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Yet the general tries night archery –
And next morning he finds his white-plumed arrow
Pointed deep in the hard rock.
【白話文】 夜裏林深草密,忽然颳來一陣疾風;是猛虎吧?將軍從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獵去,尋找白羽裝飾的箭桿。發現整個箭頭,深嵌入一塊巨石中。
【注釋】 1、草驚風:風吹草叢,以為有猛獸潛伏。
【賞析】 盧綸《塞下麯》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因為是和張僕射之作(詩題一作“和張僕射塞下麯”),語多贊美之意。
此為組詩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一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詩的取材,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這樣一次富於戲劇性的經歷:“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颳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着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啓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跡,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棱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麯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石棱”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衹覺其妙,不以為非。
清人吳喬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說文則炊米而為飯,詩則釀米而為酒(見《圍爐詩話》),其言甚妙。因為詩須訴諸讀者的情緒,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語言更凝煉,更註重意境的創造,從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在《史記》中纔衹是一段普普通通插敘的文字,一經詩人提煉加工,便升華出如此富於藝術魅力的小詩,不正有些象化稻粱為醇醪嗎?
(周嘯天)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Tartar chieftains are fleeing through the dark –
And we chase them, with horses lightly burdened
And a burden of snow on our bows and our swords.
【白話文】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於趁黑夜悄悄地竄逃。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身上弓刀。
【注釋】 1.塞下麯: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賞析】 這是盧綸《塞下麯》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於”,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裏藉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
[鑒賞]
《塞下麯》組詩共六首,這是第三首。盧綸雖為中唐詩人,其邊塞詩卻依舊是盛唐的氣象,雄壯豪放,字裏行間充溢着英雄氣概,讀後令人振奮。
一二句“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寫敵軍的潰退。“月黑”,無光也。“雁飛高”,無聲也。趁着這樣一個漆黑的闃寂的夜晚,敵人悄悄地逃跑了。單於,是古時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裏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夜遁逃,可見他們已經全綫崩潰。
儘管有夜色掩護,敵人的行動還是被我軍察覺了。三、四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我軍準備追擊的情形,表現了將士們威武的氣概。試想,一支騎兵列隊欲出,剎那間弓刀上就落滿了大雪,這是一個多麽扣人心弦的場面!
從這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於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衹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並不是戰鬥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許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把結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纔更富有啓發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竜見首不見尾,並不是沒有尾,那尾在雲中,若隱若現,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袁行霈)