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曹雪芹
訪妙玉乞紅梅
曹雪芹 Cao Xueqin
  酒未開樽句未裁,尋春問臘到蓬萊。
  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嫦娥檻外梅。
  入世冷挑紅雪去,離塵再割紫雲來。
  槎枒誰惜詩肩瘦,衣上猶沾佛院苔。

【注釋】 1.開樽——動杯,開始喝酒。樽,酒杯。句未裁——詩未做。裁,裁奪,構思推敲。
2.尋春問臘——即乞紅梅。以“春”點紅,以“臘”點梅。蓬萊,以比出傢人妙玉所居的櫳翠庵。
3.大士——指觀世音菩薩。佛教宣傳以為她的淨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災厄。這裏以觀世音比妙玉。
4.嫦娥——比妙玉。程高本作“孀娥”,衹是寡婦的意思。從脂本。檻外,欄桿之外。又與妙玉自稱“檻外人”巧合,所以黛玉說:“湊巧而已。”(據庚辰本)程高本改為“小巧而已。”也是不細察原意的妄改。
5.“入世”二句——這兩句是詩歌的特殊修辭句法,將櫳翠庵比為仙境,折了梅回“去”稱“入世”,“來”到庵裏乞梅稱“離塵”。梅稱“冷香”,所以分“冷”、“香”於兩句中。“挑紅雪”、“割紫雲”都喻折紅梅。宋代毛滂《紅梅》詩:“深將絳雪點寒枝。”唐代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踏天磨刀割紫雲。”紫雲,李詩原喻紫色石。
6.“槎枒”句——意即“ 誰惜詩人瘦肩槎枒”。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樣子。這裏說因冷聳肩,寫自己踏雪冒寒往來。蘇軾《是日宿水陸寺》詩:“遙想後身穿賈島,夜寒應聳作詩肩。”
7.佛院苔——指櫳翠庵的青苔。這句是以詩的語言說自己歸途中尚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詩文中多以“苔”寫幽靜。

【賞析】 隨着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當時的豪門,特別是貴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虛,做詩竟成了一種消磨時光和精力的娛樂。他們既然除了“風花雪月”之外別無可寫,也就衹得從限題、限韻等文字技巧方面去鬥智逞能。小說中已換過幾次花樣,這裏每人分得某字為韻,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唱和形式。描寫這種詩風結習,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階層人物的無聊的精神狀態。

從人物描繪上說,邢岫煙、李紋、薛寶琴都是初出場的角色,應該有些渲染。但她們剛到賈府,與衆姊妹聯句作詩照理不應喧賓奪主,所以蘆雪廣聯句除寶琴所作尚多外,仍衹突出湘雲。衆人接着要她們再賦紅梅詩,是作者的補筆,藉此機會對她們的身份特點再作一些提示,當然,這是通過詩句來暗示的。作者曾藉鳳姐的眼光介紹邢岫煙雖“傢貧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樣,卻是個極溫厚可疼的人”(四十九回)。她的詩中紅梅衝寒而放,與春花難辨,雖處冰雪之中而顔色不同尋常,隱約地包含着這些意思。李紋姊妺是李紈的寡嬸的女兒,從詩中淚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語來看,似乎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達喪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輕狂之態,可見其自恃節操,性格上頗有與李紈相似之處,大概是註重儒傢“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環境教養所造成的。薛寶琴是“四大傢族”裏的閨秀,豪門千金的“奢華”氣息比其他人都要濃些。小說中專為她的“絶色”有過一段抱紅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詩彷佛也在作自畫像。

寶玉自稱“不會聯句”,又怕“韻險”,作限題、限韻詩每每“落第”。他懇求大傢說:“讓我自己用韻罷,別限韻了。”這並非由於他才疏思鈍,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歡那些形式上人為的羈縛。為了證明這一點,就讓他被“罰”再寫二首不限韻的詩來詠自己的實事。所以,這一次湘雲“鼓”未絶,而寶玉詩已成。隨心而作的詩就有創新,如:“割紫雲”之喻藉李賀的詞而不師其意,“沾佛院苔”的話也未見之於前人之作。詩歌處處流露其性情。“入世”、“離塵”,令人聯想到寶玉的“來歷”與歸宿。不求“瓶中露”,衹乞“檻外梅”,寶玉後來的出傢並非為了修煉成佛,而是想逃避現實,“蹈於鐵檻之外”。這些,至少在藝術效果上增強了全書情節結構精細嚴密的感覺。

(蔡義江)

詠紅梅花得“紅”字邢岫煙
曹雪芹 Cao Xueqin
  桃未芳菲杏未紅,衝寒先已笑東風。
  魂飛庾嶺春難辨,霞隔羅浮夢未通。
  緑萼添妝融寶炬,縞仙扶醉跨殘虹。
  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
詠紅梅花得“梅”字李紋
曹雪芹 Cao Xueqin
  白梅懶賦賦紅梅,逞豔先迎醉眼開。
  凍臉有痕皆是血,酸心無恨亦成灰。
  誤吞丹藥移真骨,偷下瑤池脫舊胎。
  江北江南春燦爛,寄言蜂蝶漫疑猜。
詠紅梅花得“花”字薛寶琴
曹雪芹 Cao Xueqin
  疏是枝條豔是花,春妝兒女竟奢華。
  閑廳麯檻無餘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夢冷隨紅袖笛,遊仙香泛絳河槎。
  前身定是瑤臺種,無復相疑色相差。
  無纔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注釋】 作者虛構空空道人見青埂峰下有一塊頑石,上面敘着它被攜入紅塵後的經歷見聞,後面又有一偈,就是這首七言絶句。偈(ji記),佛經中的唱詞,也泛指佛傢的詩歌。本是音譯佛教梵語“偈陀”的略稱,意譯是“頌”。

1.補蒼天——出自古代神話。傳說遠古的時候,天塌壞了,女媧(音蛙)氏煉五色石把天修補了起來。無纔補天,是藉神話故事說自己無力輓救社會制度的瓦解。《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四條撐着天的柱子)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因崩壞而不能把地都蓋住),地不周載(因塌陷而不能載負萬物)。火爁焱(音練硯,猛烈延燒的樣子)而不滅,水浩洋而息。猛獸食顓(音專,善良)民,鷙鳥(猛禽)攫(音覺,抓捕)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音敖,大海龜)足以立四極,殺黑竜以濟(救助)冀州(中原地帶),積蘆灰以止淫(洪)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2.“枉入”句——白白地來到人世間這麽多年。作者感慨年華虛度。紅塵,班固《西都賦》:“紅塵四合,煙雲相連。”本寫長安之盛,後用以說世間的熱鬧繁華。小說中有石頭“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的情節。

3.“此係”句——這是石頭身前和身後所經歷的故事。小說中說賈寶玉身前本是頑石,在人世經歷了一番以後,被“引登彼岸”,仍化作頑石,所以這樣說。

4.“倩(qing慶)誰”句——請誰替我抄了去做奇聞流傳。倩,央求。奇傳,即傳奇,為押韻而顛倒,意即奇異故事可以相傳者,它本是唐代興起的一種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這裏衹取新奇傳聞義。

【賞析】 這是作者依托神話表明《石頭記》創作緣由的一首序詩。他在小說的楔子中虛構了此書抄自石上所刻的故事,其原作者便是幻化為通靈寶玉、讓神瑛侍者(賈寶玉的前身)“夾帶”着它一起下凡、經歷過一番夢幻的補天石,而曹雪芹自己衹不過是“披閱增刪”者。但這一點已被為此書加評、謄清的脂硯齋揭穿,說“作者之筆狡猾之甚”,作者其實就是曹雪芹自己。

詩中藉頑石說自已不能匡世濟時,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衹好轉而著書,把自己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寫成小說《紅樓夢》。所謂“無纔”,貌似自慚,實則自負,是作者的憤激之言,是一種“縛將奇士作詩人”的感慨;以頑石為喻,表現自己不肯隨同流俗的傲骨。

小說産生的清朝乾隆年間,正是中國的歷 史上最後一個皇朝由盛至衰的轉折時期,一些舊式的經濟基礎已隨時代的潮流,吸收了其它國傢的思想,改變成一種新的生産關係。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後,看出了社會制度將有所改變。他不滿現實,而想“補天”,輓回已頽敗的大勢,可是,他又看到當時社會的“天”已那麽破殘,根本無法修補了,所以有枉生世間的悲嘆。這也正是《紅樓夢》中經常流露的虛無悲觀的思想。

但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堅持了他所說的“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者”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這樣,勢必如恩格斯所說:“就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們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緻瑪· 哈剋奈斯》)這就使我們從曹雪芹所敘的“身前身後事”,亦即小說中所真實描繪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過程,看出了整個封建階級必然“一敗塗地”的無可輓回的歷史命運。

(蔡義江)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注釋】 在小說的緣起中,作者假托這部份的底稿是空空道人從石頭上抄來的後經“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 ,題名為《金陵十二釵》,並題了這首絶句。所以這首詩是小說中作者以自己身份來寫的唯一的一首詩。

1.都雲——都說。
2.解——懂得。

【賞析】 “荒唐言”不限於說小說有石頭“無纔補天,幻形入世”荒唐的緣起,也不僅僅指小說中有“太虛幻境”、“風月寶鑒”之類荒唐的情節。作者將廣泛搜羅所得的見聞,結合自身的經歷體驗,運用大膽的藝術想象,創造了賈寶玉以及一大批非按某一真人為對象摹寫的閨閣女子形象,虛構成一個以大觀園女兒國為中心的故事,以及小說表面上把悲劇命運說成是情根夙孽、償還冤債等等,也都帶有“假語存焉”(脂硯齋錯聽成“假語村言”,先寫入“凡例”,後移作回前評,又被傳抄者混為正文,遂訛傳至今)的性質,也就是所謂“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是說其中包含着種種血淚辛酸的現實生活和感受。“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在這裏,作者訴說的是他難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衷麯。

脂硯齋、畸笏叟等人對此詩有幾條重要的批語。一曰:“此是第一首標題詩。”有人被“第一首”三字所迷惑,以為在此之前明明還有一首“無材可去 補蒼天”的詩,此詩應為第二首,之所以稱為“第一首”,正好說明小說本是由作者新、舊二稿合成,或是由不同作者的兩部書拼湊起來的,在舊稿中此詩是第一首,加入新稿後成了第二首,而批語本批在舊稿上,故有此矛盾現象。其實這是誤解。因為脂批所說的“標題詩”是指標明此回題意(即回目含義)的詩,而前一首楔子中的“石上偈”並非為標明回目含意而作,所以不是標題詩。第一回回目中有以“甄士隱”諧“真事隱(去)”、“賈雨村”諧“假語存(焉)”之隱義,故詩有“荒唐言”、“辛酸淚”、“解味”等語。也由此可見,小說原來的設計在每回正文開始前都有一首“標題詩”來闡釋回目。現在有的有,有的沒有,是書稿未最後完成加工的跡象。

二曰:“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壬午的次年癸未曹雪芹尚在人世,他死於再下一年甲申春,有敦誠的輓詩可證。“壬午除夕”是畸笏叟在自己批語後所署的時間。他在這一年署時間的批語特別多,如“壬午春”、“壬午季春”、“壬午孟夏”、“壬午孟夏雨窗”、“壬午九月”、“壬午重陽”等等,不計這條“壬午除夕”在內,已多至42條。批語針對“辛酸淚”、“誰解”等語而發,“哭成”衹能理解為以悲感的心情撰寫而成,而絶不是拼合增刪他人作品而成,且語意也說明書稿已基本撰寫成了。

三曰:“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梗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和尚何?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申八月淚筆。”此批亦畸笏叟所加。其時脂 硯齋亦已逝去,與雪芹死僅相隔半年,脂批圈子裏尚活着的親近者唯畸笏叟與杏齋(或謂即鬆齋)二人,故署“淚筆”。前言書已“哭成”,此卻又言“書未成”,何故?因十年前雪芹交出的小說成稿,在後來謄清時被藉閱者“迷失五六稿”,且都是八十回以後的,一直找不回來,也未及補寫,畸笏叟痛心全書成殘,故有是語。

《紅樓夢》問世二百多年了,對於這部小說的成書過程、後半部佚稿的情節以及作者創作此書的本來意圖等等,都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至於對小說的社 會意義,更曾經有過種種歪麯,就是曹雪芹自己,由於沒有科學的歷史觀點,不能從本質上認識那些激動着他從而使他産生強烈創作願望的復雜的社會現象(儘管他出色地描繪了它),因而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他自己著作的全部價值和意義。用正確的觀點深刻地理解、闡明《紅樓夢》這一部在思想上和藝術上成就最高的中國古典小說的社會意義和科學地總結其創作的藝術經驗的任務,便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

(蔡義江)

太虛幻境對聯
曹雪芹 Cao Xueqin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注釋】 甄士隱炎夏伏幾盹睡,夢見一僧一道攜“通靈寶玉”下凡,上前搭話,請 一見此玉,不及細看,被僧奪回,說是已到幻境。於是看到一座大石牌坊,上有“太虛幻境”四個字,兩邊就是這副對聯。

1.“假作”二句——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沒有的當作有的,有的也就成為沒有的了。

【賞析】 甄士隱夢中所見的這副對聯,在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時也同樣看到。兩次重出是着意強調,同時也藉此點出甄的遭遇和歸宿是賈的一生道路的縮影。

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詩的語言,提醒大傢讀本書要辨清什麽是真的、有的,什麽是假的、無的,纔不至於惑於假象而迷失真意。但是歷來的所謂紅學家們多在辨別真假有無上走入了歧途,主觀臆斷,穿鑿附會。正如魯迅所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傢看見排滿,流言傢看見宮闈秘事……”(《集外集拾遺·〈絳洞花主〉小引》)他們以假作真,無中生有,實在免不了受到這副對聯的嘲笑。

小說中藉“假語”、“荒唐言”將政治背景的“真事隱去”,用意是為了避免文字之禍。如說曾“接駕四次”的江南甄傢也與賈府一樣,有一個容貌、性情相同的寶玉,後來甄傢也象賈府一樣被抄了傢,這些都是作者故意以甄亂賈,以假作真。此外,作者不明寫秦可卿誘惑寶玉,而假藉寶王做夢等等,也與這副對聯所暗示的相契。

如果從文藝作品反映現實這一特點說,弄清“真”與“假”、“有”與“無”的相屬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對此,魯迅曾有深刻的論述:“衹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藉別人以敘自己,或以自己推測別人的東西,便不至於感到幻滅。即使有時不合事實,然而還是真實。其真實,正與用第三人稱時或誤用第一人稱時毫無不同。倘有讀者衹執滯於體裁,衹求沒有破綻,那就以看新聞記事為宜,對於文藝,活該幻滅。而其幻滅也不足惜,因為這不是真的幻滅,正如查不出大觀園的遺跡而不滿於《紅樓夢》者相同……”“我寧看《紅樓夢》,卻不願看新出的《林黛玉日記》,它一頁能夠使我不舒服小半天。……幻滅以來,多不在假中見真,而在真中見假。”(《三閑集·怎麽寫》)

(蔡義江)

  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注釋】 甄士隱抱三歲女兒英蓮上街看熱鬧,遇一僧一道。那僧一見就大哭,要士隱把女兒——所謂“有命無運、纍及爹娘之物”捨給他。士隱不理睬,那僧就大笑起來,念了這四句詩。

1.“慣養”句——可笑你對女兒嬌養寵愛,存着一片癡心。

2.“菱花”句——菱花,隱指甄士隱的女兒英蓮,她後來叫香菱。雪,諧音“薛”,指後來霸占香菱為妾的薛蟠。澌澌,狀聲詞,形容雪盛。空對,這裏有不幸碰上的意思。“菱”於夏日開花,而竟遇“雪”,喻生不逢時,遇又非偶,必遭摧殘亦即所謂“有命無運”。

3.好防——謹防,要當心。元宵,舊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賞析】 癩和尚能預知未來,這是一種迷信觀念,儘管它是作者的藝術虛構。

小說中寫元宵節甄士隱的女兒英蓮(諧音“應憐”。據脂評,下同。)由傢人霍啓(諧音“禍起”)抱去看燈,被人拐走;接着甄傢又遭火災,士隱投親受欺,貧病交攻,感到人生幻滅,終於斷絶一切牽挂,隨瘋道人去了。如前所述,這一切對全書情節來說是一個縮影,英蓮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觀園裏衆多女兒不幸命運的一種象徵性的寫照。此外,五十三回寫榮國府慶元宵,也正是全書由盛至衰的轉折,因為在這之後,賈府便弊端層出,風波迭起,各種問題迅速暴露,直至最後食盡鳥散,煙消火滅。所以,這首詩表面看來衹是說甄傢,實際上主要的還在於說賈傢。

有一條揭示曹傢真實史事的脂批,也值得在此一提。在早期脂本中,“好防佳節元宵後”句旁有批語雲:“前後一樣,不直雲‘前’而云‘後’,是諱知者。”此批不細心探索和作一點考證就不易看懂。好在已有研究者經一番查考,得出了結論:“原來曹傢被抄,是在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皇上親諭着江南總督範時繹去查封的,如果把文書行程計算在內,其實際被抄時間正是在元宵前夕。脂硯是個‘知者’,這一點當然諱不了他。而小說故意在此‘不直雲前而云後’,正是一種‘諱知者’,亦即‘將真事隱去’的手法。”(孫遜《紅樓夢脂評初探》)現在,竟有人疑脂批是後人偽造的,光從這條批語所說的話來看,也是絶對不可能的。因為在近年正式出版清廷有關檔案前,是沒有人可能知道這些具體情況的,除瞭瞭解曹傢被抄經過的一些關係最親近的當時人。

(蔡義江)

中秋對月有懷口占一律
曹雪芹 Cao Xueqin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注釋】 寄居於葫蘆廟裏的窮儒賈雨村來到甄士隱傢,正值甄傢有客,候於書房。窗外有個丫環對他看了兩眼,雨村以為其有意於他,便自我陶醉起來。中秋晚上,雨村對着月亮,吟了這首五律和下面的一聯、一絶。

1.“未卜”句——未能預料自己對甄傢丫環的心願能否實現。三生,佛教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轉生之說。唐代李源與圓澤和尚很要好,圓澤臨死相約十二年後在杭州天竺相見。後來李源去赴約,見一牧童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見袁郊《甘澤謠》)這是在說前世有緣的宗教迷信故事。後多引申指男女姻緣。小說中“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即藉此意。

2.“頻添”句——指團圓的月亮常增添自己的煩惱。“一段愁”是用李白《長門怨》“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詩意。

3.斂額——皺眉蹙額,愁悶的樣子。

4.“行去”句——此句說甄傢丫環看到了他,離去時“不免又回頭一兩次”。

5.“自顧”二句——看看自己一副倒黴的樣子,哪配找對象呢?“顧影”,孤單一身,形影相吊,自慚功名未就之意。“風前”,說飄泊淹留,羈旅他 鄉。“誰堪”,何堪、怎堪。“誰”在這裏不是“哪一個”的意思。“月下儔”,指成親。“儔”,伴侶。用唐代韋固遇一老人於月下翻檢婚姻册子為其定婚的故事。(出《續幽怪錄》)後稱說媒的為月老本此。

6.“蟾光”二句——意思是希望月光也能引起女方的思念。蟾光,月光。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即癩蛤蟆。玉人樓,指所思念的女子的住處。

【賞析】 甄傢丫環猛見到房中的陌生人,感到奇怪,回頭看了他一下。可是,賈雨村偏把自己的歪念頭硬加於人,以為對方有意於他,還自謂此女子必是個巨眼英豪、風塵中之知己,真是想入非非,可笑之極。他愁眉苦臉,自慚形穢,恨不得馬上“蟾宮折桂”,中舉升官,揚名得意,以便博得一個女子的歡心,滿 足自己的欲望。詩歌活畫出這個窮酸儒生的卑劣心地。

這首五律從文字技巧上看作得還是相當工穩的,起、承、轉、合皆合法度,對仗多用流水對,氣脈流暢。特別是首聯,用對偶起而令人不覺。“一段愁”三字藉李白詩意而暗切詩題,尤見功力。賈雨村不久便赴考中了舉,為官貪酷被黜後還受聘在林如海傢中當塾師,教林黛玉功課,可見其學識與文字根基是相當不錯的。作者以忠於現實的筆觸刻畫這一人物形象時,並沒有任意將他醜化或漫畫化,在摹擬其吟詠時也能充分註意到這一點並真實地表現出來,這確是很不容易的。

(蔡義江)

  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注釋】 賈雨村吟罷前詩,“因又思及平生抱負苦未逢時,乃搔首對天長嘆”,接着高吟此聯。

1.“玉在”句——美玉盛在匣中,等人出大價錢纔賣。櫝,匣子。《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此),韞(音藴,盛放在)櫝而藏諸(乎)?求善賈(音古,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而沽(賣掉)諸?’子曰:‘沽之哉(賣掉吧)!’”“賈”又通“價”。本來“韞櫝”與“求善賈”是兩種不同的處置方法,這裏將它捏合起來。在設喻中,賈雨村自命不凡,並想擡高身價,得到封建統治者的賞識。

2.“釵於”句——金釵放在匣中,伺機要飛嚮天上。與上句意相似。奩,婦女盛妝飾用具的匣子。傳說漢武帝時有神女留下玉釵,到昭帝時有人想打碎玉釵,打開匣子,衹見白燕從匣中飛出,升天而去。(見托名郭憲《洞冥記》)賈雨村說自己有朝一日要飛黃騰達。

【賞析】 賈雨村是古代士族的典型代表。他原是“仕宦之族”,一心“求取寶名”,不甘“久居人下”,在葫蘆廟棲身時所作的兩詩一聯正是這種追求顯貴的功利心態的表現。
曹雪芹運用語言長於“機帶雙敲”:“求善價”、“待時飛”,一聯之中毫無痕跡地嵌入了賈雨村的名字,因為他“姓賈名化,表字時飛”。但是,賈雨村又是“假語村言”,所以,在後一意義上,這一聯則又非僅僅為賈雨村而設,而是另有隱意的。
清同治年間劉銓福藏十六回殘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後簡稱“甲戌本”)在此聯之下有一條脂批說:“前用二玉合傳,今用二寶合傳,自是書中正眼。”所謂“前用二玉合傳”,是指本回前面有神瑛侍者灌溉絳珠草,絳珠仙子欲下世為人,用眼淚還債一段文字。在那段文宇旁也有脂批說:“餘不及一人者,蓋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可見,“二玉”是指寶王、黛玉。所謂“今用二寶合傳”,則是指寶玉、寶釵。故在此聯下句旁又有脂批說:“表過黛玉,則緊接寶釵。”這樣,在第一回中,作者就把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寶玉、黛玉、寶釵的未來遭遇事跡(亦即所謂“傳”),通過兩種隱麯的形式預先作了暗示。“玉在櫝中”句或隱指寶玉擇偶,難諧良緣。下句則是說寶釵初如安分守拙,一旦時機來臨,好風藉力,便如燕飛絮揚,青雲直上。
有人因下句開頭有“釵”字,末了有“待時飛”三字,便以為在小說後半部佚稿中寶釵最終改嫁給了表字時飛的賈雨村。這是不對的,是把這副對聯中完全屬於兩個不同層次的含義混淆到一起了。試想,賈寶玉是小說的主人公,到他“懸崖撒手”棄寶釵為僧時,故事必然已接近尾聲,怎麽可能再節外生枝地去寫寶釵不耐空閨獨守而又別抱琵琶呢?寶釵之為人從來都似高山白雪、自持清潔的,怎麽可能變得如此不堪呢?於事態情理和人物性格都不相符。再說,書中也再找不出有這樣安排她命運的任何暗示,包括第五回太虛幻境中有關她的圖册判詞和麯子。總之,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

(蔡義江)

對月寓懷口號一絶
曹雪芹 Cao Xueqin
  時逢三五便團圞,滿把清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纔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注釋】 雨村吟前聯時,值甄士隱走來,邀至傢中飲酒賞月。明月當頭時,雨村“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號一絶”。士隱聽了,以為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便贈以衣服路費,讓他赴京應考。“寓懷”,寄托自己的胸懷抱負。“口號”,作詩不起草稿,隨口吟誦而成,也可稱“口占”。
 
1.三五——十五日,即月半。團圞,團圓。

2.“滿把”句——月亮把清光遍灑在玉欄桿上,好似護着它。

3.“天上”二句——陳師道《後山詩話》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將自己尚未顯貴時作的《詠月》詩念給南唐徐鉉聽。念到“未離海底千山黑,纔到中天萬國明”兩句,徐鉉以為顯露了帝王之兆,大為頌揚。賈詩仿此,所以甄士隱恭維他:“今所吟之句,飛騰之兆已見。”

【賞析】 賈雨村的所謂抱負,就是一旦時機成熟踏進官場仕途,可以聲威赫赫,高踞於廣大百姓之上作威作福。他的政冶野心於此暴露無遺。甄士隱的先兆說法是一種民間迷信。我們從這首詩裏可以看出,賈雨村以後拍馬鑽營,攀附“四大傢族”作為“護官符”,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種種卑劣行為都是有深刻根源的。

(蔡義江)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衹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衹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衹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衹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注釋】 甄士隱傢破人亡,暮年貧病交迫,光景難熬。一日上街散心,遇一跛足瘋道人口念此歌,士隱聽了問道:“你滿口說些什麽?衹聽見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
 
1.塚——墳墓。
2.姣——容貌美好。

【賞析】 襤褸如同乞丐的跛足瘋道人所唱的歌,自然一點點文縐縐的語言都不能用,它衹能是最通俗、最淺顯,任何平民百姓、婦女兒童都能一聽就懂的話,而歌又要對人世間普遍存在的種種願望與現實的矛盾現象作概括,還要包含某種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這樣的歌實在是最難寫的。後四十回續書中也摹擬了幾首民謠俚麯,一比較,就發現根本不可與此同日而語。這也見出多才多藝的曹雪芹在摹寫多種復雜生活現象上的絶大本領是難以超越的。關於此歌所反映的思想,請參見下一首《好了歌註》的賞析。

(蔡義江)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緑紗今又在蓬窗上。
  說甚麽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釋】 甄士隱聽了跛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話後,頓時“悟徹”,便對道人說了這首歌,自稱替《好了歌》作註解,接着就隨瘋道人飄然而去。

1.陋室——簡陋的屋子。笏滿床——形容傢裏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時禮製君臣朝見時臣子拿的用以指畫或記事的板子。事出《舊唐書·崔義元傳》:神慶的兒子琳、珪、瑤等都做大官,每年傢宴時“以一榻置笏重迭於其上”。後來俗傳誤為郭子儀事,並編有《滿床笏》劇,小說中曾寫到。這兩句說,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當年高官顯貴們擺着滿床笏板的華屋大宅。

2.雕梁——雕過花的屋梁,指代豪華的房屋。

3.謗——指責、毀謗。

4.強梁——強橫兇暴。這裏是指強盜、暴徒。

5.擇膏梁——選擇富貴人傢子弟為婚姻對象。膏梁,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梁,美𠔌。引申為富貴之傢。

6.煙花巷——妓院。煙花,舊時娼妓的代稱。

7.紗帽——古時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這裏是官職的代稱。

8.鎖枷——舊時囚係罪人的刑具。

9.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貴官所穿的公服。

10.反認他鄉是故鄉——比喻把功名富貴、妻妾兒孫等等誤當作人生的根本。

11.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為別人做事自己沒得到好處。唐代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

【賞析】 《好了歌》和《好了歌註》,形象地勾畫了封建末世統治階級內部各政治集團、傢族及其成員之間為權勢利欲劇烈爭奪,興衰榮辱迅速轉遞的歷史圖景。在這裏,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敗壞,政治風雲的動蕩、變幻,以及人們對現存秩序的深刻懷疑、失望等等,都表現得十分清楚。這種“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景象,是封建階級內部興衰榮枯轉遞變化過程已大為加速的反映,是封建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日漸腐朽,它的上層建築也發生動搖,正趨嚮崩潰的反映。這些徵兆都具有時代的典型性。作為藝術傢的曹雪芹是偉大的,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極其生動的封建末世社會的諷刺畫。然而,當他企圖對這些世態加以解說,並企圖嚮陷入“迷津”的人們指明出路的時候,他自己也茫然了,完全無能為力了。他衹能藉助於機智的語言去重複那些人生無常、萬境歸空的虛無廣義濫調和斷絶俗緣(所謂“了”)便得解脫(所謂“好”)的老一套宗教宣傳,藉此表達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極端憤懣和失望。這樣,他自然地就使自己先陷入了唯心廣義的迷津。
《好了歌註》中所說的種種榮枯悲歡,是有小說的具體情節為依據的。如歌的開頭就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傢族的敗亡結局作了預示,還有一邊送喪一邊尋歡之類的醜事,書中也屢有不鮮。但要句句落實某人某事是睏難的,因為有些話似乎帶有普遍性。脂濃粉香一變而為兩鬢如霜便是自然規律,它可能是對大觀園中一些女兒的概括描寫。倘說白首孀居,則有指寶釵、湘雲的可能。此外,小說八十回以後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難對其所指下確切的斷語。
當然綫索還是有的,比如甲戌本的批語(它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指出淪為乞丐的是“甄玉、賈玉一幹人”,這與原燕京大學藏七十八回《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十九回脂批說賈寶玉後來“寒鼕酸齏,雪夜圍破氈”是一致的。但由此我們又知道甄寶玉的命運也與之相似,可見賈(假)甄(真)密切相關。“蓬窗”換作“緑紗”的,脂批說是“雨村一幹新榮暴發之傢”,又說戴枷鎖的也是“賈赦、雨村一幹人”,那麽他們後來因貪財作惡而獲罪的綫索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說是“賈蘭、賈菌一幹人”,賈蘭的官運可從後面李紈册子中的判詞和麯子得到印證,賈菌的騰達則是他人後續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
有兩條脂批,乍看起來有點莫名其妙,即批“兩鬢又成霜”為“黛玉、晴雯一幹人”,說“日後作強梁”是“柳湘蓮一幹人”。這些都是已知結局的,豈黛玉能夠長壽,睛雯死而復生,湘蓮又重新還俗?當然不會。其實,前者是批語抄錯了位置,應屬下一句,指她們都成了“黃土隴頭”的“白骨”;後者則是將第六十六回中作者描寫在外浪跡萍蹤的柳湘蓮所用的隱筆加以揭明。有這樣一段文字:“薛蟠笑道:‘天下竟有這樣奇事:我同夥計販了貨物,自春於起身往回裏走,一路平安。誰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夥強盜,已將東西劫去,不想柳二弟從那邊來了,方把賊人趕散,奪回貨物,還救了我們性命。我謝他又受,所以我們結拜了生死弟兄。……’”這段話頗有含混之處。比如說“柳二弟從那邊來了”,我們終究不知柳是從何而來的,而且他一來,居然毋需揮拳動武就能“把賊人趕散”,他的身份不是也有點可疑嗎?就算他這幾年“懼禍走他鄉”是在江湖行俠吧(書中對他在幹什麽行當諱莫如深),俠又何嘗不是“強梁”呢?(《莊子·山木》:“從其強梁。”呂註:“多力也。”)可見,脂批在提示人物情節上都不是隨便說的。
有一條脂批很容易忽略它提供情節綫索的價值,即批“蛛絲兒結滿雕梁”為“瀟湘館、紫(絳)蕓軒等處”。草草讀過,仿佛與“陋室空堂”兩句同義,都說賈府敗落,細加推究,所指又不盡相同,否則何不說“寧、榮二府”、“大觀園”或者“蘅蕪院、藕香榭等處”呢?原來,我們根據多方面綫索得出的結論:賈府獲罪,寶玉離傢(或為避禍)在外淹留不歸,時在秋天。此後,他的居室絳蕓軒當然是人去室空。林黛玉因經不起這個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憂忿不已,病勢加重,挨到次年春殘花落時節就淚盡“證前緣”了,瀟湘館於是也就成了空館。“一別秋風又一年”,寶玉回到大觀園時,黛玉已死了半年光景了,原先“鳳尾森森,竜吟細細”的瀟湘館,如今衹見“落葉蕭蕭,寒煙漠漠”(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指出佚稿中文字),怡紅院也是滿目“紅稀緑瘦”(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的凄慘景象,而兩處室內則是“蛛絲兒結滿雕梁”。這就難怪寶玉要“對境悼顰兒”(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批)了。
此外,也有歌中雖無脂批,但我們仍能從別處提示中得知的情節,如擇佳婿而流落煙花巷的當是賈巧姐。至於既無脂批又難尋綫索的話,如“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之類,那就不必勉強去坐實了。因為,即使不作如此推求,也並不妨礙我們對這兩首歌的精神實質的理解 。

(蔡義江)

一局輸嬴料不真
曹雪芹 Cao Xueqin
  一局輸嬴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
  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傍觀冷眼人。

【注釋】 各脂本這首詩都在第二回正文的開頭,有“詩云”字樣,可見是第二回原有的“標題詩”,即針對回目“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的題意而做的闡發。

1.料不真——猜不透,不能完全確定。
2.逡巡——徘徊不進。

【賞析】 甲戌本有脂批說:“衹此一詩便妙極。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長。”這不但可見詩是作者手筆無疑,也由此知道善寫小說的曹雪芹原來也善詩。
此詩以下棋來做比喻。“一局輸贏”雲雲,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大傢族的興衰,都是與它作為靠山的某派政治勢力或某個政治集團在封建階級內部鬥爭中的勝敗直接聯資着的。“香銷茶盡”是說歷時已久,棋盤上已是殘局,喻歷時百年的大傢已到未世。“逡巡”作遲回不進解。“料不真”、“尚逡巡”,即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從外面的架子看來“哪象個衰敗之傢”。末句即俗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亦可見作者擬“冷子興”之名和寫他演說榮國府的用意。

(蔡義江)

  偶因一着錯,便為人上人。

【注釋】 賈雨村考中進士,新任知府,路見當年甄傢丫鬟嬌杏,討來作了二房。嬌杏一年後生了兒子;再半年,雨村嫡妻病故,她就被扶作正室夫人。作者用這兩句話來贊她“命運兩濟”。

1.一着——原指下一步棋,如俗語所謂“一着不慎,滿盤皆輸”。這裏是藉以說人的一種行動。嬌杏偶然因好奇,回頭看了賈雨村兩眼,這從封建禮教不準女子私顧外人的眼光看是越軌的行動,所以說“錯”。然而,現在反因為這“一着錯”而使她成為“人上人”了。“一着錯”,程高本作“一回顧”,乃後人所篡改,二字之差,把原來對封建禮教的虛偽性的諷刺,改成了對這種丫頭當上官太太的命運的稱羨。

【賞析】 嬌杏者,僥幸也。脂硯齋批語中所指出的許多人名、地名的諧音義是可的,它確是隱寓着作者寫某人、某事的意圖,非後來一些“紅學家”的牽強附會可比。甄士隱與賈雨村的榮枯先後互相易位,英蓮(後來的香菱)與嬌杏的命運也形成鮮明對照:一個原是主,淪為婢;一個原是婢,升為主。更有意思的是:倒黴的與交運的都並不體現什麽“福善禍淫”的“天理”,不然為什麽能濟人之睏的善人反得到如此悲慘下場呢?再說,禮教教人“非禮勿視”,禮所規定不該看的,看了就算錯。嬌杏錯了還不打緊,又使被看的人錯以為她是“心中有意於他”。她衹不過是想:此人定是“什麽賈雨村了”,過後“也就丟過不在心上”,可是雨村卻錯把她當作是什麽“巨眼英豪,風塵中之知己”,這豈非錯上加錯?然而,她偏偏因錯而得榮耀富貴,這還不僥幸嗎?對於這種現象,作者不能解釋,衹好歸之於命運。但他並不是冷漠的、超脫的,對於這個命運不公的顛倒世界,他有強烈的憤激情緒,這就使他心中不時地涌出尖刻的諷刺語言,並且形之於筆下。這一點,我們從這兩句巧妙的俗語集句中是不難體會到的。

(蔡義江)

智通寺對聯
曹雪芹 Cao Xueqin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注釋】 賈雨村中舉升官,接着就因貪酷徇私被革職,在林如海傢暫充傢塾教師。一日外出郊遊,見一座破廟宇,額題為“智通寺”,門旁是這副破對聯。寺內有一既聾又昏、齒落舌鈍的老僧在煮粥。

1.身後有餘——所聚之財在自己死後已足夠養傢了。
2.回頭——改悔以前所為。是佛教用語,喻徹悟、皈依。如佛經記雲門宗答學人所問:“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雲:‘面南看北斗。’”意思是回頭即是。

【賞析】 寺名“智通”,大概是說這副對聯中所說的人生道理衹有智者能通。其實一般人的本性都是趨於貪得無厭的,人們是决不會自動“縮手”的,直至“一敗塗地”。這並不關乎“智”與不“智”。至於“回頭”追隨蒲團,歸嚮宗教,那衹不過是逃避現實,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作精神麻醉,當然更不是真“通”。對聯對逐漸僵化的社會制度是很好的寫照,也是對全書情節綫索的概括。破寺老僧的荒涼小境是寧、榮二府未來的鏡中影,甄士隱、賈寶玉等人的暮年圖。作者用這樣倒折逆輓的筆法,把全書的歸結預先象徵性地勾畫幾筆,暗示了小說所具體描寫的賈府衰敗過程,有它的普遍意義。

(蔡義江)

榮禧堂對聯
曹雪芹 Cao Xueqin
  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

【注釋】 這是榮國府正堂中所挂的烏木聯牌上用鏨(音贊)金字鑲出來的對聯,題明是東安郡王的手書,為林黛玉初入賈府時所見。
 
1.“座上”句——座中人所佩飾的珠玉,光彩可與日月爭輝。這是說榮府豪華。又“珠璣”常喻詩文精采,如唐代杜牧《新轉南曹出守吳興》詩:“一杯寬幕席,五字弄珠璣。”所以又兼贊賈傢文採風流。

2.“堂前”句——堂上人所穿着的官服,色澤猶如雲霞絢爛。這是說榮府顯貴。黼黻,古代高官禮服上所綉花紋。

【賞析】 這一聯是榮禧堂環境描寫的細節部份,和室內外其它裝潢擺設一樣,都可以看出這個歷時百年的“鐘鳴鼎食”之傢,完全是依仗着皇傢官府勢力的蔭庇扶持,纔享有如此顯赫榮耀的社會地位的。它特地從前來投靠賈傢的孤女林黛玉眼中看出,在藝術上尤有安排。

(蔡義江)

西江月·嘲賈寶玉二首
曹雪芹 Cao Xueqin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傢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注釋】 林黛玉初見賈寶玉,作者對寶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繪,接着說:“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後人有《西江月》二詞,批的極確。”就是這二首。

1.皮囊——外表,長相。佛傢稱人的軀殼為臭皮囊。
2.草莽——雜草,無用之物。這句意思是:肚子裏沒有儒傢那套仕途經濟學問。
3.潦倒——睏頓。
4.世務——一般社會的一套人情世故。程高本作“庶”,則衹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今從甲戍、庚辰諸本。
5.文章——這裏特指那些“詩云子曰”儒傢書籍和八股之類的時尚之學。
6.偏僻、乖張——偏僻,行為不端正而偏激;乖張,性情古怪。這裏說寶玉言行違背社會倫理,不合中庸之道。
7.樂業——對傢業感到滿意。
8.不肖——不像(肖)自己祖先的子孫,即所謂逆子。
9.寄言——告訴。
10.紈袴、膏粱——指代富貴人傢子弟。紈袴,細絹褲。膏粱,見《好歌註》註。
11.莫效——不要效法。

【賞析】 這兩首詞裏說賈寶玉是“草莽”、“愚頑”、“偏僻”、“乖張”、“無能”、“不肖”等等,看來似嘲,其實是贊,因為這些都是藉封建統治階級的眼光來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賈寶玉作為一個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來。
在曹雪芹的時代,經宋代朱熹集註過的儒傢政治教科書《四書》,已被封建統治者奉為經典,具有莫大的權威性。賈寶玉上學時,賈政就吩咐過“衹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然而賈寶玉對這些“最要緊的東西”偏偏“怕讀”,以至“大半夾生”,“斷不能背”。這當然要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草莽”、“愚頑”、“無能”、“不肖”了。但賈寶玉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理學先生所最反對讀的書卻愛如珍寶;他給大觀圓題額,為芙蓉女兒寫誄文,也顯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可見,思想基礎不同,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
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釣譽之徒”、“國賊祿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胡闹”,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偏僻”、“乖張”、“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與批判。而“那管世人誹謗”,則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
賈寶玉的叛逆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他畢竟是一個生長在封建貴族家庭裏的“富貴閑人”。他厭惡封建統治階級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祿,卻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剝削階級生活。所以,一旦富貴雲散,傢道敗落,也就必然“貧窮難耐凄涼”了。
細究詞意,寶玉後來不幸的遭遇,是與他始終不改其“偏僻” 、“乖張”的行為有關的(當然,賈府之敗還與王熙鳳等人的劣跡有關)。他挨父親板子那次,賈環告他逼淫母婢,這還不過是“手足耽耽小動唇舌”,然已足使“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旦真正遭到“世人誹謗”,後來當然要嚴重得多。襲人曾因寶玉“心迷”黛玉,錯嚮她訴說了“肺腑”之言,而“嚇得魄消魂散”,禁不住掉淚暗想:“如此看來,將來難免不纔之事,令人可驚可畏……如何處置,方可免此醜禍!”(第三十二回)看來,在曹雪芹筆下,這個所謂“不纔之事”和由此招來的“醜禍”確是沒有能夠避免,因此寶玉纔會落到我們在《好了歌註》中已說過的那種“貧窮難耐凄涼”的境地。
寶玉惹出禍來,“纍及爹娘”,這纔叫做“孽根禍胎”,(第三回脂批:“四字是血淚水盈面,不得已,無可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纔可以在這首詞中用“古今不肖無雙”這樣重的話。倘若他如續書所寫,能接受老學究講經義的開導和釵、襲(居然還有黛玉!)的勸諫,終於去讀《四書》、學時藝、考科舉,改“邪”歸“正”,這還能說他是“愚頑”、“偏僻”、“乖張”嗎?他在“卻塵緣”之前,自己既能高中鄉魁,榮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了個“貴子”繼承祖業,“將來蘭桂齊芳,傢道復初”,怎麽還能說他是“天下無能第一”呢?該說他“於國於傢有望”纔是!從封建觀點看,如此終於沒有“辜負”“天恩祖德”、“師友規訓”的回頭浪子,豈不正可作為“紈絝與膏梁”效法的榜樣嗎?可見,續書所寫違背了曹雪芹寫賈寶玉的原意,不但使我們在理解曹雪芹這兩首詞時産生矛盾,而且也歪麯了《紅樓夢》原來的主題思想。

(蔡義江)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病。
  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
  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注釋】 這段贊文也見於寶、黛初次會面時。
 
1.罥煙眉——形容眉色好看,像一縷輕煙。罥(音絹),挂。諸本或作“籠”,或作“罩”,或作“冒”,或經塗改,或易全句。今從清怡親王府原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後簡稱“己卯本”)。
2.“態生”二句——意思是面渦含愁,生出一番嫵媚;體弱多病,因而增添嬌妍。靨,臉頰上的微渦。襲,繼,由……而生。這種用字和句子結構形式是駢體文賦中常見的修辭方法。
3.比幹——商代貴族,紂王的諸父,官為少師,因強諫觸怒紂王而被處死。《史記.殷本紀》:“(比幹)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舊時贊人穎悟有“玲瓏通七竅”的話。這句說黛玉的心還不止七竅,是極言其聰明。
4.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越王句踐為復國雪恥,將她訓練三年後獻給好色的吳王夫差,以亂其政。相傳西施心痛時“捧心而顰(皺眉)”,樣子很好看。見《莊子.天運》。黛玉因“眉尖若蹙”又叫“顰兒”,也暗取其意。這句說多病的黛玉美如西施,還勝過她。

【賞析】 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多病。這既與她身世孤單,精神上受環境的抑壓有關,也反映了她貴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贊文中以她弱不禁風的嬌態為美,說明了美感是有階級性的。賈府上的焦大固然不會愛林妹妹,新時代的青年閱讀《紅樓夢》,雖然可以理解和同情處在當時具體歷史環境下的林黛玉,喜歡她的純真聰明,卻未必欣賞這種封建貴族階級的病態美。

(蔡義江)

捐軀報國恩
曹雪芹 Cao Xueqin
  捐軀報國恩,未報身憂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注釋】 這是第四回正文開頭的題詩,見於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紅樓夢稿》及列藏本,當是曹雪芹所作。此詩不但程高本沒有,也未見諸其他脂評本,故也有人疑其為評詩。吳世昌主張它是原有的,認為“也許是因為它諷刺太辛辣而被刪去。原詩譏賈雨村,但可作為一般封建官僚的寫照”。同時,他還認為這也可以證明,“大體上沒有脂評的《紅樓夢稿》所據的底本是‘脂本係統’中最早的抄本之一,而且還保存了雪芹舊稿的一些痕跡,實在應該算作脂本中一個極重要的正文本,是研究《紅樓夢》成書過程的重要資料。”(《〈紅樓夢稿〉的成分及其年代》,載《圖書館》一九六三年第四期)

1.“捐軀”句——這是一些為官者常挂在口頭的冠冕堂皇的話。此擬賈雨村所言。
2.物多情——風物多情。機會不錯的意思。

【賞析】 詩的一、二句刺賈雨村姦猾假態。他曾虛偽地對門子說:“你說的何嘗不是。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復委用,實是重生再造,正當殫心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而廢法?是我實不能忍為者。”三、四兩句申述為什麽賈雨村沒有“捐軀報國”的理由:因為眼前風物多情,也就是說功名利祿對自己的誘惑力很大,機會很不錯,所以徇私枉法,胡亂判案,想藉此討好賈府和京營節度使王子騰,憑他們之力等待君恩加身,可以爬得更高。

(蔡義江)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 
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竜王來請金陵王。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賞析】

這幾句俗諺口碑出現在第四回中。賈雨村靠賈傢的關係,復職補授應天府知府,一上任就遇上薛蟠為爭買英蓮(香菱)而打死小鄉宦之子馮淵的案件。雨村不知底細,立刻就要拿人判案。手下的門子葫蘆僧使眼色製止他,並呈上這份“護官符”,提醒他:金陵城這四大傢族“皆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的”,薛蟠就是“豐年好大雪”的薛傢的公子,不可莽撞。俗諺口碑就是流傳在民間的順口溜。稱之為“護官符”,是說巴結這四傢官僚貴族就能保住官;得罪了他們不僅要丟官,連腦袋也保不住。
《紅樓夢》在展開描寫以賈傢為中心的賈史王薛四大傢族之前,先拿出一張“護官符”給讀者看,讓人們對他們的權勢和富貴先有個籠統的認識。因為是老百姓的口頭創作,當然要極度誇張。它流露出的情緒,不是對他們的富貴和權勢的豔羨,而是對他們官官相護、橫行不法的咒駡。第一回書裏,作者聲明此書“毫不干涉時事”,“亦非傷時駡世”,並不是真話。你看圍繞着“護官符”的前後情節,把當時官僚政治的腐敗黑暗整個托了出來,恰是要干涉時事、傷時駡世!馮淵是個小鄉宦的兒子,薛蟠為了爭買一個丫頭,將其活活打死,竟然沒事人一般進京走了。把人命官司視為兒戲,“自以為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了的”。果然,馮傢的僕人告了一年狀,競沒有一個為官的為其做主。老謀深算的賈雨村當然也知道個中利害,連欺帶壓,胡亂判决了此案,保全了薛蟠,嚮賈傢送了個“整人情”,寫了封“令甥之事已完,不必多慮”的信,就算完事。 
《紅樓夢》是寫四大傢族(主要是賈傢)興衰、榮枯的過程。而他們的衰敗,首先是從子孫不肖、腐敗墮落開始的。在這裏,首先拉出薛蟠示衆。他生在“書香繼世之傢”,是個孤種,由於“溺愛縱容,遂至老大無成”,終日鬥雞走馬,遊山玩水,會酒觀花,聚賭嫖娟,什麽缺德的事他全幹得出來。等作者的筆觸轉到榮寧二府時,什麽賈赦、賈珍、賈璉、賈瑞、賈薔、賈蓉、賈芹……等等,全都出來了。他們像一群貪婪的蛀蟲,拼命啃噬祖宗給他們留下的傢業。

寧國府上房內聯語
曹雪芹 Cao Xueqin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賞析】

第五回寫榮寧二府女眷賞梅,並舉行傢宴。寶玉席間睏倦,想睡中覺,被秦可卿領到上房,見房內挂着一幅《燃藜圖》,旁邊挂着這副對聯。寶玉看後,厭惡得不得了,趕緊走出。《燃藜圖》畫的是西漢時代學者劉嚮的故事。劉嚮夜間在天祿閣校對古書,有個穿黃衣服的老者進來,見劉嚮在暗中讀書,就把拐杖的一端吹燃,有了光綫劉嚮纔同老者見面。老者教給劉嚮很多學問,天明纔走,自稱是太乙之精(神仙)。
《燃藜圖》再配上這副聯語,是封建階級陳腐的說教。《燃藜圖》啓示人們像劉嚮那樣寒窗苦讀,準備求取功名的資本。這副對聯勸導子弟們去熟悉社會上的各種事態,以便做官,建功立業;同時教育子弟通曉人情世故,以便應酬好上下左右的關係,在社會上立足。寶玉這個封建階級的“逆子”,是最討厭這一套的。他不願讀所謂“治理”之書,無志去“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所以一遇到這類說教或暗示,就受不了。湘雲曾勸他“會會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也好應酬事務,日後也有個朋友”;他當時就拿下臉來趕她走,並譏刺她:“我這裏仔細污了你知經濟學問的。”(見第三十二回)寶釵用同類話勸他,他也立即給她以難堪。賈政教訓他時,他也同樣反感,衹是不敢流露而已。

秦可卿臥室聯語
曹雪芹 Cao Xueqin
  嫩寒鎖夢因春冷,花氣襲人是酒香。

【賞析】  第五回寫寶玉隨可卿來到她的臥房,一進屋就聞到一股香氣,又見壁上挂着明代畫傢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圖》(畫的是楊貴紀酒醉後沉睡的美態),旁邊挂着宋代秦太虛(觀)寫的這副對聯。寶玉一下子高興起來,連叫“這裏好!”就在這裏沉酣入睡,並作了一場極其離奇荒唐的夢。

第二回書裏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講到寶玉說過的話:“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貴族男人一進仕途就費盡心機去爭名奪利,品格墮落;而閨中少女和社會隔絶,保持着純潔的天性,這是寶玉厭男喜女的基本根據。他願意在秦可卿房裏午睡,就同他上述特點聯繫着。
可卿的臥室是個青春少婦的臥室,其擺設、色調、氣息,處處都同普通臥室不同。書中說寶玉當時已十三歲,正是青春萌動期的開始,這個臥室的一切都仿佛對他是一種朦朧的啓示。作者在這裏憑空杜撰了許多擺設,什麽武則天的寶鏡,趙飛燕的金盤,擲傷楊貴妃乳房的木瓜,壽昌公主(劉宋時人)的臥榻,同昌公主(唐代人)的珠帳,等等。上述這些人都是風流女性,其含意不言自明。唐伯虎的畫和秦少遊的對聯,也是作者根據需要杜撰的。從這些暗示看,秦可卿不像是恪守貞操的女子了。《金陵十二釵》正册判詞說她“情既相逢必主淫”,麯演《紅樓夢》裏說她“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傢的根本”,都說明這個少婦在寧國府這個大染缸裏已經自願或被迫墮落了。
有人根據寶玉在夢中同秦可卿結為夫婦,以及可卿吩咐丫鬟“好生在廊搪下看着貓兒狗兒打架”等情節,認為作者在這裏暗寫了可卿引誘寶玉同她發生了暖昧關係。是否如此,筆者下不了斷語,讀者可從書中情節自己去推斷。

警幻仙姑歌辭
曹雪芹 Cao Xueqin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
寄言衆兒女,何必覓閑愁。

【注釋】  第五回寫寶玉在可卿房裏睡着後,夢見自己在可卿引導下來到了一個“人跡稀逢,飛塵不到”的仙境,就是第一回書中提到的“太虛幻境”,忽然聽到山後有人(即警幻仙姑)唱出了這首歌辭。

所謂“太虛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據表述某種思想意圖的需要憑空虛擬的。夢裏的故事當然是假的,但作者藉此表現的思想卻不是文章遊戲,而是寓進了很深的涵義,特別是十二釵的判詞及《紅樓夢》麯是全書的綱領,要仔細研究,認真對待。甚至可以說,讀不懂第五回,就沒法完全讀懂《紅樓夢》。
這首歌辭以虛無觀念對男女間愛情進行了否定。《孟子》裏說:“食、色,性也。”《禮記》裏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些都是關於男女情愛的唯物論的說法。但佛教認為,一切苦惱都起源於情欲,要擺脫煩惱就要斬斷一切情思,包括愛的情欲。警幻仙子讓寶玉聽見這首歌,是要啓發他“醒悟”,不要陷入情愛的糾葛中不能自拔。寶玉當然不會“醒悟”,如果他在這時就“醒梧”過來出傢當和尚,那麽一部《紅樓夢》故事就沒了。

首頁>> 文學>>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