造作聲勢,烘托氣氛。彼“後來”者鞍馬逡巡,無須通報,意然當軒下馬,徑入錦茵與三夫人歡會:此情此景,純從旁觀冷眼中顯出,當目擊者和讀者目瞪口呆驚詫之餘,稍加思索,便知其人,便知其事了。北魏鬍太後曾威逼楊白花私通,楊白花懼禍,降梁,改名楊華。鬍太後思念他,作《楊白花歌》,有“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之句。“青鳥”是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詩中多用來指“紅娘”一類角色。章碣《麯江》詩有“落絮卻籠他樹白”之句,可見麯江沿岸盛植楊柳。又隋唐時期,關中地域氣溫較高,上巳(陰歷三月三日)飄楊花,當是實情。“楊花”二句似賦而實比興,暗喻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淫亂。樂史《楊太真外傳》載:“虢國又與國忠亂焉。略無儀檢,每入朝謁,國忠與韓、虢連轡,揮鞭驟馬,以為諧謔。從官監嫗百餘騎。秉燭如晝,鮮裝袨服而行,亦無蒙蔽。”他們倒挺開通,竟敢招搖過市,攜衆遨遊,公開表演種種肉麻醜態。既然如此,為什麽“先時丞相未至,觀者猶得近前,乃其既至,則呵禁赫然”(黃生語),不許遊人圍觀了呢?為了顯示其“炙手可熱”權勢之烜赫,這固然是個原因,但觥籌交錯,酒後耳熱,放浪形骸之外,雖是開通人,也有不想讓旁人窺見的隱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青鳥銜去的一方紅手帕,便於有意無意中泄露了一點春光。七絶《虢國夫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涴顔色,澹掃蛾眉朝至尊。”見杜甫《草堂逸詩》,一作張祜詩。這詩寫出了虢國夫人的狐媚相,可與《麗人行》參讀。浦起竜評《麗人行》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這不是說,這詩的傾嚮不是指點出來,而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麽?對於當時詩人所描寫的社會衝突到底有什麽解决辦法呢?他即使多少意識到了,恐怕也不敢認真去想,更談不上把它硬塞給讀者。但讀者讀後卻不能不想:最高統治集團既然這樣腐敗,天下不亂纔怪!這不是抽象的說教,這是讀者被激動起來的心靈直感地從藝術中所獲得的邏輯。

  (陳貽焮)

楊叛兒
李白 Li Bai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傢。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賞析】 《楊叛兒》本北齊時童謠,後來成為樂府詩題。李白此詩與《楊叛兒》童謠的本事無關,而與樂府《楊叛兒》關係十分密切。開頭一句中的《楊叛兒》,即指以這篇樂府為代表的情歌。“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一對青年男女,一方唱歌,一方勸酒。顯出男女雙方感情非常融洽。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白門,本劉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門。因為南朝民間情歌常常提到白門,所以成了男女歡會之地的代稱。“最關人”,猶言最牽動人心。是何事物最牽動人心呢?──“烏啼白門柳”。五個字不僅點出了環境、地點,還暗示了時間。烏啼,應是接近日暮的時候。其時、其地、其景,不用說是最關情的了。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傢。”烏鴉歸巢之後漸漸停止啼鳴,在柳葉楊花之間甜蜜地憩息了。這裏既是寫景,又充滿着比興意味,情趣盎然。這裏的“醉”,當然不排斥酒醉,同時還包括男女之間柔情密意的陶醉。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沉香,即名貴的沉水香。博山爐是一種爐蓋作重迭山形的薫爐。這兩句承“君醉留妾傢”把詩推嚮高潮,進一步寫男女歡會。對方的醉留,正象沉香投入爐中,愛情的火焰立刻燃燒起來,情意融洽,精神升華,則象香火化成煙,雙雙一氣,凌入雲霞。

  這首詩,形象豐滿,生活氣息濃厚,顯得非常新鮮、活潑,但它卻不同於一般直接歌唱現實生活的作品,而是李白根據古樂府《楊叛兒》進行的藝術再創造。古詞衹四句:“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君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古詞和李白的新作,神貌頗為相近,但藝術感染力有很大差距。李詩一開頭,“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就是原樂府中所無。而缺少這兩句,全詩就看不到場面,失去了一開頭就籠罩全篇的男女慕悅的氣氛。第三句“何許最關人”,這是較原詩多出的一句設問,使詩意顯出了變化,表現了雙方在“烏啼白門柳”那種特定的環境下濃烈的感情。五句“烏啼隱楊花”,從原詩中“藏烏”一語引出,但意境更美。接着,“群醉留妾傢”則寫出醉留,意義更顯豁,有助於表現愛情的熾烈和如魚得水的情趣。特別是最後既用“博山爐中沉香火”七字隱括原詩的後半:“君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又生發出了“雙煙一氣凌紫霞”的絶妙形容。這一句由前面的比興,發展到帶有較多的象徵意味,使全詩的精神和意趣得到完美的體現。

  李白《楊叛兒》中一男一女由唱歌勸酒到醉留。這在封建禮教面前是帶有解放色彩的。較之古《楊叛兒》,情感更熾烈,生活的調子更加歡快和浪漫。這與唐代經濟繁榮,社會風氣比較解放,顯然有關。

  (餘恕誠)

猛虎行(此詩蕭士贇雲是偽作)
李白 Li Bai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腸斷非關隴頭水,
  淚下不為雍門琴。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顛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鬍馬翻銜洛陽草。一輸一失關下兵,
  朝降夕叛幽薊城。巨鰲未斬海水動,魚竜奔走安得寧。
  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
  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
  來投漂母作主人。賢哲棲棲古如此,今時亦棄青雲士。
  有策不敢犯竜鱗,竄身南國避鬍塵。寶書玉劍挂高閣,
  金鞍駿馬散故人。昨日方為宣城客,掣鈴交通二千石。
  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一擲。楚人每道張旭奇,
  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蕭曹曾作沛中吏,攀竜附鳳當有時。溧陽酒樓三月春,
  楊花茫茫愁殺人。鬍雛緑眼吹玉笛,吳歌白紵飛梁塵。
  丈夫相見且為樂,槌牛撾鼓會衆賓。我從此去釣東海,
  得魚笑寄情相親。
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
李白 Li Bai
  雙鵝飛洛陽,五馬渡江徼。何意上東門,鬍雛更長嘯。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廟。太白晝經天,頽陽掩餘照。
  王城皆蕩覆,世路成奔峭。四海望長安,顰眉寡西笑。
  蒼生疑落葉,白骨空相吊。連兵似雪山,破敵誰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學南山豹。崔子賢主人,歡娛每相召。
  鬍床紫玉笛,卻坐青雲叫。楊花滿州城,置酒同臨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遠清妙。雪盡天地明,風開湖山貌。
  悶為洛生詠,醉發吳越調。赤霞動金光,日足森海嶠。
  獨散萬古意,閑垂一溪釣。猿近天上啼,人移月邊棹。
  無以墨綬苦,來求丹砂要。華發長折腰,將貽陶公誚。
聞王昌齡左遷竜標,遙有此寄
李白 Li Bai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竜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賞析】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竜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並不是由於什麽重大問題,而衹是由於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後,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裏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竜標。這裏的夜郎,並不是指位於今貴州省桐梓縣的古夜郎國,而是指位於今湖南省沅陵縣的夜郎縣。沅陵正在黔陽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於將夜郎的位置弄錯了,所以定此詩為李白流夜郎時所作,那是不對的。

  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境,已見於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裏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曹植《雜詩》:“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都與之相近。而細加分析,則兩句之中,又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衹有將這種愁心托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衹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瞭解自己,富於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願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她,是多麽地多情啊!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當詩人們需要表現強烈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用這樣一種手段來獲得預期的效果。

  (瀋祖棻)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李白 Li Bai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餘天津橋南造酒樓。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纍月輕王侯。
  海內賢豪青雲客,就中與君心莫逆。
  迥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我嚮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夢思。
  不忍別,還相隨。
  相隨迢迢訪仙城,三十六麯水回縈。
  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鬆風聲。
  銀鞍金絡倒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
  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
  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
  當筵意氣凌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
  餘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傢渡渭橋。
  君傢嚴君勇貔虎,作尹並州遏戎虜。
  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
  行來北涼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
  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
  時時出嚮城西麯,晉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竜鱗莎草緑。
  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
  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
  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
  清風吹歌入空去,歌麯自繞行雲飛。
  此時行樂難再遇,西遊因獻《長楊賦》。
  北闕青雲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
  渭橋南頭一遇君,酇臺之北又離群。
  問餘別恨知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
  言亦不可盡,情亦不可極。
  呼兒長跪緘此辭,寄君千裏遙相憶。

【賞析】 這首“憶舊遊”的詩是作者寫寄給好友元演的,演時為亳州(即譙郡,州治在今安徽亳縣)參軍。詩曾收入《河嶽英靈集》,其中又提到長安失意之事,故當作於天寶三載(744)至十二載(753)間。詩中歷敘與元演四番聚散的經過,於入京前遊蹤最為詳明,是瞭解作者生平及思想的重要作品。乍看來,此詩不過寫作者青年時代裘馬輕狂的生活,至涉及縱酒挾妓、與道士交遊等內容,似乎並無多少積極的思想意義。其實不然。須知它是寫於作者“曳裾王門不稱情”政治遭遇失意,對於社會現實與世態人情均有深入的體驗之後。因此,“憶舊遊”便不僅有懷舊而且有非今的意味。詩人筆下那恣意行樂的生活,是作為“使我不得開心顔”的污濁官場生活的對立面來寫的;其筆下那脫略形跡的人物,又是作為上層社會虛偽與勢利的對立面來寫的,自有言外之意在。

  詩篇的組織,以與元演的離合為經緯,共分四段。前三段依次給讀者展現出許多美好的情事。

  第一段從“憶昔洛陽董糟丘”到“君留洛北愁夢思”,追憶詩人在洛陽時的放誕生活及與元演的第一番聚散。這裏最引人註目的是詩人鮮明的自我形象。從洛陽一酒傢(“董糟丘”)說起,這個引子就是李白個性特徵的表現。“為餘天津橋(在洛陽西南之洛水上)南造酒樓”,是一個何等主觀的誇張!在自稱“酒中仙”的詩人面前,簡直就沒有一個配稱能飲酒的人。少年李白生活豪縱,充滿進取精神,飲酒是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放:“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纍月輕王侯。”“一醉”而至於“纍月”,又是一個令人驚訝、令人叫絶的誇張,在這樣的人面前真正是“萬戶侯何足道哉”!至於他的交遊,盡是“海內賢豪青雲客”,而其中最稱“莫逆”之交的又是誰呢?以下自然帶出元參軍。隨即衹用簡短兩句形容其交誼:彼此“傾情倒意”到可以為對方犧牲一切(“無所惜”)的地步,以至“回山轉海”也算不得什麽(“不為難”)了。既敘得峻潔,又深藴真情篤意。剛開這樣一個頭,以下就說分手了,那時李白旋赴淮南(“攀桂枝”指隱居訪道事,語出淮南小山《招隱士》,而元“留洛北”。不過這開頭已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二段之間有兩個過渡句。“不忍別”承上“君留洛北愁夢思”,寫二人分手的依依不捨;“還相隨”又引起下文第二番相會。有此二句上下銜接極為自然。

  第二段從“相隨迢迢訪仙城”到“君亦歸傢渡渭橋”,追憶偕元演同遊漢東郡即隨州(州治在今湖北隨縣),與漢東太守及道士鬍紫陽遊樂情事。先寫二人訪仙城山,泛舟賞景,後換馬陸行來到漢東。“相隨”六句寫風光,寫行程,簡潔入妙,路“迢迢”、“水回縈”、“初入”、“度盡”,使人應接不暇。然後,與遠道出迎的漢東太守見面了。漢東太守的形象在此段中最生動可愛,他沒有半點專城而居的官架子。他與紫陽真人固然是老朋友,對李白也是傾蓋如故。這幾位忘形之交在隨州苦竹院──“餐霞樓”飲酒作樂,道士與詩人一同伴奏,漢東太守則起舞弄影。沒有尊卑,毫無拘束,本來就灑脫的詩人舉措更隨便了,不但喝得爛醉,甚而忘形到“我醉橫眠枕其股”了。然而太守對此則不以為忤,還脫下錦袍給他蓋上。這一幕“解衣衣我”的場面寫來感人肺腑。此段環境氛圍描寫亦妙,與道院相稱。“餐霞”的樓名,如“鳳鳴”的仙樂,都造成一種飄飄然非人世間的感覺。歡會如此高興(“當筵意氣凌九霄”),而分手又顯得多麽容易啊(“星離雨散不終朝”)。詩人與元演又作勞燕分飛,“餘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傢渡渭橋”,真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至此,詩情出現一個跳躍,直接進入第三段從“君傢嚴君勇貔虎”到“歌麯自繞行雲飛”,追憶詩人在並州受元演及其父親熱情款待的情況。從“五月相呼”句看,詩人是應元演的盛意邀請,離開安陸,同經太行山到太原府(並州)去的。曹操詩云:“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苦寒行》)然而詩人興致很高,時令也很好,所以“摧輪不道羊腸苦”。這一段寫人,以元參軍為主。先從其“嚴君”(父親)寫起,不僅引進一個陪襯人物,同時也在於顯示元演將傢子的身分。李白在元演那裏真是愜意爽心極了:“行來北京(太原)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他們還時常光顧城西的名勝古跡晉祠。晉水從這兒發源,風光極美。浮舟弄水,擊鼓吹簫,真是快樂。以下六句專寫欣賞女伎的歌舞,“其若楊花似雪何”一句大有“行樂須及春”(《月下獨酌》)之慨。玩樂直到傍晚,他們還不想歸去。“斜日”的紅光與歌女們的紅妝醉顔相亂,特別迷人;美人的倩影倒映清清的潭水中,風光綺麗。這時新月初上,美人的面容象月色般皎潔,她們輪番歌唱、起舞;歌聲悠揚,隨風遠去,追逐行雲……。這裏,“黃金白璧買歌笑”已化為生動鮮明的圖景,可謂盡態極妍了。

  第四段從“此時行樂難再遇”到篇末。一句收束前文,然後寫到長安失意時與元又一度相逢。與前三段都不同,這裏沒有情事的追憶,衹用“渭橋南頭一遇君,酇臺(在譙郡)之北又離群”一筆帶過,是說關中一面,元即赴譙郡,似乎是握手已違。大約那時詩人身不自由,心亦不自在吧!關於詩人在長安的境遇,也衹有含蓄的兩句話:“北闕青雲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然而它包含多少人事感慨啊。一嚮曠達的詩人,竟也發出了“問餘別恨今多少”的感喟,而暮春落花景象更增添了這種別恨。這種心境是“言亦不可盡,情亦不可及”,詩人衹有通過懷舊(“遙相憶”)的方式來排遣了。當其“呼兒長跪緘此辭”擬以寄遠時,心頭該是怎樣一種滋味!

  此詩提到“北闕青雲不可期”,顯然是含着牢騷的。但它在寫法上與《行路難》、《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等等直抒旨意、嘻笑怒駡的長篇不同。它對現實的憤懣幾乎沒有正面的敘寫,而對往日舊夢重溫卻寫得恣肆快暢、筆酣墨飽。通過對故人往事的理想化、浪漫化,突出了現實的缺恨。因此它既有李白歌行通常所有的縱橫奔放的優點,又兼有深沉含蓄的特點。這是此詩藝術上的優長之一。

  關於此詩的結構,《唐宋詩醇》說得好:“此篇最有紀律可循。歷數舊遊,純用敘事之法。以離合為經緯,以轉折為節奏。結構極嚴而神氣自暢。至於奇情勝緻,使覽者應接不暇,又其纔之獨擅者耳。”這是說,此詩與李白七古通常那種“縱逸”的、無法而法的作風不同,而是按實有的經歷如實寫出,娓娓道來,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寫法卻又極富變化,頗多淋漓興會之筆。通篇以七言句為主,間出三、五、九字句,且偶而出現奇數句(如“當筵意氣”以下三句成一意群),於整飭中見參差,終能“神氣自暢”。這是此詩藝術上另一個優長。

  (周嘯天)

宴鄭參卿山池
李白 Li Bai
  爾恐碧草晚,我畏朱顔移。愁看楊花飛,置酒正相宜。
  歌聲送落日,舞影回清池。今夕不盡杯,留歡更邀誰。
題瓜州新河,餞族叔捨人賁
李白 Li Bai
  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絶。豐功利生人,天地同朽滅。
  兩橋對雙閣,芳樹有行列。愛此如甘棠,誰雲敢攀折。
  吳關倚此固,天險自茲設。海水落鬥門,湖平見沙汭.
  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悅。楊花滿江來,疑是竜山雪。
  惜此林下興,愴為山陽別。瞻望清路塵,歸來空寂滅。
春感詩
李白 Li Bai
  茫茫南與北,道直事難諧。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
  塵縈遊子面,蝶弄美人釵。卻憶青山上,雲門掩竹齋。
麯江對酒
杜甫 Du Fu
  苑外江頭坐不歸,水精春殿轉霏微。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
  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悲傷未拂衣。

【賞析】 這首詩寫於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後留住長安時的作品。

  一年以前,杜甫衹身投奔肅宗李亨,受職左拾遺。因上疏為宰相房琯罷職一事鳴不平,激怒肅宗,遭到審訊。以後,雖仍任拾遺,但有名無實,不受重用。杜甫無所作為,空抱報國之心,不免滿腹牢騷。這首《麯江對酒》便是詩人此種心境的反映。

  麯江,即麯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南,因池水麯折而得名,是當時京都的第一勝地。

  前兩聯是麯江即景。“苑外江頭坐不歸”,苑,指芙蓉苑,在麯江西南,是帝妃遊幸之所。坐不歸,表明詩人已在江頭多時。這個“不”字很有講究,如用“坐未歸”,衹反映客觀現象,沒有回去;“坐不歸”,則突出了詩人的主觀意願,不想回去,可見心中的情緒。這就為三、四聯的述懷作了墊筆。

  以下三句,接寫坐時所見。“水精宮殿轉霏微”,水精宮殿,即苑中宮殿。霏微,迷蒙的樣子。在“宮殿”、“霏微”間,又着一“轉”字,突出了景物的變化。這似乎是承“坐不歸”而來的:久坐不歸,時已嚮晚,故而宮殿霏微。但是,我們從下面的描寫中,卻看不到日暮的景象,這就透露了詩人另有筆意。浦起竜《讀杜心解》曾將詩人這一時期所寫的《麯江二首》、《麯江對酒》、《麯江對雨》,跟作於安史之亂以前的《麗人行》作過比較,指出:“此處麯江詩,所言皆‘花’、‘鳥’、‘蜻’、‘蝶’。一及宮苑,則雲‘巢翡翠’,‘轉霏微’,‘雲覆’,‘晚靜’而已。視前此所詠‘雲幕’,‘禦廚’,覺盛衰在目,彼此一時。”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宮殿轉霏微”所顯示的,即是一種虛空寥落的情景,這個“轉”字,則有時過境遷的意味。

  與此適成對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短短一聯,形、神、聲、色、香俱備。“細逐”、“時兼”四字,極寫落花輕盈無聲,飛鳥歡躍和鳴,生動而傳神。兩句襯托出詩人的此時的心緒:久坐江頭,空閑無聊,因而纔這樣留意於花落鳥飛。“桃花細逐楊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楊花語”,後杜甫“自以淡筆改三字”(鬍仔《苕溪漁隱叢話》),由擬人法改為描寫法。何以有此改?就因為“桃花欲共楊花語”顯得過於恬適而富有情趣,跟詩人當時仕途失意,懶散無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這一聯用“自對格”,兩句不僅上下對仗,而且本句的某些字詞也相對。此處“桃”對“楊”,“黃”對“白”。鳥分黃白,這是明點,桃楊之色則是暗點:桃花紅而楊花白。這般色彩又隨着花之“細逐”和鳥之“兼飛”而呈現出上下飄舞的動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異常絢麗。

  風景雖好,卻是暮春落花時節。落英繽紛,固然賞心悅目,但也很容易勾起傷春之情,於是三、四聯對酒述懷,轉寫心中的牢騷和愁緒。

  先寫牢騷:“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判,讀潘,“割捨之辭;亦甘願之辭”(張相《詩詞麯語辭匯釋》)。這兩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縱酒,早就甘願被人嫌棄;我懶於朝參,的確有違世情。這顯然是牢騷話,實際是說:既然人傢嫌棄我,不如藉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參?正話反說,更顯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這裏所說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之輩,牢騷已經發到了肅宗李亨的頭上。詩人素以“忠君”為懷,但失望過甚時,也禁不住口出微辭。以此二句,足見詩人的憤懣不平之氣。

  最後抒發愁緒:“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徒傷未拂衣”。滄洲,水邊緑洲,古時常用來指隱士的居處。拂衣,指辭官。這一聯是說:衹因為微官縛身,不能解脫,故而雖老大傷悲,也無可奈何,終未拂衣而去。這裏,以“滄洲遠”、“未拂衣”,和上聯的“縱飲”、“懶朝”形成對照,顯示一種欲進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兩難境地。杜甫雖然仕途失意,畢生坎坷,但“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始終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他還勉勵友人“緻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希望以國事為己任。可見詩人之所以縱飲懶朝,是因為抱負難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憂憤托於花鳥清樽,正反映出詩人報國無門的苦痛。

  (周錫炎)

同趙二十二訪張明府郊居聯句
杜牧 Du Mu
  陶潛官罷酒瓶空,門掩楊花一夜風。[牧]
  古調詩吟山色裏,無弦琴在月明中。[嘏]
  遠檐高樹宜幽鳥,出岫孤雲逐晚虹。[牧]
  別後東籬數枝菊,不知閑醉與誰同。[嘏]
  初日淨金閨,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
  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
  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馳道楊花滿禦溝,紅妝漫綰上青樓。
  金章紫綬千餘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賞析】 《青樓麯》第一首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是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着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前進,漸走漸遠,到後來就衹見馬後揚起的一綫飛塵;一個是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少婦正在彈箏,那優美的箏聲並沒有因樓外的熱烈場景而中斷,好象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場景是那麽熱烈、雄偉,給人以壯麗的感覺;後面的場景又顯得端莊、平靜,給人以優美的感覺。這兩種不同的意境,前後互相映襯,對照鮮明。

  詩人是怎樣把這兩個不同的場景剪接在一個畫面上的呢?這就是通過樓頭少婦的神態,把長安大道上的壯麗場景,從她的眼神中反映出來。表面上她好象無動於衷,實際上卻抑製不住內心的欣羨,於是就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馬上將軍和他身後的隊伍,直到飛塵滾滾,人影全無,還沒有收回她的視綫。“樓頭少婦嗚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我們仿佛還聽到她從箏弦上流出的愉快的樂聲。

  這少婦跟馬上將軍有什麽關係,為什麽如此關註他的行動呢?這可從《青樓麯》的第二首中找到答案。原來那馬上的將軍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來,封侯拜爵,連他部隊裏許多騎將都受到封賞。“春風得意馬蹄疾”,他們經過馳道回來時,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禦溝裏去了。

  把這兩首詩合起來看,前一首描繪的當是一支皇傢大軍凱旋歸來的場景。由於這次勝利的不平常,連皇帝都親自出迎了,作為將領的妻子,她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詩人未用一句話直接抒寫她內心的激動,衹是寫她從樓頭看到的熱烈場景,讀者卻可想象到她面對這熱烈場景時的內心感受。這正如北宋詩人梅堯臣對詩創作所概括的兩句話:“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長楊是西漢皇傢射獵、校武的大苑子,建章宮是漢武帝建造的,都在西漢都城長安的近郊。盛唐詩人慣以漢武帝比唐玄宗,此詩也如此。詩人是藉用漢武帝時期的歷史畫捲反映盛唐時期的現實面貌。

  這幅描寫大軍凱旋的歷史畫捲,使人聯想到唐代前期國容威赫,實力強大。試想一支千軍萬馬的軍隊,如果沒有統一的指揮,嚴明的紀律,怎能夠旗幟鮮明、隊伍整齊地前進,連樓頭彈箏少婦都絲毫不受驚動?詩裏還映現了唐代都城長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這支強大的軍隊,維護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從樓頭少婦的眼中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尚武風氣。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晉以來以及南北朝長期分裂的痛苦教訓,整軍經武,保持了國傢的統一與強盛。“聘得良人,為國願長徵。”(敦煌麯子詞)在這盛極一時的封建帝國裏,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在這兩首詩中,一種為國立功的光榮感,很自然地從一個徵人傢屬的神態中流露出來,反映出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王季思)

賦得盈盈樓上女
孟浩然 Meng Haoran
  夫婿久離別,青樓空望歸。妝成捲簾坐,愁思懶縫衣。
  燕子傢傢入,楊花處處飛。空床難獨守,誰為報金徽。
遊城南十六首。晚春
韓愈 Han Yu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晚春》是韓詩頗富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諸說不一。

  題一作“遊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遊即目所見。乍看來,衹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鬥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豔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於“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的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係。“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鬥”,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於“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豔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幹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絶句精華》)姑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會之歧異,就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衹是如此。”此言雖未破的,卻不乏見地。作者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光直接觸發的,因而“情景衹是如此”。不過,他不僅看到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纔做入“無才思”的奇語,當有所寄寓。

  “楊花榆莢”,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帶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小有缺憾麽?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說,謝道韞詠雪以“柳絮因風”,自古稱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雪如楊花很美,楊花如雪又何嘗不美?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徵性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衹是揶揄,其中應有憐惜之意的。尤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鬥豔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揚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於“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於創造。前文所引述的兩種對此詩寄意的解會,雖各有見地,於此點卻均有忽略。殊不知詩人對“楊花榆莢”是愛而知其醜,所以嘲戲半假半真、亦莊亦諧。他並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裏。

  (周嘯天)

送鄭十校理得洛字
韓愈 Han Yu
  相公倦臺鼎,分正新邑洛。才子富文華,校讎天祿閣。
  壽觴佳節過,歸騎春衫薄。鳥哢正交加,楊花共紛泊。
  親交誰不羨,去去翔寥廓。
池上絮
韓愈 Han Yu
  池上無風有落暉,楊花晴後自飛飛。
  為將纖質凌清鏡,濕卻無窮不得歸。
  空蒙不自定,況值暄風度。舊賞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纔縈下苑麯,稍滿東城路。人意有悲歡,時芳獨如故。
  還同一葉落,對此孤鏡曉。絲縷乍難分,楊花復相繞。
  時役人易衰,吾年白猶少。
汴河麯
李益 Li Yi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傢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詩。題中的汴河,唐人習指隋煬帝所開的通濟渠的東段,即運河從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當年隋煬帝為了遊覽江都,前後動員了百餘萬民工鑿通濟渠,沿岸堤上種植柳樹,世稱隋堤。還在汴水之濱建造了豪華的行宮。這條汴河,是隋煬帝窮奢極欲、耗盡民膏,最終自取滅亡的歷史見證。詩人的吊古傷今之情、歷史滄桑之感就是從眼前的汴河引發出來的。

  首句撇開隋亡舊事,正面重筆寫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東流,堤上碧柳成陰,柔絲裊娜,兩岸緑野千裏,田疇相接,望中一片無邊春色。悠悠而去的汴河流水,引人在想象中矚目於兩岸千裏春色,使本來比較抽象的“無限春”三字具有鮮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跡地過渡到第二句。劉禹錫《楊柳枝》說:“煬帝行宮汴水濱”。第二句中的“隋傢宮闕”即特指汴水邊的煬帝行宮。春色常在,但當年豪華的隋宮則已經荒廢頽敗,衹留下斷井殘垣供人憑吊了。“已成塵”,用誇張筆墨強調往日豪華蕩然無存,與上句春色之無邊、永恆,形成怵目驚心的強烈對照,以見人世滄桑、歷史無情。“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衹緣一麯後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包含在“隋傢宮闕已成塵”中的意藴,不正是這種深沉的歷史感慨嗎?

  一、二兩句還是就春色常在、豪華不存這一點泛泛抒感,三、四則進一步抓住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來抒寫感慨。柳絮春風,飄蕩如雪,本是令人心情駘蕩的美好春光,但眼前這汴河堤柳,卻綰結着隋代的興亡,歷史的滄桑,滿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悅目,反而讓人徒增感慨了。當年隋煬帝沿堤樹柳,本是為他南遊江都的豪奢行為點綴風光的,到頭來,這隋堤煙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國的歷史見證,讓後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盡,歷史無情。那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在懷着深沉歷史感慨的詩人眼裏,仿佛正是隋代豪華消逝的一種象徵(楊花的楊與楊隋的楊也構成一種意念上的自然聯繫,很容易讓人産生由此及彼的聯想)。不過,更使人感愴不已的,或許還是這樣一種客觀現實:儘管隋鑒不遠,覆轍在前,但當代的封建統治者卻並沒有從亡隋的歷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訓。哀而不鑒,衹能使後人復哀今人。這,也許正是“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這兩句詩所寓含的更深一層的意旨吧。

  懷古與詠史,就抒寫歷史感慨、寄寓現實政治感受這一點上看,有相通之處。但詠史多因事興感,重在寓歷史鑒戒之意;懷古則多觸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前者較實,後者較虛;前者較具體,後者較空靈。將李益的這首詩和題材、內容與之相近的李商隱詠史七絶《隋宮》略作對照,便可看出二者的同異。《隋宮》抓住“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這一典型事例,見南遊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費,以寓奢淫亡國的歷史教訓;《汴河麯》則但就汴水春色、堤柳飛花與隋宮的荒涼頽敗作對照映襯,於今昔盛衰中寓歷史感慨。一則重在“舉隅見煩費”,一則重在“引古惜興亡”。如果看不到它們的共同點,就可能把懷古詩看成單純的吊古和對歷史的感傷,忽略其中所寓含的傷今之意;如果看不到它們的不同點,又往往容易認為懷古詩的內容過於虛泛。懷古詩的價值往往不易被充分認識,這大概是一個重要原因。

  (劉學鍇)

  閑庭草色能留馬,當路楊花不避人。(張為《主客圖》)
首頁>> 文學>>楊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