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杜甫
詠懷古跡之五
杜甫 Du Fu
咏怀古迹之五

咏怀古迹之五
咏怀古迹之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决身殲軍務勞。


  Zhuge's prestige transcends the earth;
  There is only reverence for his face;
  Yet his will, among the Three Kingdoms at war,
  Was only as one feather against a flaming sky.
  He was brother of men like Yi and Lu
  And in time would have surpassed the greatest of all statesmen.
  Though he knew there was no hope for the House of Han,
  Yet he wielded his mind for it, yielded his life.

【白話文】 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遺像,肅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勢,是經他策劃運籌;千百年來,他才能象鸞鳳振羽雲霄。
他輔佐劉備,同伊尹呂尚難分上下;指揮從容鎮定,蕭何曹參不能比超。
時運不好,東漢帝業實在難於復興;心志雖堅,終因軍務繁艱死於積勞。

【注釋】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肅清高:為其清高而肅然起敬。
3、三分割據:指魏蜀吳鼎立。
4、紆籌策:麯折周密地展運策略。
5、伯仲之間:伯仲本指兄弟,這裏是說不相上下,也即當於伊呂間求之之意。伊、呂,商代伊尹,周代呂尚,皆輔佐賢主的開國名相。
6、指揮若定:言諸葛亮治政用兵從容鎮定。
7、失蕭曹:意謂蕭、曹雖也是宗臣,比之諸葛亮未免不及。
8、祚:帝位。

【賞析】 進謁武侯祠而追懷諸葛亮。全詩以議論為主,稱頌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深入,蕩人胸襟、動爾情懷。但其中把漢室不能恢復歸咎於氣運,卻是宿命觀點。

[鑒賞]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纔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垂於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亦衹雄鳳一羽罷了。“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於形,自是議論中高於人之處。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贊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贊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則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剋莊曰:“臥竜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發之。”黃生曰:此論出,“區區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後,“運移漢祚終難復,志决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已終,長嘆儘管有武侯這樣稀世傑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復漢朝大業,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於徵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品節的贊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跡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耳;“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挂齒。如此麯折回宕,處處都是擡高了諸葛亮。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如果把首聯比作一雷乍起,傾盆而下的暴雨,那麽,頷聯、頸聯則如江河奔註,波濤翻捲,愈漲愈高,至尾聯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絶壁,瀑布而下,空𠔌傳響──“志决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於這動人心弦的最強音上。

  (傅經順)

登高

登高
登高
登高
登高
登高
登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In a sharp gale from the wide sky apes are whimpering,
  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 over the clear lake and white sand,
  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
  I have co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way. Sad now with autumn
  And with my hundred years of woe, I climb this height alone.
  Ill fortune has laid a bitter frost on my temples,
  Heart-ache and weariness are a thick dust in my wine.

【白話文】 天高風急秋氣肅煞,猿啼十分悲涼;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層層紛紛撒下;
無盡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裏作客悲秋,我常到處漂泊;
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登高臺。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
睏頓潦倒精神衰頽,我且戒酒停杯。

【注釋】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迴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睏頓,衰頽。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賞析】 這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後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着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
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沉鬱之作。"

[鑒賞]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鬍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嚮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𠔌傳響,哀轉久絶”(《水經註·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綫,由高處轉嚮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着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註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瀋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註”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纔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衹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着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裏”“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絶,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裏、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傢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傢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傢的寫意,衹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衹“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鬍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陶道恕)

客至

客至
客至
客至
客至
  捨南捨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傢貧衹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North of me, south of me, spring is in flood,
  Day after day I have seen only gulls....
  My path is full of petals – I have swept it for no others.
  My thatch gate has been closed – but opens now for you.
  It's a long way to the market, I can offer you little –
  Yet here in my cottage there is old wine for our cups.
  Shall we summon my elderly neighbour to join us,
  Call him through the fence, and pour the jar dry?

【白話文】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衹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
老夫不曾為客掃過花徑,這柴門今天才為您打開。
離市太遠盤中沒好餚菜,傢底大薄衹有陳酒招待。
若肯邀請鄰翁一同對飲,隔着籬笆喚來喝盡餘杯!

【注釋】 1、盤飧:泛指菜餚。
2、舊醅:隔年的陳酒。
3、取:助詞。

【賞析】 這首詩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後寫的。全詩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流露詩人誠樸恬淡的情懷和好客的心境。詩好在自大然渾成,一綫相接,如話傢常。

[鑒賞]
這是一首洋溢着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註:“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一、二兩句先從戶外的景色着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捨南捨北皆春水”,把緑水繚繞、春意蕩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麽!作者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閑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嚮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說,一嚮緊閉的傢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嚮閑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着落。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捨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着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傢貧衹舊醅”,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衹好用傢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傢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我們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裏行間充滿了款麯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嚮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着,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峰回路轉,別開境界。

  杜甫《賓至》、《有客》、《過客相尋》等詩中,都寫到待客吃飯,但表情達意各不相同。在《賓至》中,作者對來客敬而遠之,寫到吃飯,衹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說,“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挂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出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都衹用一兩句詩交代,而且沒有提到飲酒。反轉來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寫,卻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寫得那樣情彩細膩,語態傳神,表現了誠摯、真率的友情。這首詩,把門前景,傢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顯出特點,吸引着後代的讀者。

  (範之麟)

春望

春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Though a country be sundered, hills and rivers endure;
  And spring comes green again to trees and grasses
  Where petals have been shed like tears
  And lonely birds have sung their grief.
  ...After the war-fires of three months,
  One message from home is worth a ton of gold.
  ...I stroke my white hair. It has grown too thin
  To hold the hairpins any more.
  
  
  Another version:
  Advent of Spring
  
  The city has fallen: only the hills and rivers remain.
  In Spring the streets were green with grass and trees.
  Sorrowing over the times, the flowers are weeping.
  The birds startled my heart in fear of departing.
  The beacon fires were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A letter from home was worth ten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I scratch the scant hairs on my white head,
  And vainly attempt to secure them with a hairpin.

【白話文】 長安淪陷國傢破碎,衹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傢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頭髮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又一: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樹長草深。
感傷時勢,花兒也都落淚;悵恨別離,鳥兒也會驚心。
春來三月,戰火仍然未斷;消息阻隔,傢信價值萬金。
發愁搔頭,白發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難別緊。

【注釋】 1.國破山河在:言山河依舊,而人事已非,國傢殘破。春到京城,而宮苑和民宅卻荒蕪不堪,雜草叢生。
2.這兩句有兩種解說:一說是詩人因感傷時事,牽挂親人,所以見花開而落淚(或曰淚濺於花),聞鳥鳴也感到心驚。另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
3.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兩個春天過去了。抵萬金:極言傢信之難得。
4.渾欲:簡直要。不勝簪:頭髮少得連發簪也插不住了。

【賞析】 此詩表現了詩人愛國念傢的深厚感情,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見。國破:指安史亂軍攻下唐都長安。驚心:心神為之震撼。烽火:戰爭中的警報信號。傢書:傢信。白頭:頭上白發。渾:簡直。不勝: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來束發或作裝飾。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傢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傢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 “傢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傢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憂民的五言律詩《春望》。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藉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裏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傢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傢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傢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傢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傢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傢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公元756年六月叛軍攻下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衹身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獲,帶到長安,但因官職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寫下此詩。
春望所見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國破傢離,都城殘敗、遍地亂草、樹木空自凄青。首聯寄情於物、托感於景,詩情麯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聯進一步把感時恨別而墮淚驚心的感情寄托於本來是喜心悅目的花鳥身上,更顯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強烈。戰爭連續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斷絶,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傢書抵萬金”極易引起讀者共鳴,宜其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心中愁悶便頻頻搔首,乃至發落稀疏、新發短淺,連簪子都幾乎要別不住了,足見憂愁之深長不斷。且於傢國之恨外,又見白發衰落、老之將至,更增一層垂暮之哀。
杜甫留下的詩作中,為後人推崇、傳誦的有許多是感時傷亂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表現作者仁愛之心和真摯之情的名篇。仁愛與真情永遠是産生優秀詩歌的源泉,也是歷史用以造就聖賢和明哲的兩大元素。

[鑒賞]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傢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頽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鬍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捲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綫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麽盼望傢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傢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傢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絶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傢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頽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傢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傢、眷念傢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徐應佩 周溶泉)

八陣圖
杜甫 Du Fu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The Three Kingdoms, divided, have been bound by his greatness.
  The Eight-Sided Fortress is founded on his fame;
  Beside the changing river, it stands stony as his grief
  That he never conquered the Kingdom of Wu.

【白話文】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勳最為卓著,他創製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衝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注釋】 1、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2、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3、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4、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詠懷詩。作者贊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三、四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末句照應開頭,三句照應二句;在內容上,既是懷古,又是抒懷,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絶句中別樹一格。

[鑒賞]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歷元年(766)。“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竜、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絶。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製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裏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衝擊淹沒,等到鼕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繫: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賫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所以杜甫緊接着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這首懷古絶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餘意不盡的感覺。

  (吳小林)

月夜

月夜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衹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Far off in Fuzhou she is watching the moonlight,
  Watching it alone from the window of her chamber-
  For our boy and girl, poor little babes,
  Are too young to know where the Capital is.
  Her cloudy hair is sweet with mist,
  Her jade-white shoulder is cold in the moon.
  ...When shall we lie again, with no more tears,
  Watching this bright light on our screen?

【白話文】 今晚圓圓的秋月多麽皎潔美好,
你在鄜州閨中卻衹能一人獨看。
我遙想那些可愛的小兒幼女們,
還不理解你望月懷人思念長安!
夜深露重你烏雲似的頭髮濕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時能依偎共賞輕紗般的月華?讓月華照幹我倆滿是淚痕的臉!

【注釋】 鄜(fū )州:地名,今陝西富縣。當時杜甫的傢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閨中:指妻子
清輝:指月光
憐:愛。未解:尚不懂得
夜霧本無香,香從妻子的雲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顯得寒涼。濕、寒二字,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虛幌:懸挂起的帷幔,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鬟huán:婦女的梳成環形的發捲

【賞析】 這首詩作於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傢逃難州,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 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 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
天寶十五年(756)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傢至潼關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軍破潼關,玄宗奔蜀,杜甫衹得攜眷北行,至鄜州暫住。七月,肅宗李亨即位靈武,杜甫衹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身陷賊營的杜甫八月在長安所作。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禍,便沒有詩人的這番傢人離散,身陷絶境的悲慘經歷。而如果沒有這番特殊的經歷,要産生詩中的哀惋凄切、深摯纏綿的離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詩的重要價值,確乎在於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這一點上。
不過使得這首詩在衆多的抒寫亂世之離情的作品中高標獨秀的,卻無疑是作者匠心獨運的新奇角度與抒寫章法。在這裏,老杜並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緣情述事,而是別出心裁從思念對象一邊落筆,從頭至尾細緻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對方的景況。無限的深情、癡情都從這一係列想象描寫中流瀉而出,達到了抒情的極緻。首聯二句,絶不說自己望月而憶妻,偏說妻子見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訴自己的情感的憶內之作,一開篇意思就深了一層。前人寫過“隔千裏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和“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一類的名句,那都是兼及“憶”與“被憶”雙方的,這裏卻偏偏衹提被憶的一方,抒寫角度的轉換,使得辭旨婉切,更顯出詩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邊,是時時尾隨着可愛的小兒女的。詩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頷聯二句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偏說兒女隨母望月,又想象兒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將何以堪!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內之情,又在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層。第三聯,想象愈加具體化,虛擬妻子在這個夜晚望月懷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詩中意境最優美,辭采最清麗的抒情句子。鬟濕而臂寒,狀看月之久與懷人之癡。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渾然不覺。這位閨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執着,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詩人深切思念嗎?王嗣奭《杜臆》認為此聯“語麗情悲”。實為中肯。詩的末聯,方纔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擺進去,仍以想象之筆結情。這是盼望相思之願能償,有朝一日伉儷重逢,雙雙對此明月舒愁,抹掉戰亂帶來的傷痛痕跡。這裏對前文的承接照應十分細密周到,表現出詩人情感之深婉沉綿,如“雙”承“獨”,“照”承“月”,“淚痕幹”反襯雙方各自“獨看”時的淚流不止,這些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
[賞析]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傢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傢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衹身奔嚮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睏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傢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絶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後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客中衹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裏,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衹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衹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麽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衹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睏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傢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着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衹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着,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這首詩藉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絶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傢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裏浸透着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裏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着想,衹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於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兵車行
杜甫 Du Fu
兵车行

兵车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傢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鼕,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The war-chariots rattle,
  The war-horses whinny.
  Each man of you has a bow and a quiver at his belt.
  Father, mother, son, wife, stare at you going,
  Till dust shall have buried the bridge beyond Changan.
  They run with you, crying, they tug at your sleeves,
  And the sound of their sorrow goes up to the clouds;
  And every time a bystander asks you a question,
  You can only say to him that you have to go.
  ...We remember others at fifteen sent north to guard the river
  And at forty sent west to cultivate the campfarms.
  The mayor wound their turbans for them when they started out.
  With their turbaned hair white now, they are still at the border,
  At the border where the blood of men spills like the sea –
  And still the heart of Emperor Wu is beating for war.
  ...Do you know that, east of China's mountains, in two hundred districts
  And in thousands of villages, nothing grows but weeds,
  And though strong women have bent to the ploughing,
  East and west the furrows all are broken down?
  ...Men of China are able to face the stiffest battle,
  But their officers drive them like chickens and dogs.
  Whatever is asked of them,
  Dare they complain?
  For example, this winter
  Held west of the gate,
  Challenged for taxes,
  How could they pay?
  ...We have learned that to have a son is bad luck-
  It is very much better to have a daughter
  Who can marry and live in the house of a neighbour,
  While under the sod we bury our boys.
  ...Go to the Blue Sea, look along the shore
  At all the old white bones forsaken –
  New ghosts are wailing there now with the old,
  Loudest in the dark sky of a stormy day.

【白話文】 車輛隆隆響,戰馬蕭蕭鳴,出徵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爺娘妻子兒女奔跑來相送,塵埃飛揚不見鹹陽橋。
攔在路上牽着士兵衣服頓腳哭,哭聲直上天空衝雲霄。
路旁經過的人問出徵士兵怎麽樣,出徵士兵衹是說按名册徵兵很頻繁。
有的人十五歲到黃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歲到西部邊疆去種田。
去時裏長給有的壯丁裹頭巾,他們回時已經白頭還要去守邊。
邊疆無數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開拓邊疆的念頭還沒停止。
您沒聽說漢傢華山以東兩百州,百千村落長滿了草木。
即使有健壯的婦女手拿鋤犁耕種,田土裏的莊稼也長得沒有東西行列。
況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夠苦戰,被驅使去作戰與雞狗沒有分別。
儘管長輩有疑問,服役的人們怎敢伸訴怨恨?
就象今年鼕天,還沒有停止徵調函𠔌關以西的士兵。
縣官緊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稅,租稅從哪裏出?
如果確實知道生男孩是壞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還能夠嫁給近鄰,生下男孩死於沙場埋沒在荒草間。
您沒有看見,青海的邊上,自古以來戰死士兵的白骨沒人掩埋。
新鬼煩惱地怨恨舊鬼哭泣,天陰雨濕時衆鬼啾啾地喊叫。

【注釋】 1.行:本是樂府歌麯中的一種體裁。但《兵車行》是杜甫自創的新題。
2.轔轔:車輪聲。蕭蕭:馬鳴聲。行人:指被徵出發的士兵。
3.走:奔跑。鹹陽橋:在鹹陽西南,橫跨渭水的一座大橋。
4.幹:衝。
5.過者:過路的人,這裏是杜甫自稱。點行:當時徵兵用語,即按名册點名徵召出徵。"但雲"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話。
6.或:不定指代詞,有的、有的人。防河:當時常與吐蕃發生戰爭,曾徵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結河西一帶防禦。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說"北防河"。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製,軍隊無戰事即種田,有戰事即作戰。"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
7.裏正:唐製,每百戶設一裏正,負責管理戶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右時以皂羅(黑綢)三尺裹頭,曰頭巾。新兵因為年紀小,所以需要裏正給他裹頭。
8.武皇:漢武帝劉徹。唐詩中常有以漢指唐的委婉避諱方式。這裏藉武皇代指唐玄宗。因為二者都有窮兵黷武之舉。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
9.漢傢:代指唐。荊杞:荊棘與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10.秦兵:指關中一帶的士兵。耐苦戰--能頑強苦戰。這句說關中的士兵能頑強苦戰,像雞狗一樣被趕上戰場賣命。
11.長者:即上文的"道旁過者",即杜甫。徵人敬稱他為"長者"。"役夫敢伸恨":徵人自言不敢訴說心中的冤屈憤恨。這是反詰語氣,表現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態。
12.關西:當時指函𠔌關以西的地方。這兩句說,因為對吐蕃的戰爭還未結束,所以關西的士兵都未能罷遣還傢。
13.比鄰:近鄰。
14.青海頭:即青海邊。這裏是自漢代以來,漢族經常與西北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地方。唐初也曾在這一帶與突厥、吐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15.啾啾:象聲詞,表示一種嗚咽之聲。

【賞析】 題解:這首詩是諷世傷時之作,也是杜詩中的名篇,為歷代所推崇。詩旨在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充滿非戰色彩。 詩的開頭七句為第一段,寫軍人傢屬送別兒子、丈夫出徵的悲慘情景,描繪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別圖。“道旁”十四句為第二段,通過設問,役人直訴從軍後婦女代耕,農村蕭條零落的境況。“長者” 十四句為第三段,寫徵夫久不得息,連年徵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戰場屍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況。全詩把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揭露得盡致淋漓。 詩寓情於敘事之中,在敘述中張翕變化有序,前後呼應,嚴謹縝密。詩的字數雜言互見,韻腳平仄互換,聲調抑揚頓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條,又麯折多變,真可謂 “新樂府”詩的典範。
這是一首反對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治諷刺詩,可能作於天寶十載(751)。天寶以後,唐王朝對我國邊疆少數民族的徵戰越來越頻繁,戰爭的性質,已由天寶以前的製止侵擾,安定邊疆,轉化為殘酷徵伐。連年徵戰,給邊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帶來深重的災難。
《資治通鑒》216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滬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製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癧,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這首詩大概就是為此事而作的(瀋德潛認為此詩乃"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唐詩別裁》),不確)。全詩分為兩大段:首段敘事,寫送別的慘狀。"問行人"以下為第二段,由徵夫訴苦,是記言。詩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窮兵黷武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對人民不幸的真摯而深厚的同情。這是杜甫第一首為人民的苦難而寫作的詩歌。
這是一首七言歌行,詩中多處使用了民歌的"頂真"手法,誦讀起來,纍纍如貫珠,音調和諧動聽。另外,還運用了對話方式和一些口語,使讀者有身臨現場的真切感。《唐宋詩醇》雲:"此體創自老杜,諷刺時事而托為徵夫問答之詞。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小雅》遺音也。篇首寫得行色匆匆,筆勢洶涌,如風潮驟至,不可逼視。以下出點行之頻,出開邊之非,然後正說時事,末以慘語結之。詞意沉鬱,音節悲壯,此天地商聲,不可強為也。"

[鑒賞]
天寶以後,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這連年不斷的大規模戰爭,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資治通鑒》捲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製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這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行”是樂府歌麯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綫。徵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着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鹹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麽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走”字,寄寓了詩人多麽濃厚的感情色彩!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徵,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是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絶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着,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徵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徵兵,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接着以一個十五歲出徵,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嚮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裏,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綫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阔的內地。詩中的“漢傢”,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象,從眼前的聞見,聯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長者”,是徵夫對詩人的尊稱。“役夫”是士卒自稱。“縣官”指唐王朝。“長者”二句透露出統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後又終於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把徵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得極為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為“未休關西卒”,大量的壯丁纔被徵發。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於“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租稅從何出?”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這樣前後照應,層層推進,對社會現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裏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衹能喪命沙場。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麽嚴重的摧殘啊!最後,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這裏,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為歷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徵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於敘事之中。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後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後呼應,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後輝映,互相補充。同時,情節的發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着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後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起伏,聲情並茂。再次,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驚醒讀者,造成了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詩人還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纍纍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最後,采用了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這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鄭慶篤)

詠懷古跡之二
杜甫 Du Fu
咏怀古迹之二

咏怀古迹之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Decay and decline": deep knowledge have I of Sung Yu's grief.
  Romantic and refined, he too is my teacher.
  Sadly looking across a thousand autumns, one shower of tears,
  Melancholy in different epochs, not at the same time.
  Among rivers and mountains his old abode – empty his writings;
  Deserted terrace of cloud and rain – surely not just imagined in a dream?
  Utterly the palaces of Chu are all destroyed and ruined,
  The fishermen pointing them out today are unsure.

【白話文】 默誦草木搖落深知宋玉為何悲秋;他學問淵博文辭精采算是我老師。
相隔千秋追懷悵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蕭條我和他相似卻生非同時。
江山猶在故宅仍存衹有文采空留;他的雲雨樓臺豈是說夢而無諷意?
最可感慨的是當年楚宮早已泯滅;至今船夫還帶疑地指點這些古跡。

【注釋】 1、風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學問。
2、蕭條句:意謂自己雖與宋玉隔開幾代,蕭條之感卻是相同。
3、雲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賦》,述楚王遊高唐(楚臺觀名),夢見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陽臺:山名,在四川巫山縣。豈夢思:意謂宋玉作《高唐賦》,難道衹是說夢,並無諷諫之意?
4、最是兩句:意謂最感慨的是,楚宮今已泯滅,因後世一直流傳這個故事,至今船衹經過時,舟人還帶疑似的口吻指點着這些古跡。

【賞析】 這是推崇宋玉的詩。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懷才不遇,後半則為其身後索寞鳴不平。詩是作者親臨實地憑吊後寫成的,因而體會深切,議論精闢,發人深省。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舟人指點的情景,都是詩人觸景生情,所抒發出來的感慨。它把歷史陳跡和詩人哀傷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主題。全詩鑄詞溶典,精警切實。有人認為,杜甫之"懷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這種說法自有見地。

[鑒賞]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大歷元年(766)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藉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也抒寫自己的身世傢國之感。這首《詠懷古跡》是杜甫憑吊楚國著名辭賦作傢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賦》寫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歡會故事,因而傳為巫山佳話。又相傳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不禁懷念楚國這位作傢,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後卻都衹被視為詞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則遭誤解,至於麯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為傷心處。這詩便是矚目江山,悵望古跡,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於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辯》正以悲秋發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其辭旨又在抒寫“貧士失職而志不平”,與杜甫當時的情懷共鳴,因而便藉以興起本詩,簡潔而深切地表示對宋玉的瞭解、同情和尊敬,同時又點出了時節天氣。“風流儒雅”是庚信《枯樹賦》中形容東晉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語,這裏藉以強調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負的志士。“亦吾師”用王逸說:“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裏藉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師承宋玉,同時表明本詩旨意也在閔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聯接着就說明自己雖與宋玉相距久遠,不同朝代,不同時代,但蕭條不遇,惆悵失志,其實相同。因而望其遺跡,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淚。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後半則為其身後不平。這片大好江山裏,還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總算沒有遺忘他。但人們衹欣賞他的文采詞藻,並不瞭解他的志嚮抱負和創作精神。這不符宋玉本心,也無補於後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這巫山巫峽,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賦》。它的故事題材雖屬荒誕夢想,但作傢的用意卻在諷諫君主淫惑。然而世人衹把它看作荒誕夢想,欣賞風流豔事。這更從誤解而麯解,使有益作品閹割成荒誕故事,把有志之士歪麯為無謂詞人。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傷心。而最為叫人痛心的是,隨着歷史變遷,歲月消逝,楚國早已蕩然無存,人們不再關心它的興亡,也更不瞭解宋玉的志嚮抱負和創作精神,以至將麯解當史實,以訛傳訛,以訛為是。到如今,江船經過巫山巫峽,船夫們津津有味,指指點點,談論着哪個山峰荒臺是楚王神女歡會處,哪片雲雨是神女來臨時。詞人宋玉不滅,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獲際遇,身後為人麯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為此。前人或說,此“言古人不可復作,而文采終能傳也”,則恰與杜甫本意相違,似為非是。

  顯然,體驗深切,議論精警,耐人尋味,是這詩的突出特點和成就。但這是一首詠懷古跡詩,詩人實到其地,親吊古跡,因而山水風光自然顯露。杜甫沿江出蜀,飄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計窘迫,境況蕭條,情緒悲愴,本來無心欣賞風景,衹為宋玉遺跡觸發了滿懷悲慨,纔灑淚賦詩。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以及舟人指點的情景,都從感慨議論中出來,蒙着歷史的迷霧,充滿詩人的哀傷,仿佛確是淚眼看風景,隱約可見,實而卻虛。從詩歌藝術上看,這樣的表現手法富有獨創性。它緊密圍繞主題,顯出古跡特徵,卻不獨立予以描寫,而使之溶於議論,化為情境,渲染着這詩的抒情氣氛,增強了詠古的特色。

  這是一首七律,要求諧聲律,工對仗。但也由於詩人重在議論,深於思,精於義,傷心為宋玉寫照,悲慨抒壯志不酬,因而通體用賦,鑄詞熔典,精警切實,不為律拘。它諧律從乎氣,對仗順乎勢,寫近體而有古體風味,卻不失清麗。前人或譏其“首二句失粘”,衹從形式批評,未為中肯。

  (倪其心)

秋興八首
杜甫 Du Fu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鬥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千傢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嚮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震,徵西車馬羽書遲。
  魚竜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竜鱗識聖顔。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瞿塘峽口麯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珠簾綉柱圍黃鵠,錦纜牙墻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昆吾禦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美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白話文】 其一:
秋天來了,霜降楓林,楓葉凋零敗落,巫山、巫峽一帶蕭瑟陰森。峽中的江水波浪滔天,好像連天也一起涌過來似的,大概是邊塞幹戈’擾攘接着了地上的陰氣吧。兩度菊開,自己仍然漂泊在他鄉,不禁傷感落淚,孤獨的小舟,還長係着懷念故園的一顆心啊!天漸漸冷了,處處有人移動刀尺在趕製過鼕的寒衣,晚上從白帝城的高處傳來急促的搗衣裳的砧杵聲。

其三:
白帝城裏千傢萬戶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邊的樓上,坐着看對面青翠的山峰。連續兩夜在船上過夜的漁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雖已是清秋季節,燕子仍然展翅飛來飛去,漢朝的匡衡嚮皇帝直諫,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劉嚮傳授經學,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說了,年少時一起求學的同學大都已飛黃騰達了,他們在長安附近的五陵,穿輕裘,乘肥馬,過着富貴的生活。

其五:
蓬萊宮正對着巍峨的終南山,承露盤內的金柱高高地聳立在雲霄間。西望瑤池,懷疑是王母降落人間,從東邊來的祥瑞紫氣充滿了函𠔌關。皇上臨朝,用以障面的雉尾羽扇慢慢移開,日光照射在皇上穿的綉有竜鱗的衣服上,閃閃發光,我有幸看見了聖上的容顔。自己臥病滄江,一覺醒來,驚奇地發現已經暮年歲晚,幾次回想到青瑣宮門,也曾點過朝班啊!

【注釋】 其一:
(1)秋興:秋日感興。
(2)玉露:指霜。
(3)巫山巫峽:這兩處均在今四川省巫山縣。
(4)江間:指巫峽。兼:連。
(5)兩開:兩次開放。他日:往日。
(6)一係:長係。
(7)刀尺:指作衣裳的工具。
(8)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砧:搗衣石。

其三:
(1)翠微:青的山。
(2)信宿:再宿。
(3)匡衡:字雅圭,漢朝人。抗疏:指臣子對於君命或廷議有所抵製,上疏極諫。
(4)劉嚮:字子政,漢朝經學家。
(5)輕肥:即輕裘肥馬。

其五:
(1)蓬萊:宮殿名。南山:終南山。
(2)承露:即承露盤。金莖:銅柱。
(3)雉尾:指用雉(野雞)尾羽製成的供皇帝上朝時用以障面的羽扇。

其七:
(1)昆明池:漢時所開,武帝演練水戰之處。
(2)織女:指石刻的織女。需夜月:空對夜月。
(3)石鯨:石頭鑿的鯨魚。
(4)菰米:又叫菰菜,即菱白。
(5)蓮房:蓮蓬。墜粉紅:指荷花凋謝。
(6)鳥道:鳥飛之道,形容道路險要難行。

【平居】平昔所居
【匡衡】漢匡衡直言時政作宰相,而作者直言遭貶。
【劉嚮】劉嚮傳經而作九卿,作者欲傳經而逢亂世相違。
【同學少年】舊日同學諸少年
【昆明池】漢時所開,武帝演練水師之處。因鑿石鯨於池中,每至風雨時,鱗甲皆動。又鑿牛郎、織女當機之形。此處指遭安史之亂,故菰米、蓮房零落。
秋興其一,其三,其五,其七選入千傢詩

【賞析】 《秋興》八首是大歷元年(766)杜甫五十五歲旅居夔州時的作品。它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一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鬱的。《秋興》這組詩,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清凄的秋聲,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傢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深閎。

  這組詩,前人評論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見最為妥切。他說:“秋興八首,以第一首起興,而後七首俱發中懷;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發,或遙相應,總是一篇文字……”可見八首詩,章法縝密嚴整,脈絡分明,不宜拆開,亦不可顛倒。從整體看,從詩人身在的夔州,聯想到長安;由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滿目蕭條景色而引起國傢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嘆;以對長安盛世勝事的追憶而歸結到詩人現實的孤寂處境、今昔對比的哀愁。這種憂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時一地的偶然觸發,而是自經喪亂以來,他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表現。目睹國傢殘破,而不能有所作為,其中麯折,詩人不忍明言,也不能盡言。這就是他所以望長安,寫長安,婉轉低回,反復慨嘆的道理。

  為理解這組詩的結構,須對其內容先略作說明。第一首是組詩的序麯,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這一首開門見山,抒情寫景,波瀾壯闊,感情強烈。詩意落實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兩句上,下啓第二、三首。第二首寫詩人身在孤城,從落日的黃昏坐到深宵,翹首北望,長夜不寐,上應第一首。最後兩句,側重寫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臥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劍南,心懷渭北,“每依北斗望京華”,表現出對長安的強烈懷念。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詩人日日獨坐江樓,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面臨種種矛盾,深深感嘆自己一生的事與願違。第四首是組詩的前後過渡。前三首詩的憂鬱不安步步緊逼,至此纔揭示它們的中心內容,接觸到“每依北斗望京華”的核心:長安象“弈棋”一樣彼爭此奪,反復不定。人事的更變,綱紀的崩壞,以及回紇、吐蕃的連年進犯,這一切使詩人深感國運大非昔比。對杜甫說來,長安不是個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過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戀,有愛慕,有歡笑,也有到處“潛悲辛”的苦悶。當此國傢殘破、秋江清冷、個人孤獨之際,所熟悉的長安景象,一一浮現眼前。“故國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繪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早朝場面的莊嚴肅穆,以及自己曾得“識聖顔”至今引為欣慰的回憶。值此滄江病臥,歲晚秋深,更加觸動他的憂國之情。第六首懷想昔日帝王歌舞遊宴之地麯江的繁華。帝王佚樂遊宴引來了無窮的“邊愁”,清歌曼舞,斷送了“自古帝王州”,在無限惋惜之中,隱含斥責之意。第七首憶及長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當年國力昌盛、景物壯麗和物産富饒的盛景。第八首表現了詩人當年在昆吾、禦宿、渼陂春日郊遊的詩意豪情。“彩筆昔曾幹氣象”,更是深刻難忘的印象。

  八首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一個大型抒情樂麯有八個樂章一樣。這個抒情麯以憂念國傢興衰的愛國思想為主題,以夔府的秋日蕭瑟,詩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飄零,特別是關切祖國安危的沉重心情作為基調。其間穿插有輕快歡樂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有壯麗飛動、充滿豪情的描繪,如對長安宮闕、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現慷慨悲憤情緒的,如“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有極為沉鬱低回的詠嘆,如“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白頭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現詩人孤獨和不安的情緒而言,其色調也不盡相同。“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以豪邁、宏闊寫哀愁;“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以清麗、寧靜寫“剪不斷、理還亂”的不平靜的心緒。總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基調的思想情緒。它們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撐,構成了整體。這樣不僅使整個抒情麯錯綜、豐富,而且抑揚頓挫,有開有闔,突出地表現了主題。王船山對此說:“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態盡失矣。”(《船山遺書·唐詩評選》捲四)

  《秋興》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強烈的對比手法外,反復運用了循環往復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詩的境界中去。組詩的綱目是由夔府望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組詩的樞紐是“瞿塘峽口麯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從瞿塘峽口到麯江頭,相去遙遠,詩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撫今追昔,憂邦國安危……種種復雜感情交織成一個深厚壯闊的藝術境界。第一首從眼前叢菊的開放聯繫到“故園”。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四處砧聲所打斷。這中間有從夔府到長安,又從長安回到夔府的往復。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遙望長安,聽峽中猿啼,想到“畫省香爐”。這是兩次往復。聯翩的回憶,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喚醒。這是第三次往復。第三首雖然主要在抒發悒鬱不平,但詩中有“五陵衣馬自輕肥”,仍然有夔府到長安的往復。第四、五首,一寫長安十數年來的動亂,一寫長安宮闕之盛況,都是先從對長安的回憶開始,在最後兩句回到夔府。第六首,從瞿塘峽口到麯江頭,從目前的萬裏風煙,想到過去的歌舞繁華。第七首懷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關塞極天惟鳥道”的冷落。第八首,從長安的“昆吾……”回到“白頭吟望”的現實,都是往復。循環往復是《秋興》的基本表現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論從夔府寫到長安,還是從追憶長安而歸結到夔府,從不同的角度,層層加深,不僅毫無重複之感,還起了加深感情,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說是“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贈鄭諫議十韻》)了。

  情景的和諧統一,是抒情詩裏一個異常重要的方面。《秋興》八首可說是一個極好的範例。如“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波浪洶涌,仿佛天也翻動;巫山風雲,下及於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後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風雲匝地,秋天蕭森之氣充塞於巫山巫峽之中。我們感到這兩句形象有力,內容豐富,意境開闊。詩人不是簡單地再現他的眼見耳聞,也不是簡單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風雲、三峽秋深的外貌特徵,詩人捕捉到它們內在的精神,而賦予江水、風雲某種性格。這就是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極度不安,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勃不平,也象徵了國傢局勢的變易無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兩句詩把峽𠔌的深秋,詩人個人身世以及國傢喪亂都包括在裏面。這種既掌握景物的特點,又把自己人生經驗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會進去,用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圖表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麗。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而意繁,心情苦悶而意境開闊(意指不局促,不狹窄)。蘇東坡曾說:“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確實是有見識、有經驗之談。

  杜甫住在成都時,在《江村》裏說“自去自來堂上燕”,從棲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來,表現詩人所在的江村長夏環境的幽靜,顯示了詩人漂泊後,初獲暫時安定生活時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興》第三首裏,同樣是燕飛,詩人卻說:“清秋燕子故飛飛。”詩人日日江樓獨坐,百無聊賴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辭歸,好象故意奚落詩人的不能歸,所以說它故意飛來繞去。一個“故”字,表現出詩人心煩意亂下的着惱之情。又如“瞿塘峽口麯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瞿塘峽在夔府東,臨近詩人所在之地,麯江在長安東南,是所思之地。黃生《杜詩說》:“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卻衹寫景。杜詩至化處,景即情也”,不失為精到語。至如“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的意在言外;“魚竜寂寞秋江冷”的寫秋景兼自喻;“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的純是寫景,情也在其中。這種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處處皆是。

  前面所說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詩人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所産生的藝術效果。此外,杜甫善於運用壯麗、華美的字和詞表現深沉的憂傷。《秋興》裏,把長安昔日的繁華昌盛描繪得那麽氣象萬千,充滿了豪情,詩人早年的歡愉說起來那麽快慰、興奮。對長安的一些描寫,不僅與回憶中的心情相適應,也與詩人現實的蒼涼感情成為統一不可分割、互相襯托的整體。這更有助讀者體會到詩人在國傢殘破、個人暮年漂泊時極大的憂傷和抑鬱。詩人愈是以滿腔熱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詩人雖老衰而憂國之情彌深,其“無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興》八首中,交織着深秋的冷落荒涼、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國傢的衰敗殘破。按通常的寫法,總要多用一些清、凄、殘、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這組詩裏,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絢爛、華麗的字和詞來寫秋天的哀愁。乍看起來似和詩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們在詩人巧妙的驅遣下,卻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蕭條和心情的蒼涼。如“蓬萊宮闕”、“瑤池”、“紫氣”、“雲移雉尾”、“日繞竜鱗”、“珠簾綉柱”、“錦纜牙檣”、“武帝旌旗”、“織女機絲”、“佳人拾翠”、“仙侶同舟”……都能引起美麗的聯想,透過字句,泛出絢麗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筆下,這些詞被用來襯托荒涼和寂寞,用字之勇,出於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無處不在常情之中。這種不協調的協調,不統一的統一,不但絲毫無損於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協調的字句來寫,能産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正如用“笑”寫悲遠比用“淚”寫悲要睏難得多,可是如果寫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現得更為深刻有力。劉勰在《文心雕竜》的《麗辭》篇中講到對偶時,曾指出“反對”較“正對”為優。其優越正在於“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豐富內容的積極作用。運用豪華的字句、場面表現哀愁、苦悶,同樣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說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礎上的交融。其間的和諧,也是在更深刻、更復雜的矛盾情緒下的統一。

  有人以為杜甫入蜀後,詩歌不再有前期那樣大氣磅礴、濃烈熾人的感情。其實,詩人在這時期並沒消沉,衹是生活處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復雜、更深沉了。而在藝術表現方面,經長期生活的鍛煉和創作經驗的積纍,比起前期有進一步的提高或豐富,《秋興》就是明證。

  (馮鐘蕓)

傷春五首
杜甫 Du Fu
    巴閬僻遠,傷春罷始知春前已收宮闕。
  
   
  天下兵雖滿,春光日自濃。
  西京疲百戰,北闕任群兇。
  關塞三千裏,煙花一萬重。
  蒙塵清露急,禦宿且誰供。
  殷復前王道,周遷舊國容。
  蓬萊足雲氣,應合總從竜。
  
   
  鶯入新年語,花開滿故枝。
  天青風捲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軍遠,蕭條萬事危。
  鬢毛原自白,淚點嚮來垂。
  不是無兄弟,其如有別離。
  巴山春色靜,北望轉逶迤。
  
   
  日月還相鬥,星辰屢合圍。
  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
  大角纏兵氣,鈎陳出帝畿。
  煙塵昏禦道,耆舊把天衣。
  行在諸軍闕,來朝大將稀。
  賢多隱屠釣,王肯載同歸。
  
   
  再有朝廷亂,難知消息真。
  近傳王在洛,復道使歸秦。
  奪馬悲公主,登車泣貴儐。
  蕭關迷北上,滄海欲東巡。
  敢料安危體,猶多老大臣。
  豈無嵇紹血,沾灑屬車塵。
  
   
  聞說初東幸,孤兒卻走多。
  難分太倉粟,競棄魯陽戈。
  鬍虜登前殿,王公出禦河。
  得無中夜舞,誰憶《大風歌》。
  春色生烽燧,幽人泣薜蘿。
  君臣重修德,猶足見時和。
述古三首
杜甫 Du Fu
  赤驥頓長纓,非無萬裏姿。
  悲鳴淚至地,為問馭者誰。
  鳳凰從天來,何意復高飛。
  竹花不結實,念子忍朝饑。
  古來君臣合,可以物理推。
  賢人識定分,進退固其宜。
  
   
  市人日中集,於利競錐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農人望歲捻,相率除蓬蒿。
  所務𠔌為本,邪贏無乃勞。
  舜舉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漢光得天下,祚永固有開。
  豈惟高祖聖,功自蕭曹來。
  經綸中興業,何代無長纔。
  吾慕寇鄧勳,濟時信良哉。
  耿賈亦宗臣,羽翼共徘徊。
  休運終四百,圖畫在雲臺。
   
遣興五首
杜甫 Du Fu
%E9%81%A3%E5%85%B4%E4%BA%94%E9%A6%96
遣兴五首
  蟄竜三鼕臥,老鶴萬裏心。
  昔時賢俊人,未遇猶視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壟底鬆,用捨在所尋。
  大哉霜雪幹,歲久為枯林。
  
   
  昔者龐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陽耆舊間,處士節獨苦。
  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
  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
  舉傢隱鹿門,劉表焉得取。
  
   
  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
  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
  有子賢與愚,何其挂懷抱。
  
   
  賀公雅吳語,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黃冠歸故鄉。
  爽氣不可致,斯人今則亡。
  山陰一茅宇,江海日清涼。
  
   
  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
  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清江空舊魚,春雨餘甘蔗。
  每望東南雲,令人幾悲咤。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Where is the temple of the famous Premier? –
  In a deep pine grove near the City of Silk,
  With the green grass of spring colouring the steps,
  And birds chirping happily under the leaves.
  ...The third summons weighted him with affairs of state
  And to two generations he gave his true heart,
  But before he could conquer, he was dead;
  And heroes have wept on their coats ever since.

【白話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
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
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
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注釋】 蜀相祠堂:一作丞相祠堂
1、蜀相:三國時蜀國丞相,指諸葛亮。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和魏相持百餘日。八月病死軍中。此後英雄多為他感慨。
2、錦官城:現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
5、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6、開濟:指幫助劉備開國和輔佐劉禪繼位。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藉遊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纔睏時艱的感慨。
詩的前半首寫祠堂的景色。首聯自問自答,寫祠堂的所在。頷聯"草自春色"、"鳥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字裏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後半首寫丞相的為人。頸聯寫他雄纔大略("天下計")忠心報國("老臣心")。末聯嘆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共鳴。

望嶽(岱宗)
杜甫 Du Fu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决眥入歸鳥。
  會當凌絶頂,一覽衆山小。


  What shall I say of the Great Peak? --
  The ancient dukedoms are everywhere green,
  Inspired and stirred by the breath of creation,
  With the Twin Forces balancing day and night.
  ...I bare my breast toward opening clouds,
  I strain my sight after birds flying home.
  When shall I reach the top and hold
  All mountains in a single glance?

【注釋】 【鐘】聚集
【陰陽割昏曉】山北山南在同一時間判若晨昏
【决眥】極力張大眼睛
【入】收入眼底

【賞析】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嚮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纔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嚮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决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藴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絶頂,一覽衆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産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絶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竪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啓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睏難、敢於攀登絶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竜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捲,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着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絶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望嶽(西嶽)
杜甫 Du Fu
  西嶽崚嶒竦處尊,
  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
  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𠔌無歸路,
  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
  高尋白帝問真源。
望嶽(南嶽)
杜甫 Du Fu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歟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傢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
  渴日絶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蓋獨不朝,爭長崇相望。
  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翺翔。
  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感衰俗,神其思降祥。
登楼

登楼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Flowers, as high as my window, hurt the heart of a wanderer
  For I see, from this high vantage, sadness everywhere.
  The Silken River, bright with spring, floats between earth and heaven
  Like a line of cloud by the Jade Peak, between ancient days and now.
  ...Though the State is established for a while as firm as the North Star
  And bandits dare not venture from the western hills,
  Yet sorry in the twilight for the woes of a longvanished Emperor,
  I am singing the song his Premier sang when still unestranged from the mountain.

【白話文】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遊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玉壘山的浮雲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後主那麽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釋】 1、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2、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3、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灌縣西。
4、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5、北極句:廣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代宗至陝州(今河南陝縣),後郭子儀收復京城,轉危為安。此句喻吐蕃雖陷京立帝,朝廷始終如北極那樣不稍移動。北極:北辰。
6、西山寇盜: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鬆、維、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雲山新築二城,後劍南西川諸州也入吐蕃。意謂朝廷終不因侵擾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樂府篇名。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父吟》。但現存《梁父吟》歌詞,係詠晏嬰二桃殺三士事,與亮隱居時心情似不相涉,故學者疑之,一說亮所吟為《梁父吟》古麯。又一說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處之"聊為",疑杜甫也欲作此麯以寄慨。

【賞析】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後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傢所推崇。瀋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鑒賞]
這首詩寫於成都,時在代宗廣德二年(764)春,詩人客蜀已是第五個年頭。上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陝州事;隨後郭子儀復京師,乘輿反正;年底吐蕃又破鬆、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睏、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萬方多難之際,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是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錦江,源出灌縣,自郫縣流經成都入岷江;玉壘,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縣。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着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象古今世勢的風雲變幻。上句嚮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着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嚮西北前綫遊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裏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去歲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復闢一事而來,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申說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於如焚的焦慮之中透着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托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樓頭,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者,當今衹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裏他鄉,危樓落日,憂端難掇,聊吟詩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繫着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藉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國傢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着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讀來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於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着衹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雲如白雲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人作聯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於,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願,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衊。衹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衹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更值得註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這兩個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着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後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傢對於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竜評謂:“聲宏勢闊,自然傑作。”(《讀杜心解》捲四)瀋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捲十三)

  (趙慶培)

登嶽陽樓
杜甫 Du Fu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I had always heard of Lake Dongting –
  And now at last I have climbed to this tower.
  With Wu country to the east of me and Chu to the south,
  I can see heaven and earth endlessly floating.
  ...But no word has reached me from kin or friends.
  I am old and sick and alone with my boat.
  North of this wall there are wars and mountains –
  And here by the rail how can I help crying?

【白話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嶽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傢國涕淚交流。

【注釋】 【坼】境界
【一字】一字知交,無一字指沒有一個朋友。
1.嶽陽樓:在今湖南省嶽陽市,臨洞庭湖。
2.昔聞:過去僅是聽說過。
3.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坼:裂開。嶽陽樓東至於吳,南盡於楚。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4.乾坤:天地。這句說天水相連,好象整個天地都日夜浮動在蒼茫的湖面上。
5.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多種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6.戎馬:戰爭。這年秋鼕,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7.憑軒:倚着樓欄桿。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賞析】 大歷三年(768)鼕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嶽陽,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此詩是登嶽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傢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裏,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鬱卻不壓抑。
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纔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嶽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傢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衹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詩的前半贊嘆洞庭湖的宏偉壯闊,是古往今來寫洞庭湖的名句,與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名句同為人們傳誦。後半抒情。全詩意境渾厚,氣勢磅礴,雖悲傷卻無頽廢之感。《唐子西文錄》:"過嶽陽樓,觀杜子美詩,不過四十字爾,氣象宏放,涵蓄深遠,殆與洞庭湖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苕溪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雲:"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衆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鑒賞]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阔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衹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衹好“以舟為傢”了。所以下邊接着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衹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着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裏就可以領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麽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幹年前就聽得人傢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嶽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鰲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註》)但僅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會得太淺了。這裏並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纔寫出這麽兩句:過去衹是耳朵裏聽到有這麽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個就上了這嶽陽樓?本來是沉鬱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裏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裏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句纔寫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着萬裏關山,天下到處還動蕩在兵荒馬亂裏,詩人倚定了闌幹,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說: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麽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麽凄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阔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寫出“戎馬關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寫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氣象,就能夠很好地上下襯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後人,誰也不敢再寫嶽陽樓的詩了。

  黃生這一段話是從作詩的方法去論杜詩的,把杜詩的意境說成是詩筆一縱一收的産物,說意境的結構是從創作手法的變換中來。這不是探本求源的說法。我們說,詩的意境是詩人的生活思想從各方面凝結而成的,至於創作方法和藝術加工,煉字煉句等等,衹能更準確地把意境表達出來,並不能以這些形式上的條件為基礎從而醖釀成詩詞的意境。昔人探討創作問題,偏偏不從生活實踐這方面去考慮,當然就不免倒果為因了。

  (傅庚生)

  人生貴是男,丈夫重天機。
  未達善一身,得志行所為。
  嗟餘竟撼軻,將老逢艱危。
  鬍雛逼神器,逆節同所歸。
  河雒化為血,公侯草間啼。
  西京復陷沒,翠華蒙塵飛。
  萬姓悲赤子,兩宮棄紫微。
  倏忽嚮二紀,姦雄多是非。
  本朝再樹立,未及貞觀時。
  日給在軍儲,上官督有司。
  高賢迫形勢,豈暇相扶持。
  疲苊苟懷策,棲屑無所施。
  先王實罪己,愁痛正為茲。
  歲月不我與,蹉跎病於斯。
  夜看酆城氣,回首蛟竜池。
  齒發已自料,意深陳苦辭。
  邦危壞法則,聖遠益愁慕。
  飄搖桂水遊,悵望蒼梧暮。
  潛魚不銜鈎,走鹿無反顧。
  皎皎幽曠心,拳拳異平素。
  衣食相拘閡,朋知限流寓。
  風濤上春沙,千裏浸江樹。
  逆行少吉日,時節空復度。
  井竈任塵埃,舟航煩數具。
  牽纏加老病,瑣細隘俗務。
  萬古一死生,鬍為足名數。
  多憂污桃源,拙計泥銅柱。
  未辭炎瘴毒,擺落跋涉懼。
  虎狼窺中原,焉得所歷住。
  葛洪及許靖,避世常此路。
  賢愚誠等差,自愛各馳鶩。
  羸瘠且如何,魄奪針灸屢。
  擁滯童僕慵,稽留篙師怒。
  終當挂帆席,天意難告訴。
  南為祝融客,勉強親杖履。
  結托老人星,羅浮展衰步。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杜甫 Du Fu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
  英雄割據雖已矣,文彩風流今尚存。
  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薫殿。
  凌煙功臣少顔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猶酣戰。
  先帝玉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斯須九重真竜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玉花卻在禦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嚮。
  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
  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幹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將軍畫善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
  即今漂泊幹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壈纏其身。


  O General, descended from Wei's Emperor Wu,
  You are nobler now than when a noble....
  Conquerors and their velour perish,
  But masters of beauty live forever.
  ...With your brush-work learned from Lady Wei
  And second only to Wang Xizhi's,
  Faithful to your art, you know no age,
  Letting wealth and fame drift by like clouds.
  ...In the years of Kaiyuan you were much with the Emperor,
  Accompanied him often to the Court of the South Wind.
  When the spirit left great statesmen, on walls of the Hall of Fame
  The point of your brush preserved their living faces.
  You crowned all the premiers with coronets of office;
  You fitted all commanders with arrows at their girdles;
  You made the founders of this dynasty, with every hair alive,
  Seem to be just back from the fierceness of a battle.
  ...The late Emperor had a horse, known as Jade Flower,
  Whom artists had copied in various poses.
  They led him one day to the red marble stairs
  With his eyes toward the palace in the deepening air.
  Then, General, commanded to proceed with your work,
  You centred all your being on a piece of silk.
  And later, when your dragon-horse, born of the sky,
  Had banished earthly horses for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There was one Jade Flower standing on the dais
  And another by the steps, and they marvelled at each other....
  The Emperor rewarded you with smiles and with gifts,
  While officers and men of the stud hung about and stared.
  ...Han Gan, your follower, has likewise grown proficient
  At representing horses in all their attitudes;
  But picturing the flesh, he fails to draw the bone-
  So that even the finest are deprived of their spirit.
  You, beyond the mere skill, used your art divinely-
  And expressed, not only horses, but the life of a good man....
  Yet here you are, wandering in a world of disorder
  And sketching from time to time some petty passerby
  People note your case with the whites of their eyes.
  There's nobody purer, there's nobody poorer.
  ...Read in the records, from earliest times,
  How hard it is to be a great artist.

【白話文】 曹將軍是魏武帝曹操後代子孫,而今卻淪為平民百姓成為寒門。
英雄割據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曹傢文章丰采卻在你身上留存。
當年為學書法你先拜師衛夫人,衹恨得沒有超過王羲之右將軍。
你畢生專攻繪畫不知老之將至,榮華富貴對於你卻如空中浮雲。
開元年間你常常被唐玄宗召見,承恩載德你曾多次登上南薫殿。
凌煙閣的功臣畫象年久褪顔色,曹將軍你揮筆重畫又別開生面。
良相們的頭頂都戴上了進賢冠,猛將們的腰間皆佩帶着大羽箭。
褒公鄂公的毛發似乎都在抖動,他們英姿颯爽好象是正在酣戰。
開元時先帝的天馬名叫玉花驄,多少畫傢畫出的都與原貌不同。
當天玉花驄被牽到殿中紅階下,昂首屹立宮門更增添它的威風。
皇上命令你展開絲絹準備作畫,你匠心獨運慘淡經營刻苦用功。
片刻間九天竜馬就在絹上顯現,一下比得萬代凡馬皆成了平庸。
玉花驄圖如真馬倒在皇帝榻上,榻上馬圖和階前屹立真馬相同。
皇上含笑催促左右賞賜你黃金,太僕和馬倌們個個都迷惘發怔。
將軍的門生韓幹畫技早學上手,他也能畫馬且有許多不凡形象。
韓幹衹畫外表畫不出內在精神,常使驊騮好馬的生氣凋敝失喪。
將軍的畫精美美在畫中有神韻,偶逢真名士纔肯為他動筆寫真。
而今你漂泊淪落在戰亂的社會,平常所畫的卻是普通的行路人。
你到晚年反而遭受世俗的白眼,人世間還未有人象你這般赤貧。
衹要看看歷來那些負盛名的人,有誰不終日坎坷窮愁糾纏其身?

【注釋】 ①丹青引:即繪畫歌。
②為庶為清門:玄宗末年,曹霸因罪被貶為庶民,也就成為寒門了。
③英雄割據:指曹操與劉備、孫權鼎立。
④文彩句:指曹氏的文章風度還能影響曹霸。
⑤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晉汝陰太守李矩妻,工隸書,王羲之曾從地學習書法。
⑥赤墀:宮內塗紅漆的臺階。
⑦斯須:須臾,一會兒。
⑧韓幹:玄宗時官太府寺丞,初以曹霸為師,後自成一派。

【賞析】 此詩當與前詩並看,互為補充。
詩起筆洗煉,蒼涼。先敘曹氏乃魏武之後,今卻淪為庶人。然後頌其祖先業績和辭采豐韻猶存於身。開首就抑揚起伏,跌宕多姿。繼而寫曹氏在書畫上之用功進取,情操高尚。一生沉於丹青,不思富貴,不知老之將至。寫“學書”是襯托,寫“丹青”是點題。主次分明,抑揚頓挫,錯落有緻。“開元”八句,集中頌揚曹氏人物畫的成就。“先帝”八句,細膩刻畫曹氏描繪“玉花驄”的經過。“玉花”八句,寫畫馬的藝術魅力,竟使真假難分,並以韓幹之畫作為反襯。“將軍”八句,寫如此精湛絶倫的畫師,竟在戰亂年代中落泊江湖,為畫路人賣畫為生,不禁發出世態炎涼之感慨,抒發自身晚年失意之悵惘。
詩在結構上錯綜神奇、然賓主分明。情感上抑揚起伏,搖曳多姿。詩的結句,更為歷代詩人所贊賞。清代翁方綱曾稱此詩為氣勢充盛,“古今七言詩第一壓捲之作”。

[鑒賞]
曹霸是盛唐著名畫馬大師,安史之亂後,潦倒漂泊。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杜甫和他在成都相識,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寫下這首《丹青引》。

  詩起筆洗煉,蒼涼。先說曹霸是魏武帝曹操之後,如今削籍,淪為尋常百姓。然後宕開一筆,頌揚曹霸祖先,曹操稱雄中原的業績雖成往史;但其詩歌的藝術造詣高超,辭采美妙,流風餘韻,至今猶存。開頭四句,抑揚起伏,跌宕多姿,大氣包舉,統攝全篇。清詩人王士禛十分贊賞,稱為“工於發端”(《漁洋詩話》捲中)。

  接着寫曹霸在書畫上的師承淵源,進取精神,刻苦態度和高尚情操。曹霸最初學東晉衛夫人的書法,寫得一手好字,衹恨不能超過王羲之。他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之中而不知老之將至,情操高尚,不慕榮利,把功名富貴看得如天上浮雲一般淡薄。詩人筆姿靈活,“學書”二句衹是陪筆,故意一放;“丹青”二句點題,纔是正意所在,寫得主次分明,抑揚頓挫,錯落有緻。

  “開元”以下八句,轉入主題,高度贊揚曹霸在人物畫上的輝煌成就。開元年間,曹霸應詔去見唐玄宗,有幸屢次登上南薫殿。凌煙閣上的功臣像,因年久褪色,曹霸奉命重繪。他以生花妙筆畫得栩栩如生。文臣頭戴朝冠,武將腰插大竿長箭。褒國公段志玄、鄂國公尉遲敬德,毛發飛動,神采奕奕,仿佛呼之欲出,要奔赴沙場鏖戰一番似的。曹霸的肖像畫,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表現了高超的技藝。

  詩人一層層寫來,在這裏,畫人仍是襯筆,畫馬纔是重點所在。“先帝”以下八句,詩人細膩地描寫了畫玉花驄的過程。

  唐玄宗的御馬玉花驄,衆多畫師都描摹過,各各不同,無一肖似逼真。有一天,玉花驄牽至閶闔宮的赤色臺階前,揚首卓立,神氣軒昂。玄宗即命曹霸展開白絹當場寫生。作畫前曹霸先巧妙運思,然後淋漓盡致地落筆揮灑,須臾之間,一氣呵成。那畫馬神奇雄峻,好象從宮門騰躍而出的飛竜,一切凡馬在此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詩人先用“生長風”形容真馬的雄駿神氣,作為畫馬的有力陪襯,再用衆畫工的凡馬來烘托畫師的“真竜”,着意描摹曹霸畫馬的神妙,這一段文字傾註了熱烈贊美之情,筆墨酣暢,精彩之極。“玉花”以下八句,詩人進而形容畫馬的藝術魅力。

  榻上放着畫馬玉花驄,乍一看,似和殿前真馬兩兩相對,昂首屹立。詩人把畫馬與真馬合寫,實在高妙,不着一“肖”字,卻極為生動地寫出了畫馬的逼真傳神,令人真假莫辨。玄宗看到畫馬神態軒昂,十分高興,含笑催促侍從,趕快賜金奬賞。掌管朝廷車馬的官員和養馬人都不勝感慨,悵然若失。杜甫以玄宗、太僕和圉人的不同反應渲染出曹霸畫技的高妙超群。隨後又用他的弟子、也以畫馬有名的韓幹來作反襯。

  詩人用前後對比的手法,以濃墨彩筆鋪敘曹霸過去在宮廷作畫的盛況;最後八句,又以蒼涼的筆調描寫曹霸如今流入民間的落泊境況。“將軍善畫蓋有神”句,總收上文,點明曹霸畫藝的精湛絶倫。他不輕易為人畫像。可是,在戰亂的動蕩歲月裏,一代畫馬宗師,流落飄泊,竟不得不靠賣畫為生,甚至屢屢為尋常過路行人畫像了。曹霸走投無路,遭到流俗的輕視,生活如此窮苦,世上沒有比他更貧睏的了。畫傢的辛酸境遇和杜甫的坎坷蹭蹬又何其相似!詩人內心不禁引起共鳴,感慨萬分:自古負有盛名、成就傑出的藝術傢,往往時運不濟,睏頓纏身,鬱鬱不得志!詩的結句,推開一層講,以此寬解曹霸,同時也聊以自慰,飽含對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憤慨。

  這首詩在章法上錯綜絶妙,詩中賓主分明,對比強烈。如學書與學畫,畫人與畫馬,真馬與畫馬,凡馬與“真竜”,畫工與曹霸,韓幹與曹霸,昔日之盛與今日之衰等等。前者為賓,是緑葉,後者為主,是紅花。緑葉扶紅花,烘托映襯,紅花見得更為突出而鮮明。在詩情發展上,抑揚起伏,波瀾層出。前四句寫曹霸的身世,包含兩層抑揚,搖曳多姿。“至尊含笑催賜金”句,將全詩推嚮高潮,一起後緊跟着一跌,與末段“途窮反遭俗眼白”,又形成尖銳的對比。詩的結構,一抑一揚地波浪式展開,最後以抑的沉鬱調子結束,顯得錯綜變化而又多樣統一。在結構上,前後呼應,首尾相連。詩的開頭“於今為庶為清門”與結尾“世上未有如公貧”,一脈貫通,構成一種悲慨的主調與蒼涼的氣氛。中間三段,寫曹霸畫人畫馬的盛況,與首段“文採風流今尚存”句相照應。

  杜甫以《丹青引》為題,熱情地為畫傢立傳,以詩摹寫畫意,評畫論畫,詩畫結合,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把深邃的現實主義畫論和詩傳體的特寫融為一爐,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在中國唐代美術史和繪畫批評史上也有一定的認識價值。這在唐詩的發展上未嘗不是一種新貢獻。

  (何國治)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Du Fu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I met you often when you were visiting princes
  And when you were playing in noblemen's halls.
  ...Spring passes.... Far down the river now,
  I find you alone under falling petals.

【白話文】 當年在岐王宅裏,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注釋】 ①李龜年:唐代著名的音樂傢,受唐玄宗賞識,後流落江南。
②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範,他被封為歧王。
③崔九:就是崔滌,當時擔任殿中監。

【賞析】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蘅塘退士評為:
“少陵七絶,此為壓捲。”
這是杜甫絶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藴的一篇。衹二十八字,卻包含着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如果詩人當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後後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捲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傢。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傢,既是特定時代的産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就鬱積着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藴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裏”、“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裏所藴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嚮往的作快意之遊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想起世運的衰頽、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裏行間寓藏着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傢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着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真是顯得藴藉之極。瀋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這“未申”之意對於有着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會;對於後世善於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儘管反復唱嘆,意思並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傢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裏、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着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儘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象舊戲舞臺上不用布景,觀衆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阔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裏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裏,絶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劉學鍇 餘恕誠)

月夜憶捨弟
杜甫 Du Fu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傢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A wanderer hears drums portending battle.
  By the first call of autumn from a wildgoose at the border,
  He knows that the dews tonight will be frost.
  ...How much brighter the moonlight is at home!
  O my brothers, lost and scattered,
  What is life to me without you?
  Yet if missives in time of peace go wrong –
  What can I hope for during war?

【白話文】 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望月懷思,覺得故鄉月兒更圓更明。
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有傢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
平時寄去書信,常常總是無法到達,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劉建勳)

【注釋】 捨第:對他人稱呼自己的弟弟。
戌鼓:戌樓上的更鼓。戌: 一作戍
斷人行:戰爭期間夜裏禁止行人,如後世所謂"戒嚴"。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弟兄分散,傢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長:一直,老是。
況乃:何況是,未收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賞析】 詩作於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於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傢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縈懷傢國之情。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環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呵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句,可見造句之神奇矯健,頗道人之思親戀鄉之意。《李杜詩選》:"此二句妙絶古今矣。其原始從江淹《別賦》'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杜臆》:"對明月而憶弟,覺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鄉之明,憶在故鄉兄弟故也,蓋情異而景為之變也。"

[鑒賞]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捨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傢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麽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衹是將詞序這麽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傢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傢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藴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麽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捨弟”,“無傢”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傢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張明非)

贈衛八處士
杜甫 Du Fu
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纍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It is almost as hard for friends to meet
  As for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stars.
  Tonight then is a rare event,
  Joining, in the candlelight,
  Two men who were young not long ago
  But now are turning grey at the temples.
  ...To find that half our friends are dead
  Shocks us, burns our hearts with grief.
  We little guessed it would be twenty years
  Before I could visit you again.
  When I went away, you were still unmarried;
  But now these boys and girls in a row
  Are very kind to their father's old friend.
  They ask me where I have been on my journey;
  And then, when we have talked awhile,
  They bring and show me wines and dishes,
  Spring chives cut in the night-rain
  And brown rice cooked freshly a special way.
  ...My host proclaims it a festival,
  He urges me to drink ten cups --
  But what ten cups could make me as drunk
  As I always am with your love in my heart?
  ...Tomorrow the mountains will separate us;
  After tomorrow-who can say?

【白話文】 世間上的摯友真難得相見,
好比此起彼落的參星商辰。
今晚是什麽日子如此幸運,
竟然能與你挑燈共敘衷情?
青春壯年實在是沒有幾時,
不覺得你我各巳鬢發蒼蒼。
打聽故友大半早成了鬼藉,
聽到你驚呼胸中熱流回蕩。
真沒想到闊別二十年之後,
能有機會再次來登門拜訪。
當年握別時你還沒有成親,
今日見到你兒女已經成行。
他們和順地敬重父親摯友,
熱情地問我來自哪個地方?
三兩句問答話還沒有說完,
你便叫他們張羅傢常酒筵。
雨夜割來的春韭嫩嫩長長,
剛燒好黃粱摻米飯噴噴香。
你說難得有這個機會見面,
一舉杯就接連地喝了十觴。
十幾杯酒我也難得一醉呵,
謝謝你對故友的情深意長。
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嶽阻隔,
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注釋】 1、參與商:星座名,參星在西而商星在東,當一個上升,另一個下沉,故不相見。
2、間:摻合。
3、故意:故交的情意。

【賞析】 此詩作於詩人被貶華州司功參軍之後。詩寫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寫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見,格外親切。然而暫聚忽別,卻又覺得世事渺茫,無限感慨。
詩的開頭四句,寫久別重逢,從離別說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從生離說到死別。透露了幹戈亂離、人命危淺的現實。從“焉知”到“意長”十四句,寫與衛八處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傢人的熱情款待。表達詩人對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視。最後兩句寫重會又別之傷悲,低徊婉轉,耐人尋味。
全詩平易真切,層次井然。

[鑒賞]
這首詩是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陽返回華州途中所作。衛八處士,名字和生平事跡已不可考。處士,指隱居不仕的人。

  開頭四句說,人生動輒如參、商二星,此出彼沒,不得相見;今夕又是何夕,咱們一同在這燈燭光下敘談。這幾句從離別說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強烈的人生感慨帶入了詩篇。詩人與衛八重逢時,安史之亂已延續了三年多,雖然兩京已經收復,但叛軍仍很猖獗,局勢動蕩不安。詩人的慨嘆,正暗隱着對這個亂離時代的感受。

  久別重逢,彼此容顔的變化,自然最容易引起註意。別離時兩人都還年輕,而今俱已鬢發斑白了。“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兩句,由“能幾時”引出,對於世事、人生的迅速變化,表現出一片惋惜、驚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詢問親朋故舊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間了,彼此都不禁失聲驚呼,心裏火辣辣地難受。按說,杜甫這一年纔四十八歲,何以親故已經死亡半數呢?如果說開頭的“人生不相見”已經隱隱透露了一點時代氣氛,那麽這種親故半數死亡,則更強烈地暗示着一場大的幹戈亂離。“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詩人故意用反問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無幸存的欣慰,又帶着深深的痛傷。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則轉為敘事,而無處不關人世感慨。隨着二十年歲月的過去,此番重來,眼前出現了兒女成行的景象。這裏面當然有倏忽之間遲暮已至的喟嘆。“怡然”以下四句,寫出衛八的兒女彬彬有禮、親切可愛的情態。詩人款款寫來,毫端始終流露出一種真摯感人的情意。這裏“問我來何方”一句後,本可以寫些路途顛簸的情景,然而詩人衹用“問答乃未已”一筆輕輕帶過,可見其裁剪淨煉之妙。接着又寫處士的熱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來的春韭,飯是新煮的摻有黃米的香噴噴的二米飯。這自然是隨其所有而具辦的傢常飯菜,體現出老朋友間不拘形跡的淳樸友情。“主稱”以下四句,敘主客暢飲的情形。故人重逢話舊,不是細斟慢酌,而是一連就進了十大杯酒,這是主人內心不平靜的表現。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動,當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長”,概括地點出了今昔感受,總束上文。這樣,對“今夕”的眷戀,自然要引起對明日離別的慨嘆。末二句回應開頭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暗示着明日之別,悲於昔日之別:昔日之別,今幸復會;明日之別,後會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詩人是在動亂的年代、動蕩的旅途中,尋訪故人的;是在長別二十年,經歷了滄桑巨變的情況下與老朋友見面的,這就使短暫的一夕相會,特別不尋常。於是,那眼前燈光所照,就成了亂離環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時光,就成了烽火亂世中帶着和平寧靜氣氛的僅有的一瞬;而蕩漾於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對於紛紛擾擾的殺伐爭奪,更顯出光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被戰亂推得遙遠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來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燭光融融、散發着黃粱與春韭香味、與故人相伴話舊的一夜,對於飽經離亂的詩人,是多麽值得眷戀和珍重啊。詩人對這一夕情事的描寫,正是流露出對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視,它使讀者感到結束這種戰亂,是多麽符合人們的感情與願望。

  這首詩平易真切,層次井然。詩人衹是隨其所感,順手寫來,便有一種濃厚的氣氛。它與杜甫以沉鬱頓挫為顯著特徵的大多數古體詩有別,而更近於渾樸的漢魏古詩和陶淵明的創作;但它的感情內涵畢竟比漢魏古詩豐富復雜,有杜詩所獨具的感情波瀾,如層漪迭浪,展開於作品內部。清代張上若說它“情景逼真,兼極頓挫之妙”(楊倫《杜詩鏡銓》引),正是深一層地看到了內在的沉鬱頓挫。詩寫朋友相會,卻由“人生不相見”的慨嘆發端,因而轉入“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時,便格外見出內心的激動。但下面並不因為相會便抒寫喜悅之情,而是接以“少壯能幾時”至“驚呼熱中腸”四句,感情又趨嚮沉鬱。詩的中間部分,酒宴的款待,衝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帶給詩人幸福的微醺,但勸酒的語辭卻是“主稱會面難”,又帶來離亂的感慨。詩以“人生不相見”開篇,以“世事兩茫茫”結尾,前後一片蒼茫,把一夕的溫馨之感,置於蒼涼的感情基調上。這些,正是詩的內在沉鬱的表現。如果把這首詩和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對照,就可以發現,二者同樣表現故人淳樸而深厚的友情,但由於不同的時代氣氛,詩人的感受和文字風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靜而愉悅,連文字風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則是悲喜交集,內心藴積着深深的感情波瀾,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儘管自然渾樸,而仍極頓挫之致。

  (餘恕誠)

佳人

佳人
  絶代有佳人,幽居在空𠔌。
  自云良傢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Who is lovelier than she?
  Yet she lives alone in an empty valley.
  She tells me she came from a good family
  Which is humbled now into the dust.
  ...When trouble arose in the Kuan district,
  Her brothers and close kin were killed.
  What use were their high offices,
  Not even shielding their own lives? --
  The world has but scorn for adversity;
  Hope goes out, like the light of a candle.
  Her husband, with a vagrant heart,
  Seeks a new face like a new piece of jade;
  And when morning-glories furl at night
  And mandarin-ducks lie side by side,
  All he can see is the smile of the new love,
  While the old love weeps unheard.
  The brook was pure in its mountain source,
  But away from the mountain its waters darken.
  ...Waiting for her maid to come from selling pearls
  For straw to cover the roof again,
  She picks a few flowers, no longer for her hair,
  And lets pine-needles fall through her fingers,
  And, forgetting her thin silk sleeve and the cold,
  She leans in the sunset by a tall bamboo.

【白話文】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人,隱居在空曠的山𠔌中。
她說自己是高門府第的女子,飄零淪落到與草木相依。
過去關中一帶遭遇戰亂,傢裏的兄弟全被亂軍殺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麽用?自己的屍骨都無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厭惡衰敗的人傢,萬事就像隨風而轉的燭火。
丈夫是個輕薄子弟,拋棄了我又娶了個美麗如玉的新人。
合歡花尚且知道朝開夜合,鴛鴦鳥成雙成對從不獨宿。
丈夫衹看見新人歡笑,哪裏聽得到舊人哭泣?
泉水在山裏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渾濁了。
讓侍女典賣珠寶維持生計,牽把青蘿修補茅屋。
摘下來的花不願插在頭上,喜歡采折滿把的柏枝。
天氣寒冷,羅袖顯得分外單薄,黃昏時分,獨自倚在修長的竹上。

【注釋】 絶代:冠絶當代,舉世無雙。
幽居:靜處閨室,恬淡自守。
零落:飄零淪落。
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喪亂:死亡和禍亂,指遭逢安史之亂。
官高:指娘傢官階高。
骨肉:指遭難的兄弟。
轉燭:燭火隨風轉動,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夫婿:丈夫。
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
鴛鴦:水鳥,雌雄成對,日夜形影不離。
舊人:佳人自稱。
賣珠:因生活窮睏而賣珠寶。
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也是寫佳人的清貧。
采柏:采摘柏樹葉。
動:往往。
修竹:長長的緑葉。

【賞析】 本首詩作於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後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山難越、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傢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際遇,這樣的高風亮節,和詩中女主人公是很相象的。因此,本詩既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又體現了詩人的主觀寄托。詩中人物悲慘的命運與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既讓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詩人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時用「筆興」贊美了她高潔的品格。全詩含蓄藴藉,耐人尋味,感人肺腑,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可謂佳作。

[鑒賞]
詩的主人公是一個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在中國古典文學的人物畫廊中,這是一個獨特而鮮明的女性形象。

  詩一開頭,便引出這位幽居空𠔌的絶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領起,由佳人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說自己出身於高門府第,但生不逢時,趕上了社會動亂;兄弟雖官居高位,但慘死於亂軍之中,連屍骨也無法收葬。在這人情世態隨着權勢轉移而冷暖炎涼的社會裏,命運對於不幸者格外冷酷。由於娘傢人亡勢去,輕薄的夫婿無情地拋棄了她,在她的痛哭聲中與新人尋歡作樂去了。社會的、家庭的、個人的災難紛至沓來,統統降臨到這個弱女子頭上。女主人公的長篇獨白,邊敘述,邊議論,傾訴個人的不幸,慨嘆世情的冷酷,言辭之中充溢着悲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的比喻,“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的對照,使人想見她聲淚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嚮命運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獨嚮深山而與草木為鄰了。詩的最後六句,着力描寫深𠔌幽居的凄涼景況。茅屋需補,翠袖稱薄,賣珠飾以度日,采柏子而為食,見得佳人生活的清貧睏窘;首不加飾,發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際,倚修竹而臨風,表現她形容憔悴和內心的寂寞、哀怨。無論從物質從精神來說,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個勤快的侍婢,出則變賣舊物,歸則補屋采食,與主人相依為命,否則,那將是何等孤苦難耐啊!

  詩人在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時,也藉助“比興”贊美了她高潔自持的品格。固然,“牽蘿補茅屋”──那簡陋而清幽的環境,“摘花不插花”──那愛美而不為容的情趣,已經展示出佳人純潔樸素的心靈;但“采柏動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寫,卻更將佳人形象與“竹”、“柏”這些崇高品質的象徵聯繫起來,從而暗示讀者:你看這位時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經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勁節的緑竹嗎?同樣,“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兩句也是象徵女主人公的高潔情操的。出山水濁是在山水清的陪襯,核心在於一個“清”字。詩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𠔌佳人的品格之清,與“倚竹”、“采柏”是出於同一機杼的。

  命運是悲慘的,情操是高潔的,這是佳人形象的兩個側面。詩人刻畫人物的這兩個側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稱。敘述佳人命運,是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贊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藴藉。率直酣暢,所以感人肺腑,觸發讀者的共鳴;含蓄藴藉,所以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想象的餘地。兩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滿悲劇色彩又富於崇高感。

  關於這首詩的作意,清人黃生認為:“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詩作於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早些時候,詩人不得已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驅使,挈婦將雛,翻過隴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竟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關山難越、衣食無着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傢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高風亮節,同這首詩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佳作。

  (趙慶培)

首頁>> 文學>>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