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本富傢女,與君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門不曾出。
妾有綉衣裳,葳蕤金縷光。念君貧且賤,易此從遠方。
遠方三千裏,發去悔不已。日暮情更來,空望去時水。
孟夏麥始秀,江上多南風。商賈歸欲盡,君今尚巴東。
巴東有巫山,窈窕神女顔。常恐遊此山,果然不知還。
襄漢水,峴山垂,漢水東流風北吹。衹言一世長嬌寵,
那悟今朝見別離。君渡清羌渚,知人獨不語,
妾見鳥棲林,憶君相思深。莫作雲間鴻,離聲顧儔侶。
尚如匣中劍,分形會同處。是君婦,識君情,
怨君恨君為此行。下床一宿不可保,況乃萬裏襄陽城。
襄陽傳近大堤北,君到襄陽莫回惑。大堤諸女兒,
憐錢不憐德。
賴逢鄰女曾相識,並著蓮舟不畏風。
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
【賞析】 《全唐詩》中收張潮詩五首,其中《長幹行》還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張潮的幾首詩,除了一首《採蓮麯》是寫採蓮女的生活,其餘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
這首詩的第一聯:“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茨菰,即慈姑,“茨菰葉爛”的時間當在秋末鼕初;西灣,指江邊的某個地方。“蓮子花開”,即荷花開放,這裏當指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葉爛的時候在西灣送別,眼下又已是荷花盛開了,可盼望的人兒還沒有回傢。也可能他曾經相許在“蓮子花開”之前返傢的吧?這是先回憶分別的時間、地點,再由此說到現在不見人歸。說來簡單,可詩人卻描繪得有情有景,相思綿綿。前者暗示出一個水枯葉爛、寒風蕭蕭的景象,它襯托出別離的凄楚;後者點染出滿池荷花、紅緑相映、生機勃勃的畫面,反襯出孤居的寂寞難耐。筆法細膩含情。
“茨菰葉爛”、“蓮子花開”這兩個鏡頭交替的寓意,從時間上看就是要表現出一個“久”字。“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久而不歸,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尋思夜夢頻”,詩的第三句就轉到寫“夢”。由久別而思,由思而夢,感情的脈絡自然而清晰。同時,詩的第三句又回應了第一句,“別西灣”,暗示了對方是沿江而去,所以這“夢”也就“不離江上水”。“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這大概也是“妾夢不離江上水”的另一個原因吧。
按照一般寫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寫夢中或夢後的情景,可是詩人撇開了這個內容,凌空飛來一筆──“人傳郎在鳳凰山”。出人意表,而且還妙在詩也就戛然而止。至於這個消息傳來之後,她是喜是憂,是樂是愁,詩人卻不置一詞。不過那滋味,細心的讀者是不難體會的。首先,這個消息的到來,說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夢相隨,往日多少個“不離江上水”的“夢”,原來是一場“空”;其次,這個消息還意味着“他”時而在水,時而在山(鳳凰山有多處,此處不知何指,也不必確指),行蹤不定,又不寄語,往後便是夢中也無處尋覓,何以解憂,何以慰愁?……那難言難訴之苦,隱隱怨艾之意,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結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餘情不盡。
這首詩上下兩聯各以意對,而又不斤斤於語言的對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應,第四句又突乎其來,似斷不斷,把詩推嚮一個更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藴含,語淺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趙其鈞)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離別多。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北客真三公,朱衣滿江中。薄暮來投宿,數朝不肯東。
好乘浮雲驄,佳期蘭渚東。鴛鴦緑浦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餘,顔色桃花紅。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