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梨花
  楊柳絲絲弄輕柔,
  煙縷織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雷,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
  相思衹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兰陵王
兰陵王
兰陵王
兰陵王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
  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
  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
  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注釋】 ①蘭陵王:唐教坊麯名。
②柳陰直:指長堤上柳樹行列齊整,陰影連成一條直綫。
③煙:指霧氣。絲絲弄碧:指柳條絲絲飛舞,顯現出一片碧緑的顔色。
④幾番:多少次。飄綿:指柳絮飛揚。行色:行旅出發前的情景。
⑤榆火:清明時節取榆柳之火賜百官。《雲笈七簽》:“清明一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換薪火’,以取一年之利。
⑥津堠(hòu):渡口邊的土堡。

【賞析】   自從清代周濟《宋四傢詞選》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註傢多采其說,認為是一首送別詞。鬍雲翼先生《宋詞選》更進而認為是“藉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鬱心情。”把它解釋為送別詞固然不是講不通,但畢竟不算十分貼切。在我看來,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遊京華,卻還留戀着那裏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捨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周邦彥和名妓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為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那段風流故事當然不可信,但這樣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裏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藉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藉着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綫,此其二。“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裏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着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誰送行色呢?柳。怎樣送行色呢?“拂水飄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衹管嚮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並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纔更悲凄呢!

  接着,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藉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閑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我看並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蹤跡”,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為什麽說“閑”呢?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着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啓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我們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親友到月臺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後,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這就是“閑尋舊蹤跡”。那麽,此時周邦彥想起了什麽呢?“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註釋說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後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認為這是船開以後尋思舊事。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着哀傷的樂麯飲酒。此情此景真是難以忘懷啊!這裏的“又”字告訴我們,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後另取新火。唐製,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周濟《宋四傢詞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他認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衹好作這樣麯折的解釋。但細細體會,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裏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着。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衹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無限的悵惘與凄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後。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的,感情卻又有波瀾。“凄惻,恨堆積!”“恨”在這裏是遺憾的意思。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啓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衹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裏水波迴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衹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裏。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裏,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背着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願讓旁人知道,衹好暗息悲傷。

  統觀全詞,縈回麯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袁行霈)

【賞析2】

  這是一首送別詞,狀寫送客之離愁。全詞共分三闋,每一闋有兩層意思。上闋前五句寫柳,後五句寫自己的倦遊心情。中闋前四句寫送別,後四句設想朋友在離別後的旅途情景。下闋前五句寫朋友旅途中的孤寂,最後五句回筆寫自己的追憶。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這首詞將詠柳和送別結合起來寫,更能表現作者要表達的纏綿婉轉的情緒。在此詞中,有生活細節、有人物活動,有抒情主體的心理意緒,形成詞作較為鮮明的敘事性和戲劇性特色。

鶯啼序·重過金陵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
  金陵故都最好,
  有朱樓迢遞。
  嗟倦客、
  又此憑高,
  檻外已少佳緻。
  更落盡梨花,
  飛盡楊花,
  春也成憔悴。
  問青山,
  三國英雄,
  六朝奇偉?
  
  麥甸葵丘,
  荒臺敗壘,
  鹿豕銜枯薺。
  正潮打孤城,
  寂寞斜陽影裏。
  聽樓頭、
  哀笳怨角,
  未把酒愁心先醉。
  漸夜深,
  月滿秦淮,
  煙籠寒水。
  
  凄凄慘慘,
  冷冷清清,
  燈火渡頭市。
  慨商女.
  不知興廢,
  隔江猶唱庭花,
  餘音
  傷心千古,
  淚痕如洗。
  烏衣巷口青蕪路,
  認依稀、
  王謝舊鄰里。
  臨春結綺,
  可憐紅粉成灰,
  蕭索白楊風起。
  
  因思疇昔,
  鐵索千尋,
  謾瀋江底。
  揮羽扇障西塵,
  便好角巾私第。
  清談到底成何事?
  回首新亭,
  風景今如此。
  楚囚對泣何時已,
  嘆人間、
  今古真兒戲。
  東風歲歲還來,
  吹入鐘山,
  幾重蒼翠。
  山礬風味更梨花。
  清白競春華。
  試問西園清夜,
  何如山崦人傢。
  
  楚東千嶂,
  吳江一棹,
  雲路非賒。
  惟有相思兩地,
  可憐淡月朝霞。
  清明時節雨聲嘩。
  潮擁渡頭沙。
  翻被梨花冷看,
  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
  雲窗霧閣,
  酒醒啼鴉。
  折得一枝楊柳,
  歸來插嚮誰傢。
朗诵天地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
  重簾未捲影瀋瀋,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
  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賞析】 小、閑、深,正是空閨寫照。而春色深濃,未許泄漏,故重簾不捲,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動,更不能形之言語,衹可托之瑤琴矣!

“深”字是上片之眼。閨深、春深、情深,“倚樓無語”,說三藏七,“此時無聲勝有聲”,藴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無限的韻味。

下片宕天,由室內而室外。“遠岫出雲”見陶淵明《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雲出雲歸,時光亦隨之荏苒而逝,不覺晚景催逼。夜來更兼細風吹雨,輕陰漠漠,“弄”既指風雨之弄輕陰,還指此時、此境中,詞人乍喜還愁的情感波動。結末仍結穴在風雨摧花,欲謝難禁的憂思上。
歷代詩評傢評此詞“雅練”,“淡語中緻語”(瀋際飛本《草堂詩餘》)。寫閨中春怨,以不語語之,又藉無心之雲,細風、疏雨、微陰淡化,雅化,微微逗露。這種婉麯、藴藉的傳情方式,是符合傳統詩歌的審美情趣的。(侯孝瓊)

绮罗香
  做冷欺花,
  將煙睏柳,
  千裏偷催春暮。
  盡日冥迷,
  愁裏欲飛還住。
  驚粉重、
  蝶宿西園,
  喜泥潤、
  燕歸南浦。
  最妨它、佳約風流,
  鈿車不到杜陵路。
  
  瀋瀋江上望極,
  還被春潮晚急,
  難尋官渡。
  隱約遙峰,
  和淚謝娘眉嫵。
  臨斷岸、
  新緑生時,
  是落紅、
  帶愁流處。
  記當日、門掩梨花,
  翦燈深夜語。
长恨歌

长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傢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顔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麯。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裏。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回竜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顔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緻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到漢傢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銀屏邐迤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絶,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


  China's Emperor, craving beauty that might shake an empire,
  Was on the throne for many years, searching, never finding,
  Till a little child of the Yang clan, hardly even grown,
  Bred in an inner chamber, with no one knowing her,
  But with graces granted by heaven and not to be concealed,
  At last one day was chosen for the imperial household.
  If she but turned her head and smiled, there were cast a hundred spells,
  And the powder and paint of the Six Palaces faded into nothing.
  ...It was early spring. They bathed her in the FlowerPure Pool,
  Which warmed and smoothed the creamy-tinted crystal of her skin,
  And, because of her languor, a maid was lifting her
  When first the Emperor noticed her and chose her for his bride.
  The cloud of her hair, petal of her cheek, gold ripples of her crown when she moved,
  Were sheltered on spring evenings by warm hibiscus curtains;
  But nights of spring were short and the sun arose too soon,
  And the Emperor, from that time forth, forsook his early hearings
  And lavished all his time on her with feasts and revelry,
  His mistress of the spring, his despot of the night.
  There were other ladies in his court, three thousand of rare beauty,
  But his favours to three thousand were concentered in one body.
  By the time she was dressed in her Golden Chamber, it would be almost evening;
  And when tables were cleared in the Tower of Jade, she would loiter, slow with wine.
  Her sisters and her brothers all were given titles;
  And, because she so illumined and glorified her clan,
  She brought to every father, every mother through the empire,
  Happiness when a girl was born rather than a boy.
  ...High rose Li Palace, entering blue clouds,
  And far and wide the breezes carried magical notes
  Of soft song and slow dance, of string and bamboo music.
  The Emperor's eyes could never gaze on her enough-
  Till war-drums, booming from Yuyang, shocked the whole earth
  And broke the tunes of The Rainbow Skirt and the Feathered Coat.
  The Forbidden City, the nine-tiered palace, loomed in the dust
  From thousands of horses and chariots headed southwest.
  The imperial flag opened the way, now moving and now pausing- -
  But thirty miles from the capital, beyond the western gate,
  The men of the army stopped, not one of them would stir
  Till under their horses' hoofs they might trample those moth- eyebrows....
  Flowery hairpins fell to the ground, no one picked them up,
  And a green and white jade hair-tassel and a yellowgold hair- bird.
  The Emperor could not save her, he could only cover his face.
  And later when he turned to look, the place of blood and tears
  Was hidden in a yellow dust blown by a cold wind.
  ... At the cleft of the Dagger-Tower Trail they crisscrossed through a cloud-line
  Under Omei Mountain. The last few came.
  Flags and banners lost their colour in the fading sunlight....
  But as waters of Shu are always green and its mountains always blue,
  So changeless was His Majesty's love and deeper than the days.
  He stared at the desolate moon from his temporary palace.
  He heard bell-notes in the evening rain, cutting at his breast.
  And when heaven and earth resumed their round and the dragon car faced home,
  The Emperor clung to the spot and would not turn away
  From the soil along the Mawei slope, under which was buried
  That memory, that anguish. Where was her jade-white face?
  Ruler and lords, when eyes would meet, wept upon their coats
  As they rode, with loose rein, slowly eastward, back to the capital.
  ...The pools, the gardens, the palace, all were just as before,
  The Lake Taiye hibiscus, the Weiyang Palace willows;
  But a petal was like her face and a willow-leaf her eyebrow –
  And what could he do but cry whenever he looked at them?
  ...Peach-trees and plum-trees blossomed, in the winds of spring;
  Lakka-foliage fell to the ground, after autumn rains;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Palaces were littered with late grasses,
  And the steps were mounded with red leaves that no one swept away.
  Her Pear-Garden Players became white-haired
  And the eunuchs thin-eyebrowed in her Court of PepperTrees;
  Over the throne flew fire-flies, while he brooded in the twilight.
  He would lengthen the lamp-wick to its end and still could never sleep.
  Bell and drum would slowly toll the dragging nighthours
  And the River of Stars grow sharp in the sky, just before dawn,
  And the porcelain mandarin-ducks on the roof grow thick with morning frost
  And his covers of kingfisher-blue feel lonelier and colder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year after year;
  And yet no beloved spirit ever visited his dreams.
  ...At Lingqiong lived a Taoist priest who was a guest of heaven,
  Able to summon spirits by his concentrated mind.
  And people were so moved by the Emperor's constant brooding
  That they besought the Taoist priest to see if he could find her.
  He opened his way in space and clove the ether like lightning,
  Up to heaven, under the earth, looking everywhere.
  Above, he searched the Green Void, below, the Yellow Spring;
  But he failed, in either place, to find the one he looked for.
  And then he heard accounts of an enchanted isle at sea,
  A part of the intangible and incorporeal world,
  With pavilions and fine towers in the five-coloured air,
  And of exquisite immortals moving to and fro,
  And of one among them-whom they called The Ever True-
  With a face of snow and flowers resembling hers he sought.
  So he went to the West Hall's gate of gold and knocked at the jasper door
  And asked a girl, called Morsel-of-Jade, to tell The Doubly- Perfect.
  And the lady, at news of an envoy from the Emperor of China,
  Was startled out of dreams in her nine-flowered, canopy.
  She pushed aside her pillow, dressed, shook away sleep,
  And opened the pearly shade and then the silver screen.
  Her cloudy hair-dress hung on one side because of her great haste,
  And her flower-cap was loose when she came along the terrace,
  While a light wind filled her cloak and fluttered with her motion
  As though she danced The Rainbow Skirt and the Feathered Coat.
  And the tear-drops drifting down her sad white face
  Were like a rain in spring on the blossom of the pear.
  But love glowed deep within her eyes when she bade him thank her liege,
  Whose form and voice had been strange to her ever since their parting –
  Since happiness had ended at the Court of the Bright Sun,
  And moons and dawns had become long in Fairy-Mountain Palace.
  But when she turned her face and looked down toward the earth
  And tried to see the capital, there were only fog and dust.
  So she took out, with emotion, the pledges he had given
  And, through his envoy, sent him back a shell box and gold hairpin,
  But kept one branch of the hairpin and one side of the box,
  Breaking the gold of the hairpin, breaking the shell of the box;
  "Our souls belong together," she said, " like this gold and this shell –
  Somewhere, sometime, on earth or in heaven, we shall surely
  And she sent him, by his messenger, a sentence reminding him
  Of vows which had been known only to their two hearts: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month, in the Palace of Long Life,
  We told each other secretly in the quiet midnight world
  That we wished to fly in heaven, two birds with the wings of one,
  And to grow together on the earth, two branches of one tree."
  Earth endures, heaven endures; some time both shall end,
  While this unending sorrow goes on and on for ever.

【白話文】 漢傢的皇上看重傾城傾國貌,立志找一位絶代佳人。
可惜當國多少年哪,一直沒處尋。
楊傢有位剛長成的姑娘,養在深閨裏沒人見過她容顔。
天生麗質無法埋沒,終於被選到皇上身邊。
她回頭嫣然一笑,百般嬌媚同時顯現出來。
六宮的粉白黛緑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
正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她肌膚如凝結的油脂。
侍女扶出浴,正嬌懶無力,初承恩就在這一時。
花一般容貌雲一樣鬢發,金步搖在頭上顫。美好的春宵,春宵太短!
太陽多高天於纔睜眼,從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見面。
追陪歡樂,伺候宴席,她總在皇帝身旁轉。
春天隨從春遊,夜晚也是她獨占。
後宮美人兒三千人,對三千人的寵愛都集中在她一身。
深宮的夜晚,她妝飾好了去伺候聖君。
玉樓中宴會,春天和她一起醉倒了人。
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羨人呀,一傢門戶盡生光。
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腸,覺得生男兒還不如生個女郎。
避暑的驪宮,高插雲霄。宮中仙樂飄,人間到處都能聽到。
宮裏緩歌曼舞,徐徐地彈琴慢慢地吹簫。
皇上整天看,總也看不飽。
誰知道漁陽反叛的戰鼓會震地敲,把霓裳羽衣麯驚破了!
皇傢城闕煙塵出現,天於的大駕,一千輛車,一萬匹馬,逃往西南。
纔走到百來裏,走走又站站。六軍不肯前進可怎麽辦?
宛轉蛾眉竟死在皇上馬蹄前。
她的花鈿丟在地上沒人收,還有她頭上的翡翠翹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頭。
皇上掩着臉,想救救不了,回頭看,眼淚和血一起流。
棧道插雲彎彎麯麯上劍閣,風颳起黃塵格外蕭索。
峨眉道上沒多少行人,天於旌旗也沒了光彩,陽光是那樣談薄。
蜀江水這麽碧緑喲,蜀山這麽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懷念情思難斷絶。
離宮看見月光是傷心顔色,夜裏聽雨打棧鈴也是斷腸聲息。
總算有一天,天旋地轉聖駕得回京城,又走到這裏──叫人徘徊不忍離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間找不着了,美人當年白白死去的那塊地。
君臣互相看看,眼淚灑衣襟,嚮東望,信馬由繮回京城。
回來看看宮苑園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宮翠柳依舊媚人。
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臉,那柳葉多像她的眉,見花見柳怎叫人不落淚。
怎不感觸啊,在這春風吹開桃李花的日子,在這秋用打梧桐落葉的時辰!
太上皇住南內與西宮,秋草長閑庭,不掃它滿階落葉紅。
當年椒房間監青眉已老,梨園弟子頭上白發初生。
晚上螢蟲飛過宮殿,太上皇悄然憶想。
夜裏挑殘了孤燈睡不着,衹聽宮中鐘鼓遲遲敲響。
夜這麽長,看看天上銀河還在發光。
天快亮,還不亮!霜這麽重,房上鴛鴦瓦這麽冷,翠被冰涼,有誰同擁?
你死去了,我還活着,此別悠悠已經隔了年,從不見你的靈魂進入我的夢。
京城有位修煉過的臨邛道士,能以精誠把亡魂招致。
可感動的是上皇輾轉懷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尋覓。
他禦氣排雲像一道電光飛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黃泉,可是都沒見到她的蹤影。
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虛無縹緲中間。
仙山樓閣玲瓏似朵朵彩雲,有許多美妙的仙子。
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樣肌膚花樣容貌,聽來好像是要找的人。
方士到了仙宮,叩西廂的門,報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雙成。
她聽說漢傢天於派來了使臣,不由驚斷了仙傢九華帳裏的夢。
推開枕穿上衣下得床來,銀屏與珠簾都依次打開。
衹見她頭上雲髻半偏,剛剛睡醒,花冠還沒整好便走下堂來。
風吹着她的仙衣飄飄旋舉,還像當年她的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一雙眼淚落下來,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帶着雨。
她含情凝自感謝君王:自從生離死別難見面,音信兩茫茫。
昭陽殿裏的恩愛從此斷絶,蓬萊宮裏的日月這麽漫長!
往下看人間,衹看見雲霧看不見長安,衹能將舊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釵鈿盒兩樣東西帶還。
金釵留一股,鈿盒留一扇,我們一傢分一半。
衹要我們的心像金和鈿一樣堅牢,雖然遠隔天上與人間,總還能相見!
臨走叮嚀還有一句話兒緊要,這句誓言衹有他和我知道。
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裏沒人我們兩個話悄悄:在天上我們但願永做比翼鳥,在地上我們但願水做連理枝條。
天長地久也有一天會終結,這恨啊,長久不斷,永不會有消除的那一朝。

【注釋】 【傾國】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絶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禦宇】統治
【耿耿】明亮
【鴛鴦瓦】屋瓦一俯一仰扣合在一起
【扃】門閂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愁滋味。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藉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
詩的主題是“長恨”。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於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於得寵,雞犬升天。並反復渲染玄宗之縱欲,沉於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 “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後,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死”是悲劇的形成。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後,造成玄宗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 “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
“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藉道士幫助於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並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了“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 的分量。
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文字哀豔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藉對歷史人物的詠嘆,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說,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傢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於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沉痛詩句。文章指出,《長恨歌》作於作者婚前幾個月,詩人為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為此,丁、方二人認為,《長恨歌》並不是對歷史的記錄與評價。“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正是詩人藉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從“詩言志”,“詩傳情”上說,丁、方二人之說不無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歷史真實和社會意義以及千百年來的影響而言,不能不說它是歷史的記錄和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至於白氏自身有愛情悲劇的經歷,無疑有助於他對李楊愛情悲劇的體察和分析,纔使其詩寫得肌理細膩,情真意切,賦予無窮的藝術魅力。
[賞析一]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時作者35歲,任周至縣尉。關於這首詩的寫作緣起,據白居易的朋友陳鴻說,他與白居易、王質夫三人於元和元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偶然間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傢都很感嘆。於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二者相輔相承,以傳後世。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稱那篇傳叫《長恨傳》。
《長恨歌》共分三大段,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驚破《霓裳羽衣麯》” 共三十二句為第一段,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愛情效果,以及由此導致的荒政亂國和安史之亂的爆發。其中開頭八句寫楊貴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詩中卻說“漢皇”,這是唐朝人由寫古題樂府留下來的習慣。傾國:指傾國傾城的美女。禦宇:指作皇帝,統治天下。從“春寒賜浴華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寫楊貴妃的受寵和由此形成的楊氏傢族的豪貴。華清池:在今西安市東臨潼縣南的驪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宮,以溫泉聞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膚潔白光潤。步搖:古代婦女的一種頭飾。“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廢政事。“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寫楊貴妃被寵的程度,簡直是形影不離。接着作者又用漢武帝寵愛陳阿嬌,要為阿嬌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來比喻了他們之間的關係。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貴妃一人受寵,楊氏族門立刻權勢逼人。哥哥楊國忠當了宰相,幾個姊妹都被封為大國夫人,爭權鬥富,不可一世。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的這樁事。皇帝後妃也是人,也有情欲,這點與平民沒有區別;但是皇帝手中有無尚的權威,他的情欲往往和這種無尚權威的運用密不可分。這就使他們的愛情效果與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並不是了不起的罪過,但由好色而導致濫加封賞,使壞人竊弄權柄,紊亂朝綱,這就離亡國滅傢不遠了。所以我們評論帝王的愛情一定不要離開他們生活的具體內容及其社會效果。“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這四句又和前面的“從此君王不早朝” 相呼應,進一步描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政誤國。唐朝統治者這種豪華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殘酷地掠奪勞動人民,使勞動人民陷於極度貧睏的基礎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描寫了一段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驪山上的享樂生活後,接着說:“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傢,聚斂貢城闕。”又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正是因為統治集團如此昏庸腐朽,階級矛盾又如此尖銳,所以當安祿山這個大野心傢一旦發起叛亂,唐王朝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傾倒崩潰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麯》”,正是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過程。漁陽: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薊縣。這一帶有時稱漁陽郡,有時又稱範陽郡。安祿山當時任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大本營就在漁陽。鼓:軍中使用的樂器。漁陽鼙鼓,即指安祿山率領的造反軍隊;安祿山發動叛亂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麯:舞麯名,開元中來自西涼。據說唐明皇曾親自對它進行過加工潤色,並為之製作歌辭。楊貴妃進宮後,善為此舞。
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為第二段,寫馬驛兵變,楊貴妃被殺,以及從此以後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開頭十句講馬嵬驛兵變。九重城闕:指首都。皇帝的宮廷有九道門,故稱皇宮曰九重。煙塵:指敵警。千乘萬騎西南行:指唐明皇等離長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華:指皇帝的儀仗。西出都門百餘裏,其地即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西。六軍:古稱天子的軍隊,這裏指唐明皇的衛隊。不發:不再繼續前進,這裏即指兵變。當時亂兵先殺了楊國忠及楊貴妃的兩個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將楊貴妃賜死。花、翠翹、金雀釵、玉搔頭:都是楊貴妃頭上的飾物。“黃埃散漫風蕭索”以下八句寫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裏對楊貴妃的思念。雲:山中的空中通道。劍閣:即劍門關,古時陝西四川間的險要關塞,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縣西南,不在由陝西入四川的路上,這裏是詩人為強調川陝間山路艱難而漫加堆砌。李白《蜀道難》中有所謂“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絶峨嵋巔。”同誤。“天旋地轉回竜馭”以下四句寫唐軍收復長安後,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經過馬嵬驛時的見今思昔,對景傷情。天旋地轉:指形勢變化,唐軍收復兩京。事在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竜:指唐明皇的車駕。不見玉顔空死處,衹有空墳,而屍體不見了。從此故事增入神話色彩,當時有種傳說,說楊貴妃已經“屍解”成仙而去。“君臣相顧淚沾衣”以下二十句寫唐明皇回京後的見物思人,悲不欲生。信馬歸:聽憑馬自己行走,極言人心無緒的樣子。太液:大明宮內的池水名。未央:漢代皇帝居住的宮殿名,這裏藉指唐代的大明宮。西宮:太極宮,唐人稱之為“西宮”或 “西內”。南內:興慶宮。唐人稱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為三大內。大明宮是當時的皇帝唐肅宗居住的地方。已經退位的唐明皇回京後先後曾被安置在太極宮和興慶宮居住。梨園弟子:指昔日曾經侍奉過唐明皇的宮廷歌舞班子,據說唐明皇曾親自教過他們排練。椒房:後妃居住的宮室,以花椒和泥塗壁,一取其香,二取其多子。阿監:太監。青娥:指宮女。以上兩句分承唐明皇與楊貴妃,是說昔日曾經侍應過他們的人現在都已經老了。鴛鴦瓦:房頂上俯仰相扣的屋瓦。翡翠衾:用翡翠羽毛裝飾的被子。以上層層鋪陳,說明唐明皇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無物無景不在勾起他對楊貴妃的懷戀。文/韓兆崎 來源:中廣網
[賞析二]
作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謂是一個成功者。他的現實主義的筆,寫出了多少個凄冷的場面,敲響了一次又一次警鐘。他的《長恨歌》,可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復雜的情節衹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細緻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麽,為什麽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麯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我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裏。那麽,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纔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着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嚮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嚮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麯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註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藴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藴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作為一首千古絶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麽感染和誘惑着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一篇《長恨》有風情!
白樂天如是說。可見詩人的內心裏,實在給《長恨歌》灌註了太多的情感。
白樂天一生感時傷世,傳世之句多有力陳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就是這樣一位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詩人,卻將一段宮闈畸戀寫得凄切婉轉,蕩氣回腸.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來他少年時曾與一民女湘靈相知相說,苦於家庭阻力不能結合,這種深深的痛苦寓於《長恨歌》的創作中,正是藉詠史感懷自身的際遇。白居易雖然仕途坎坷,鬱鬱寡歡,甚至藉佛道來麻木自己,尋找靈魂上的解脫,痛恨當時的朝政腐敗.但我覺得,在這首詩裏,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歌頌,或者說對自己曾經情感的影射.
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愛江山愛美人,聲色犬馬也像是他們的專利。於是一個王朝沒落的身影便隨着一個女人冤屈的腳步,嚮着一個終點,慢慢地走着。“紅顔禍水”便是一個絶好的理由,讓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國度走遠之時,給後人一個開脫的藉口。女人,衹不過是一個悲劇的犧牲品.她們衹是用自己的脂粉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爭得一點點寵愛和一個男人的懷抱.而最終卻被賜死.這也告誡她們,在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同時,也別忘記過度的開採帶來的後果.
最後的浪漫主義的筆,給我們一點點慰藉,也讓我在時間的端口,始終相信真正愛情的美麗。
[賞析三]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麯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麽,為什麽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詩歌開捲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象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裏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麽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着全詩。緊接着,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麯”。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嚮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於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纔成為一場悲劇,接着,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傢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 “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麯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裏。那麽,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纔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着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嚮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 “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嚮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麯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註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藴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緑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 “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裏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凄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顔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顔,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藴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作為一首千古絶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麽感染和誘惑着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饒芃子)

[情殤——論白居易《長恨歌》主題思想]

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等。本文作者持愛情說。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次來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陳鴻寫《長恨歌傳》那樣板着說教的臉孔去描寫李楊故事,而是以“情”作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産生共鳴,取得審美上的極大成功。本文還結合作者生平經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政治題材和來自民間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的關係問題上的獨到之處,進一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鼕,三十五歲的白居易被授周至縣尉,當時,他與好友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聽到當地民間流傳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紀的故事,深有感觸,於是創作了千古傳誦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陳鴻為此詩撰寫了一篇《長恨歌傳》。《長恨歌》以其標格卓異的風姿贏得了古今無數的讀者,甚至當時長安妓女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而自誇,並因此身價倍增。“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①,不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衆多讀者的心聲。關於《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是讀者爭論的焦點問題,觀點頗為分歧,約可分為三派:其一,愛情主題說。認為從作品宮中多寵的憲宗;其三,雙重主題說。認為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諭詩或愛情頌歌都不恰當,它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諭和同情的交織,既為李、楊的愛情悲劇一掬同情之淚,又為他們的誤國失政一嘆遺恨之聲,二者交相融匯而不是機械疊加。此外,還有人認為此詩是作者藉李、楊悲劇來抒發自己愛情失意的情懷。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麽,為什麽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認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據全詩的內容和情節發展,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後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開捲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着全詩。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着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剋,“不見玉顔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回腸。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絶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

杭州春望
白居易 Bai Juyi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傢。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緑裙腰一道斜。 

【注釋】 【伍員】子胥,春秋楚人,父兄皆遭楚平王殺害,逃吳,佐闔廬敗楚,又佐夫差敗越。後夫差信讒殺伍。民間同情伍員,說他怨吳王,死後驅水為濤;錢塘江潮又稱“子胥濤”,歷代立祠廟紀念他
【蘇小】蘇小小,南齊錢塘名妓
【柿蒂】綾的花紋
【梨花】酒名。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梨花春”

【賞析】 此詩為長慶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詩對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寫,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後兩句為一景。七處景色都靠“望”字把它們聯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登樓遠望海天瑰麗的景色,有籠住全篇之勢。作者原註云:“城東樓名望海樓。”《太平寰宇記》中望海樓作望潮樓,高十丈。次句護江堤指杭州東南錢塘江岸築以防備海潮的長堤。清晨登望海樓,極目遠眺,旭日東升,霞光萬道,錢塘江水,奔流入海,護江長堤,閃着銀光。此聯把城外東南的景色,寫得極其雄偉壯麗。

  次聯詩人把目光轉到城內。杭州城內吳山(又稱胥山)上有“伍員廟”。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先後打敗了楚國、越國,後因勸吳王夫差拒絶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見疏,終被殺害。所民間傳說:他因怨恨吳王,死後驅水為濤,故錢塘江潮又稱“子胥濤”。此詩通首所寫均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詞,是說看見眼前的錢塘江和伍員廟,想到夜裏萬籟俱寂之時,濤聲傳入廟中,特別清晰。“蘇小”,即南齊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傢”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樓楚館。這句正寫題面的“春”字,點明季節,並以歌樓舞榭,寫出杭州的繁華景象。應當註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門前屋後之柳,而是極目遠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詩醇》評這兩句說:“‘入’字、‘藏’字極寫望中之景。”兩句均引用典故寫景,不但展現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聯想到伍員的壯烈,昔日杭州的繁華,上句氣象雄渾,下句旖旎動人,富有詩情畫意。

  上兩聯主要是寫自然景色,下一聯則把重點移在風物人情上。“紅袖”指織綾女子。“柿蒂”指綾的花紋。作者原註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語意雙關。作者原註:“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趁梨花”是說正好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此聯一句寫遊人沽飲,一句寫婦女織綾。梨花飄舞,酒旗相招;紅袖翻飛,綾紋綺麗。詩意之濃,色彩之美,讀之令人心醉。

  末聯又把目光移到遠處,寫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結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嚮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即白沙堤,簡稱白堤。作者原註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緑時,望如裙腰。”“裙腰”這個絶妙的比喻,不僅寫出了春日白堤煙柳蔥蒨,露草芊綿的迷人景色,而且把從遠處俯瞰西湖的景象寫得非常逼真生動,同時,寫裙腰,自然使人聯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飄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聯想到嫵媚秀麗的西湖,豈非美麗少女的化身?宋代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雖不能肯定它就是從白居易這兩句詩衍化而來,但二者的構思,卻是一致的。

  這首詩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徵的景物,熔鑄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筆,畫出一幅《杭州春望圖》。畫面以春柳、春草、春樹及江水、湖水的翠緑為主色,又以梨花、紅裙、彩綾、酒旗加以點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間,把杭州的春光裝點得美麗無比,散發着濃郁的春意。詩在寫法上,由城外之東南,寫到城內,然後又寫到西湖,遠近結合,錯落有緻,而又次序井然。同時,又將寫景同詠古,攝自然之景同記風物人情結合起來,使景物更加豐富多彩,富有詩味,洋溢着詩人抑止不住的贊美之情。

  (王思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Cen Shen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鬍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鬍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The north wind rolls the white grasses and breaks them;
  And the Eighth-month snow across the Tartar sky
  Is like a spring gale, come up in the night,
  Blowing open the petals of ten thousand peartrees.
  It enters the pearl blinds, it wets the silk curtains;
  A fur coat feels cold, a cotton mat flimsy;
  Bows become rigid, can hardly be drawn
  And the metal of armour congeals on the men;
  The sand-sea deepens with fathomless ice,
  And darkness masses its endless clouds;
  But we drink to our guest bound home from camp,
  And play him barbarian lutes, guitars, harps;
  Till at dusk, when the drifts are crushing our tents
  And our frozen red flags cannot flutter in the wind,
  We watch him through Wheel-Tower Gate going eastward.
  Into the snow-mounds of Heaven-Peak Road....
  And then he disappears at the turn of the pass,
  Leaving behind him only hoof-prints.

【白話文】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颳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鬥豔盛開。
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
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都覺得鐵衣太寒冷,難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着百丈厚的堅冰,愁雲暗淡無光,在萬裏長空凝聚着。
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裏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鬍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麯。
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
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
山嶺迂回,道路麯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衹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注釋】 選自《岑嘉州集》,岑參,江陵人,唐代人。
岑參於天寶十三載(754)夏秋之交到北庭,至德二載(757)春夏之交東歸,其間三歷雪季,此詩之作,不詳何時。
武判官,未詳。判官,官職名。唐代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委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
中軍: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所居。
"風掣"句: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
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這裏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象梨花開了一樣。
珠簾:以珠子穿綴成的挂簾。羅幕:絲織帳幕。這句說雪花飛進珠簾,沾濕羅幕。
錦衾(jīn)薄:蓋了華美的織錦被子還覺得薄。形容天氣很冷。
角弓:飾有獸角的弓。控:拉開。這句說因為太冷,將軍都拉不開弓了。
着:穿上。
瀚海:大沙漠。這句說大沙漠裏到處都結着很厚的冰。
鬍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兄弟民族的樂器。這句說在飲酒時奏起了樂麯。
轅門:軍營的大門,臨時用車轅架成,故稱。
凍不翻:旗被風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
輪臺: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與漢輪臺不是同一地方。

【賞析】 這是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在輪臺寫的一首送別詩,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堪稱盛大唐邊塞詩的壓捲之作。正如詩題所標示的那樣,這首詩以歌詠白雪為主要內容,同時也抒發了作者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詩一開頭,就把邊地奇寒、早雪的特異風光和壯麗景色,通過典型事物,用飽蘸淡墨的畫筆,以浪漫主義手法氫它描繪了出來。北風捲地,連那堅韌不撥的白草,也為之摧折。那風啊,簡直是一把鋒利的鏟刀,把大地喬得淨蕩蕩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夜之間,竟變成了異樣的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這玉樹瓊枝,千姿百態的冰雪世界,卻春風陣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燦爛的江南春色。這境界該是怎樣的新奇壯美!在這壯觀的奇景輝映下,詩人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描寫了這早雪帶來的令人難耐的奇寒。那飄飛的雪花啊,連帳內的羅幕都打濕了;狐皮袍子不暖啊,蓋的錦被也嫌太薄;將軍的手啊,已凍得拉不開弓;徵戰護身的鐵衣啊,也冷得難以穿上。但就在這一派難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氣息。珠簾羅幕,狐裘錦衾,是多麽的富麗;將軍角弓,都護鐵衣,又是多麽威嚴。它巧妙地把防守邊疆,戰勝奇寒的將士,生動而鮮明地烘托了出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畢竟還是奇寒,從而才能顯示出防守邊疆的將士,是怎樣艱苦卓絶。八月在內地,正是桂子飄香,皓月增輝的美好時節,而邊地呢,已是“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可是,這瀚海堅冰,萬裏凝雲,雖然愁慘,但不蕭瑟、凄涼,而是渾厚、沉鬱,這正是岑參邊塞詩歌奇峭的藝術風格的特徵。正是在這漫天皆白,寒氣襲人的時候,中軍設宴,餞別歸客。一時鬍琴、琵琶、羌笛齊奏,伴着塞外風光,自是別有一番天韻。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製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緻,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乎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全詩不斷變換着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
岑參的邊塞詩奇麗壯美,富於浪漫主義激情,也不乏浪漫手法。他善於寫奇麗壯美的西北邊塞風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風等,然而這些奇特壯美的自然現象又常常構成艱苦卓絶的環境,形成對軍旅生活的考驗。而詩人又極善於把邊關將士放在這樣的考驗中,突現他們的豪情壯氣。邊疆環境的惡劣,邊陲生活和戰事的艱苦,有力地襯托出戍邊將士的英雄主義精神。詩人善於使用誇張、比喻等浪漫主義表達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岑參與高適都長於寫邊塞詩,且都具有豪邁雄壯的風格,又都長於七言歌行體。因而自當時起就有"高岑"之並稱。但二人又有許多不同。僅就二人的邊塞詩而言,高偏於悲壯,岑偏於奇麗;高詩多夾敘夾議,直抒胸臆,岑詩則長於描寫,多寓情於景;高詩渾厚質實,岑詩瑰奇俊峭;高富於現實關懷,岑長於浪漫想象。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於岑;就藝術而論,岑美於高。岑詩的藝術個性極為明顯,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又一位優秀的浪漫詩人。

[簡要評析] 這是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在輪臺寫的一首送別詩,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堪稱盛大唐邊塞詩的壓捲之作。正如詩題所標示的那樣,這首詩以歌詠白雪為主要內容,同時也抒發了作者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詩一開頭,就把邊地奇寒、早雪的特異風光和壯麗景色,通過典型事物,用飽蘸淡墨的畫筆,以浪漫主義手法氫它描繪了出來。北風捲地,連那堅韌不撥的白草,也為之摧折。那風啊,簡直是一把鋒利的鏟刀,把大地喬得淨蕩蕩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夜之間,竟變成了異樣的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這玉樹瓊枝,千姿百態的冰雪世界,卻春風陣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燦爛的江南春色。這境界該是怎樣的新奇壯美!在這壯觀的奇景輝映下,詩人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描寫了這早雪帶來的令人難耐的奇寒。那飄飛的雪花啊,連帳內的羅幕都打濕了;狐皮袍子不暖啊,蓋的錦被也嫌太薄;將軍的手啊,已凍得拉不開弓;徵戰護身的鐵衣啊,也冷得難以穿上。但就在這一派難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氣息。珠簾羅幕,狐裘錦衾,是多麽的富麗;將軍角弓,都護鐵衣,又是多麽威嚴。它巧妙地把防守邊疆,戰勝奇寒的將士,生動而鮮明地烘托了出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畢竟還是奇寒,從而才能顯示出防守邊疆的將士,是怎樣艱苦卓絶。八月在內地,正是桂子飄香,皓月增輝的美好時節,而邊地呢,已是“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可是,這瀚海堅冰,萬裏凝雲,雖然愁慘,但不蕭瑟、凄涼,而是渾厚、沉鬱,這正是岑參邊塞詩歌奇峭的藝術風格的特徵。正是在這漫天皆白,寒氣襲人的時候,中軍設宴,餞別歸客。一時鬍琴、琵琶、羌笛齊奏,伴着塞外風光,自是別有一番天韻。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製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緻,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乎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全詩不斷變換着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

[賞析二]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一個“奇”字。
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颳風而來,“北風捲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白草”,據《漢書。西域傳》顔師古註,乃西北一種草名,王先謙補註謂其性至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鬍天八月即飛雪”,一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鬍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鼕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虯《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鼕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鼕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着想、造境俱稱奇絶。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後,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戶,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一語承上啓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倘是南方,穿“狐裘”必發炸熱,而此地“狐裘不暖”,連裹着軟和的“錦衾”也衹覺單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都護鐵衣冷難着”。二句兼都護(鎮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着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着眼這幾句,誰說不是?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寫白雪的威力。這真是一支白雪的贊歌呢。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於抽象概念。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使人不覺其苦,反覺冷得新鮮,寒得有趣。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嚮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鼕雲,濃重稠密,雪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二句以誇張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於是寫到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的情景。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鬍琴琵琶與羌笛”句,並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這些邊地之器樂,對於送者能觸動鄉愁,於送別之外別有一番滋味。寫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一個奇異景象:儘管風颳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這是詩中又一處精彩的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這是輪臺東門。儘管依依不捨,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麽走啊!路轉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裏,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這最後的幾句是極其動人的,成為此詩出色的結尾,與開篇悉稱。看着“雪上空留”的馬蹄跡,他想些什麽?是對行者難捨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結束處有悠悠不盡之情,意境與漢代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詩的結處,效果更見佳妙。
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作個性)。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矯健,有大筆揮酒(如“瀚海”二句),有細節勾勒(如“風掣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着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情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詩中或二句一轉韻,或四句一轉韻,轉韻時場景必更新:開篇入聲起音陡促,與風狂雪猛畫面配合;繼而音韻輕柔舒緩,隨即出現“春暖花開”的美景;以下又轉沉滯緊澀,出現軍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漸入徐緩,畫面上出現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使人低回不已。全詩音情配合極佳,當得“有聲畫”的稱譽。
(周嘯天)

春怨

春怨
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With twilight passing her silken window,
  She weeps alone in her chamber of gold
  For spring is departing from a desolate garden,
  And a drift of pear-petals is closing a door.

【白話文】 紗窗外的陽光淡去,黃昏漸漸降臨;鎖閉華屋,無人看見我悲哀的淚痕。
庭院空曠寂寞,春天景色行將逝盡;梨花飄落滿地,無情無緒把門關緊。

【注釋】 空庭:荒蕪的庭院。
春欲晚:暮春將至。

【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點破主題的是詩的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句中的“金屋”,用漢武帝幼小時願以金屋藏阿嬌(陳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絶的深宮,所寫之人是幽閉在宮內的少女。下面“無人見淚痕”五字,可能有兩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處一室、無人作伴而不禁下淚;二是其人身在極端孤寂的環境之中,縱然落淚也無人得見,無人同情。這正是宮人命運之最可悲處。句中的“淚痕”兩字,也大可玩味。淚而留痕,可見其垂淚已有多時。這裏,總共衹用了七個字,就把詩中人的身份、處境和怨情都寫出了。這一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則都是環繞這一句、烘托這一句的。
起句“紗窗日落漸黃昏”,是使無人的“金屋”顯得更加凄涼。屋內環顧無人,固然已經很凄涼,但在陽光照射下,也許還可以減少幾分凄涼。現在,屋內的光綫隨着紗窗日落、黃昏降臨而越來越昏暗,如李清照《聲聲慢》詞中所說,“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其凄涼況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為無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覺。屋內無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聲喧鬧,春色濃豔,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減少幾分孤寂。現在,院中竟也寂無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時節,正如歐陽修《蝶戀花》詞所說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詞所說的“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難堪了。
末句“梨花滿地不開門”,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補充和引伸;也遙應第二句,對詩中之人起陪襯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指出“詩文俱有主賓”,要“立一主以待賓”。這首詩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寫之人,所待之賓就是這句所寫之花。這裏,以賓陪主,使人泣與花落兩相襯映。李清照《聲聲慢》詞中以“滿地黃花堆積”,來陪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詞中人,所采用的手法與這首詩是相同的。
從時間佈局看,詩的第一句是寫時間之晚,第三句是寫季節之晚。從第一句紗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內獨處之人;從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飄落之花。再從空間佈局看,前兩句是寫屋內,後兩句是寫院中。寫法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從屋內的黃昏漸臨寫屋外的春晚花落,從近處的杳無一人寫到遠處的庭空門掩。一位少女置身於這樣凄涼孤寂的環境之中,當然註定要以淚洗面了。更從色彩的點染看,這首詩一開頭就使所寫的景物籠罩在暮色之中,為詩篇塗上了一層暗淡的底色,並在這暗淡的底色上襯映以潔白耀目的滿地梨花,從而烘托出了那樣一個特定的環境氣氛和主人公的傷春情緒,詩篇的色調與情調是一致的。
為了增強畫面效果,深化詩篇意境,詩人還采取了重疊渲染、反復勾勒的手法。詩中,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餘;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絶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寫法,使為托出宮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畫的那樣一個凄涼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現。
此外,這首詩在層層烘托詩中人怨情的同時,還以象徵手法點出了美人遲暮之感,從而進一步顯示出詩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黃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滿地”,都是象徵詩中人的命運,作為詩中人的影子來寫的。這使詩篇更深麯委婉,味外有味。
(陳邦炎)

宮中行樂詞八首
李白 Li Bai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寶髻,石竹綉羅衣。
  每出深宮裏,常隨步輦歸。衹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樓巢翡翠,金殿鎖鴛鴦。
  選妓隨雕輦,徵歌出洞房。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
  盧橘為秦樹,蒲萄出漢宮。煙花宜落日,絲管醉春風。
  笛奏竜吟水,簫鳴鳳下空。君王多樂事,還與萬方同。
  玉樹春歸日,金宮樂事多。後庭朝未入,輕輦夜相過。
  笑出花間語,嬌來竹下歌。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綉戶香風暖,紗窗曙色新。宮花爭笑日,池草暗生春。
  緑樹聞歌鳥,青樓見舞人。昭陽桃李月,羅綺自相親。
  今日明光裏,還須結伴遊。春風開紫殿,天樂下朱樓。
  豔舞全知巧,嬌歌半欲羞。更憐花月夜,宮女笑藏鈎。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宮鶯嬌欲醉,檐燕語還飛。
  遲日明歌席,新花豔舞衣。晚來移彩仗,行樂泥光輝。
  水緑南薫殿,花紅北闕樓。鶯歌聞太液,鳳吹繞瀛洲。
  素女鳴珠佩,天人弄彩球。今朝風日好,宜入未央遊。
  鬥酒渭城邊,垆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
  三月雪連夜,未應傷物華。衹緣春欲盡,留著伴梨花。
遇劉五
李頎 Li Qi
  洛陽一別梨花新,黃鳥飛飛逢故人。
  攜手當年共為樂,無驚蕙草惜殘春。
詠張諲山水(末缺)
李頎 Li Qi
  小山破體閑支策,落日梨花照空壁。
  詩堪記室妒風流,畫與將軍作勍敵。
贈別褚山人
高適 Gao Shi
  攜手贈將行,山人道姓名。光陰薊子訓,纔術褚先生。
  墻上梨花白,尊中桂酒清。洛陽無二價,猶是慕風聲。
  縹梨花謝鶯口吃,黃犢少年人未歸。
  畫扇紅弦相掩映,獨看斜月下簾衣。
初鼕夜飲
杜牧 Du Mu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幹?

【賞析】 會昌二年(842),杜牧四十歲時,受當時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被外放為黃州刺史,其後又轉池州、睦州等地。此詩可能作於睦州。

  “淮陽多病偶求歡”,淮陽,指西漢汲黯。汲黯因剛直敢言,屢次切諫,數被外放。在出任東海太守時,雖臥病不視事,而能大治。後又拜為淮陽太守,他流着淚對漢武帝說:“臣嘗有狗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漢書·汲黯傳》),要求留在京師,但遭拒絶。汲黯最後就死於淮陽。詩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於耿介直言而被排擠出京的。“偶求歡”的“歡”,指代酒,暗點詩題“飲”字,表明詩人愁思鬱積,難以排遣,今夜衹能藉酒澆愁,以求得片刻慰藉。這一句語意沉痛而措辭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與燭盤”,進一步抒寫作客他鄉的失意情懷。天寒歲暮,秉燭獨飲,吊影自傷,憤悱無告,更覺寂寞悲涼。“霜”,在這裏含風霜、風塵之意,不僅與“初鼕”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見鄉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衹此四字,概括了多年來的遊宦生涯,飽含了多少辛酸!“燭盤”,則關合題面中的“夜飲”,真是語不虛設。寥寥七字,勾勒出一個在燭光下自斟自飲、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上兩句寫室內飲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寫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頗具匠心的。看來詩人獨斟獨飲,並不能釋憂解愁。於是他罷酒輟飲,憑欄而立,但見朔風陣陣,暮雪紛紛,那階下積雪象是堆簇着的潔白的梨花。這裏看似純寫景色,實則情因景生,寓情於景,包孕極為豐富。詩人燭下獨飲,本已孤凄不堪,現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時又不知身在何處!“明年誰此憑欄桿?”這一問,凝聚着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志難酬的隱痛,是很能發人深思的。

  此詩首句用典,點明獨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鬱,有籠蓋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實寫夜飲,在敘事中進一步烘托憂傷凄惋的情懷。第三句一筆宕開,用寫景襯墊一下,不僅使全詩頓生波瀾,也使第四句的慨嘆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後又以問語出之,與前面三個陳述句相映照,更覺音情頓挫,唱嘆有緻,使結尾有如“撞鐘”,清音不絶。明鬍震亨說:“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尤其所長。”玩味此詩,庶幾如此。

  (徐定祥)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
杜牧 Du Mu
  暖雲如粉草如茵,獨步長堤不見人。
  一嶺桃花紅錦黦,半溪山水碧羅新。
  高枝百舌猶欺鳥,帶葉梨花獨送春。
  仲蔚欲知何處在,苦吟林下拂詩塵。
  階下草猶短,墻頭梨花白。
  織女高樓上,停梭顧行客。
  聞君在何所,青鳥舒錦翮。
冀州客捨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時王子欲應製舉西上
岑參 Cen Shen
  夫子傲常調,詔書下徵求。
  知君欲謁帝,秣馬趨西周。
  逸足何駸駸,美聲實風流。
  學富贍清詞,下筆不能休。
  君傢一何盛,赫奕難為儔。
  伯父四五人,同時為諸侯。
  憶昨始相值,值君客貝丘。
  相看復乘興,攜手到冀州。
  前日在南縣,與君上北樓。
  野曠不見山,白日落草頭。
  客捨梨花繁,深花隱鳴鳩。
  南鄰新酒熟,有女彈箜篌。
  醉後或狂歌,酒醒滿離憂。
  主人不相識,此地難淹留。
  吾廬終南下,堪與王孫遊。
  何當肯相尋,澧上一孤舟。
梁園歌河南王說判官
岑參 Cen Shen
  君不見梁孝王修竹園,頽墻隱轔勢仍存。
  嬌娥曼臉成草蔓,羅帷珠簾空竹根。
  大梁一旦人代改,秋月春風不相待。
  池中幾度雁新來,洲上千年鶴應在。
  梁園二月梨花飛,卻似梁王雪下時。
  當時置酒延枚叟,肯料平臺狐兔走。
  萬事翻覆如浮雲,昔人空在今人口。
  單父古來稱芯生,祇今為政有吾兄。
  輶軒若過梁園道,應傍琴臺聞政聲。
首頁>> 文學>>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