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That passion unforgettable through all the suns and moons
They had led him to forsake her by reminding him
Of an emperor slain with his lady once, in a well at Jingyang Palace.
【白話文】 楊妃死後玄宗鑾駕又回帝京,
夫妻難忘思念之情與日俱增。
馬嵬賜死雖非情願終屬聖明,
景陽宮井陳後主又是什麽人?
【注釋】 1、回馬:指唐玄宗由蜀還長安。
2、雲雨:意謂玄宗、貴妃之間的恩愛雖難忘卻,而國傢卻已一新。
3、景陽句:陳後主叔寶,聞隋兵至,刀偕其寵妃張麗華,孔貴嬪出景陽殿,自投井中,至夜仍為隋兵所俘。
難忘: 一作雖亡
終是: 一作終日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亂軍攻陷潼關,長安危及,玄宗倉皇逃蜀,道經馬嵬坡,六軍駐馬嘩變。殺姦相楊國忠,逼玄宗賜死貴妃。即為馬嵬事變。詩的首兩句寫玄宗"回馬長安"時,楊妃死已多時,意謂"重返"長安是以楊妃的死換來的。儘管山河依舊,然而卻難忘懷"雲雨"之情。"雲雨難忘" 與"日月新"對舉,表達玄宗欣喜與長恨兼有的復雜心理。後兩句以南朝陳後主偕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在景陽宮的井中,終為隋兵所虜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抑揚分明。詩對玄宗有體諒,也有婉諷。玄宗的舉動雖勝陳後主,但所勝實在無幾。
“馬嵬坡”即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縣西。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危及長安,玄宗倉皇出逃。經過馬嵬坡時,扈從部隊因怨憤而嘩變,自行處死姦相楊國忠,並要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馬嵬之變。
此詩首句的“玄宗回馬”,指大亂平定、兩京收復之後,成了太上皇的玄宗從蜀中回返長安。其時距“楊妃死”已很久了。兩下並提,意謂玄宗能重返長安,正是犧牲楊妃換來的。一存一歿,意味深長。玄宗割捨貴妃固然使局勢得到轉機,但內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貫穿於他的後半生,儘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懷死去的楊妃,這就是所謂“雲雨難忘”。“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可喜下長恨相兼,寫出了玄宗復雜矛盾的心理。
詩的後兩句特別耐人玩味。“終是聖明天子事”,有人說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際識大體,有决斷,堪稱“聖明”,但從末句“景陽宮井又何人”來看,並非如此。“景陽宮井”用的是陳後主的故事。當隋兵打進金陵,陳後主和他的寵妃張麗華藏在景陽宮井內,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虜。同是帝妃情事,又同當幹戈逼迫之際,可比性極強,取擬精當。玄宗沒有落到陳後主這步田地,是值得慶幸的,但要說“聖明”,也僅僅是比陳後主“聖明”一些而已。“聖明天子”揚得很高,卻以昏味的陳後主來作陪襯,就頗有幾分諷意。衹不過話說得微婉,耐人玩味罷了。
但就此以為詩人對玄宗毫無同情,也不盡然。唐時人對楊妃之死,頗有深責玄宗無情無義者。鄭詩又似為此而發。上聯已暗示馬嵬賜死,事出不得已,雖時過境遷,玄宗仍未忘懷雲雨舊情。所以下聯“終是聖明於子事”,“終是”的口吻,似是要人們諒解玄宗當日的處境。
《圍爐詩話》說:“古人詠史但敘事而不出己意,則史也,非詩也;出己意、發議論而斧鑿錚錚,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隱然,最為得體”。此詩對玄宗有所婉諷,亦有所體諒,可謂能“出己意”又“用意隱然”,在詠史詩中不失為佳作。
(周嘯天)
恍惚歸丹地,深嚴宿絳霞。幽襟聊自適,閑弄紫薇花。
瑞露縱橫滴,祥風左右吹。謳歌連上苑,化日遍平陂。
史册書堪重,丹青畫更宜。願依連理樹,俱作萬年枝。
漏響飄銀箭,燈光照玉除。禁扉猶鎖鑰,宮妓已妝梳。
紫府遊應似,鈞天夢不如。塵埃九重外,誰信在清虛。
亡國原陵古,賓天歲月遙。無蹊窺海麯,有廟訪山椒。
石帳竜蛇拱,雲櫳彩翠銷。露壇裝琬琰,真像寫鬆喬。
珠館青童宴,琳宮阿母朝。氣輿仙女侍,天馬吏兵調。
湘妓紅絲瑟,秦郎白管簫。西城要綽約,南嶽命嬌嬈。
句麯觴金洞,天台嘯石橋。晚花珠弄蕊,春茹玉生苗。
二景神光秘,三元寶籙饒。霧垂鴉翅發,冰束虎章腰。
鶴馭爭銜箭,竜妃合獻綃。衣從星渚浣,丹就日宮燒。
物外花嘗滿,人間葉自凋。望臺悲漢戾,閱水笑梁昭。
古殿香殘灺,荒階柳長條。幾曾期七日,無復降重霄。
嵩嶺連天漢,伊瀾入海潮。何由得真訣,使我佩環飄。
玉笛數聲飄不住,問人依約在東頭。
宿鳥翩翩落照微,石臺樓閣鎖重扉。
步廊無限金羈響,應是諸司扈從歸。
幽閣焚香萬慮凝,下簾胎息過禪僧。
玉堂分照無人後,消盡金盆一碗冰。
枕簟滿床明月到,自疑身在五雲中。
待報君恩了歸去,山翁何急草移文。
在省五更春睡侶,早來分夢玉堂中。
應笑執金雙闕下,近南猶隔兩重城。
我來尚有鈞天會,猶得金尊半日嘗。
偏覺石臺清貴處,榜懸金字射晴暉。
極眼嚮南無限地,緑煙深處認中書。
今來並得三般事,靈運詩篇逸少書。
浴殿晴秋倘中謝,殘英猶可醉瓊杯。(《紫薇花》。
見《海錄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