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馬戴
灞上秋居
馬戴 Ma Dai
灞上秋居

灞上秋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After the shower at Bashang,
  I see an evening line of wildgeese,
  The limp-hanging leaves of a foreign tree,
  A lantern's cold gleam, lonely in the night,
  An empty garden, white with dew,
  The ruined wall of a neighbouring monastery.
  ...I have taken my ease here long enough.
  What am I waiting for, I wonder.

【白話文】 灞原上的秋風細雨初定,
傍晚看見雁群南去不停。
面對他鄉樹木落葉紛紛,
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
空園裏白露頻頻地下滴,
單門獨戶衹與野僧為鄰。
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
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注釋】 1、郊扉:猶郊居。
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為國君盡力。

【賞析】 詩寫客居霸上而感秋來寂寞,情景蕭瑟。首聯寫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秋風秋雨已定,雁群頻飛。頷聯寫在他鄉異土見落葉和寒夜獨處的悲凄。頸聯寫秋夜寂靜,臥聽滴露,孤單無依,與僧為鄰,更進一步寫出孤獨的心境。末聯抒發詩人的感慨,表達懷才不遇,進身渺茫的悲憤。寫景樸實無華,寫情真切感人。

此詩純寫閉門寥落之感。整首詩篇好似一幅形象鮮明、藝術精湛的畫捲。我們把它慢慢地打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撩人愁思的秋風秋雨直到傍晚纔停歇下來,在暮靄沉沉的天際,接連不斷的雁群自北嚮南急急飛過。連番的風雨,雁兒們已經耽誤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風停雨歇,得趕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個宿處。這裏用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想起雁兒們急於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鄉思。下面我們繼續打開畫捲,景象則由寥廓的天際漸漸地轉到地面,轉到詩中的主人。衹見風雨中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個旅客正獨對孤燈,默默地出神。“落葉他鄉樹”這句,很值得玩味。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在他鄉看到落葉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觸。自己羈留異地,何時才能回到故鄉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滲透在這句詩的字裏行間。“寒燈獨夜人”,一個“寒”字,一個“獨”字,寫盡客中凄涼孤獨的況味。不難想象:一燈如豆,伴着一個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氣包圍中,燈光更顯得黯淡無力,而詩人孤獨凄苦的心情也隨之更進了一層。“寒”與“獨”起着相互映襯的作用:由寒燈而顯出夜長難捱,因孤獨而更感到寒氣逼人。

  五、六兩句讓畫捲再嚮下推移,它不僅顯示了更大的空間,更細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現了詩人的心境。這時夜闌人靜,連秋蟲都已停止了歌唱,衹有露珠滴落在枯葉上的響聲,一滴接着一滴,雖很微弱,卻很清晰。這句“空園白露滴”用的是以“動”烘托“靜”的手法,比寫無聲的靜更能表現環境的寂靜,露滴的聲音不但沒有劃破長夜的寂靜,反而更使人感到靜得可怕。試想,連露滴的聲音都可聽到,還有什麽比這更寂靜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鄰”同樣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說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單無依,卻偏說出還有一個鄰居,而這個鄰居竟是一個絶跡塵世、猶如閑雲野鶴的僧人。與這樣的野僧為鄰,詩人的處境的孤獨就顯得更加突出了。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進一步寫出了詩人的心境:秋夜孤房連露滴的聲音都可聽到,正說明他思潮起伏,長夜無眠;而所與為鄰的衹有一個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經被拋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結束這種生涯。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詩的最後兩句也就與前面的描寫自然銜接起來,不顯得突兀。

  最後兩句直接說出詩人的感慨:“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長安東)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裏率直道出了懷才不遇的苦境和進身希望的渺茫。

  這首詩寫景,都是眼前所見,不假浮詞雕飾;寫情,重在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因此,儘管題材並不新鮮,卻仍有相當強的藝術感染力。

  (王鬆)

楚江懷古
馬戴 Ma Dai
楚江怀古

楚江怀古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A cold light shines on the gathering dew,
  As sunset fades beyond the southern mountains;
  Trees echo with monkeys on the banks of Lake Dongting,
  Where somebody is moving in an orchid-wood boat.
  Marsh-lands are swollen wide with the moon,
  While torrents are bent to the mountains' will;
  And the vanished Queens of the Clouds leave me
  Sad with autumn all night long.

【白話文】 霧露團團凝聚寒氣侵人,
夕陽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在洞庭湖畔樹上啼叫,
人乘木蘭舟在湖中泛遊。
明月從廣漠的湖上升起,
兩岸青山夾着滔滔亂流。
雲中仙君怎麽都不見了?
我竟通宵達旦獨自悲秋。

【注釋】 1、木蘭舟:此因楚江而用《楚辭》中的木蘭舟。木蘭:小喬木。
2、雲中君:本《楚辭·九歌》篇名,為祭祀雲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

【賞析】 唐宣宗大中初年,詩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被貶為竜陽尉,自江北來江南,行於洞庭湖畔,觸景生情,追慕先賢,感傷身世,而寫下了《楚江懷古》五津三章,這是第一首。
第一首雖題“懷古”,卻泛詠洞庭景緻。詩人履楚江而臨晚秋,時值晚唐,不免“發思古之幽情”感傷自身不遇。首聯先點明薄暮時分;頷聯上句承接“暮”字,下句纔點出人來,頸聯就山水兩方面寫夜景,“夾”字猶見凝練;尾聯纔寫出“懷古”的主旨,為後兩首開題,而以悲愁作結。
全詩風格清麗婉約,感情細膩低徊。李元洛評曰:“在藝術上清超而不質實,深微而不粗放,詞華淡遠而不豔抹濃妝,含蓄藴籍而不直露奔迸。”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的馬戴,因直言被貶為竜陽(今湖南漢壽)尉。從北方來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濱,觸景生情,追慕前賢,感懷身世,寫下了《楚江懷古》五律三章。這是其中第一篇。

  近人俞陛雲在《詩境淺說》中說:“唐人五律,多高華雄厚之作,此詩以清微婉約出之,如仙人乘蓮葉輕舟,凌波而下也。”他以“清微婉約”四字標舉此詩的藝術風格,確實別具衹眼。

  秋風遙落的薄暮時分,江上晚霧初生,楚山夕陽西下,露氣迷茫,寒意侵人。這種蕭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麯微婉地透露了詩人悲涼落寞的情懷。斯時斯地,入耳的是洞庭湖邊樹叢中猿猴的哀啼,照眼的是江上飄流的木蘭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涉江》),詩人泛遊在湘江之上,對景懷人,屈原的歌聲仿佛在叩擊他的心弦。“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這是晚唐詩中的名句,一句寫聽覺,一句寫視覺;一句寫物,一句寫己;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詩人傷秋懷遠之情並沒有直接說明,衹是點染了一張淡彩的畫,氣象清遠,婉而不露,讓人思而得之。黃昏已盡,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從廣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蒼的山巒間夾瀉着汩汩而下的亂流。“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二句,描繪的雖是比較廣阔的景象,但它的情緻與筆墨還是清微婉約的。同是用五律寫明月,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李白的“夢繞城邊月,心飛故國樓”(《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江入大荒流”(《旅夜書懷》),都是所謂“高華雄厚”之作。而馬戴此聯的風調卻有明顯的不同,這一聯承上發展而來,是山水分設的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田同之《西圃詞說》),“廣澤生明月”的闊大和靜謐,麯麯反襯出詩人遠謫遐方的孤單離索;“蒼山夾亂流”的迷茫與紛擾,深深映照出詩人內心深處的撩亂彷徨。夜已深沉,詩人尚未歸去,俯仰於天地之間,沉浮於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傳說和屈原《九歌》中的“雲中君”。“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懷古》之三),雲神無由得見,屈子也邈矣難尋,詩人自然更是感慨叢生了。“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點明題目中的“懷古”,而且以“竟夕”與“悲秋”在時間和節候上呼應開篇,使全詩在變化錯綜之中呈現出和諧完整之美,讓人尋繹不盡。

  從這首詩可以看到,清微婉約的風格,在內容上是由感情的細膩低回所决定的,在藝術表現上則是清超而不質實,深微而不粗放,詞華淡遠而不豔抹濃妝,含蓄藴藉而不直露奔迸。馬戴的這首《楚江懷古》,可說是晚唐詩歌園地裏一枝具有獨特芬芳和色彩的素馨花。

  (李元洛)

橫吹麯辭·出塞
馬戴 Ma Dai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度臨洮。
  捲旗夜劫單於帳,亂斫鬍兵缺寶刀。

【賞析】 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註意語言的精美,並善於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醖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於裝飾“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衝雪”的“衝”字,也不衹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衝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衝”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塗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後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緻,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餘的缺點。

  “捲旗夜劫單於帳,亂斫鬍兵缺寶刀。”“捲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捲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豈衹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捲,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决心與行動。

  捲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衹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鬍兵缺寶刀”,纔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鬍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鬥時間之長,最後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並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衹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讀嶽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深感“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闢,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豐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總之,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歌中,不失為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孫藝秋)

相和歌辭·關山麯
馬戴 Ma Dai
  金鎖耀兜鍪,黃雲拂紫騮。叛羌旗下戮,陷壁夜中收。
  霜霰戎衣故,關河磧氣秋。箭創殊未合,更遣擊蘭州。
  
  火發竜山北,中宵易左賢。勒兵臨漢水,驚雁散鬍天。
  木落防河急,軍孤受敵偏。猶聞漢皇怒,按劍待開邊。
相和歌辭·雀臺怨
馬戴 Ma Dai
  魏宮歌舞地,蝶戲鳥還鳴。玉座人難到,銅臺雨滴平。
  西陵樹不見,漳浦草空生。萬恨盡埋此,徒懸千載名。
校獵麯
馬戴 Ma Dai
  楚子畋郊野,布罟籠天涯。浮雲張作羅,萬草結成罝。
  意在絶飛鳥,臂弓腰鏌鋣。遠將射勾踐,次欲誅夫差。
  壯志一朝盡,他□□繁華。當時能獵賢,保國兼保傢。
  領得賣珠錢,還歸銅柱邊。看兒調小象,打鼓放新船。
  醉後眠神樹,耕時語瘴煙。又逢衰蹇老,相問莫知年。
  初日照楊柳,玉樓含翠陰。啼春獨鳥思,望遠佳人心。
  幽怨貯瑤瑟,韶光凝碧林。所思曾不見,芳草意空深。
送從叔赴南海幕
馬戴 Ma Dai
  洞庭秋色起,哀狖更難聞。身往海邊郡,帆懸天際雲。
  炎州羅翠鳥,瘴嶺控蠻軍。信息來非易,堪悲此路分。
江行留別
馬戴 Ma Dai
  吳楚半秋色,渡江逢葦花。雲侵帆影盡,風逼雁行斜。
  返照開嵐翠,寒潮蕩浦沙。餘將何所往,海嶠擬營傢。
將別寄友人
馬戴 Ma Dai
  帝鄉歸未得,辛苦事羈遊。別館一尊酒,客程千裏秋。
  霜風紅葉寺,夜雨白蘋洲。長恐此時淚,不禁和恨流。
  路岐長不盡,客恨杳難通。蘆荻晚汀雨,柳花南浦風。
  亂鐘嘶馬急,殘日半帆紅。卻羨漁樵侶,閑歌落照中。
過野叟居
馬戴 Ma Dai
  野人閑種樹,樹老野人前。居止白雲內,漁樵滄海邊。
  呼兒采山藥,放犢飲溪泉。自著養生論,無煩憂暮年。
答光州王使君
馬戴 Ma Dai
  信來淮上郡,楚岫入秦雲。自顧為儒者,何由答使君。
  蛻風蟬半失,阻雨雁頻聞。欲識平生分,他時別紀勳。
下第再過崔邵池陽居
馬戴 Ma Dai
  豈無故鄉路,路遠未成歸。關內相知少,海邊來信稀。
  離雲空石穴,芳草偃郊扉。謝子一留宿,此心聊息機。
夕次淮口
馬戴 Ma Dai
  天涯秋光盡,木末群鳥還。夜久遊子息,月明岐路閑。
  風生淮水上,帆落楚雲間。此意竟誰見,行行非故關。
落日悵望
馬戴 Ma Dai
  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傢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顔。

【注釋】 何留滯: 一作一何滯

【賞析】 瀋德潛評此詩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鶴立雞群矣。”(《唐詩別裁》)這裏所說的“意”,是指詩的思想感情,全詩以鄉愁為主題,麯折地表現了詩人的坎坷不遇,而不顯得衰颯;所謂“格”,主要地是指謀篇佈局方面的藝術技巧。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說就是:情景分寫。情與景,是抒情詩的主要內涵;情景交融,是許多優秀詩作的重要藝術手段。然而此詩用情景分寫之法,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開頭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日落之時,滿懷惆悵地遙望鄉關,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仰視所見的景物:“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晚雲孤飛於天際,歸鳥投宿於林間,憑着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裏之遠也片時可達。詩以“千裏”與“片時”作強烈比照,寫出雲、鳥的自由無礙和飛行之速;但是,這絶不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詩人“悵望”所見,而且這種景物又是觸發詩人情思的契機和媒介:“念我何留滯,辭傢久未還。”原來,詩人久客異地,他的鄉關之思早已深深地鬱積在胸中了。因此,頷聯由外界景物的描繪自然地轉入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不言惆悵而滿紙生愁,不言歸心似箭而實際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寫情之後,頸聯又變換筆墨寫景,景物描寫不但切合詩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遠,層次分明。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它的餘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象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隱沒在山的後面。“入”字寫出夕照的逐漸暗淡,也表明了詩人伫望之久,憶念之殷。不僅如此,這種夕陽西下餘暉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一層地觸發了詩人內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客中久滯,漸老歲華;日暮登臨,益添愁思,徘徊水邊,不敢臨流照影,恐怕照見自己顔貌非復平昔而心驚。其實詩人何嘗不知自己容顔漸老,其所以“臨水不敢照”者,怕一見一生悲,又增悵悶耳。“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顔!”尾聯充溢着一種惆悵落寞的心緒,以此收束,留下了裊裊餘音。

  情景分寫確是此詩謀篇佈局上的一個特點。這種寫法,對於這首詩來說,究竟起什麽特殊藝術效果呢?細細玩味,是頗見匠心的。全篇是寫“落日悵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詩句稍顛倒次序可作:“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念我何留滯,辭傢久未還。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顔。”如此前半景後半情,也是通常寫法,但顯得稍平,沒有上述那種層層遞進、麯達其意的好處。而“宿鳥歸飛急”引起歸心似箭,緊接“辭傢久未還”雲雲,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裏片時)與遲(久留滯)對比,所以是“起得超脫,接得渾勁”(見《瀛奎律髓》紀批)。如改成前半景後半情格局(如上述),則又失去這層好處。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指出:“詩有情有景,且以律詩淺言之,四句兩聯,必須情景互換,方不復沓。”他所說的“情景互換”,就是“情景分寫”。當然,這種分寫絶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共同構成詩的永不凋敝的美。馬戴這一首望鄉之麯就是這樣,它的樂音越過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遙遙傳來,至今仍然能挑響我們心中的弦索。

  (李元洛)

早發故山作
馬戴 Ma Dai
  雲門夾峭石,石路蔭長鬆。𠔌響猿相應,山深水復重。
  餐霞人不見,採藥客猶逢。獨宿靈潭側,時聞嶽頂鐘。
下第別郜扶(一作大,一作秩)
馬戴 Ma Dai
  窮途別故人,京洛泣風塵。在世即應老,他鄉又欲春。
  平生空志學,晚歲拙謀身。靜話歸休計,唯將海上親。
寄終南真空禪師
馬戴 Ma Dai
  閑想白雲外,瞭然清淨僧。鬆門山半寺,夜雨佛前燈。
  此境可長住,浮生自不能。一從林下別,瀑布幾成冰。
長安寓居寄贈賈島(一作長安贈賈島)
馬戴 Ma Dai
  歲暮見華發,平生志半空。孤雲不我棄,歸隱與誰同。
  枉道紫宸謁,妨栽丹桂叢。何如隨野鹿,棲止石岩中。
秋郊夕望
馬戴 Ma Dai
  度鳥嚮棲急,陰蟲逢夜多。餘霞媚秋漢,迥月濯滄波。
  蔓草將萎絶,流年其奈何。耿然搖落思,獨酌不成歌。
贈越客
馬戴 Ma Dai
  故國波濤隔,明時已久留。獻書雙闕晚,看月五陵秋。
  南棹何時返,長江憶共遊。遙知釣船畔,相望在汀洲。
送顧非熊下第歸江南
馬戴 Ma Dai
  無成西別秦,返駕江南春。草際楚田雁,舟中吳苑人。
  殘雲挂絶島,迥樹入通津。想到長洲日,門前多白蘋。
首頁>> 文學>>馬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