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崔顥
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Where long ago a yellow crane bore a sage to heaven,
Nothing is left now bu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The yellow crane never revisited earth,
And white clouds are flying without him for ever.
...Every tree in Hanyang becomes clear in the water,
And Parrot Island is a nest of sweet grasses;
But I look toward home, and twilight grows dark
With a mist of grief on the river waves.

【白話文】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
這地方衹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
唯有悠悠白雲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乡?
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注釋】 1、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黃鶴磯上,背靠蛇山,俯瞰長江。昔人:傳說中的仙人。其說有二:一說三國時蜀人費文褘跨鶴登仙,曾在黃鶴樓上憩息;一說仙人子安曾乘鶴經過黃鶴樓。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雲去”。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位於長江、漢水夾角地帶,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鸚鵡洲:位於漢陽東南二裏長江中,後漸被江水衝沒。東漢末年,黃祖殺禰衡而埋於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後人因稱其洲為鸚鵡洲。
2、悠悠:久遠的意思。
3、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4、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賞析】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擡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的仙人已經駕着黃鶴飛走了,這裏衹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衹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緑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衹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註,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贊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鑒賞]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衆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着想,藉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絶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麽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裏,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纔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瀋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捲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緑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衹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麽,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註到底的,中間衹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傢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竜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藉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絶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蔡義江)

[鑒賞]
崔顥早期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後赴邊塞,所寫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變為雄渾奔放。但崔顥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相傳這首詩為大詩人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捲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註曰:“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臺》詩以較勝負。”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捲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顥此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當然,這個傳說未必實有其事,計有功在註文的後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懷疑。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詩,在寫法上與崔作確有相似之處。至於其《鸚鵡洲》詩:“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嚮誰明?”則不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詩,而且全詩格調逼肖。宋元間方回的《瀛奎律髓》捲一指出:“太白此詩乃是效崔顥體,皆於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嘆,是時律詩猶未甚拘偶也。”因而這首詩歷來受到極高的稱譽。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直至清人孫誅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詩三日首》,還把崔顥的《黃鶴樓》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藴。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

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年間,歷代屢毀屢修。昔日樓臺,枕山臨江,軒昂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幾疑“仙宮”。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太平寰宇記》)。詩人登樓眺遠,浮想聯翩,詩篇前四句遂從傳說着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鶴,杳然已去,永不復返,仙去樓空,唯留天際白雲,千載悠悠。這裏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雲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發開去,從而使詩篇産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接着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緑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後來漸被江水衝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着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於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顥南下漫遊。離傢日久,面對着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産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着的感情和變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正如清人瀋德潛在《唐詩別裁集》捲十三中對此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着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雲繚繞的壯觀。頸聯遊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緑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的音樂美。

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並不是規範的七律。其一、二兩句第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詩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此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於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捲五。)由於全詩一氣轉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於音樂美。
(韓黎範)

今天廣為流傳的崔顥《黃鶴樓》詩並非原版,而是被後人多處改動。近日,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劉文祥介紹:隨着“敦煌詩捲”重見天日,這首千古絶唱在學術界考證下早露初容,衹是一直不為大衆所知。

著名詩歌評論傢李元洛對此作過專門研究,他在公開出版的自選集《唐詩之旅》中《溯洄》一文中揭示:“篡改”崔詩者是“自以為是”的清代才子金聖嘆。

劉文祥介紹,近百年來,人們陸續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大量詩文,其中以唐詩居多,這些詩稿被人們統稱為“敦煌詩捲”或“敦煌詩稿”,其中,唐詩存放年代最晚不超過宋代。據此可以認為,“敦煌詩捲”中的崔顥《黃鶴樓》應為其原作。

附“敦煌詩捲”版本《黃鶴樓》:昔人已乘白雲去,茲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青青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在?煙花江上使人愁。
(蔣太旭)  

行經華陰
崔顥 Cui Hao
行经华阴

行经华阴
  迢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藉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Lords of the capital, sharp, unearthly,
  The Great Flower's three points pierce through heaven.
  Clouds are parting above the Temple of the Warring Emperor,
  Rain dries on the mountain, on the Giant's Palm.
  Ranges and rivers are the strength of this western gate,
  Whence roads and trails lead downward into China.
  ...O pilgrim of fame, O seeker of profit,
  Why not remain here and lengthen your days?

【白話文】 高峻的華山俯瞰古都鹹陽城,
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
巨靈河神祠前雲霧將要消散,
仙人掌峰頂大雨過後天初晴。
函𠔌關北枕黃河華山更險要,
西連驛路祀神所在益加曠平。
敢問路旁追名逐利的過客們,
怎麽比得上在此學道求長生?

【注釋】 1、迢嶢:高峻貌。
2、三峰:指蓮花、明星、玉女,華山最著名的三峰。
3、武帝祠:指巨靈洞。

【賞析】 詩題《行經華陰》,既是“行經”,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鹹京”(今陝西西安)。《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鹹陽,漢之長安也。”所以此詩把唐都長安稱為鹹京。詩中提到的“太華”、“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關”、“漢畤”……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勝與景物。當時京師的北面是雍縣,秦文公曾在這裏作鄜畤(畤,謂“神靈所止之地”,即後世神壇之類),到漢高祖作北畤止,這裏共有五畤,詩中的“漢畤”即指京師北面的這一古跡。而京師的東南面,就是崔顥行經的華陰縣。縣南有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又稱太華,山勢高峻。神話傳說這裏是“群仙之天”,曾由“巨靈手劈”,所以“仙掌之形,瑩然在目”(《雲笈七簽》)。華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號稱“仙人掌”。漢武帝觀仙人掌時,立巨靈祠以供祭祀,即為“武帝祠”。詩中稱“天外三峰”的,是指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說蓮花、玉女、鬆檜三峰)。華陰縣北就是黃河,隔岸為風陵渡,這一邊是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𠔌關)。華陰縣不但河山壯險,而且是由河南一帶西赴鹹京的要道,行客絡繹不絶。
詩的前六句全為寫景。寫法則由總而分,由此及彼,有條不紊。起句氣勢不凡:以神仙岩穴的華山壓倒王侯富貴的京師。在這裏,一個“俯”字顯出崇山壓頂之勢:“岧嶢”兩字加倍寫華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種神力。然後,詩人從總貌轉入局部描寫,以三峰作為典型,落實“岧嶢”。“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間刀斧俱無用,鬼斧神工非巨靈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純然寫景中暗含神工勝於人力,出世高於追名逐利的旨意。
詩人路過華陰時,正值雨過天青。未到華陰,先已遙見三峰如洗。到得華陰後,平望武帝祠前無限煙雲,聚而將散;仰視仙人掌上一片青蔥,隱而已顯,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氣象。首聯寫遠景,頷聯二句可說是攝近景。遠近相間,但覺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幾乎忘卻它的對仗之工,而且更無暇覺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為結處“學長生”的發問作了奠基。
頸聯則浮想聯翩,寫了想象中的幻景。這是眼中所無而意中所有的一種景色,是詩人在直觀的基礎上加以馳騁想象的一幅寫意畫。在華山下,同時看到黃河與秦關是不可能的,但詩人“胸中有丘壑”,筆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渾的畫面;在華山下望到鹹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裏”(《文心雕竜》),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種蕩蕩大道,西接遙天。古人論詩有“眼前景”與“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觀景物的擷取,後者則偏執詩人胸襟的外溢。這首詩就是從描繪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兩句詩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窺探。上句中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都人格化了,有“顧視清高氣深穩”之概;一個“險”字又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風波。下句一個“連”字,使漢五畤上接頷聯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靈跡仙蹤,聯鎖成片,更墊厚了結處的“長生”:“平”字與上文“岧嶢”、“天外”相對照,驛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襯出華山的高峻,同時也暗示長生之道比名利之途來得坦蕩。一“險”一“平”,為人們提出了何去何從的問號。這兩句中“枕”字、“連”字,前人稱為詩眼,其實,兩句中的“險”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後擁,此響彼應。
崔顥二次入都,都在天寶中,此詩勸“學長生”,可能是受當時崇奉道教、供養方士之社會風氣的影響。詩人此次行經華陰,事實上與路上行客一樣,也未嘗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見西嶽的崇高形象和飄逸出塵的仙跡靈蹤,也未免移性動情,感嘆自己何苦奔波於坎坷仕途。但詩人不用直說,反嚮旁人勸喻,顯得隱約麯折。結尾兩句是從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顯得瀟灑自如,風流藴藉。
崔顥現存詩中大都格律嚴整,然而此詩卻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別具神韻。前六句雖有層次先後,卻全為寫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轉,第八句立即以發問的句法收住,“此處”二字,綰合前文,導出“何如學長生”的詩旨。從全篇來看,詩人融神靈古跡與山河勝景於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藴。清人方東樹評此詩曰:“寫景有興象,故妙。”這是頗為精當的。

長幹行·其一
崔顥 Cui Hao
长干行·其一

长干行·其一
  君傢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藉問,或恐是同鄉。


  "Tell me, where do you live? –
  Near here, by the fishing-pool?
  Let's hold our boats together, let's see
  If we belong in the same town."

【白話文】 請問阿哥你的傢在何方?我傢是住在建康的橫塘。
停下船吧暫且藉問一聲,聽口音恐怕咱們是同鄉。

【注釋】 1、長幹行:樂府麯名。
2、橫塘:現江蘇江寧縣。
何處住:一作住何處

【賞析】 這兩首可以看做是男女相悅的問答詩,恰如民歌中的對唱。第一首是天真無邪的少女起問;第二首是厚實純樸的男子唱答。詩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刻劃了一對經歷相仿,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識恨晚之情。清脆洗練,玲瓏剔透,天真無邪,富有魅力。

[鑒賞]
這兩首抒情詩抓住了人生片斷中富有戲劇性的一剎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就使人物、場景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襯,似墨筆畫;它不用任何妝飾烘托,是幅素描;它不憑任何布景藉力,猶如一麯男女聲對唱;它截頭去尾,突出主幹,又很象獨幕劇。題材是那樣的平凡,而表現手法卻是那樣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個住在橫塘的姑娘,在泛舟時聽到鄰船一個男子的話音,於是天真無邪地問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鄉?-就是這樣一點兒簡單的情節,衹用“妾住在橫塘”五字,就藉女主角之口點明了說話者的性別與居處。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個“君”字指出對方是男性。那些題前的敘事,用這種一石兩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詩一開頭就單刀直入,讓女主角出口問人,現身紙上,而讀者也聞其聲如見其人,絶沒有茫無頭緒之感。從文學描寫的技巧看,“聲態並作”,達到了“應有盡有,應無盡無”,既凝煉集中而又玲瓏剔透的藝術高度。

  不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詩人僅有口吻傳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寫得活靈活現。他不象杜牧那樣寫明“娉娉裊裊十三餘”,也不象李商隱那樣點出“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他衹采用了問話之後,不待對方答復,就急於自報“妾住在橫塘”這樣的處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齡從嬌憨天真的語氣中反襯出來了。在男主角並未開口,而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鄉”的想法,不正是因為聽到了對方帶有鄉音的片言衹語嗎?這裏詩人又省略了“因聞聲而相問”的關節,這是文字之外的描寫,所謂“不寫之寫”。

  這首詩還表現了女主角境遇與內心的孤寂。單從她聞鄉音而急於“停舟”相問,就可見她離鄉背井,水宿風行,孤零無伴,沒有一個可與共語之人。因此,他鄉聽得故鄉音,且將他鄉當故鄉,就這樣的喜出望外。詩人不僅在紙上重現了女主角外露的聲音笑貌,而且深深開掘了她的個性和內心。

  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對唱的傳統,在《樂府詩集》中就稱為“相和歌辭”。所以第一首女聲起唱之後,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傢臨九江水”答復了“君傢何處住”的問題;“來去九江側”說明自己也是風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會有這次的萍水相逢。這裏初步點醒了兩人的共同點。“同是長幹人”落實了姑娘“或恐是同鄉”的想法,原來老傢都是建康(今江蘇南京)長幹裏。一個“同”字把雙方的共同點又加深了一層。這三句是男主角直綫條的口吻。現在衹剩最後一句了:衹有五個字,該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識”之類的幸運之辭作結束,未免失之平直。詩人終於轉過筆來把原意一翻:與其說今日之幸而相識,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識。“生小不相識”五字,表面惋惜當日之未能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實質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對過去無窮惋惜,越是顯出此時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貴。這一筆的翻騰有何等撼人的藝術感染力!

  《長幹麯》是南朝樂府中“雜麯古辭”的舊題。崔顥這兩首詩繼承了前代民歌的遺風,但既不是豔麗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熱烈,卻以素樸真率見長,寫得幹淨健康。女主角的抒懷衹到“或恐是同鄉”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衹以“生小不相識”為限。這樣的藴藉無邪,是抒情詩中的上乘。

  (瀋熙乾)

長幹行·其二
崔顥 Cui Hao
长干行·其二

长干行·其二
  傢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


  "Yes, I live here, by the river;
  I have sailed on it many and many a time.
  Both of us born in Changgan, you and I!
  Why haven't we always known each other?"

【白話文】 我的傢臨近九江邊,
來來往往在九江畔。
你和我同是長幹人,
從小不相識真遺憾。

【注釋】 1、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賞析】 這兩首可以看做是男女相悅的問答詩,恰如民歌中的對唱。第一首是天真無邪的少女起問;第二首是厚實純樸的男子唱答。詩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刻劃了一對經歷相仿,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識恨晚之情。清脆洗練,玲瓏剔透,天真無邪,富有魅力。

橫吹麯辭·長安道
崔顥 Cui Hao
  長安甲第高入雲,誰傢居住霍將軍。日晚朝回擁賓從,
  路傍拜揖何紛紛。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
  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一朝天子賜顔色,
  世上悠悠應始知。
相和歌辭·相逢行
崔顥 Cui Hao
  妾年初二八,傢住洛橋頭。玉戶臨馳道,朱門近禦溝。
  使君何假問,夫婿大長秋。女弟新承寵,諸兄近拜侯。
  春生百子殿,花發五城樓。出入千門裏,年年樂未休。
雜麯歌辭·渭城少年行
崔顥 Cui Hao
  洛陽二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揚鞭走馬城南陌,
  朝逢驛使秦川客。驛使前日發章臺,傳道長安春早來。
  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裏花正開。念此使人歸更早,
  三月便達長安道。長安道上春可憐,搖風蕩日麯河邊。
  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秦川寒食盛繁華,
  遊子春來喜見花。鬥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臺日半斜。
  章臺帝城稱貴裏,青樓日晚歌鐘起。貴裏豪傢白馬驕,
  五陵年少不相饒。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
  渭城橋頭酒新熟,金鞍白馬誰傢宿。可憐錦瑟箏琵琶,
  玉臺清酒就君傢。小婦春來不解羞,嬌歌一麯楊柳花。
雜麯歌辭·遊俠篇
崔顥 Cui Hao
  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機。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
  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錯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
  還傢行且獵,弓矢速如飛。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間懸兩綬,轉眄生光輝。顧謂今日戰,何如隨建威。
雜麯歌辭·行路難
崔顥 Cui Hao
  君不見建章宮中金明枝,萬萬長條拂地垂。
  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見。豔彩朝含四寶宮,
  香風吹入朝雲殿。漢傢宮女春未闌,愛此芳香朝暮看。
  看去看來心不忘,攀折將安鏡臺上。雙雙素手剪不成,
  兩兩紅妝笑相嚮。建章昨夜起春風,一花飛落長信宮。
  長信麗人見花泣,憶此珍樹何嗟及。我昔初在昭陽時,
  朝折暮折登玉墀。衹言歲歲長相對,不寤今朝遙相思。
雜麯歌辭·長幹麯四首
崔顥 Cui Hao
  君傢定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舟暫藉問,或恐是同鄉。
  
  傢臨九江水,去來九江側。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
  
  下渚多風浪,蓮舟漸覺稀。那能不相待,獨自逆潮歸。
  
  三江潮水急,五湖風浪涌。由來花性輕,莫畏蓮舟重。
雜麯歌辭·盧女麯
崔顥 Cui Hao
  二月春來半,宮中日漸長。柳垂金屋暖,花覆玉樓香。
  拂匣先臨鏡,調笙更炙簧。還將盧女麯,夜夜奉君王。
雜麯歌辭·盧姬篇
崔顥 Cui Hao
  盧姬小小魏王傢,緑鬢紅唇桃李花。魏玉綺樓十二重,
  水精簾箔綉芙蓉。白玉闌幹金作柱,樓上朝朝學歌舞。
  前堂後堂羅袖人,南窗北窗花發春。翠幌珠簾鬥弦管,
  一奏一彈雲欲斷。君王日晚下朝歸,鳴環佩玉生光輝。
  人生今日得驕貴,誰道盧姬身細微。
  悠悠遠行歸,經春涉長道。幽冀桑始青,洛陽蠶欲老。
  憶昨戎馬地,別時心草草。烽火從北來,邊城閉常早。
  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懷抱。今日杯酒間,見君交情好。
贈王威古
崔顥 Cui Hao
  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
  插羽兩相顧,鳴弓新上弦。射麋入深𠔌,飲馬投荒泉。
  馬上共傾酒,野中聊割鮮。相看未及飲,雜虜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鬍塵高際天。長驅救東北,戰解城亦全。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
贈懷一上人
崔顥 Cui Hao
  法師東南秀,世實豪傢子。削發十二年,誦經峨眉裏。
  自此照群蒙,卓然為道雄。觀生盡入妄,悟有皆成空。
  淨體無衆染,苦心歸妙宗。一朝敕書至,召入承明宮。
  說法金殿裏,焚香清禁中。傳燈遍都邑,杖錫遊王公。
  天子揖妙道,群僚趨下風。我法本無著,時來出林壑。
  因心得化城,隨病皆與藥。上啓黃屋心,下除蒼生縛。
  一從入君門,說法無朝昏。帝作轉輪王,師為持戒尊。
  軒風灑甘露,佛雨生慈根。但有滅度理,而生開濟恩。
  復聞江海麯,好殺成風俗。帝曰我上人,為除膻腥欲。
  是日發西秦,東南至蘄春。風將衡桂接,地與吳楚鄰。
  舊少清信士,實多漁獵人。一聞吾師至,捨網江湖濱。
  作禮懺前惡,潔誠期後因。因成日既久,事濟身不守。
  更出淮楚間,復來荊河口。荊河馬卿岑,茲地近道林。
  入講鳥常狎,坐禪獸不侵。都非緣未盡,曾是教所任。
  故我一來事,永承微妙音。竹房見衣鉢,鬆宇清身心。
  早悔業至淺,晚成計可尋。善哉遠公義,清淨如黃金。
遊天竺寺
崔顥 Cui Hao
  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陽曉。厓泉爭噴薄,江岫相縈繞。
  直上孤頂高,平看衆峰小。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
  青翠滿寒山,藤蘿覆鼕沼。花龕瀑布側,青壁石林杪。
  鳴鐘集人天,施飯聚猿鳥。洗意歸清淨,澄心悟空了。
  始知世上人,萬物一何擾。
入若耶溪
崔顥 Cui Hao
  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
  岩中響自答,溪裏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橈嚮餘景。
  可憐青銅鏡,挂在白玉堂。玉堂有美女,嬌弄明月光。
  羅袖拂金鵲,彩屏點紅妝。妝罷含情坐,春風桃李香。
結定襄郡獄效陶體
崔顥 Cui Hao
  我在河東時,使往定襄裏。定襄諸小兒,爭訟紛城市。
  長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謗書盈幾案,文墨相填委。
  牽引肆中翁,追呼田傢子。我來折此獄,五聽辨疑似。
  小大必以情,未嘗施鞭箠。是時三月暮,遍野農桑起。
  裏巷鳴春鳩,田園引流水。此鄉多雜俗,戎夏殊音旨。
  顧問邊塞人,勞情曷雲已。
  黃雀銜黃花,翩翩傍檐隙。本擬報君恩,如何反彈射。
  金罍美酒滿座春,平原愛纔多衆賓。滿堂盡是忠義士,
  何意得有讒諛人。諛言反覆那可道,能令君心不自保。
  北園新栽桃李枝,根株未固何轉移。成陰結實君自取,
  若問傍人那得知。
渭城少年行
崔顥 Cui Hao
  洛陽三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揚鞭走馬城南陌,
  朝逢驛使秦川客。驛使前日發章臺,傳道長安春早來。
  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裏花正開。念此使人歸更早,
  三月便達長安道。長安道上春可憐,搖風蕩日麯江邊。
  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秦川寒食盛繁華,
  遊子春來不見傢。鬥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臺日半斜。
  章臺帝城稱貴裏,青樓日晚歌鐘起。貴裏豪傢白馬驕,
  五陵年少不相饒。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
  渭城橋頭酒新熟,金鞍白馬誰傢宿。可憐錦瑟箏琵琶,
  玉壺清酒就倡傢。小婦春來不解羞,嬌歌一麯楊柳花。
  盧姬少小魏王傢,緑鬢紅唇桃李花。魏王綺樓十二重,
  水晶簾箔綉芙蓉。白玉欄幹金作柱,樓上朝朝學歌舞。
  前堂後堂羅袖人,南窗北窗花發春。翠幌珠簾鬥絲管,
  一彈一奏雲欲斷。君王日晚下朝歸,鳴環佩玉生光輝。
  人生今日得嬌貴,誰道盧姬身細微。
江畔老人愁
崔顥 Cui Hao
  江南年少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口。青溪口邊一老翁,
  鬢眉皓白已衰朽。自言傢代仕梁陳,垂朱拖紫三十人。
  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疊鼓乘朱輪。父兄三葉皆尚主,
  子女四代為妃嬪。南山賜田接禦苑,北宮甲第連紫宸。
  直言榮華未休歇,不覺山崩海將竭。兵戈亂入建康城,
  煙火連燒未央闕。衣冠士子陷鋒刃,良將名臣盡埋沒。
  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縱橫填白骨。老人此時尚少年,
  脫身走得投海邊。罷兵歲餘未敢出,去鄉三載方來旋。
  蓬蒿忘卻五城宅,草木不識青谿田。雖然得歸到鄉土,
  零丁貧賤長辛苦。采樵屢入歷陽山,刈稻常過新林浦。
  少年欲知老人歲,豈知今年一百五。君今少壯我已衰,
  我昔少年君不睹。人生貴賤各有時,莫見羸老相輕欺。
  感君相問為君說,說罷不覺令人悲。
邯鄲宮人怨
崔顥 Cui Hao
  邯鄲陌上三月春,暮行逢見一婦人。自言鄉裏本燕趙,
  少小隨傢西入秦。母兄憐愛無儔侶,五歲名為阿嬌女。
  七歲豐茸好顔色,八歲黠惠能言語。十三兄弟教詩書,
  十五青樓學歌舞。我傢青樓臨道傍,紗窗綺幔暗聞香。
  日暮笙歌君駐馬,春日妝梳妾斷腸。不用城南使君婿,
  本求三十侍中郎。何知漢帝好容色,玉輦攜登歸建章。
  建章宮殿不知數,萬戶千門深且長。百堵塗椒接青瑣,
  九華閣道連洞房。水晶簾箔雲母扇,琉璃窗牖玳瑁床。
  歲歲年年奉歡宴,嬌貴榮華誰不羨。恩情莫比陳皇后,
  寵愛全勝趙飛燕。瑤房侍寢世莫知,金屋更衣人不見。
  誰言一朝復一日,君王棄世市朝變。宮車出葬茂陵田,
  賤妾獨留長信殿。一朝太子升至尊,宮中人事如掌翻。
  同時侍女見讒毀,後來新人莫敢言。兄弟印綬皆被奪,
  昔年賞賜不復存。一旦放歸舊鄉裏,乘車垂淚還入門。
  父母愍我曾富貴,嫁與西捨金王孫。念此翻覆復何道,
  百年盛衰誰能保。憶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秋時草。
  少年去去莫停鞭,人生萬事由上天。非我今日獨如此,
  古今歇薄皆共然。
首頁>> 文學>>崔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