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柳中庸
征人怨
Liu Zhongyong
征人怨

征人怨
  For years, to guard the Jade Pass and the River of Gold,
  With our hands on our horse-whips and our swordhilts,
  We have watched the green graves change to snow
  And the Yellow Stream ring the Black Mountain forever.

【Writing in Vernacular Chinese】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Notes】 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又名“黑河”。
玉关:指玉门关。
三春:指季春,即暮春。
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又名杀虎山。

【Review】 (一)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二)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陈志明)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春思赠人
Liu Zhongyong
  Pink When the 2335 Green-e Yan pair. Qiluo back Kam street, chord into the Songhua River.
  Harmony between shock gold shells, throwing cups diarrhea jade cylinder. Surprisingly, He Yi-off, haggard in the book window.
Translated by Google
幽院早春
Liu Zhongyong
  Short spent the early demolition of grass, moss Aoyagi half yellow. Fine rain at screens, high pillow Xiaoying long.
  Nothing to do with idle dreams, passionate knowledge fragrant. To find Su Xiaoxiao, where to find Qiantang.
Translated by Google
寒食戏赠
Liu Zhongyong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Review】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何庆善)

河阳桥送别
Liu Zhongyong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凉州曲二首
Liu Zhongyong
  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
  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
  高槛连天望武威,穷阴拂地戍金微。
  九城弦管声遥发,一夜关山雪满飞。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丁评事宅秋夜宴集
Liu Zhongyong
  翠幕卷回廊,银灯开后堂。风惊拥砌叶,月冷满庭霜。
  绮席人将醉,繁弦夜未央。共怜今促席,谁道客愁长。
夜渡江(一作姚崇诗)
Liu Zhongyong
  For the night with a floating smoke, vast dark distant days. Light feel moving boat, pull cable emergency Unrestraint.
  Whistle away to listen to find shore, smelling dark lotus knowledge. CD looking sail off Xinxuan often fear.
Translated by Google
扬子途中
Liu Zhongyong
  楚塞望苍然,寒林古戍边。秋风人渡水,落日雁飞天。
Home>> Literature>>柳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