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祖咏

望蓟门

望蓟门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My heart sank when I headed north from Yan Country
  To the camps of China echoing ith bugle and drum.
  ...In an endless cold light of massive snow,
  Tall flags on three borders rise up like a dawn.
  War-torches invade the barbarian moonlight,
  Mountain-clouds like chairmen bear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sea.
  ...Though no youthful clerk meant to be a great general,
  I throw aside my writing-brush –
  Like the student who tossed off cap for a lariat,
  I challenge what may come.

【白话文】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
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
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
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
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注释】 1、一去:一作"一望"。
2、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3、危旌:高扬的旗帜。
4、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5、论功:指论功行封。
6、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赏析】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象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沈熙乾)

终南望余雪
祖咏 Zu Yong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See how Zhongnan Mountain soars
  With its white top over floating clouds –
  And a warm sky opening at the snow-line
  While the town in the valley grows colder and colder.

【白话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注释】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鉴赏]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霍松林)

古意二首
祖咏 Zu Yong
  夫差日淫放,举国求妃嫔。自谓得王宠,代间无美人。
  碧罗象天阁,坐辇乘芳春。宫女数千骑,常游江水滨。
  年深玉颜老,时薄花妆新。拭泪下金殿,娇多不顾身。
  生前妒歌舞,死后同灰尘。冢墓令人哀,哀于铜雀台。
  
  楚王竟何去,独自留巫山。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
  驻舟春谿里,誓愿拜灵颜。梦寐睹神女,金沙鸣珮环。
  闲艳绝世姿,令人气力微。含笑默不语,化作朝云飞。
渡淮河寄平一
祖咏 Zu Yong
  天色混波涛,岸阴匝村墅。微微汉祖庙,隐隐江陵渚。
  云树森已重,时明郁相拒。
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
祖咏 Zu Yong
  淹留岁将晏,久废南山期。旧业不见弃,还山从此辞。
  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
  非君一延首,谁慰遥相思。
夕次圃田店
祖咏 Zu Yong
  前路入郑郊,尚经百馀里。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
  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
田家即事
祖咏 Zu Yong
田家即事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
  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
  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
  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扈从御宿池
祖咏 Zu Yong
  君王既巡狩,辇道入秦京。远树低枪垒,孤峰入幔城。
  寒疏清禁漏,夜警羽林兵。谁念迷方客,长怀魏阙情。
赠苗发员外(一作李端诗)
祖咏 Zu Yong
  宿雨朝来歇,空山天气清。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
  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
答王维留宿
祖咏 Zu Yong
  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
  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
祖咏 Zu Yong
  朝来已握手,宿别更伤心。灞水行人渡,商山驿路深。
  故情君且足,谪宦我难任。直道皆如此,谁能泪满襟。
送刘高邮棁使入都
祖咏 Zu Yong
  常闻积归思,昨夜又兼秋。乡路京华远,王程江水流。
  吴歌喧两岸,楚客醉孤舟。渐觉潮初上,凄然多暮愁。
宴吴王宅
祖咏 Zu Yong
  吴王承国宠,列第禁城东。连夜征词客,当春试舞童。
  砌分池水岸,窗度竹林风。更待西园月,金尊乐未终。
  西入秦关口,南瞻驿路连。彩云生阙下,松树到祠边。
  作镇当官道,雄都俯大川。莲峰径上处,仿佛有神仙。
泗上冯使君南楼作
祖咏 Zu Yong
  井邑连淮泗,南楼向晚过。望滩沙鹭起,寻岸浴童歌。
  近海云偏出,兼秋雨更多。明晨拟回棹,乡思恨风波。
苏氏别业
祖咏 Zu Yong
苏氏别业
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白话文】 苏氏的别墅在非常清幽的地方,人们到此一看就会顿生隐居的心情。
终南山正对着别墅的门窗,沣水围绕着庄园的园林,
经冬未化之雪覆盖在竹梢,天还未到黄昏庭院已昏暗。
别墅幽深寂静远离人境,可以悠然闲坐谛听春鸟的啼鸣。

【注释】 (1)隐心:隐居之心。
(2)牖[音:“有”]:窗户。
(3)沣[音“丰”]水:水名,发源于秦岭,经户县、西安入渭水。
(4)未夕:还未到黄昏。

汝坟别业
祖咏 Zu Yong
  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独愁常废卷,多病久离群。
  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
陆浑水亭
祖咏 Zu Yong
  昼眺伊川曲,岩间霁色明。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
  浴鸟沿波聚,潜鱼触钓惊。更怜春岸绿,幽意满前楹。
  路向荣川谷,晴来望尽通。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
  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旅怀劳自慰,淅淅有凉风。
宿陈留李少府揆厅
祖咏 Zu Yong
  相知有叔卿,讼简夜弥清。旅泊倦愁卧,堂空闻曙更。
  风帘摇烛影,秋雨带虫声。归思那堪说,悠悠限洛城。
题韩少府水亭
祖咏 Zu Yong
  梅福幽栖处,佳期不忘还。鸟吟当户竹,花绕傍池山。
  水气侵阶冷,松阴覆座闲。宁知武陵趣,宛在市朝间。
题远公经台
祖咏 Zu Yong
  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
  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中峰居喜见苗发(一作李端诗)
祖咏 Zu Yong
  自得中峰住,深林亦闭关。经秋无客到,入夜有僧还。
  暗涧泉声小,荒冈树影闲。高窗不可望,星月满空山。
江南旅情
祖咏 Zu Yong
江南旅情
江南旅情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白话文】 楚地的山脉绵延不断没有尽头,
返回故乡的路是如此崎岖萧条。
看到东海日出,彩霞缤纷,就知道要下雨了;
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音,就知道夜潮来临。
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南斗之下,家乡遥远,
家书难收,我家北风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
吴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

【注释】 (1)楚山:楚地之山。
(2)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古人有“南斗在吴”的说法。
(3)潭橘:吴潭的橘子。
(4)洛桥:洛阳天津桥,此代指洛阳。

首页>> 文学论坛>>祖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