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严妆垂玉箸,妙舞对清风。无复君王顾,春来起渐慵。
歌咽新翻曲,香销旧赐衣。陵园春雨暗,不见六龙归。
歌咽新翻曲,香销旧赐衣。陵园春雨暗,不见六龙归。
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寻僧已寂寞,林下锁山房。松竹虽无语,牵衣借晚凉。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月上随人意,人闲月更清。朱楼高百尺,不见到天明。
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东风吹桃李,须到明年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刘永年)
故里琴樽侣,相逢近腊梅。江村买一醉,破泪却成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欲羡农家子,秋新看刈禾。苏秦无负郭,六印又如何。
江心秋月白,起柁信潮行。蛟龙化为人,半夜吹笛声。
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
日暮片帆落,江村如有情。独对沙上月,满船人睡声。
吴子爱桃李,月色不到地。明朝欲看花,六宫人不睡。
凉轩待月生,暗里萤飞出。低回不称意,蛙鸣乱清瑟。
月色明如昼,虫声入户多。狂夫自不归,满地无天河。
银缸照残梦,零泪沾粉臆。洞房犹自寒,何况关山北。
凉轩待月生,暗里萤飞出。低回不称意,蛙鸣乱清瑟。
月色明如昼,虫声入户多。狂夫自不归,满地无天河。
银缸照残梦,零泪沾粉臆。洞房犹自寒,何况关山北。
花上断续雨,江头来去风。相思春欲尽,未遣酒尊空。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白鸟波上栖,见人懒飞起。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江水。
三月寒食时,日色浓于酒。落尽墙头花,莺声隔原柳。
独诏胡衣出,天花落殿堂。他人不敢妒,垂泪向君王。
少壮经勤苦,衰年始浪游。谁怜不龟手,他处却封侯。
宠极辞同辇,恩深弃后宫。自题秋扇后,不敢怨春风。
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
青春未得意,见花却如雠。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满头。
满眼桃李花,愁人如不见。别有惜花人,东风莫吹散。
满眼桃李花,愁人如不见。别有惜花人,东风莫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