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2)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frost on the floor.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t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3)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4) Night Thoughts
Translated by Herbert A. Gile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5) On a Quiet Night
Translated by S. Obata
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couch,
And wo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n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 of my far-off home.
6)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Translated by W.J.B. Fletcher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7) Night Thoughts
Translated by Amy Lowell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s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n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8) 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
Translated by L. Cranmer-Byng
Athwart the bed
I watch the moonbeams cast a trail
So bright, so cold, so frail,
That for a space it gleams
Like hoar-frost on the margin of my dreams.
I raise my head, -
The splendid moon I see:
Then droop my head,
And sink to dreams of thee -
My father land, of thee!
9)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n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10) Pensée dans une nuit tranquille
Traduit par Hervey
Devant mon lit, la lune jette une clarté très vive;
Je doute un moment si ce n'est point la gelée blanche qui brille sur le sol.
Je lève la tête, je contemple la lune brillante;
Je baisse la tête et je pense à mon pays.
【白話文】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注釋】 於全唐詩捲165_19,有《靜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麯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麽逼真,那麽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絶古今"。
[鑒賞]
鬍應麟說:“太白諸絶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捲六)王世懋認為:“(絶句)盛唐惟青蓮(李白)、竜標(王昌齡)二傢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纔算“自然”,纔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鬍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絶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衹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産生的錯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擡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産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傢裏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麯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絶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馬茂元)
竜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頽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衆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絶筆於獲麟。
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浮雲隔兩曜,萬象昏陰霏。
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
瀋嘆終永夕,感我涕沾衣。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决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啓,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𠔌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銜書且虛歸,空入周與秦。
橫絶歷四海,所居未得鄰。吾營紫河車,千載落風塵。
藥物秘海嶽,采鉛青溪濱。時登大樓山,舉手望仙真。
羽駕滅去影,飆車絶回輪。尚恐丹液遲,志願不及申。
徒霜鏡中發,羞彼鶴上人。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
唯應清都境,長與韓衆親。
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裏,邈爾與世絶。
中有緑發翁,披雲臥鬆雪。不笑亦不語,冥棲在岩穴。
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粲然啓玉齒,授以煉藥說。
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仰望不可及,蒼然五情熱。
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
代馬不思越,越禽不戀燕。情性有所習,土風固其然。
昔別雁門關,今戍竜庭前。驚沙亂海日,飛雪迷鬍天。
蟣虱生虎鶡,心魂逐旌旃。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仙人緑雲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願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鹹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緑幘誰傢子,賣珠輕薄兒。
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意氣人所仰,冶遊方及時。
子云不曉事,晚獻長楊辭。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
投閣良可嘆,但為此輩嗤。
莊周夢鬍蝶,鬍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嚮平原笑。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春容捨我去,秋發已衰改。人生非寒鬆,年貌豈長在。
吾當乘雲螭,吸景駐光彩。
鬆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顔。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
身將客星隱,心與浮雲閑。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
清風灑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長嘆息,冥棲岩石間。
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觀變窮太易,探元化群生。
寂寞綴道論,空簾閉幽情。騶虞不虛來,鸑鷟有時鳴。
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海客去已久,誰人測沉冥。
鬍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
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
藉問誰凌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
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徵戍兒,豈知關山苦。
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鶴舉,千裏獨裴回。
寶劍雙蛟竜,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衝。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風鬍滅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
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我願從之遊,未去發已白。
不知繁華子,擾擾何所迫。昆山采瓊蕊,可以煉精魄。
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朝為斷腸花,暮逐東流水。
前水復後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遊。
雞鳴海色動,謁帝羅公侯。月落西上陽,餘輝半城樓。
衣冠照雲日,朝下散皇州。鞍馬如飛竜,黃金絡馬頭。
行人皆闢易,志氣橫嵩丘。入門上高堂,列鼎錯珍羞。
香風引趙舞,清管隨齊謳。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
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黃犬空嘆息,緑珠成釁仇。何如鴟夷子,散發棹扁舟。
西嶽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鬍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註峰。茲山何峻秀,緑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鬆。藉予一白鹿,自挾兩青竜。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泣與親友別,欲語再三咽。
勖君青鬆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險艱,白日欺紅顔。
分手各千裏,去去何時還。在世復幾時,倏如飄風度。
空聞紫金經,白首愁相誤。撫己忽自笑,沉吟為誰故。
名利徒煎熬,安得閑餘步。終留赤玉舄,東上蓬萊路。
秦帝如我求,蒼蒼但煙霧。
郢客吟白雪,遺響飛青天。徒勞歌此麯,舉世誰為傳。
試為巴人唱,和者乃數千。吞聲何足道,嘆息空凄然。
秦水別隴首,幽咽多悲聲。鬍馬顧朔雪,躞蹀長嘶鳴。
感物動我心,緬然含歸情。昔視秋蛾飛,今見春蠶生。
裊裊桑柘葉,萋萋柳垂榮。急節謝流水,羈心搖懸旌。
揮涕且復去,惻愴何時平。
秋露白如玉,團團下庭緑。我行忽見之,寒早悲歲促。
人生鳥過目,鬍乃自結束。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
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人心若波瀾,世路有屈麯。
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
世道日交喪,澆風散淳源。不采芳桂枝,反棲惡木根。
所以桃李樹,吐花竟不言。大運有興沒,群動爭飛奔。
歸來廣成子,去入無窮門。
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秋花冒緑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空絶世,馨香竟誰傳。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
燕趙有秀色,綺樓青雲端。眉目豔皎月,一笑傾城歡。
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風寒。纖手怨玉琴,清晨起長嘆。
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
容顔若飛電,時景如飄風。草緑霜已白,日西月復東。
華鬢不耐秋,颯然成衰蓬。古來賢聖人,一一誰成功。
君子變猿鶴,小人為沙蟲。不及廣成子,乘雲駕輕鴻。
三季分戰國,七雄成亂麻。王風何怨怒,世道終紛拏。
至人洞玄象,高舉凌紫霞。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
聖賢共淪沒,臨歧鬍咄嗟。
玄風變太古,道喪無時還。擾擾季葉人,雞鳴趨四關。
但識金馬門,誰知蓬萊山。白首死羅綺,笑歌無時閑。
緑酒哂丹液,青娥凋素顔。大儒揮金椎,琢之詩禮間。
蒼蒼三株樹,冥目焉能攀。
鄭客西入關,行行未能已。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裏。
璧遺鎬池君,明年祖竜死。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蓐收肅金氣,西陸弦海月。秋蟬號階軒,感物憂不歇。
良辰竟何許,大運有淪忽。天寒悲風生,夜久衆星沒。
惻惻不忍言,哀歌逮明發。
北溟有巨魚,身長數千裏。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
憑陵隨海運,燀赫因風起。吾觀摩天飛,九萬方未已。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藉問此何為,答言楚徵兵。渡瀘及五月,將赴雲南徵。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睏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幹戚,一使有苗平。
醜女來效顰,還傢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一麯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
功成無所用,楚楚且華身。大雅思文王,頌聲久崩淪。
安得郢中質,一揮成斧斤。
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
直木忌先伐,芳蘭哀自焚。盈滿天所損,沉冥道為群。
東海沉碧水,西關乘紫雲。魯連及柱史,可以躡清芬。
燕臣昔慟哭,五月飛秋霜。庶女號蒼天,震風擊齊堂。
精誠有所感,造化為悲傷。而我竟何辜,遠身金殿傍。
浮雲蔽紫闥,白日難回光。群沙穢明珠,衆草凌孤芳。
古來共嘆息,流淚空沾裳。
孤蘭生幽園,衆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緑豔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輝,浮雲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鳳饑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
朝鳴昆丘樹,夕飲砥柱湍。歸飛海路遠,獨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晉,結交青雲端。懷恩未得報,感別空長嘆。
朝弄紫沂海,夕披丹霞裳。揮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
雲臥遊八極,玉顔已千霜。飄飄入無倪,稽首祈上皇。
呼我遊太素,玉杯賜瓊漿。一餐歷萬歲,何用還故鄉。
永隨長風去,天外恣飄揚。
搖裔雙白鷗,鳴飛滄江流。宜與海人狎,豈伊雲鶴儔。
寄形宿沙月,沿芳戲春洲。吾亦洗心者,忘機從爾遊。
周穆八荒意,漢皇萬乘尊。淫樂心不極,雄豪安足論。
西海宴王母,北宮邀上元。瑤水聞遺歌,玉懷竟空言。
靈跡成蔓草,徒悲千載魂。
緑蘿紛葳蕤,繚繞鬆柏枝。草木有所托,歲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嘆葑菲詩。玉顔豔紅彩,雲發非素絲。
君子恩已畢,賤妾將何為。
八荒馳驚飆,萬物盡凋落。浮雲蔽頽陽,洪波振大壑。
竜鳳脫罔罟,飄搖將安托。去去乘白駒,空山詠場藿。
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
王侯象星月,賓客如雲煙。鬥雞金宮裏,蹴踘瑤臺邊。
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當途何翕忽,失路長棄捐。
獨有揚執戟,閉關草太玄。
桃花開東園,含笑誇白日。偶蒙東風榮,生此豔陽質。
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宛轉竜火飛,零落早相失。
詎知南山鬆,獨立自蕭飋.
秦皇按寶劍,赫怒震威神。逐日巡海右,驅石駕滄津。
徵卒空九宇,作橋傷萬人。但求蓬島藥,豈思農鳸春。
力盡功不贍,千載為悲辛。
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
由來紫宮女,共妒青蛾眉。歸去瀟湘沚,沉吟何足悲。
宋國梧臺東,野人得燕石。誇作天下珍,卻哂趙王璧。
趙璧無緇磷,燕石非貞真。流俗多錯誤,豈知玉與珉。
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
比幹諫而死,屈平竄湘源。虎口何婉孌,女嬃空嬋媛。
彭鹹久淪沒,此意與誰論。
青春流驚湍,朱明驟回薄。不忍看秋蓬,飄揚竟何托。
光風滅蘭蕙,白露灑葵藿。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戰國何紛紛,兵戈亂浮雲。趙倚兩虎鬥,晉為六卿分。
姦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殺齊君。
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𠔌。
鳳鳥鳴西海,欲集無珍木。鸒斯得所居,蒿下盈萬族。
晉風日已頽,窮途方慟哭。
齊瑟彈東吟,秦弦弄西音。慷慨動顔魄,使人成荒淫。
彼美佞邪子,婉孌來相尋。一笑雙白璧,再歌千黃金。
珍色不貴道,詎惜飛光沉。安識紫霞客,瑤臺鳴素琴。
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清輝照海月,美價傾皇都。
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魚目復相哂,寸心增煩紆。
羽族稟萬化,小大各有依。周周亦何辜,六翮掩不揮。
願銜衆禽翼,一嚮黃河飛。飛者莫我顧,嘆息將安歸。
我到巫山渚,尋古登陽臺。天空彩雲滅,地遠清風來。
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淪替,樵牧徒悲哀。
惻惻泣路歧,哀哀悲素絲。路歧有南北,素絲易變移。
萬事固如此,人生無定期。田竇相傾奪,賓客互盈虧。
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嶮巇.鬥酒強然諾,寸心終自疑。
張陳竟火滅,蕭朱亦星離。衆鳥集榮柯,窮魚守枯池。
嗟嗟失權客,勤問何所規。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傢。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發之叟狂而癡,
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絶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鈎連。
上有六竜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挂倚絶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鬍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傢。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常咨嗟!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Until two rulers of this region
Pushed their way through in the misty ages,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had passed
With nobody arriving across the Qin border.
And the Great White Mountain, westward, still has only a bird's path
Up to the summit of Emei Peak –
Which was broken once by an earthquake and there were brave men lost,
Just finishing the stone rungs of their ladder toward heaven.
...High, as on a tall flag, six dragons drive the sun,
While the river, far below, lashes its twisted course.
Such height would be hard going for even a yellow crane,
So pity the poor monkeys who have only paws to use.
The Mountain of Green Clay is formed of many circles-
Each hundred steps, we have to turn nine turns among its mound –
Panting, we brush Orion and pass the Well Star,
Then, holding our chests with our hands and sinking to the ground with a groan,
We wonder if this westward trail will never have an end.
The formidable path ahead grows darker, darker still,
With nothing heard but the call of birds hemmed in by the ancient forest,
Male birds smoothly wheeling, following the females;
And there come to us the melancholy voices of the cuckoos
Out on the empty mountain, under the lonely moon....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Even to hear of it turns the cheek pale,
With the highest crag barely a foot below heaven.
Dry pines hang, head down, from the face of the cliffs,
And a thousand plunging cataracts outroar one another
And send through ten thousand valleys a thunder of spinning stones.
With all this danger upon danger,
Why do people come here who live at a safe distance?
...Though Dagger-Tower Pass be firm and grim,
And while one man guards it
Ten thousand cannot force it,
What if he be not loyal,
But a wolf toward his fellows?
...There are ravenous tigers to fear in the day
And venomous reptiles in the night
With their teeth and their fangs ready
To cut people down like hemp.
Though the City of Silk be delectable, I would rather turn home quickly.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But I still face westward with a dreary moan.
【白話文】 唉呀呀,多麽危險多麽高峻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簡直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嵋山頂端。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纔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竜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紆回麯折的大川。善於高飛的黃鵠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青泥嶺多麽麯折繞着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岩巒轉九個彎彎。可以摸到參、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坐下來長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可怕的岩山道實在難以登攀!衹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蜀道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麽不臉色突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鬆老枝倒挂倚貼在絶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着;水石相擊轉動象萬壑鳴雷一般。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麽要來到這個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衹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攻占。駐守的官員若不是皇傢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傢還。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注釋】 1、蠶叢、魚鳧:都是傳說中古蜀國國王。古代的蜀國本與中原不通,至秦惠王滅蜀(公元前三一六),始與中原相通。
2、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嶺主峰,在今陝西周至、太白縣一帶。舊說因其鼕夏積雪,故名。太白山在當進京城長安之西,故云“西當太白”。
3、鳥道:極言山路險窄,僅能容鳥飛過。
4、地崩句:相傳秦惠王嫁五美女與蜀,蜀遣五個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結果山崩,五人皆被壓死,五女上山化為石。
5、六竜回日:相傳太陽神乘車,羲和駕六竜而駛之。此指高標阻住了六竜,衹得回車。
6、高標:立木為表記,其最高處叫標,也即這一帶高山的標志。
7、捫參句:意謂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見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區域,都劃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內,並以天象所示來占卜地上屬邑之吉兇。秦屬井宿分野,蜀屬參宿分裏。脅息:屏氣不敢呼吸。
8、子規:杜鵑鳥,蜀地最多。相傳蜀帝杜宇,號望帝,死後其魂化為子規,啼聲悲凄。
9、錦城:即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10、咨嗟:嘆息。
【賞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綫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籲”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象一首樂麯的主旋律一樣激蕩着讀者的心弦。
為什麽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衝,衹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鹹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竜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顔”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衝波激浪、麯折迴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藉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裏翺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着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嶺上麯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睏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藉“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𠔌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藉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裏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着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峰之高,“枯鬆倒挂倚絶壁”則是襯托絶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𠔌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成枯鬆倒挂絶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裏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捲。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纔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竜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竜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於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鬍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閻昭典)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竜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傍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
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
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捲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
梁甫吟,梁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竜劍,神物合有時。
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棿屼當安之。
【賞析】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間麯調,音調悲切凄苦。古辭今已不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寫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李白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之句,顯然是襲用了諸葛亮那首的立意。詩大概寫在李白“賜金放還”,剛離開長安之後。詩中抒寫遭受挫折以後的痛苦和對理想的期待,氣勢奔放,感情熾熱,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長嘯”是比高歌更為凄厲激越的感情抒發。詩一上來就單刀直入,顯示詩人此時心情極不平靜,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宋玉《九辯》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故“見陽春”有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以下詩句,全是由此生發。
接着,連用兩組“君不見”提出兩個歷史故事。一是說西周呂望(即姜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纔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說秦末的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詩人引用這兩個歷史故事,實際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不相信自己會長期淪落,毫無作為。詩人對前途有着堅定的信念,所以這裏聲調高亢昂揚,語言節奏也較爽利明快,中間雖曾換過一次韻,但都押平聲韻,語氣還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竜見明主”句起,詩人一下子從樂觀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聲韻,語氣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猶如一陣凄風急雨劈面打來。這一段寫法上很象屈原的《離騷》,詩人使自己置身於惝恍迷離、奇幻多變的神話境界中,通過描寫奇特的遭遇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你看,他為了求見“明主”,依附着夭矯的飛竜來到天上。可是,兇惡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聾的鼓聲來恐嚇他,他想求見的那位“明主”,也衹顧同一班女寵作投壺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大笑時天上閃現出耀眼的電光,一時惱怒又使天地昏暗,風雨交加。儘管如此,詩人還是不顧一切以額叩關,冒死求見。不料竟觸怒了守衛天門的閽者。在這段描寫中,詩人的感情表現得那麽強烈,就象浩蕩江水從寬廣的河床突然進入峽𠔌險灘一樣,旋渦四起,奔騰湍急,不可抑止。詩人在天國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他藉助於幻設的神話境界,盡情傾訴了胸中的忿懣與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誠”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這段中,詩人通過各種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寫了內心的憂慮和痛苦,並激烈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上皇不能體察我對國傢的一片精誠,反說我是“杞人憂天”。權姦們象惡獸猰那樣磨牙厲齒殘害人民,而詩人的理想則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夠的才能和勇氣去整頓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飛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樣,雖置身於危險的焦原仍不以為苦。詩意象是宕起,可是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來。在現實的生活中,衹有庸碌之輩可以趾高氣揚,真有才能的人反而衹能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輕如鴻毛。古代齊國三個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國晏子設計害死,可見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劇孟這樣的能人而摒棄不用,國傢的前途真是不堪設想了。這一段行文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規。如果要求意思連貫,那麽“手接飛猱”兩句之後,應接寫“力排南山”兩句,“智者可捲”兩句之後,應接寫“吳楚弄兵”兩句。可是詩人卻故意把它們作上下錯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鋪直敘。詩人那股洶涌而來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盤旋之勢,更顯得恣肆奇橫,筆力雄健。這段的語氣節奏也隨着感情發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聲韻,忽而換仄聲韻,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韻,極盡變化之能事。
最後一段開頭,“梁甫吟,聲正悲”,直接呼應篇首兩句,語氣沉痛而悲愴。突然,詩人又筆鋒一折,“張公兩竜劍”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時見陽春”這一設問。詩人確信,正如幹將、莫邪二劍不會久沒塵土,我同“明主”一時為小人阻隔,終當有會合之時。既然做過屠夫和釣徒的呂望最後仍能際會風雲,建立功勳,那自己也就應該安時俟命,等待風雲感會的一天到來。飽經挫折的詩人雖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卻仍在用各種辦法自我慰藉,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寫長篇歌行最忌呆滯平板,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正在於佈局奇特,變化莫測。它通篇用典,但表現手法卻不時變換。呂望和酈食其兩個故事是正面描寫,起“以古為鑒”的作用,接着藉助於種種神話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則把幾個不相連屬的典故交織在一起,正如清人瀋德潛說的“後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因而詩的意境顯得奇幻多姿,錯落有緻:它時而和風麗日,春意盎然,時而濁浪翻滾,險象紛呈;時而語淺意深,明白如話,時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測。加上語言節奏的不斷變化起伏,詩人強烈而又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範民聲)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賞析】 傳說李白在天寶初年到長安,賀知章讀了他的《烏棲麯》、《烏夜啼》等詩後,大為嘆賞,說他是“天上謫仙人也”,於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薦了他。《烏夜啼》為樂府舊題,內容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李白這首的主題也與前代所作相類,但言簡意深,別出新意,遂為名篇。
“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起首兩句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旋着,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無所憂愁的人聽了,也會感物應心,不免惆悵,更何況是心緒愁煩的離人思婦呢?在這黃昏時候,烏鴉尚知要回巢,而遠在天涯的徵夫,到什麽時候才能歸來呵?起首兩句,描繪了環境,渲染了氣氛,在有聲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藴含着的愁緒牽引了讀者。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這織錦的秦川女,固可指為苻秦時竇滔妻蘇蕙,更可看作唐時關中一帶徵夫遠戍的思婦。詩人對秦川女的容貌服飾,不作任何具體的描寫,衹讓你站在她的閨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過煙霧般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這樣的藝術處理,確是匠心獨運。因為在本詩中要讓讀者具體感受的,並不是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內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這個深鎖閨中的女子,她的一顆心牢牢地係在遠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捲也”,悲愁鬱結,無從排解。追憶昔日的恩愛,感念此時的孤獨,種種的思緒涌上心來,怎不淚如雨呢?這如雨的淚也沉重地滴到詩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這裏,詩人也就達到他預期的藝術效果了。
五、六兩句,有幾種異文。如敦煌唐寫本作“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才調集》捲六註:“一作‘停梭嚮人問故夫,知在流沙淚如雨’”等,可能都出於李白的原稿,幾種異文與通行本相比,有兩點不同:一是“隔窗語”不是自言自語,而是與窗外人對話;二是徵夫的去嚮,明確在邊地的流沙。仔細吟味,通行本優於各種異文,沒有“窗外人”更顯秦川女的孤獨寂寞;遠人去嚮不具寫,更增相憶的悲苦。可見在本詩的修改上,李白是經過推敲的。瀋德潛評這首詩說:“藴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唐詩別裁》)說得言簡意賅。短短六句詩,起手寫情,布景出人,景裏含情;中間兩句,人物有確定的環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繪影繪聲,想見其人;最後點明主題,卻又包含着許多意內而言外之音。詩人不僅不替她和盤托出,作長篇的哭訴,而且還為了增強詩的概括力量,放棄了看似具體實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寫法,從上述幾種異文的對比中,便可明白這點。
(徐永年)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麯,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Entering the ocean, never to return.
See how lovely locks in bright mirrors in high chambers,
Though silken-black at morning, have changed by night to snow.
...Oh, let a man of spirit venture where he pleases
And never tip his golden cup empty toward the moon!
Since heaven gave the talent, let it be employed!
Spin a thousand pieces of silver, all of them come back!
Cook a sheep, kill a cow, whet the appetite,
And make me, of three hundred bowls, one long drink!
...To the old master, Cen,
And the young scholar, Danqiu,
Bring in the wine!
Let your cups never rest!
Let me sing you a song!
Let your ears attend!
What are bell and drum, rare dishes and treasure?
Let me be forever drunk and never come to reason!
Sober men of olden days and sages are forgotten,
And only the great drinkers are famous for all time.
...Prince Chen paid at a banquet in the Palace of Perfection
Ten thousand coins for a cask of wine, with many a laugh and quip.
Why say, my host, that your money is gone?
Go and buy wine and we'll drink it together!
My flower-dappled horse,
My furs worth a thousand,
Hand them to the boy to exchange for good wine,
And we'll drown away the woes of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French version:
Chanson à boire
Seigneur, ne voyez-vous donc point les eaux du fleuve Jaune?
Elles descendent du ciel et coulent vers la mer sans jamais revenir.
Seigneur, ne regardez-vous donc point dans les miroirs qui ornent votre noble demeure,
Et ne gémissez-vous pas en apercevant vos cheveux blancs?
Ils étaient ce matin comme les fils de soie noire,
Et, ce soir, les voilà déjà mêlés de neige.
L'homme qui sait comprendre la vie doit se réjouir chaque fois qu'il le peut,
En ayant soin que jamais sa tasse ne reste vide en face de la lune.
Le ciel ne m'a rien donné sans vouloir que j'en fasse usage;
Mille pièces d'or que l'on disperse pourront de nouveau se réunir.
Que l'on cuise donc un mouton, que l'on découpe un b?uf, et qu'on soit en joie;
Il faut qu'ensemble aujourd'hui, nous buvions d'une seule fois trois cents tasses.
Les clochettes et les tambours, la recherche dans les mets ne sont point choses nécessaires,
Ne désirons qu'une longue ivresse, mais si longue qu'on n'en puisse sortir.
Les savants et les sages de l'Antiquité n'ont eu que le silence et l'oubli pour partage;
Il n'est vraiment que les buveurs dont le nom passe à la postérité.
【白話文】 你難道沒有看見,洶涌奔騰的黃河之水,有如從天上傾瀉而來?
它滾滾東去,奔嚮東海,永遠不會回還。
你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
早晨還是滿頭青絲,傍晚卻變得如雪一般。
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時,理應盡情歡樂,
切莫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這棟梁之材,就一定會有用武之地,
即使散盡了千兩黃金,也會重新得到。
烹羊宰牛姑且盡情享樂,
今日相逢,我們真要幹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
請快喝不要停,
我為你唱一首歌,
請你們側耳為我細細聽。
在鐘鼓齊鳴中享受豐美食物的豪華生活並不值得珍貴,
但願永遠沉醉不願清醒。
自古以來那些聖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
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陳王曹植過去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
即使一鬥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暢飲。
主人啊,你為什麽說錢已經不多,
快快去買酒來讓我們一起喝個夠。
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價錢昂貴的千金裘,
統統用來換美酒,
讓我們共同來消融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注釋】 1、將:請。
2、會須:正應當。
3、岑夫子:岑勳。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處。他也是一個學道談玄的人,李白稱之為“逸人”,並有“吾將(與)元夫子,異姓為天倫”(《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及“故交深情,出處無間”(《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並序》)之語,可見李白和他的友好。
4、鐘鼓饌玉:泛指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鐘鼓:富貴人傢宴會時用的樂器。饌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揮金留客坐,饌玉待鐘鳴。”饌:吃喝。
5、陳王:三國魏曹植,曾被封為陳王。
6、平樂:平樂觀。
【賞析】 《將進酒》,一作《惜空酒樽》,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麯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宋書》:漢鼓吹鐃歌十八麯,有《將進酒》麯。《樂府詩集》:《將進酒》古詞雲: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宋何承天《將進酒》篇曰:將進酒,慶三朝。備繁體,薦佳餚。則言朝會進酒,且以濡首荒志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陽輕薄子,但敘遊樂飲酒而已。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寫的《將進酒》,影響最大。繼李白之後李賀也是同題詩歌。
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對酒詩情,揮灑個淋漓盡致。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一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一瀉千裏。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輓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裏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衝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鑒賞]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麯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裏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藉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嚮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裏,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着,“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範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範疇的誇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嚮”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瀋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衹於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衹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衹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禦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並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麽?否。詩人於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於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為什麽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麽──“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藴在骨子裏的豪情,絶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麽豪壯的詩句!
至此,狂放之情趨於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了,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於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麯,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着想奇之又奇,純係神來之筆。
“鐘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傢吃飯時鳴鐘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並放言“但願長醉不復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裏不僅是酒後吐狂言,而且是酒後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於憤慨。以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古人“寂寞”,也表現出自己“寂寞”。因此纔願長醉不醒了。這裏,詩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並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何以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嚮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繫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於丕、叡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聖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衹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於此。
剛露一點深衷,又回到說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後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尾之妙,不僅在於“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這“白雲從空,隨風變滅”的結尾,顯見詩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着。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係,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鬥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鬱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麯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絶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刻能學,又非率爾可到。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纔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周嘯天)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衹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 “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衹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 “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禦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並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麽?否。詩人於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於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為什麽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麽──“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藴在骨子裏的豪情,絶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麽豪壯的詩句!
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
雲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竜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言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緑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絶,竹上之淚乃可滅。
【賞析】 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說: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說,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着,“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不言此離苦?”一提到這些詩句,人們心理上都會被喚起一種凄迷的感受。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經常出沒在瀟湘雲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會一一浮現在腦海裏。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後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太陽慘淡無光,雲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着風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陰雲蔽日,那“日慘慘兮雲冥冥”,不象是說皇帝昏聵、政局陰暗嗎?“猩猩啼煙兮鬼嘯雨”,不正象大風暴到來之前的群魔亂舞嗎?而對於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說了,又何補於世,有誰能聽得進去呢?既然“日慘慘”、“雲冥冥”,那末朝廷又怎麽能區分忠姦呢?所以詩人接着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象正在對我發怒呢。這雷聲顯然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勢的人的威嚇,但與上面“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又象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實。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竜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象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姦邪當道,國運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象竜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傢,則會象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不要以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褻瀆人們心目中神聖的上古三代,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說啊。《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國語·魯語》:“舜勤民事而野死。”由於憂念國事,詩人觀察歷史自然別具一副眼光:堯幽囚、舜野死之說,大概都與失權有關吧?“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傳說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聯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呢?稱舜墓為“孤墳”,並且嘆息死後連墳地都不能為後人確切知道,更顯凄涼。不是死得曖昧,何至如此呢!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緑雲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波遠逝,去而無應。“見蒼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遠望也不知其所,這就把悲劇更加深了一步。“蒼梧山崩湘水絶,竹上之淚乃可滅。”斑竹上的淚痕,乃二妃所灑,蒼梧山應該是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會有涸絶之時,二妃的眼淚又豈有止期?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實政治有所感而發的。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後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志,並且是李白當時心中最為憂念的一端。元代蕭士贇認為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藉指耳。”這種說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聖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後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別離的慘劇,可以說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這些話很象他在《梁甫吟》中所說的“我欲攀竜見明主,雷公砰轟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不過,《梁甫吟》是直說,而《遠別離》中的這幾句隱隱呈現在重重迷霧之中,一方面起着點醒讀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遠別離的原因時,自然地帶出的。詩仍以敘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望終結,讓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上的完整性。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於要講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嚨喊破了,也决不會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補”!況且詩人自己也心緒如麻,不想說,但又不忍不說。因此,寫詩的時候不免若斷若續,似吞似吐。範梈說:“此篇最有楚人風。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而辭意反復行於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嘆,而有遺音。”(據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註》轉引)這是很精到的見解。詩人把他的情緒,采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斷和續、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凄迷和預言式的清醒,緊緊結合在一起,構成深邃的意境和強大的藝術魅力。
(餘恕誠)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Have abandoned it now to this desolate river;
The paths of Wu Palace are crooked with weeds;
The garments of Qin are ancient dust.
...Like this green horizon halving the Three Peaks,
Like this Island of White Egrets dividing the river,
A cloud has arisen between the Light of Heaven and me,
To hide his city from my melancholy heart.
【白話文】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遊;
風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
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衹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
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麽不使人發愁?
【注釋】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4、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白鷺洲橫其間,乃分為二支。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姦邪之障蔽賢良。
【賞析】 此詩始作於天寶三載,後來略有改動。
744年(天寶三載)詩人因被小人誣陷而被迫辭職離開長安,從此開始了長期的漫遊四方,正因為政治上的失意,李白纔藉景抒情為後人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傑作。,747年詩人遊到金陵(今南京)登上鳳凰臺,自然永恆的景物交織着詩人報國無人應憂傷空自來的傷感情,寫下了此詩。
本詩短短56個字,卻將寫景與抒情,社會與自然,歷史背景與現實狀況緊緊聯繫到了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高高的鳳凰臺上鳳凰還在飛翔,轉眼鳳凰飛去,臺上變空,衹有那綿綿不斷的江水還在不停地流着。
傳說在南宋年間有人見到有幾衹像孔雀的的大鳥在山間飛翔,羽毛色彩斑斕,嗓音悠揚,人們就稱之為“鳳凰”。於是築臺於山曰“鳳凰臺”,山曰“鳳凰山”。
開頭詩人就用一個傳說點名題目,使人一目瞭然。
“鳳去臺空”看似描寫自然現象,實是運用象徵手法,嚮人們展示着一幅“曾經六朝的奢侈豪華一去不復返”的畫面。“江自流”暗示着衹有這些大自然的景物還依然如故。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吳宮巍峨的宮殿如今已被花花草草所覆蓋,曾經晉朝的豪門貴族業已成為一撮黃土了。那些追求功名利祿以及權勢而勾心鬥角的名門豪強在歷史的長河裏終究衹是個過客而已。一時得勢終歸空,惟有此景依舊故。
按我個人理解詩人寫這兩句雖然是在對歷史變遷的感嘆,但更多的還是對自己通過應招入京做官僅一年就被誣陷而罷免的遭遇鳴不平,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安慰吧。當然這衹是我的一傢之言。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被雲霧遮擋,朦朦朧朧模糊不清。白鷺洲橫臥在長江之上。
大傢都知道詩或者絶句一般都分為“起,承,轉,合”四部分。
轉句大多為為寫景,為下句“合”做鋪墊。當然此詩的這句也不例外。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總是因為漂泊的雲彩能遮蔽住太陽的光芒。遠遠的長安城這麽遠看也看不見,讓人發愁啊!
前面三句都可以看作是鋪墊,此句是本詩最高潮的部分,作者的感情以及對宮廷的黑暗暴露無遺。
唐玄宗當朝後前期勵精圖治纔有了盛極一時的開元盛世。
朝中賢人具多,張九齡這個被後年稱道的人任當時的宰相。
但後期玄宗迷戀荒淫生活,不理朝政。造成了賢人多被小人污衊“宮中無賢士,朝中無猛將”的局面。
分界點就是李林甫被玄宗任命為宰相,背棄了前期“任人為賢”的選拔標準。
“浮雲蔽如”也運用到了象徵手法,象徵着當時社會的黑暗。
“長安不見”是指詩人本人以及想他一樣被小人污衊而罷免或者流放的賢臣,再也不能為朝廷進言,為朝廷出謀劃策了。
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
[鑒賞]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着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衹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纔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麽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嚮大自然,投嚮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纔五十餘裏。”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着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袁行霈)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And a jade plate of dainty food calls for a million coins.
I fling aside my food-sticks and cup, I cannot eat nor drink....
I pull out my dagger, I peer four ways in vain.
I would cross the Yellow River, but ice chokes the ferry;
I would climb the Taihang Mountains, but the sky is blind with snow....
I would sit and poise a fishing-pole, lazy by a brook –
But I suddenly dream of riding a boat, sailing for the sun....
Journeying is hard,
Journeying is hard.
There are many turnings –
Which am I to follow?....
I will mount a long wind some day and break the heavy waves
And set my cloudy sail straight and bridge the deep, deep sea.
【白話文】 金杯裏裝的名酒,每鬥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餚菜,收費萬錢。
胸中鬱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裏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磻溪,閑待東山再起;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麽艱難,多麽艱難;眼前歧路這麽多,我該嚮北嚮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裏浪;高高挂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又一:
金杯盛着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餚,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裏一片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
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裏乘舟路過太陽邊。
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
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高高挂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注釋】 1.《行路難》:樂府"雜麯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開頭。今存最早的《行路難》是鮑照的十八首。前人認為李白的《行路難》"似全學鮑照"。第一首乃取意於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鬥十千:形容酒價昂貴。珍羞:珍貴的萊餚。羞通"饈"。直通"值"。
3.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4.閑來兩句: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於磻溪(今陝西寶雞市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藉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5.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嚮,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濟:渡過。
逐句理解:
(1)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
(2)接着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後,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
(3)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後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賞析】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麯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共三首,蘅塘退士輯選其一。詩以 “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産生的不可抑製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詩開頭寫“金樽美酒”、“玉盤珍饈”,給人一個歡樂的宴會場面。接着寫“停杯投箸”、 “拔劍四顧”,又嚮讀者展現了作者感情波濤的衝擊。中間四句,既感嘆 “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了進退兩難和繼續追求的心理。最後兩句,寫自己理想總有一天能夠實現。 全詩在高度傍徨與大量感嘆之後,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並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挂雲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藴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鑒賞]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着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衹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行路難三首》作於天寶三載(744)初離朝廷之時。李白此時心情復雜:失意、憤懣、迷惘睏惑、憤世疾俗、自負、自信等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感慨萬千。在詩裏,他以行路艱難比喻世路的艱難,抒發了不平之感和繼續追求理想的願望。《唐宋詩醇》:"冰塞雪滿,道路之難甚矣。而日邊有夢,破浪濟海,尚未决志於去也。後有二篇,則畏其難而决去矣。此篇被放之初,述懷如此,真寫得'難'字意出。"應時《李詩緯》捲一:"太白縱作失意之聲,亦必氣概軒昂。若杜子則不然。"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行路難”是樂府《雜麯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裏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挂雲帆濟滄海”由乘長風破萬裏浪推演而來,創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衹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衹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着“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衝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餘恕誠)
[名句賞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挂雲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本詩特點:
a敘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誇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 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於《擬行路難》。
b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 這是象徵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後他們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於當世。
c直接抒情,詩人一嚮所抱的“輔弼天下”的願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鬱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各個詞語說明的意義: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餚之珍奇。
鬥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作者憂鬱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作者非常樂觀自信。
詩中藉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藉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衹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
問題一:是什麽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於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 ,饈不能食。因姦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問題二:詩歌的最後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嚮?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裏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衝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問題三: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衹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嚮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竜吟殷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嚮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Which waters and mists conceal beyond approach;
But Yueh people talk about Heavenly Mother Mountain,
Still seen through its varying deeps of cloud.
In a straight line to heaven, its summit enters heaven,
Tops the five Holy Peaks, and casts a shadow through China
With the hundred-mile length of the Heavenly Terrace Range,
Which, just at this point, begins turning southeast.
...My heart and my dreams are in Wu and Yueh
And they cross Mirror Lake all night in the moon.
And the moon lights my shadow
And me to Yan River –
With the hermitage of Xie still there
And the monkeys calling clearly over ripples of green water.
I wear his pegged boots
Up a ladder of blue cloud,
Sunny ocean half-way,
Holy cock-crow in space,
Myriad peaks and more valleys and nowhere a road.
Flowers lure me, rocks ease me. Day suddenly ends.
Bears, dragons, tempestuous on mountain and river,
Startle the forest and make the heights tremble.
Clouds darken with darkness of rain,
Streams pale with pallor of mist.
The Gods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Shatter the whole range.
The stone gate breaks asunder
Venting in the pit of heaven,
An impenetrable shadow.
...But now the sun and moon illumine a gold and silver terrace,
And, clad in rainbow garments, riding on the wind,
Come the queens of all the clouds, descending one by one,
With tigers for their lute-players and phoenixes for dancers.
Row upon row, like fields of hemp, range the fairy figures.
I move, my soul goes flying,
I wake with a long sigh,
My pillow and my matting
Are the lost clouds I was in.
...And this is the way it always is with human joy:
Ten thousand things run for ever like water toward the east.
And so I take my leave of you, not knowing for how long.
...But let me, on my green slope, raise a white deer
And ride to you, great mountain, when I have need of you.
Oh, how can I gravely bow and scrape to men of high rank and men of high office
Who never will suffer being shown an honest-hearted face!
【白話文】 海上來客,談起東海仙山瀛洲,
說它在煙濤浩渺中,實難尋求。
越中來人,說起那裏的天姥山,
儘管雲霞或明或暗,間或可見。
天姥山高聳入雲,象橫臥天際,
高超五嶽遮蓋赤城,其勢無比。
天台山,傳說高達四萬八千丈,
面對天姥山,象拜倒東南偶下。
我想遊天姥,因而夢遊了吳越。
一夜飛越,夢裏見到鏡湖明月。
明月清輝,把我身影映在湖裏,
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當年謝靈運的住處,至今猶在,
清波蕩漾猿猴長啼,景緻凄凄。
我腳穿着,謝靈運的登山木屐,
攀登峻峭峰巒,如上青天雲梯。
在雲間的山腰,可見東海日出,
身體懸在半空,可聽天雞鳴啼。
山中盡是岩,道路千回萬轉,
迷戀倚石賞花,忽覺天色已晚。
熊吼聲竜吟聲,在岩泉間震響,
深林為之驚,峰巒火之抖顫。
烏雲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蕩漾,湖面騰起雲煙。
閃電劃破長空,一聲驚雷巨響,
山丘峰巒,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門,在隆隆聲中打開。
洞裏天空青暝暝,望不到邊際,
日月交相輝映,照耀着金銀臺。
雲神們以彩虹為衣,以風作馬,
他們踩踏祥雲,紛紛飄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鸞鳥拉着車駕,
仙人翩翩起舞,列隊縱橫如麻。
忽然令人膽顫,不由魂飛魄散,
恍恍惚惚驚醒,不免惋惜長嘆。
醒來時看見的,身邊唯有枕席,
方纔美麗煙霞,已經無影無跡。
世間行樂之事,實在如同夢幻,
萬事從古都象,東去流水一般。
我與諸君作別,不知何時回還?
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
要走隨即騎去,訪問名川大山。
我豈能低頭彎腰,去事奉權貴,
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注釋】 1.殷璠《河嶽英靈集》收此詩題為《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後世版本或題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諸公》,或作《夢遊天姥吟留別》,或作《別東魯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五十裏,東接天台山。傳說曾有登此山者聽到天姥(老婦)歌謠之聲,故名。
2.海客:浪跡海上之人。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仙山。《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微茫:隱約迷茫、模糊不清的樣子。信:實在。難求:難以尋訪。
3.越:指今浙江一帶。明滅:時明時暗。
4.拔:超越。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為天台山的南門,土色皆赤。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臺州天台縣北十裏,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裏,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萬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並非實數。此:指天姥山。兩句意為:巍然高聳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傳說。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縣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縣南,曹娥江上遊。
8.謝公:指謝靈運,南朝劉宋時期的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曾任永嘉太守,後移居會稽。他遊覽天姥山時曾在剡溪住過,所作《登臨海嶠》詩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淥水:清水。
9.謝公屐:指謝靈運遊山時穿的一種特製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動的鋸齒,上山時抽去前齒,下山時抽去後齒。青雲梯:形容高聳入雲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雞:《述異記》捲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鳴。
11.暝:黃昏。
12.熊咆兩句可解為:熊咆竜吟,震蕩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驚懼戰慄。也可解為:在這樣熊咆竜吟的山林中,人的心靈被震驚了。殷:充滿。
13.列缺:閃電。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石扉:即石門。訇然:形容聲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銀臺:神仙所居之處。《史記?封禪書》載:據到過蓬萊仙境的人說,那?quot;黃金銀為宮闕"。
16.霓為衣句:屈原《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傅玄《吳楚歌》:"雲為車兮風為馬"。
17.虎鼓瑟句:猛虎彈瑟,鸞鳥輓車。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如麻:形容很多。
18.忽魂悸兩:從夢中驚醒,長嘆不已。
19.惟覺句:夢醒後衹剩下眼前的枕席,剛纔夢中的煙霞美景都已消失。
20.君:指東魯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養在青山上,欲遠行時就騎它去訪問名山。
【賞析】 詹鍈《李白詩文係年》係此詩於天寶五載(746),李白離開長安的第三年。此時他準備離開東魯南下吳越,與東魯朋友告別時寫下了這首留別詩。全詩構思奇特,想像豐富,語言誇張多變,美麗流暢。通過夢境的描繪,刻畫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也隱喻了自己不能實現政治理想、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執着追求光明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獨立不羈,决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詩醇》引謝疊山語:"此太白避亂魯中而留別之作,然以遊仙為是,以遊宦為非,蓋出於不得已之情"。唐汝詢《唐詩解》雲:"將之天姥,托言夢遊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關於此詩寫作時間及意旨,也有不同說法。如陳沆《詩比興箋》捲三:"此篇即屈子《遠遊》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遊,故托天姥以寄意……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非徒酬贈握手之什"。
全詩雄奇豪放,瑰麗飄逸,是詩人繼承屈原《離騷》、《九歌》風格的一首浪漫主義的優秀詩篇。嚴羽《滄浪詩話?詩評》雲:"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太白《夢遊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詩醇》捲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騷、樂府,至於太白,然後窮極筆力,優入聖城。昔人謂其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遠別離》等篇,以為雖子美不能道。蓋其纔橫絶一世,故興會標舉,非學可及,正不必執此謂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次相生,絲毫不亂"。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客居魯郡。遊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亂起,入永王李璘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客死當塗令李陽冰所。唐朝另一詩人白居易詩“但是詩人最薄命,就中淪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涼身世的寫照。但他以富於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
[鑒賞]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嚮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傢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傢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傢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麽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傢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遊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藴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絶,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于云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衹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竜吟殷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綫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於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竜吟,震響於山𠔌之間,深林為之戰慄,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竜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麽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啓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纔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註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托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翺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纔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衹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所表示的决絶態度,是嚮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麯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喬象鐘)
〔註〕①《秋下荊門》。②據《南史·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岩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着木屐,止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Today has hurt my heart even more.
The autumn wildgeese have a long wind for escort
As I face them from this villa, drinking my wine.
The bones of great writers are your brushes, in the School of Heaven,
And I am a Lesser Xie growing up by your side.
We both are exalted to distant thought,
Aspiring to the sky and the bright moon.
But since water still flows, though we cut it with our swords,
And sorrows return, though we drown them with wine,
Since the world can in no way answer our craving,
I will loosen my hair tomorrow and take to a fishingboat.
【注釋】 1.此詩《文苑英華》題作《陪侍禦叔華登樓歌》,則所別者一為李雲,一為李華。李白另有五言詩《餞校書叔雲》,作於某春季,且無登樓事,與此詩無涉。諸傢註本多係此詩於天寶十二載秋,然於"叔華"、"叔雲"均含糊其辭。待考。《新唐書·李華傳》:"天寶十一載遷監察御史"。《新唐書·宰相世係表》二上:趙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雲,左司員外郎;叔雲,監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縣一帶。謝朓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於天寶十二載(753)由梁園(今開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詩《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校書:官名,即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雲:一解作族叔李雲;一解疑為李姓而名叔雲者。
2.酣高樓:暢飲於高樓。
3.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後漢書》捲二三《竇融列傳》附竇章傳?quot;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傢蓬萊山"。李賢註:"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籍並皆在也"。建安骨:漢末建安年間,"三曹"和"七子"等作傢所作之詩風骨遒上,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
4.小謝:指謝朓。後人將他和謝靈運並舉,稱為大謝、小謝。清發:清秀俊爽。
5.逸興:超脫飄逸的興致,多指山水遊興。王勃《滕王閣序》:"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李白《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壯思飛:盧思道《盧記室誄》:"麗詞泉涌,壯思雲飛"。
6.覽:通"攬",摘取的意思。
7.散發:不束冠,意謂不做官。弄扁舟:乘小舟歸隱江湖。參《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註25。
【賞析】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輓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萬裏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你的文章就像蓬萊宮中儲藏的仙文一樣高深淵博,同時還兼具建安文學的風骨。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飄逸豪放。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然而每當想起人生的際遇,就憂從中來。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猛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藉酒排遣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髮,乘一隻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鑒賞]
這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雲之作。謝朓樓,係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建,又稱北樓、謝公樓。詩題一作《陪侍禦叔華登樓歌》。
發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鬱結。“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鬱悒。這裏既藴含了“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着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睏窘。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裏找到了適合的表現形式。破空而來的發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鬱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發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
三四兩句突作轉折:而對着寥廓明淨的秋空,遙望萬裏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裏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嚮往着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裏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傢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雲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裏用“蓬萊文章”藉指李雲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裏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裏卻說到“明月”,可見後者當非實景。“欲上”雲雲,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裏得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我們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嚮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裏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嚮最高潮,仿佛現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雲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儘管可以在幻想中遨遊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實之中。現實中並不存在“長風萬裏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衹是“夷羊滿中野,緑葹盈高門”(《古風》五十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裏,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更加重了內心的煩憂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的。“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於獨創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産生聯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願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於比喻和眼前景的聯繫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儘管內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於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的進步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决的,因此,他總是陷於“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衹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着逃避現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於,儘管他精神上經受着苦悶的重壓,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註豪邁慷慨的情懷。“長風”二句,“俱懷”二句,更象是在悲愴的樂麯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在黑暗的雲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寫強烈苦悶的同時表現出倔強的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鬱絶望,而是憂憤苦悶中顯現出豪邁雄放的氣概。這說明詩人既不屈服於環境的壓抑,也不屈服於內心的重壓。
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在這首詩裏被完美地統一起來了。詩一開頭就平地突起波瀾,揭示出鬱積已久的強烈精神苦悶;緊接着卻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裏秋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攬明月”的壯舉,扶搖直上九霄,然後卻又迅即從九霄跌入苦悶的深淵。直起直落,大開大合,沒有任何承轉過渡的痕跡。這種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結構,最適宜於表現詩人因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而産生的急遽變化的感情。
自然與豪放和諧結合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裏也表現得相當突出。必須有李白那樣闊大的胸襟抱負、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才能達到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這首詩開頭兩句,簡直象散文的語言,但其間卻流註着豪放健舉的氣勢。“長風”二句,境界壯闊,氣概豪放,語言則高華明朗,仿佛脫口而出。這種自然豪放的語言風格,也是這首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的一個原因。
(劉學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Li Po takes a boat and is about to depart
When suddenly he hears the sound of footsteps and singing on the shore.
The water in the Peach Blossom pool is a thousand feet deep
But not as deep as Wang Lun's parting love for me
【注釋】 白遊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釀美酒以待,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
踏歌: 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賞析】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嚮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麯筆,衹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衹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麽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瀋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衹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宛敏灝 宛新彬)
相看兩不厭,衹有敬亭山。
A lonely cloud floats leisurely by.
We never tire of looking at each other -
Only the mountain and I.
【注釋】 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原名昭亭山,風景幽靜秀麗。山上舊有敬亭,為南齊謝眺吟詠處。
2. 閑:安靜。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時所寫。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藉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兩句“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衆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雲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閑”等詞,表現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衹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着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麽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兩不厭”,表現了詩人與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衹有”,並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種“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驕傲與滿足。
[鑒賞]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裏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遊宣城,這首五絶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着懷才不遇而産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前二句“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衹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衹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着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着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衹有它還願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衹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挂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瀋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宛敏灝 宛新彬)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To Jiangling by night-fall is three hundred miles,
Yet monkeys are still calling on both banks behind me
To my boat these ten thousand mountains away.
【白話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裏,船行衹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注釋】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縣。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遊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纔一一有着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着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裏”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裏”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想乘了飛快的汽車於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驗。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興奮啊!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札樸》)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藴。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衹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快船快意,使人神遠。後人贊此篇謂:“驚風雨而泣鬼神矣”(楊慎《升庵詩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視若珍品。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讀來是那樣悠揚、輕快,令人百誦不厭。
(吳小如)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傢,童稚開荊扉。
緑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鬆風,麯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Moonlight was my homeward escort.
Looking back, I saw my path
Lie in levels of deep shadow....
I was passing the farm-house of a friend,
When his children called from a gate of thorn
And led me twining through jade bamboos
Where green vines caught and held my clothes.
And I was glad of a chance to rest
And glad of a chance to drink with my friend....
We sang to the tune of the wind in the pines;
And we finished our songs as the stars went down,
When, I being drunk and my friend more than happy,
Between us we forgot the world.
【賞析】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後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餘情。這裏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嗎?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於是“相攜及田傢”,“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後,“緑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顯然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鬆風,麯盡河星稀”句中青鬆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於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後,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後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這首詩以田傢、飲酒為題材,很顯然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麽溫緩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緑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於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鬆風,麯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鬥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瀋熙乾)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I pour alone but with no friend at hand;
So I lift the cup to invite the shining moon;
Along with my shadow, a fellowship of three.
The moon understands not the art of drinking;
The shadow gingerly follows my movements;
Still I make the moon and the shadow my company;
To enjoy the springtime before too late.
The moon lingers while I am singing;
The shadow scatters while I am dancing;
We share the cheers of delight when sober;
We separate our ways after getting drunk;
Forever will we keep this unfettered friendship;
Til we meet again far in the Milky Way.
2) DRINKING ALONE WITH THE MOON
From a pot of wine among the flowers
I drank alone. There was no one with me --
Till, raising my cup, I asked the bright moon
To bring me my shadow and make us three.
Alas, the moon was unable to drink
And my shadow tagged me vacantly;
But still for a while I had these friends
To cheer me through the end of spring....
I sang. The moon encouraged me.
I danced. My shadow tumbled after.
As long as I knew, we were boon companions.
And then I was drunk, and we lost one another.
...Shall goodwill ever be secure?
I watch the long road of the River of Stars.
3) Boire seul sous la lune
Parmi les fleurs une coupe de vin,
Seul je bois, pas un ami.
Levant ma tasse, j’invite la lune claire,
En comptant mon ombre, nous voilà trois.
La lune ne s’entend pas à boire,
Mon ombre suit mes mouvements.
Pour un instant la lune me prête mon ombre,
Notre joie passagère est pareille au printemps.
Je chante, la lune vacille;
Je danse, mon ombre gesticule.
Le bon sens fait le bon convive;
Si la tête tourne, il est temps de se quitter.
Réunion qui trop dure est sans
Rendez-vous pris sur l’autre rive du Fleuve céleste.
【白話文】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
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裏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着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注釋】 ①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
②將:偕,和。
③無情:忘情,盡情。相期:指相約。邈:遙遠。雲漢:天河,此處指天上。
【賞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
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
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纔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
“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
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絶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Our mulberries here curve green-threaded branches;
And at last you think of returning home,
Now when my heart is almost broken....
O breeze of the spring, since I dare not know you,
Why part the silk curtains by my bed?
【賞析】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作描摹思婦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春”字往往語帶雙關。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詩題“春思”之“春”,就包含着這樣兩層意思。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緑枝”,可以視作“興”。詩中的興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起,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緻。“燕草如碧絲”,當是出於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緑枝”,纔是思婦所目睹。把目力達不到的遠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畫面上,並且都從思婦一邊寫出,從邏輯上說,似乎有點乖礙,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試想:仲春時節,桑葉繁茂,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根據自己平素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瞭解,料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然會萌生思歸的念頭。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自然,不着痕跡。詩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婦復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真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所以不僅起到了一般興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於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係傳寫出來了,這是一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絲”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含蓄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着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感到欣喜纔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繫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對表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元代蕭士贇註李白集曾加以評述道:“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緑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緑也。”這一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係。詩中看似於理不合之處,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所在。
舊時俗話說:“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這首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於闊別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詩的最後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蕭士贇說:“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正好被他一語道着。從藝術上說,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着無情的春風發話,又仿佛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好處。
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常見的藝術特徵。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復雜的感情。
(吳汝煜)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鬍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In an infinite haze of cloud and sea,
And the wind, that has come a thousand miles,
Beats at the Jade Pass battlements....
China marches its men down Baideng Road
While Tartar troops peer across blue waters of the bay....
And since not one battle famous in history
Sent all its fighters back again,
The soldiers turn round, looking toward the border,
And think of home, with wistful eyes,
And of those tonight in the upper chambers
Who toss and sigh and cannot rest.
【白話文】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輕輕漂浮在迷茫的雲海裏。
長風掀起塵沙席捲幾萬裏,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裏漢軍旌旗林立,青海灣卻是鬍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徵戰廝殺的場所,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徵夫面對現實,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裏?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劉建勳)
【注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麯》調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睏七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邊地而思念家乡,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鑒賞]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着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裏,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衹有大海上空纔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阔。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裏”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裏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裏”,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徵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伫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裏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繫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藴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裏邊塞圖。這裏表面上似乎衹是寫了自然景象,但衹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鬍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阔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徵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徵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徵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徵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着邊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顔色,他們推想自傢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衹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裏邊塞圖和徵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係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阔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阔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傢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産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萬裏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衹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纔會如此下筆。明代鬍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於一時一事,是帶着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麽,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阔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餘恕誠)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Plucks mulberry leaves by the waterside.
Across the green boughs stretches out her white hand;
In golden sunshine her rosy robe is dyed.
"my silkworms are hungry, I cannot stay.
Tarry not with your five-horse cab, I pray."
French version:
La chanson des quatre saisons, printemps
Dans le pays de Thsin, la charmante Lo-foh1
Cueillait des feuilles de m?rier, aux bords d'une eau transparente,
Ses blanches mains posées sur les branches vertes,
Son teint resplendissant illuminé par un beau soleil.
Elle disait: Les vers à soie ont faim, le soin de les nourrir m'appelle;
Il ne faut pas, seigneur, que vos cinq chevaux piétinent plus longtemps ici.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傢。
The lotus lilies in full blossom teem.
In fifth moon Xi Shi gathers them with smiles,
Watchers o'erwhelm the bank of Yuoye Stream.
Her boat turns back without waiting moonrise
To yoyal house amid amorous sighs.
French version:
La chanson des quatre saisons, été
Sur le lac King-hou1 qui a trois cents li de tour,
Quand les fleurs du nénuphar s'épanouissent,
On est alors au cinquième mois, et les jeunes filles vont les cueillir.
Si nombreux sont les spectateurs que la rive en para?t étroite.
Les bateaux n'attendent plus la lune, pour les guider à leur retour;
Ils s'en reviennent en plein jour au palais du roi de Yo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