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月倾云初过雨。
一枕轻寒。
梦入西瑶小道山。
花深人静。
帘锁御香清昼永。
红药阑干。
玉案春风窈窕间。
梦云烟树。
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
花无数。
问花无语。
明月随人去。
【赏析】 此为怀人念远之词。
全词以行云流水般的空灵笔调,从闻歌入乎,转入梦境,又由梦中寻觅转入对月怀人。整首词回旋往复,句琢字炼,清空醇雅。
上片首句以一个“清”字为全词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水流歌断春风暮”,断,终了,这句是说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
“春风暮”,景语,一字一景,词中以下诸景,皆缘此三字而来;这里也同时点出了这首词的特定节候,这正是一个怀人的季节,怀人的天气,怀人的时刻。
“水流”,字面上自然是写“清歌”的缠绵婉转,实际上,这里“水流”即流水,暗寓知音,典出《列子思。由此,作者的笔触转入怀人。作者写怀人,非用泛泛之笔,而是借助于一个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思想情绪写得深刻入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黄沙”云云,皆是梦境,用笔上又极见层次。 “梦云”、“依约”两句是入梦之境。“云”,是“梦云”,“树”是“树”是“烟树”,“江南路”是“依约”(隐约)朦胧的,极是迷离惝恍的梦境。由“云” 而“树”而“路”,由飘忽而实,梦中寻找知音的足迹甚明。
下片写梦中寻觅和对月怀人。“碧水黄沙”,紧承上片结句之意,进一步写对知音的寻觅。如果说上片“依约江南路”是朦胧中辨认知音去路的话,那么,“碧水黄沙”所表现的则是到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大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工夫了,且四字属对工稳,色彩鲜明,为本词的唯一亮色,这正是作者用笔变幻处。“梦到寻梅处”是穷尽“碧水黄沙”辗转寻找的结果,笔法由面到点,然后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而人,向花打听知音之所。这几句,用笔如剥茭,一步一层,层层转深,转愈深而情愈切,及至问花无语,寻觅无着,顿挫之下,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也好象已随那人运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明月随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读之令人如置身于一个广漠而暗淡的世界,进而想到作者于此所寄寓的感情必然是悲凉而空虚的。此时的作者,是醒是梦,已难分难辨之际,这真是以景传情的神来之笔。不过,作者的情调显然是过于低沉了,同样是写对月怀人,却不如苏轼“千里共婵娟”来得旷达。
此词作者是一位以清丽素雅著称的词人。他的作品,善写烟雨和月色,具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本篇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正清梦、莺啼柳。
碧井银瓶鸣玉甃。
翔鸾妆样,粲花衫绣。
分付春风手。
喜入秋波娇欲溜。
脉脉青山两眉秀。
玉枕春寒郎知否。
归来留取?
憬笮洹?
同饮酴醿酒。
小舟谁在落梅村,正梦绕、清溪烟雨。
碧山学士,云房娇小?
胍搴ァ?
桃花流水鳜鱼肥,恰趁得、江天佳处。
新参玉笋班。
买花归去五湖间。
浣花龙尾湾。
下脱
岳阳楼上听哀筝。
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
雾雨沈云梦,烟波渺洞庭。
可怜无处问湘灵。
只有无情江水、绕孤城。
水清梅影疏。
渡江桃叶酒家垆。
髻鬟云样梳。
吹玉蕊,饮琼腴。
不须红袖扶。
少年随意数花须。
老来心已无。
蕴明尝许缘檄载侍儿见过,又于汉籍伎有目成者因以为戏
郎官湖上探春回。
初见照江梅。
过尽竹溪流水,无人知道花开。
佳人何处,江南梦远,殊未归来。
唤取小丛教看,隔江烟雨楼台。
仪龙新碾试琼杯。
更觉春江有味。
拄杖行穿翠筱,吹花醉绕江梅。
故园心事老相催。
此意陶潜能会。
琼王敖珠珥下秋空。
一笑满天鸾凤。
雾鬓新梳绀绿,霞衣旧佩柔红。
更邀豪俊驭南风。
此意平生飞动。
竹暗沙洲无路。
闲伴落花来,却信东风归去。
且住。
且住。
细看两山烟雨。
长啸一声云杪。
碧水满阑塘,竹外一枝风袅。
奇妙。
奇妙。
半夜山空月皎。
南宫老大,西洲拼,危亭重倚。
雨步云行,饵风饮雾,平生游戏。
笑此中空洞,都无一物,有神妙、浩然气。
扫尽云南梦北,看三江五湖秋水。
狂歌两解,清尊一举,超然千里。
江汉苍茫,故人何处,山川良是。
待白萍露下,青天月上,约骑鲸起。
惊起乖龙。
青山绿水古今同。
唯有一轮山上月,长照江中。
一点落金钟。
浑似虚空。
道人不住有云峰。
但是人家清酒瓮,行处相逢。
留得烟林作图画,依稀松磴有人家。
欲识春风最奇处,试来同看雨中梅。
知是江梅喜佳客,倒垂花蕊照清樽。
梅花过尽桃花恶,乞取山礬入净瓶。
云阳峰高七十一,欲与衡岳争为雄。
我家近在云阳下,来往看山如看画。
十年尘土走西风,每忆云阳动悲咤。
吴中胜士朱隐居,笔精默妙天下闻。
画图画出湘江水,青山上有云阳云。
云阳山高湘水绿,十年不见劳心目。
只今看画如看山,万里归情寄鸿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