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崔珏
  临湘之滨麓之隅,西有松寺东岸无。松风千里摆不断,
  竹泉泻入于僧厨。宏梁大栋何足贵,山寺难有山泉俱。
  四时唯夏不敢入,烛龙安敢停斯须?远公池上种何物,
  碧罗扇底红鳞鱼。香阁朝鸣大法鼓,天宫夜转三乘书。
  野花市井栽不著,山鸡饮啄声相呼。金槛僧回步步影,
  石盆水溅联联珠。北临高处日正午,举手欲摸黄金乌。
  遥江大船小于叶,远村杂树齐如蔬。潭州城郭在何处,
  东边一片青模糊。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长卿之门久寂寞,五言七字夸规模。我吟杜诗清入骨,
  灌顶何必须醍醐。白日不照耒阳县,皇天厄死饥寒躯。
  明珠大贝采欲尽,蚌蛤空满赤沙湖。今我题诗亦无味,
  怀贤览古成长吁。不如兴罢过江去,已有好月明归途。
美人尝茶行
崔珏 Cui Jue
美人尝茶行
  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闲教鹦鹉啄窗响,
  和娇扶起浓睡人。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明眸渐开横秋水,
  手拨丝簧醉心起。台时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
  门前蜀柳□知春,风淡暖烟愁杀人。将谓只栽郡楼下,
  不知迤逦连南津。南津柳色连南市,南市戎州三百里。
  夷陬蛮落相连接,故乡莫道心先死。我今帝里尚有家,
  门前嫩柳插仙霞。晨沾太一坛边雨,暮宿凤凰城里鸦。
  别来三载当谁道,门前年年绿阴好。春来定解飞雪花,
  雨后还应庇烟草。忆昔当年栽柳时,新芽茁茁嫌生迟。
  如今宛转稊著地,常向绿阴劳梦思。不道彼树好,
  不道此树恶。试将此意问野人,野人尽道生处乐。
  为报门前杨柳栽,我应来岁当归来。纵令树下能攀折,
  白发如丝心似灰。
岳阳楼晚望
崔珏 Cui Jue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楼上北风斜卷席,
  湖中西日倒衔山。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哭李商隐(其一)
崔珏 Cui Jue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崔珏 Cui Jue
  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共飞。
  映雾乍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赏析】 崔珏这首诗很有特色,作者竟因此被誉为“崔鸳鸯”。

  诗人咏鸳鸯,首先从羽色写起。他以“翠鬣红毛”这样艳丽鲜明的字眼来形容鸳鸯,又着意把它放在夕晖斜照的背景下来写,以夕晖的璀璨多彩来烘托鸳鸯羽色的五彩缤纷,这就把鸳鸯写得更加美丽可爱了。“舞”字下得尤妙。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鸳鸯浮波弄影、振羽欢鸣的种种姿态,云锦、波光交融闪烁的绮丽景象。只此一字,使整个画面气势飞动,意趣盎然。

  然而,鸳鸯之逗人喜爱,并非仅仅因其羽色之美,而是因为它们习惯于双飞并栖,雌雄偶居不离。这种习性,是一般水禽少有的。人们正是取其这一点,用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所以,诗的第二句直接点明多情这一最重要的特征。“水禽情似此禽稀”,一语破的,切中肯綮,以下各联就紧紧抓住这一“情”字,从各方面去加以表现。在结构上,此句既紧承首句,又开拓下文,是全篇转换的枢纽。

  第二联正面描写鸳鸯之多情、重情。鸳鸯栖息在内陆湖泊溪流中,其活动范围并不大,回旋余地亦较小,但它们无时无刻不相依相守。你看,当它们飞向烟云萦绕的小岛时,难免一前一后,稍稍拉下了距离;然而,即使是这样短暂的分离,鸳鸯也是难舍难分,前者频频回顾,后者紧紧相随,表现出依依眷恋的深情。深秋水枯,池塘显得更加狭小,但哪怕只是渡过这样狭小的寒塘,它们也不愿须臾离开,一定要相逐相呼,双双接翼齐飞。“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诗人从鸳鸯日常的飞鸣宿食中选择这两个最能表现其多情的细节,淡笔轻描,就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这一联对偶工整而又自然流利。“暂”与“犹”,“只”与“亦”四个虚词,两两呼应,顿挫传神,造成一种纡徐舒缓、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鸳鸯的“情”显得更加细腻缠绵、深挚感人。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成为传颂不衰的名句。

  正因为鸳鸯是幸福美好的象征,人们常常以它来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因此人们的衣饰什物常以鸳鸯命名,如鸳鸯枕、鸳鸯衾、鸳鸯盏、鸳鸯机等等。第三联就是从人和鸳鸯的这种联系上生发联想,进一步表现鸳鸯的情。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它们覆盖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映雾尽迷珠殿瓦”,诗人想象鸳鸯在淡淡的晨雾中飞翔,透过五彩烟霞看见了鸳鸯瓦相依相并,不禁为之动情而迷恋不已。“逐梭齐上玉人机”,织有鸳鸯图案的锦锻叫鸳鸯锦,是人们根据鸳鸯双飞并栖的情状精心织出来的,而诗人却幻想是鸳鸯双双追逐着梭子,飞上了织机。构思奇特,处处突出一个“情”字。与上联对照起来看,一写眼前实景,从正面落笔;一则运实入虚,从侧面烘托,前后映衬,虚实兼到,从而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既充分鲜明,又生动有趣。

  以上六句直咏本题,尾联则别开一境,宕出远神。“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诗人由想象回到实景。此刻,晚风初起,暮色渐浓,采莲姑娘打桨归来,阵阵笑声掠过水面,惊起一对对鸳鸯,扑剌剌比翼而飞。此情此景,唤起姑娘们多少美好的向往,多少幸福的憧憬!正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笑指”二字,十分传神,使女伴们互相戏谑、互相祝愿、娇羞可爱的神态,呼之欲出,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这里不似写鸳鸯,却胜似写鸳鸯,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就全诗布局看,这尾既与开篇紧相呼应,有如神龙掉首,又使“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青春的欢笑声,不绝如缕,把读者带入了优美隽永的意境之中。

  (徐定祥)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烟分顶上三层绿,
  剑截眸中一寸光。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
  虽然不似王孙女,解爱临邛卖赋郎。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心迷晓梦窗犹暗,
  粉落香肌汗未干。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和人听歌
崔珏 Cui Jue
  气吐幽兰出洞房,乐人先问调宫商。声和细管珠才转,
  曲度沉烟雪更香。公子不随肠万结,离人须落泪千行。
  巫山唱罢行云过,犹自微尘舞画梁。
  
  红脸初分翠黛愁,锦筵歌板拍清秋。一楼春雪和尘落,
  午夜寒泉带雨流。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莫辞更送刘郎酒,百斛明珠异日酬。
  千年积雪万年冰,掌上初擎力不胜。南国旧知何处得,
  北方寒气此中凝。黄昏转烛萤飞沼,白日褰帘水在簪。
  蕲簟蜀琴相对好,裁诗乞与涤烦襟。
席间咏琴客
崔珏 Cui Jue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楚王宫地罗含宅,赖许时时听法来。(早梅赠李商隐。
  见《商隐集注》)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二)
崔珏 Cui Jue
  寂寂春塘烟晚时,两心和影共依依。
  溪头日暖眠沙稳,渡口风寒浴浪稀。
  翡翠莫夸饶彩饰,鸊鹈须羡好毛衣。
  兰深芷密无人见,相逐相呼何处归。
华清宫三首(其三)
崔珏 Cui Jue
  舞鹤翔鸾俱别离,可怜生死两相随。
  红丝毳落眠汀处,白雪花成蹙浪时。
  琴上只闻交颈语,窗前空展共飞诗。
  何如相见长相对,肯羡人间多所思。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Cui Jue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赏析】 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

  李商隐是一代才人。崔珏说他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如今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是安慰亡友吗?这是诗人自慰吗?其实都不是。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安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崔闽 傅经顺)

首页>> 文学论坛>>崔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