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蘇軾
昭君怨
蘇軾 Su Shi
昭君怨
昭君怨
昭君怨
昭君怨
昭君怨
昭君怨
昭君怨
昭君怨
  誰作桓伊三弄,
  驚破緑窗幽夢。
  新月與愁煙,
  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
  明日落花飛絮。
  飛絮送行舟,
  水東流。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Su Shi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釋】 ①卜算子:詞牌名。
②幽人:幽囚之人。作者自指。
③省(xǐng):瞭解。

【賞析】 此詞詠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特點是人和鴻兩個形象融為一體。上闋寫靜夜鴻影、人影兩個意象融合在同一時空,暗示作者以雁詠人的匠心。下闋寫孤鴻飄零失所,驚魂未定,卻仍擇地而棲,不肯同流合污。主要寫孤雁心有餘悸的凄慘景況和堅持操守的崇高氣節。透過“孤鴻”的形象,容易看到詞人誠惶誠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滿自信、剛直不阿的個性。

蝶戀花
蘇軾 Su Shi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緑水人傢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鞦韆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杳,
  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釋】 ①花褪殘紅:殘花凋謝。
②天涯:指極遠的地方。
③笑漸不聞聲漸悄:墻外行人已漸漸聽不到墻裏蕩鞦韆的女子的笑語歡聲了。
④多情:指墻外行人。無情:指墻裏的女子。惱:引起煩惱。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晚春的感懷之作。上闋寫暮春自然風光,春去夏來,自然界發生了許多變化。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色彩感和運動感。“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對暮春景色的描述,又點化遊春少年的惆悵。下闋寫春遊途中的見聞和感想:一道短墻將少年與佳人隔開,佳人笑聲牽動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煩惱。“多情卻被無情惱”,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有聲有色而又婉媚綽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Su Shi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注釋】 ①茫茫:形容全無音信。
②思量(liáng):想念。
③“縱使”句:指作者生活不安定,到處奔走,人已衰老。
④鬆岡:種鬆之墳地。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是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闊別,本詞的時間跨度達二十年。上闋寫死別十年,一直對亡妻銘記在心,但亡妻若能見到自己,也會認不出來,因我過於衰老。於是由悼亡到自傷,哀婉凄涼。“塵滿面”道盡十年輾轉塵世,歷盡坎坷和創傷。下闋記夢,兼寫生前死後。“小軒窗,正梳妝”,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憶,又是夢境。“相顧無言”二句,狀寫今日失意、哀苦無處訴的情懷。具體真實, 生動傳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樸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Su Shi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捲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輓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洞仙歌
蘇軾 Su Shi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注釋】 ①洞仙歌:唐教坊麯名。又名《洞仙歌令》、《羽仙歌》、《洞仙詞》、《洞中仙》、《洞仙歌慢》。
②金波:月光。
③玉繩:星名。北斗星第五星叫玉衡,玉衡北面兩星叫玉繩。
④不道:不覺。

【賞析】 這是作者據前人所作詞之殘句續作之詞,上闋寫人物與環境。人物是有非凡的神仙姿質,風度嫻雅,馨香嫵媚。環境則如月宮瑤臺,毫不俗氣。下闋第一句“起來攜素手”緊接前意,“試問”數句將月下情人私語境界表達得親昵而纏綿。金波淡蕩,星漢暗度,頗有情調。“但屈指”突轉,暗示良辰美景終有盡日之惋惜。“西風”來而“流年”換,由夏至秋,是自然之規律。“不覺”二字道盡其妙。寫帝王豔情,表達得清涼幽寂,可見作者超然的審美品位。

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Su Shi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麯。
野草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注釋】 ①水調歌頭:《樂苑》:“《水調》,商調麯也。又名《元會麯》、《凱歌》、《臺城遊》。
②玉宇:道傢所謂天帝之居所。③綺戶:綉戶。④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賞析】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麯。”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啓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鈎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着。反映到詞裏,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裏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註、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一個什麽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纔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嚮月宮,又怕那裏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裏還有兩個字值得註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麽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傢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裏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裏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着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麽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纔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裏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麽衹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裏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裏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裏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裏共嬋娟”有異麯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裏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袁行霈)

【賞析】

  這首中秋懷人詞,久負盛名,橫絶今古。開頭一句雖在用李白詩句,而舉止超逸,氣韻終高一籌。人間天上,連通情感脈絡。接着以浪漫瑰偉的想象,集中描寫自己與朝廷的微妙關係,突出“去”與“留”的矛盾。下闋實寫中秋賞月,寫與弟的離別相思之苦,由怨而轉入徹語,足見作者不為環境所拘束的豁達品格,“但願”二字,憂患俱釋,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勸勉。

念奴嬌·中秋
蘇軾 Su Shi
念奴娇·中秋
  憑高眺遠,
  見長空萬裏,
  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
  冷浸一天秋碧。
  玉字瓊樓,
  乘鸞來去,
  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
  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
  舉杯邀月,
  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
  翻然歸去,
  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裏,
  一聲吹斷橫笛。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Su Shi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①赤壁:指黃州西赤鼻磯。三國時周瑜敗曹的“火燒赤壁”之赤壁傳說有五處。但以黃州赤鼻磯為古戰場。
②故壘:古時的軍營四周所築的墻壁。人道是:人們傳說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還吳,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逾時年二十四歲,吳中皆呼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聳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當年:當時,或解作盛壯之年。
④小喬:周瑜之妻。時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歲,赤壁之戰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歲,結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風流倜儻,少年得志。雄姿英發:周瑜有姿貌。英發:指談吐不凡,卓有見識。
⑤羽扇綸巾:魏、晉時儒雅之士的裝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戰指揮的標幟。綸(guān)巾:用絲帶做的便巾。灰飛煙滅:形容火燒赤壁時曹軍的慘敗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國神遊:神遊故國。此“故國”指舊地、古戰場。
⑦多情應笑我:應笑我多情的倒裝。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祭奠。

【賞析】 蘇軾謫居黃州,遊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功,並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代表作。起調將奔騰的長江與飛逝的歷史相交織,造成寬闊邈遠的抒情空間。然後聯想自己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際遇,感慨萬端。全詞的氣氛是開朗、豪邁的,雖然露了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但不是主要的。全詞既有歷史的沉重感,又有對現實的責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腸蕩氣的悲壯樂章。

水竜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Su Shi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傢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睏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水竜吟:調名。首見於柳永詠梅之作。又名《竜吟麯》、《莊椿歲》、《小樓連苑》、《鼓笛慢》、《海天闊處》、《豐年瑞》等。
②從教墜:任(楊花)墜落。
③有思(sì):有情思。
④落紅難綴:落花難於再連接上枝頭。綴:連接。
⑤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錫荔枝》詩自註:“飛絮(即楊花)落水中,經宿即化為萍。”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之作。開頭一句“似花還似非花”抓住了楊花的特點,接着以“無人惜”的意脈貫下,提起“無情有思”一篇精神。由此開始,將楊花喻為美人,她正在夢中“隨風萬裏”,尋找情郎的遊蹤。上闋體物,花與人糅合,飽含情愫。下闋就楊花事議論抒情。“不恨”三句,突出傷春幽恨。花已飄落,斷無重上枝頭之望,最令人傷感。曉雨過後的楊花令人心寒。那流水中化為一池的浮萍,仔佃辨認,不是楊花,分明是離人點點滴滴的眼淚!

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蘇軾 Su Shi
  孤館燈青,
  野店鳴號,
  旅枕夢殘。
  漸月華收練,
  晨霜耿耿;
  雲山樆錦,
  朝露團團。
  世路無窮,
  勞生有限,
  似此區區長鮮歡。
  微吟罷,
  憑徵鞍無語,
  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
  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
  胸中萬卷;
  緻君堯舜,
  此事何難!
  用捨由時,
  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閑處看。
  身長健,
  但優遊卒歲,
  且鬥樽前。
歸朝歡
蘇軾 Su Shi
  我夢扁舟浮震澤。
  雪浪搖空千頃白。
  覺來滿眼是廬山,
  倚天無數開青壁。
  此生長接淅。
  與君同是江南客。
  夢中遊,
  覺來清賞,
  同作飛梭擲。
  
  明日西風還挂席。
  唱我新詞淚沾臆。
  靈均去後楚山空,
  澧陽蘭芷無顔色。
  君纔如夢得。
  武陵更在西南極。
  竹枝詞,
  莫搖新唱,
  誰謂古今隔
醉翁操
蘇軾 Su Shi
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餘年,而好奇之士瀋遵聞之往遊,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絶倫。然有其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製麯。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約,非天成也。後三十餘年,翁既捐館捨,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閑,特妙於琴。恨此麯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於東坡居士以補之雲。
醉翁操
  琅然,
  清圜,
  誰彈,
  響空山。
  無言,
  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風露娟娟,
  人未眠。
  荷蕢過山前,
  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
  聲和流泉。
  醉翁去後,
  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時而童巔,
  水有時而回川。
  思翁無歲年,
  翁今為飛仙。
  此意在人間,
  試聽徽外三兩弦。
瑞鷓鴣
蘇軾 Su Shi
瑞鹧鸪
  碧山影裏小紅旗。
  儂是江南踏浪兒。
  拍手欲嘲山簡醉,
  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
  漁浦山頭日未敧。
  儂欲送潮歌底麯,
  尊前還唱使君詩。
水竜吟
蘇軾 Su Shi
萬裏,不可到。天台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乃還,受道於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論》七篇,《樞》一篇,年百餘。~將終,謂弟子曰:“吾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嘗有真靈降焉。今為東海青童君所召。”乃蟬脫而去。其後,李太白作《大鵬賦》雲:“嘗見子微於江陵,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元豐七年鼕,餘過臨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顔清澈,如二三十許人,然人亦有自少見之者。善吹鐵笛,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乃作《水竜吟》一首,記子微、太白之事,倚其聲而歌之。  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
  人間自有,赤城居士,竜蟠鳳舉。
  清淨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
  嚮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雲駕、驂鳳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粉粉、落花飛絮。
  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
  八表神遊,浩然相對,酒酣箕踞。
  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約相將去。
水竜吟(贈趙晦之吹笛侍兒)
蘇軾 Su Shi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
  竜須半翦,鳳膺微漲,玉肌勻繞。
  木落淮南,雨睛雲夢,月明風裊。
  自中郎不見,桓伊去後,知孤負、秋多少。
  
  聞道嶺南太守,後堂深、緑珠嬌小。
  綺窗學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
  嚼徵含宮,泛商流羽,一聲雲杪。
  為使君洗盡,蠻風瘴雨,作霜天曉。
水竜吟
蘇軾 Su Shi
餘謫居於黃。正月十七日,夢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樓中歌樂雜作。舟中人言:公顯方會客也。覺而異之,乃作此詞。公顯時已致仕在蘇州
水龙吟
  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
  雲間笑語,使君高會,佳人半醉。
  危柱哀弦,豔歌餘響,繞雲縈水。
  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獨回首、煙波裏。
  
  
  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裏。
  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雲夢南州,武昌南岸,昔遊應記。
  料多情夢裏,端來見我,也參差是。
滿庭芳
蘇軾 Su Shi
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裏傢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雲何。
  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翦柔柯。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簑。
滿庭芳
蘇軾 Su Shi
  香靉雕盤,寒生冰箸,畫堂別是風光。
  主人情重,開宴出紅妝。
  膩玉圓搓素頸,藕絲嫩、新織仙裳。
  雙歌罷,虛檐轉月,餘韻尚悠揚。
  
  人間,何處有,司空見慣,應謂尋常。
  坐中有狂客,惱亂愁腸。
  報道金釵墜也,十指露、春筍纖長。
  親曾見,全勝宋玉,想像賦高唐。
滿庭芳
蘇軾 Su Shi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
  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
  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
  江南好,千鐘美酒,一麯滿庭芳。
滿庭芳
蘇軾 Su Shi
過餘,因為賦此  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衹君與長江。
  凜然蒼檜,霜幹苦難雙。
  聞道司州古縣,雲溪上、竹塢鬆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寧肯過吾邦。
  
  
  摐摐。
  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
  願持此邀君,一飲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夢裏、相對殘釭。
  歌舞斷,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滿庭芳
蘇軾 Su Shi
水淺凍,久留郡中。晦日同遊南山,話舊感嘆,因作滿庭芳雲  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萬裏煙浪雲帆。
  故人驚怪,憔悴老青衫。
  我自疏狂異趣,君何事、奔走塵凡。
  流年盡,窮途坐守,船尾凍相銜。
  
  
  巉巉。
  淮浦外,層樓翠壁,古寺空岩。
  步攜手林間,笑輓扦扦。
  莫上孤峰盡處,縈望眼、雲海相攙。
  傢何在,因君問我,歸步繞鬆衫。
水調歌頭
蘇軾 Su Shi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綉簾捲,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注釋】 ①作:建造。濕青紅:濕潤的青漆、紅漆顔色。濕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塗,鮮潤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蘇揚州市,歐陽修所建。
③蘭臺公子:指宋玉,他曾任蘭臺令,相傳蘭臺故址在湖北鐘祥縣境內。
④天籟:萬物發出的自然之聲音,這裏指風聲。
⑤剛道:硬要說,偏說。
⑥浩然氣:《孟子·公孫醜》:“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古人把這浩然之氣看作是一種最高的正氣和節操。

【賞析】 這首詞上闋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憶及早年在揚州平山堂見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開思路,對先師的懷念,對快哉亭前風景與平山堂前風光相似之觀感,還隱隱透露今日詞人遭厄運與當年醉翁受挫。下闋寫亭前所見長江景觀。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闋。其以“風”為綫索,突出浪中“白頭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兩句更是突出地刻畫了一個不怕風吹浪打出沒於浪濤之間的老船工的形象。此詞富於聯想象徵,寫景之中抒發心志,氣魄宏大而有感染力量。

水調歌頭
蘇軾 Su Shi
日,過中秋而去,作此麯以別餘。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耳
水调歌头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
  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
  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睏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
  故鄉歸去千裏,佳處輒遲留。
  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
  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首頁>> 文學>>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