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璋辭鳳闕,鐵騎繞竜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麯》舊題。
西京,指長安。
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
鳳闕:指長安宮闕。
竜城:匈奴的名城,藉指敵方要地。
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賞析】 這首詩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出塞的過程,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
《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徵。楊炯此詩當作於此時。發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化用《漢書·匈奴傳》“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語意,用誇張手法指出外患嚴重、情勢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嚴重而“心中自不平”,其“從軍”願望與衛國决心,已和盤托出。第二聯寫從軍。“牙璋”纔“辭鳳闕”,“鐵騎”已“繞竜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三聯以戰地風雪烘托戰鬥之激烈,反跌尾聯。出句從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圖都顯得黯然失色;對句從聽覺出發:狂風呼嘯,和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儘管風雪苦寒,戰鬥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衛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這首詩采用了跳躍性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表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鑒賞]
這首詩藉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傢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徵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竜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綫,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竜城”相對,渲染出竜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着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衹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竜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
(張燕瑾)
赤縣空無主,蒼生欲問天。龜竜開寶命,雲火昭靈慶。
萬物睹真人,千秋逢聖政。祖宗玄澤遠,文武休光盛。
大號域中平,皇威天下驚。參辰昭文物,宇宙浹聲名。
漢後三章令,周王五伐兵。匈奴窮地角,本自遠正朔。
驕子起天街,由來虧禮樂。一衣掃風雨,再戰夷屯剝。
清明日月旦,蕭索煙雲渙。寒暑既平分,陰陽復貞觀。
惟神諧妙物,乃聖符幽贊。下武發禎祥,平階屬會昌。
金泥封日觀,璧水匝明堂。業盛勳華德,興包天地皇。
孝思義罔極,易禮光前式。天煥三辰輝,靈書五雲色。
敬時窮發斂,卜代盈千億。五緯聚華軒,重光入望園。
公卿論至道,天子拜昌言。雷解初開出,星空即便元。
瑤臺涼景薦,銀闕秋陰遍。百戲騁魚竜,千門壯宮殿。
深仁洽蠻徼,愷樂周寰縣。宣室召群臣,明庭禮百神。
仰德還符日,沾恩更似春。襄城非牧竪,楚國有巴人。
喬林百丈偃,飛水千尋瀑。驚浪回高天,盤渦轉深𠔌。
漢氏昔雲季,中原爭逐鹿。天下有英雄,襄陽有竜伏。
常山集軍旅,永安興版築。池臺忽已傾,邦傢遽淪覆。
庸纔若劉禪,忠佐為心腹。設險猶可存,當無賈生哭。
絶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潛起。
四維不復設,關塞良難恃。洞庭且忽焉,孟門終已矣。
自古天地闢,流為峽中水。行旅相贈言,風濤無極已。
及餘踐斯地,瑰奇信為美。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
白璧酬知己,黃金謝主人。
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
日暮歌鐘發,喧喧動四鄰。
夜玉妝車軸,秋金鑄馬鞭。風霜但自保,窮達任皇天。
二月河魁將,三千太乙軍。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勳。
不掩嚬紅縷,無論數緑錢。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
泣對銅鈎障,愁看玉鏡臺。行人斷消息,春恨幾裴回。
望斷流星驛,心馳明月關。藁砧何處在,楊柳自堪攀。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寸心明白日,千裏暗黃塵。
階樹含斜日,池風泛早涼。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
左尉纔何屈,東關望漸賒。行看轉牛鬥,持此報張華。
望極關山遠,秋深煙霧多。唯餘三五夕,明月暫經過。
舉杯聊勸酒,破涕暫為歡。別後風清夜,思君蜀路難。
緑琪千歲樹,黃槿四時花。別怨應無限,門前桂水斜。
風行常有地,雲出本多峰。鬱鬱園中柳,亭亭山上鬆。
客心殊不樂,鄉淚獨無從。
赤土流星劍,烏號明月弓。秋陰生蜀道,殺氣繞湟中。
風雨何年別,琴尊此日同。離亭不可望,溝水自西東。
藥敗金爐火,苔昏玉女泉。歲時無壁畫,朝夕有階煙。
花柳三春節,江山四望懸。悠然出塵網,從此狎神仙。
影濃山樹密,香淺澤花疏。闊塹防斜徑,平堤夾小渠。
蓮房若個實,竹節幾重虛。蕭然隔城市,酌醴焚枯魚。
原野煙氛匝,關河遊望賒。白雲斷岩岫,緑草覆江沙。
詔賜扶陽宅,人榮御史車。灞池一相送,流涕嚮煙霞。
地氣俄成霧,天雲漸作霞。
河流纔辨馬,岩路不容車。
阡陌經三歲,閭閻對五傢。
露文沾細草,風影轉高花。
日月從來惜,關山猶自賒。
水流銜砌咽,月影嚮窗懸。妝匣凄餘粉,熏爐滅舊煙。
晚庭摧玉樹,寒帳委金蓮。佳人不再得,雲日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