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Chen Ziang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By Chen Zi'ang
  
  Witness not the sages of the past,
  Perceive not the wise of the future,
  
  Reflecting on heaven and earth eternal,
  Tears flowing down I lament in loneliness.
  
  
  Another version:
  ON A GATE-TOWER AT YUZHOU
  
  Where, before me, are the ages that have gone?
  And where, behind me, are the coming generations?
  I think of heaven and earth, without limit, without end,
  And I am all alone and my tears fall down.

【白話文】 先代的聖君,我見也沒見到,
後代的明主,要等到什麽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
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注釋】 幽州臺:又名薊北樓,遺址在今北京市。
古人:這裏指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明君。後面的“來者”有類似意義。
念:思念,想。
悠悠:這裏指遙遠。
愴然:傷悲的樣子。
涕:眼淚。

【賞析】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後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徵。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嚮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裏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衹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阔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阔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雲:“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王運熙)

[鑒賞]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兩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類的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的古代明君,現在再也見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現的後賢,又還沒有出現."前賢"已遠,"後賢"未來,其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愁悵躍然紙上!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那天地宇宙是這樣久遠闊大,而一個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暫,不能建功立業,這怎麽能不悲傷叫人落淚呢!一個"念"字,表現了詩人包括宇宙古今,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一個"獨"字,又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
這首詩通過抒發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睏厄的知識份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這首詩歌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 .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雖然衹有短短四句 ,卻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 :樓臺高聳 ,詩人獨立,臨風遠眺,面對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激情滿懷,思緒萬千.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元,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倉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阔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 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六)
陳子昂 Chen Ziang
  吾觀竜變化,乃知至陽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無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與元化並。
  玄感非象識,誰能測沉冥。
  世人拘目見,酣酒笑丹經。
  昆侖有瑤樹,安得采其英。

【注釋】 象識:一作蒙識
瀋冥:一作淪冥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卅七)
陳子昂 Chen Ziang
  朝入雲中郡,北望單於臺。
  鬍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
  藉藉天驕子,猖狂已復來。
  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嘆,邊人塗草萊。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八)
陳子昂 Chen Ziang
  吾觀昆侖化,日月淪洞冥。
  精魄相交會,天壤以羅生。
  仲尼推太極,老聃貴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義乃無明。
  空色皆寂滅,緣業定何成。
  名教信紛藉,死生俱未停。

【注釋】 定何成:一作亦何成

贈趙六貞固二首(其二)
陳子昂 Chen Ziang
  赤螭媚其彩,婉孌蒼梧泉。
  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
  美人豈遐曠,之子乃前賢。
  良辰在何許,白日屢頽遷。
  道心固微密,神用無留連。
  舒可彌宇宙,攬之不盈拳。
  蓬萊久蕪沒,金石徒精堅。
  良寶委短褐,閑琴獨嬋娟。

【注釋】 彩: 一作形
萊: 一作茅,又作蒿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卅四)
陳子昂 Chen Ziang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
  亭上誰傢子,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遊。
  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
  故鄉三千裏,遼水復悠悠。
  每憤鬍兵入,常為漢國羞。
  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注釋】 白刃:一作白日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十)
陳子昂 Chen Ziang
  深居觀元化,悱然爭朵頤。
  讒說相啖食,利害紛礙礙。
  便便誇毗子,榮耀更相持。
  務光讓天下,商賈競刀錐。
  已矣行采芝,萬世同一時。

【注釋】 觀元化:一作觀群動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卅五)
陳子昂 Chen Ziang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纔。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臺。
  登山見千裏,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廿八)
陳子昂 Chen Ziang
  昔日章華宴,荊王樂荒淫。
  霓旌翠羽蓋,射兕雲夢林。
  朅來高唐觀,悵望雲陽岑。
  雄圖今何在,黃雀空哀吟。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卅二)
陳子昂 Chen Ziang
  索居猶幾日,炎夏忽然衰。
  陽彩皆陰翳,親友盡暌違。
  登山望不見,涕泣久漣洏。
  宿夢感顔色,若與白雲期。
  馬上驕豪子,驅逐正蚩蚩。
  蜀山與楚水,攜手在何時。

【注釋】 猶幾日:一作獨幾日
宿夢:一作宿昔
馬上:一作世中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三十)
陳子昂 Chen Ziang
  可憐瑤臺樹,灼灼佳人姿。
  碧華映朱實,攀折青春時。
  豈不盛光寵,榮君白玉墀。
  但恨紅芳歇,凋傷感所思。

【注釋】 可憐:一作可惜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五)
陳子昂 Chen Ziang
  市人矜巧智,於道若童蒙。
  傾奪相誇侈,不知身所終。
  曷見玄真子,觀世玉壺中。
  窅然遺天地,乘化入無窮。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九)
陳子昂 Chen Ziang
  聖人秘元命,懼世亂其真。
  如何嵩公輩,詼譎誤時人。
  先天誠為美,階亂禍誰因。
  長城備鬍寇,嬴禍發其親。
  赤精既迷漢,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注釋】 詼譎:一作談譎

春臺引 寒食集畢錄事宅作
陳子昂 Chen Ziang
  感陽春兮生碧草之油油。
  懷宇宙以傷遠。
  登高臺而寫憂。
  遲美人兮不見。
  恐青歲之遂( 一作還 )遒。
  從畢公以酣飲。
  寄林塘而一留。
  采芳蓀於北渚。
  憶桂樹於南州。
  何雲木之美麗。
  而池館之崇幽。
  星臺秀士。
  月旦諸子。
  嘉青鳥之辰。
  迎火竜之始。
  挾寶書與瑤瑟。
  芳蕙華而蘭靡。
  乃掩白蘋。
  藉緑芷。
  酒既醉。
  樂未已。
  擊青鐘。
  歌淥水。
  怨青春之萎絶。
  贈瑤臺( 一作華 )之旖旎。
  願一見而道意。
  結衆芳之綢繆。
  曷餘情之蕩漾。
  矚青雲以增愁。
  悵三山之飛鶴。
  憶海上之白鷗。
  重曰。
  群仙去兮青春頽。
  歲華歇兮黃鳥哀。
  富貴榮樂幾時兮。
  朱宮碧堂生青苔。
  白雲兮歸來。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七)
陳子昂 Chen Ziang
  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
  衆芳委時晦,鶗鴂鳴悲耳。
  鴻荒古已頽,誰識巢居子。
晚次樂鄉縣
陳子昂 Chen Ziang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徵。
  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賞析】 陳子昂的詩,大多以素淡的筆墨抒寫真情實感,質樸明朗,蒼涼激越。而這首五律,無論從結構的嚴謹或情韻的悠長上說,都在陳詩中別具一格,值得重視。

  詩題中的樂鄉縣,唐時屬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荊門北九十裏。從詩中所寫情況看來,本篇是詩人從故鄉蜀地東行,途經樂鄉縣時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聯說,故鄉早已在遠方消失,暮色蒼茫之中自己還在孤獨地行進着。“杳”,遙遠。詩人從“故鄉”落筆,以“日暮”相承,為全詩定下了抒寫“日暮鄉關何處是”(崔顥《黃鶴樓》)的傷感情調。首句中的“杳無際”,聯繫着回頭望的動作,雖用賦體,卻出於深情。次句以“孤徵”承“日暮”,日暮時還在趕路,本已夠凄苦的了,何況又是獨自一人,更是倍覺凄涼。以下各聯層層剝進,用淡筆寫出極濃的鄉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異鄉孤徵的感覺寫得更具體。三句中的“舊國”,即首句中的“故鄉”。故鄉看不到了,眼前所見河流、平原無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邊城”,意為邊遠之城。樂鄉縣在先秦時屬楚,對中原說來是邊遠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徵”之路,暮靄之中終於來到了樂鄉城內。

  接着,詩人又放眼四圍:入城前見到過的野外戍樓上的縷縷荒煙,這時已在視野中消失;深山上參差不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煙斷”、“木平”寫夜色的濃重,極為逼真。煙非自斷,而是被夜色遮斷;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蕩平。尤其是一個“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蕭梁時鐘嶸論詩,有所謂“自然英旨”的說法(見《詩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渾成,可以說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詩傢妙筆。頸聯這兩句的精彩處還在於,在寫景的同時,又將詩人的鄉愁剝進了一層。“野戍荒煙”與“深山古木”,原是孤徵道路上的一點可憐的安慰,這時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沒,不用說,隨着夜的降臨,詩人的鄉情也愈來愈濃重了。

  寫完以上六句,詩人還一直沒有明白說出自己的感情。但當他面對寂寥夜幕時,隱忍已久的感情再也無法控製。一個抒情性的設問句“如何此時恨”,便在感情波濤的推掀下,從滿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詩人覺得,最使他動情的,無過於深山密林中傳來的一聲又一聲猿鳴的“噭噭(jiào叫)”聲了。詩人自問自答,將蕩開的筆墨收攏,瀉情入景,以景寫情,寫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後漸入靜境,啼聲必然清亮而凄婉,這就使詩意更為深長悠遠,抒發了無盡的鄉思之愁。從全詩藝術形象來看,前面六句訴諸視覺,最後這一句則訴諸聽覺,在畫面之外復又響起聲音,從而使質樸的形象藴有無窮的意味。前面說到,這首詩情韻悠長,正是表現在這寓情於景、以聲音作結的末一句中。需要順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詩出於南朝瀋約的《石塘瀨聽猿》詩,字面全同,而所寫情景各異。由於陳子昂用人若己,妙過前人,因而這一詩句得以廣為流傳,瀋約的原詩反倒少為人知了。

  縱觀全詩結構,是以時間為綫索串連起來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時間的開始;中間“煙斷”“木平”的描寫,說明夜色漸濃;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結束全詩。通篇又可以分成寫景與抒情兩個部分,前六句寫景,末兩句抒情。詩人根據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詩,又在寫景的基礎上進行抒情,所以彼此銜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個設問句式,使詩作結構獲得了開合動蕩之美,嚴謹之中又有流動變化之趣。最後,以答句作結,粗粗看來,衹是近承上一問句,再加推敲,又可發現,句中的“噭噭”“猿鳴”遠應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關合篇首“日暮”,“夜猿鳴”的意境又與篇首的日暮鄉情遙相呼應。句句溝通,字字關聯,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綜上可見,此詩筆法細膩,結構完整,由於采用寓情於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點。這些,與筆法粗獷並與直抒見長的《登幽州臺歌》比較起來,自然是大相徑庭的。但也由此使我們能夠比較全面地窺見詩人豐富的個性與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陳志明)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廿一)
陳子昂 Chen Ziang
  蜻蛉遊天地,與世本無患。
  飛飛未能止,黃雀來相幹。
  穰侯富秦寵,金石比交歡。
  出入鹹陽裏,諸侯莫敢言。
  寧知山東客,激怒秦王肝。
  布衣取丞相,千載為辛酸。

【注釋】 未能止:一作未能去
丞相:一作卿相。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一)
陳子昂 Chen Ziang
  微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
  圓光正東滿,陰魄已朝凝。
  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
  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徵。

【注釋】 生西海:一作出西海
始代升:一作始化升
正東滿:一作恰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Chen Ziang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注釋】 惟留漢將功:一作獨有漢臣功

【賞析】 這是一首贈別詩,出徵者是陳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此詩不落一般送別詩纏綿於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着眼,激勵出徵者立功沙場,並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

  首二句“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讀來震撼人心。藉此,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邊境上軍情的緊急,也可以感覺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首句暗用漢代威鎮敵膽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傢為”的典故,抒發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此處“匈奴”二字,是以漢代唐,藉指當時進犯邊境的少數民族統治集團。詩人又把春秋時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晉國邊患的魏絳比作魏大,變“和戎”為“從戎”,典故活用,鮮明地表示出詩人對這次戰爭的看法,同時也從側面說明,魏大從戎,是禦邊保國的壯舉。

  三四兩句中,“三河道”點出送別的地點。古稱河東、河內、河南為三河,大致指黃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區。《史記·貨殖列傳》說:“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處概指在都城長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傑,這裏專指西漢時在邊地立過功的趙充國。兩句的旨意是:與友人分別於繁華皇都,彼此心裏總不免有些悵惘;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兩人執手相約:要象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傑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此二句雖有惆悵之感,而氣概卻是十分雄壯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這兩句是寫魏大從軍所往之地。一個“橫”字,寫出雁門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橫亙在代州北面;一個“接”字,既逼真地描繪出飛狐塞的險峻,又點明飛狐塞是遙接雲中郡,連成一片的。它們組成了中原地區(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處的景物並不在眼前,而是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實寫,也可以是虛寫。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險峻,暗示魏大此行責任之重大。這就為結句作了鋪墊。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二句作結,便如瓜熟蒂落,極其自然。此處運用的典故,說的是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他曾經以卓越的戰功,大破匈奴北單於,又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作者又一次激勵友人希望他揚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衹留漢將功績,也要有我大唐將士的赫赫戰功。這在語意上,又和開頭二句遙相呼應。

  全詩一氣呵成,充滿了奮發嚮上的精神,表現出詩人“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感遇》詩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讀來如聞戰鼓,有氣壯山河之勢。

  (施紹文)

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二)
陳子昂 Chen Ziang
  紫塞白雲斷,青春明月初。
  對此芳樽夜,離憂悵有餘。
  清冷花露滿,滴瀝檐宇虛。
  懷君欲何贈,願上大臣書。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十二)
陳子昂 Chen Ziang
  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招搖青桂樹,幽蠹亦成科。
  世情甘近習,榮耀紛如何。
  怨憎未相復,親愛生禍羅。
  瑤臺傾巧笑,玉杯殞雙蛾。
  誰見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注釋】 誰見枯城蘖:一作誰見孤城樹

登薊城西北樓送崔著作融入都並序
陳子昂 Chen Ziang
僕嘗倦遊,傷別久矣。況登樓遠國,銜酒故人。憤鬍孽之侵邊,從王師之出塞。元戎按甲,方刈鮮卑之壘;天子賜書,且有君相之召。而崔候佩劍,即謁承明。群公負戈,方絶大漠。燕山北望,遼海東浮。雲臺與碣館天殊,亭障共衣冠地隔。撫劍何道,長謠增嘆。以身許國,我則當仁。論道匡君,子思報主。仲鼕寒苦,幽朔初平。蒼茫天兵之氣,冥滅戎雲之色。白羽一指,可掃九都。赤墀九重,伫觀獻凱。心期我願斯遂,君恩共有。策勳飲至,方同廊廟之歡。偃武櫜弓,藉爾文儒之首。薊丘故事,可以贈言,同賦登薊樓送崔子云爾。  薊樓望燕國,負劍喜茲登。
  清規子方奏,單戟我無能。
  仲鼕邊風急,雲漢復霜棱。
  慷慨竟何道,西南恨失朋。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十五)
陳子昂 Chen Ziang
  貴人難得意,賞愛在須臾。
  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昔稱夭桃子,今為舂市徒。
  鴟鴞悲東國,麋鹿泣姑蘇。
  誰見鴟夷子,扁舟去五湖。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十一)
陳子昂 Chen Ziang
  吾愛鬼𠔌子,青溪無垢氛。
  囊括經世道,遺身在白雲。
  七雄方竜鬥,天下久無君。
  浮榮不足貴,遵養晦時文。
  舒可彌宇宙,捲之不盈分。
  豈徒山木壽,空與麋鹿群。

【注釋】 久無君:一作亂無君
舒可:一作舒之

首頁>> 文學>>陳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