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闰银蟾许重看。
满城灯火,又遍高楼深院。
宝鞍催绣毂,香风软。
憔悴慢翁,萧条古县。
随分良辰试开宴。
且倾芳酒,共听新声弦管。
夜阑人未散,更筹转。
时和倍觉青春早。
华灯和月拥朱车番,花间万点寒星小。
团扇歌清,重裀舞妙。
游人只恐归来悄。
明年亲侍辇舆行,未应肯记濡须好。
寒影初回长日至。
罗袜新成。
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
尽道朝来添一线。
秉烛须游。
已减铜壶昨夜筹。
正梅残林坞,冰泮池塘。
闻道当年父老,记梅福、曾隐南昌。
有长堤万柳,映□参差,尽是甘棠。
共夸金斗//下缺
合在昭阳殿。
因甚人间有飞燕?
见伊底,
尽道独步江南,
更江北、
也何曾惯见。
惜伊情性好,
不解嗔人,
长带桃花笑时脸。
向尊前酒底,
得见些时,
似恁地、
能得几回细看?
待不眨眼儿觑着伊,
将眨眼底工夫,
剩看几遍。
【赏析】 此为作者赠官妓赵佛奴之作。词中盛赞赵氏的美貌及作者对她的爱恋。全词语言俚俗泼辣,感情坦率直露,堪称元曲的先声。
上片起首三句,先赞美赵佛奴象赵氏姊妹燕、合德一样美貌,不应生活在民间,而应居住在后妃的宫殿里 。这里用典 :赵飞燕赵合德姊妹东汉成帝时官人,成阳侯赵临之女,善歌舞。这里用典非常确切,赵家姊妹姓赵,佛奴也姓赵;赵家姊妹善歌舞,佛奴亦善歌舞。在此基础上,词人又把昭阳殿与人间作了对比,意思是赵佛奴当官妓是委屈了她 ,凭她的美貌,应当享受后妃的待遇。这种抑扬结合的方法,目的仍在于扬。下面是以江北与江南对比,“见伊底”,犹今语“见她的”,底即的,这和下片的“恁地”,都是宋时方言。这几句是说,凡是见到她的人,都说她色艺双绝,独步江南。但词人认为即使把江北也算上,也很少见到这样的美人。过片三句先从赵佛奴本人写她的美,再从别人对她的反映,烘托她的美,并且抒写了词人对她的爱恋。词人说赵佛奴不仅容颜长得娇,而且性情生得好。她从不使小性子,总是脸带微笑,灿若桃花。此三句,廖廖数笔,便把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向尊前”几句写他们在酒席筵前相见,从而点出了各自的身份。因为作者是词客 ,故佛奴为之歌舞以侑觞。可是赵佛奴长得太美了,以致词人顾不上饮酒,只是不停地向她注目,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 。“似恁地 ”,意犹似这般。“恁地”,如此、这样。“能得几回细看”一语,把词人抓紧时机、细心审美的心情和盘托出。结拍三句,用夸张的手法,绘神绘色地写词人看这美女,连眼睛也不眨一眨 ,为的是把眨眼的工夫省下来 ,好多看上几眼,以此表现词人爱美之切之深,亦反衬出赵佛奴之美艳绝伦。
词中写赵佛奴的美貌,表现技巧上与汉乐府《陌上桑》颇为类似,多角度、多侧面地烘托、渲染出美人容颜之秀丽。作者善于运用夸张手法,以痴语、无语突出词人对于赵佛奴钟情之深、爱恋之切。这样的语言最能揭示人物心灵 ,可谓拭尽铅华,尽露本色,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聚落已迁江上去,隔林已旧雨三峰。
车马纷纷多少客,端知不是爱山来。
雉堞已然无石虎,不知何用昔时名。
文皮麈尾来游处,谁似庐山十八贤。
当时岩下藏身处,依旧春来草自生。
自衒崚嶒逾百丈,安知七十二高峰。
四岸烟云芳草绿,一栏风雨落花红。
溪东旧观仙人宅,城内高楼刺史家。
千峰险似三川峡,一水深如八月潮。
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
有人来问春何在,向道花间无处寻。
只因一句鹅湖谶,直至于今有此称。
钱塘江在吴山外,谁见来时与落时。
险似瞿塘并赣水,岂能如鉴泻清流。
不但郴江有佳句,叉鱼祷雨尽留诗。
枝头禽语人难会,石上骡踪事已陈。
分明流向郴人道,此水今名崇德河。
蒲团纸帐松窗下,却有安禅藏卷人。
一堆顽石彬江上,纵有昆刀不可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